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9824280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8.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pdf(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一.文 言 文 阅 读(共11小题)1.(2021 荆门)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 选 自 出师表)【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令

2、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董幔,又令大开四门,扫地欲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节 选 自 三国志)【注释】晋宣帝:指司马懿。垂:将。敕:下令。猥:突然趣:急走。(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遂许先帝以躯驷(奔走效劳)B.由 是 廖 激(感谢)C.欲前赴延军,相 当 又 远(距离)D.回迹反追,势 不 相 业(赶得上)(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

3、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亮屯于阳平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邻忌讽齐王纳谏)C.尝 射 丁 家 圃(卖油翁)D.休 衩 降 于 天(唐雎不辱使命)(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以先帝叹息痛恨框、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促使后主亲贤远妥。B.乙文写“将士失色,莫知其计”,反衬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C.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巍延前后夹击司马懿。D.甲文在议论、记叙中融入抒情,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4)翻译下列句子。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狼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

4、引军北趣山。2.(2021 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雍氏之役,韩抵甲与栗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日: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日:“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酒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琪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日:“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

5、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节 选 自 战国策)【注】雍氏:韩国邑城。高都:韩国邑城。昭应:楚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低甲与粟于周征:索取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C.此告楚洒也病:患病D.必劝楚王旗兵守雍氏益:增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A.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B.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C.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

6、必拔之D.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B.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C.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D.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3.(2 0 2 1 襄阳)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

7、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 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至其名於版,吾恐久而漫灭汽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选 自 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注释】谏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板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谏无官: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工商:从事于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利病:优势和弊病。萃:聚集。谋:图谋,谋求。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

8、一个年号。漫灭:污漫消除。(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钱君始节其名於版四海之众(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B.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C.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D.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汉兴盛以来,始置官.(4)细读选文第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范仲淹应约写下 岳阳楼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庆历年间,司马光为警示谏官面写下此文,间接表达了自己与范仲淹相同的政治情怀。请说说这种情怀是什么。4.(

9、2021 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季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学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 选 自 孟子译注)【乙】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着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

10、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巴争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卫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 选 自 史记高祖本纪)【注】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馈饷:粮饷。(1)解释下列加点字。季而去之亲戚畔之第国家年百万之军(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连百万

11、年军(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5)仔 细 阅 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根 据【乙】文 我 们 可 以 概 括 出 刘 邦 战 胜 项 羽 的 原 因 是 能 同 部 属 分 享 利 益 和 ;我们也 可 以 用【甲】文 原 句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5.(2 0 2 1 荆州)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12、,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

13、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威王论宝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日:“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

14、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选 自 资治通鉴周纪)注释:【会田】会,相约;田,打猎。【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河】指黄河。(1)下列关键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松柏冢聚聚【累累】众多的样子B.王之陵甚矣【蔽】所受的蒙蔽C.时时而回进【间】指较短的时间D.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2)下列各项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B.问之客曰C.朝廷之臣

15、莫不畏王D.山此观之(3)下 面 对 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征”时间之久,经历战事之残酷。B.心 中“家”与 眼 前“冢”相对照,突出主人公心理落差之巨大,内心情感之悲苦。C.“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D.“家中有阿谁”与“不知饴阿谁”前后照应,写出主人公因“从军征”而幸运独存的复杂心态。(4)下 面 对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一个主题: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B.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

16、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C 三层结构:写家事一一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写王之蔽一一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海之内;写赏赐一一上赏、中赏、下赏;写事态发展一一家事、国事、天下事。D.四个特点:全文类比设喻,以小悟大;叙事有虚有实,虚实相生;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语言亦庄亦谐,有重有变。(5)下 面 对 齐威王论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魏惠王的珠宝的确是世所罕见,发出的光芒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车的距离。B.齐威王与魏惠王对财宝的理解不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C.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D.齐威王的人

17、才观,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正确的,值得我们借鉴。(6)请用三个“/”给 齐威王论宝一文画线处断句。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馀家。(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2021恩施州)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18、,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善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 石钟山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转转不口:遂反潮流逆上矣:而言之不单夜旭绝壁之下:(2)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求之下流,固颠。自以为得其实。(3)【甲】【乙】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7.(2 0 2 1黄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杜甫,字子美,京兆人。贫,少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风翔,上谒,拜左拾遗。时所在寇夺,甫家寓哪,弥年艰篓,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大历中,出翟塘,溯沅、湘以登衡

