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赤壁赋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赤壁赋教案.pdf(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赤壁赋教案人教版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全文,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从文化层面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3.赏 析 赤壁赋书法作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感悟苏轼的美学思想。【教学重点、难点】理 解 赤壁赋内容,赏析其书法作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感悟苏轼的美学思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欣赏初中所学过的 核舟记所表现的“核舟”,明确该艺术品展现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同游赤壁的情景。由此引入课文。二、简介作者苏轼,豪放派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
2、字子瞻,嘉祐二年(1 0 5 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 阳 修 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 黄 庭 坚 并 称 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 尚意 书风,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 并 称“宋四家”,其 作 黄州寒食帖被誉为
3、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 倡“士人画”。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 水调 歌 头中秋、赤壁赋、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记承天寺夜游等。三、理解文本内容(一)诵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赋”。“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先由教师范读全文或学生齐诵全文,然后逐段指导学生练习诵读。可从用