20、山,适耒阳。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自棹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与李白齐名,时 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节 选 自 唐才子传选译卷二杜甫)【注释】:羸服:贫贱人的衣着。篓:贫寒。关辅:关内畿辅地区,即现在的关中地区。橡栗:橡树的果实。(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廓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C.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廓州/嬴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D

21、.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邮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年轻时未振作自己,他去拜访李邕,李邕认为他才华非同一般。B.杜甫回到京城之后,遇到饥荒,于是他背柴、采摘橡树果实来过活。C.杜甫游览岳祠时被洪水困住,县令救了他,还请他吃牛骨头、喝白酒。D.杜甫与李白齐名,并 称“李杜”。杜甫多次经历叛乱,保持气节不被玷污。(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关辅饥,辄弃官去。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8.(2021宜昌)医者仁心 步惊 性口。以嫩叶和米数粒微炒,煎汤饮之,可愈呕泻寒疾。花有幽香,步行遇之,往往惇为蕙兰,故曰步惊。永安人

22、每以嫩叶干之,持入京师作人事。瑞香 性温。冬月盛开如雪,名雪花。刈以为薪,杂山兰、川茸之属烧之,比屋皆香。杂众花中,众花往往无香,皆为所夺,一名夺香花。干者可以稀痘。蕨蕤 性口。一名玉竹。阴柔而原滋润,如女之委顺相随也,有娇柔之意。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主中风暴热。蒲黄 性平。香蒲花中之蕊屑也,细若金粉。春生嫩叶,出水红白色,茸茸然。至夏抽梗于丛叶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谓之蒲桃。能止血,消瘀青。注释 步惊、蕙兰、瑞香、山兰、川苛、蕨蕤、蒲黄,均中药名。刈,害 II。比,挨着,邻近。(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惊 _ _ _ _ _ _ _ _ _ _质

23、_ _ _ _ _ _ _ _ _ _至 _ _ _ _ _ _ _ _ _ _谓 _ _ _ _ _ _ _ _ _ _(2)请选出与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A.煎汤饮之B.如女考委顺相随也C.有娇柔之意D.故俚俗谓石蒲槌(3)请用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春生苗茎直有节其叶如竹两两相对其根横生。(4)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子:刈以为薪,杂山兰、川萼之属烧之,比屋皆香。(5)如有同学不慎跌伤,破皮出血,你认为文中哪味中药适合对他进行现场医治?(6)中药有温、热、寒、凉、平五种药性。中医治病依中药之性味,以凉祛热,以温祛寒。请联系上下文,推

24、 测“步惊”和“藏蕤”两味中药的药性,并填写到文中的方框内。(7)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9.(2 0 2 1 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有。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25、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选 自 晋书王盖之传)【注释】羲之:王 羲 之(3 0 3 -3 6 1),东晋书法家。冠:超越。修楔:古人游春活动。映带:景物相互映衬。流能曲水:觞,酒杯。在弯曲的水道中取酒为乐。品类;这里指天地万物。极:尽情,信:实在、确实。(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B.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C.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D.扳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6、。(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茂林修竹C.名士多居之D.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本含天大雨,道 不 通(陈涉世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处 处 事 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4)联系选文,概括出引发作者“信可乐也”感慨的原因。10.(2021 十堰)阅读文言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27、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烽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盛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下列选项中,加

28、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右备容易B.苗公卿之后C.父母岁有裘葛之厚D.同舍生皆装绮绣臭:香气缀:跟随遗:遗留被:同“披。穿着(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太学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困境出人才”的道理。B.选文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和物质条件的匮乏,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勤且艰”。C.选文连用“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D.作者功成名就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4)针对部分同学在物质生活上攀比

29、这种现象,请你结合文中观点加以劝说。1 1.(2 0 2 1鄂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皴裂

30、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乙】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 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

31、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注:蹊xh踩踏、践踏。挞由:用鞭子或棍子打。曷h 6:为什么。恬:安静、平静。(1)下面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录毕,本送之 行走B.同舍生皆被绮绣C.热策映长明灯读之D.安阳韩性闻而号之同“披”,穿持,拿着诧异,对感到惊讶(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门人弟子填耳室C.足肤皴裂顾不知D.况才多过于余者乎冕因去,依僧寺以居暮归,忘基牛安阳韩性闻加异之父 怒,挞之(3)下面对以上文段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第段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

32、明了为学之难。B.甲文第段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绵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充实与强大。C.乙文中,王冕因为“听书忘牛”遭到了他父亲的鞭打,后来变得有些痴呆。D.乙文中,王 冕“僧寺夜读”,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好学不倦的可贵品质。(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021湖北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文 言 文 阅 读(共u小题)1.(2021 荆门)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

33、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 选 自 出师表)【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令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蕾幔,又令大开四门,扫地欲洒。

34、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节 选 自 三国志)【注释】晋宣帝:指司马懿。垂:将。敕:下令。猥:突然趣:急走。(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A.遂许先帝以举型(奔走效劳)B.由 是 摩 激(感谢)C.欲前赴延军,相 当 又 远(距离)D.回迹反追,势 不 相 及(赶得上)(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例句:亮屯于阳平A.未尝不叹息痛恨干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邻忌讽齐王纳谏)C.尝 射 于 家 圃(卖油翁)D.休程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A.甲文以先帝叹息痛恨框、灵二帝昏庸误国为

35、告诫,意在促使后主亲贤远妥。B.乙文写“将士失色,莫知其计”,反衬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C.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巍延前后夹击司马懿。D.甲文在议论、记叙中融入抒情,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4)翻译下列句子。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

36、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乙】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军队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晋宣帝说在都邑中士

37、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晋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谨慎稳重,不会轻易弄险,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ACD.正确;B.错误,由是感激,感激,感奋激发。故选:Bo(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首先看例句:亮屯于阳平,于,在。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于,对于;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C.尝射于

38、家圃,于,在;D.休夜降于天,于,从。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错误,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已经想到了对付司马懿的计谋,那就是摆下空城计。故选:Co(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整句的意思是: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谓,说;持重:持重,谨慎稳重;猥,突然;势弱,形势软弱;有伏兵,有埋伏的士兵;引,带领;趣,急走。整句的意思是:晋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谨慎稳重,不会轻易弄险,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答案:(1)B(2)C(3)C(4)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

39、以衰败的原因。晋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谨慎稳重,不会轻易弄险,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

40、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2.(2021 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雍氏之役,韩低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目:“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国雍氏五月不能拔,

41、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语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燕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日:“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节 选 自 战国策)【注】雍氏:韩国邑城。高都:韩国邑城。昭应:楚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A.韩俄甲与粟于周征:索取B.寡人请以国听听:听从C.此告楚海也病:患病D.必劝楚王燕兵守雍氏益:增加

4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A.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B.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C.韩氏罢/于兵仓)1/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D.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B.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C.苏代告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D.苏代认为,韩国若采

43、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忧虑,就与大臣苏代共商对策。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西周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你的调遣和管理。”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中,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当初曾对楚王说: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趁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

44、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 5 个月了,还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到时候雍氏必然被攻陷。”公中说:“好!然而我的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西周呢?”公中听后颇为愤怒,很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再次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西周断了与其他国

45、家的联盟,而单单和好韩国,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中说:“好吧。”于是公中就果断决定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当然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ABD.正确;C.有误,这句话意思是:这明明是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病:疲敝。故选:Co(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韩国常年疲于兵祸,因而粮库空虚,毫无力量守住城池。我要趁韩国饥荒率兵夺取韩国的雍氏,不到一个月就可以攻下城池

46、。因此可断句为:韩氏罢于兵/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故选:D。(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意 思 是“楚王已经开始准备放弃昭应的计策和进攻了”,而 不 是“怀疑昭应的计划”;“征甲与粟于周”会导致雍氏被攻克。故选:Co(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重点词有:是,这样;以,用。句意:这样,您用破败的高都换到了完整的西周国,为什么不给呢?答案:(D C(2)D(3)C(4)这样,您用破败的高都换到了完整的西周国

47、,为什么不给呢?【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3.(2021 襄阳)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於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於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於名者,犹汲汲於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中,钱君始节其名於版,吾恐久而漫

48、灭汽嘉祐八年,刻於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一一选 自 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注释】谏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板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谏无官: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工商:从事于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利病:优势和弊病。萃:聚集。谋:图谋,谋求。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天禧: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嘉祐: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漫灭:污漫消除。(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钱君始书其名於版书写四海众(结构助词)的(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A.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B.

49、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C.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D.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3)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汉兴盛以来,始置官。(4)细读选文第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范仲淹应约写下 岳阳楼记,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情怀;庆历年间,司马光为警示谏官面写下此文,间接表达了自己与范仲淹相同的政治情怀。请说说这种情怀是什么。【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分析】参考译文: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

50、称号。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聚集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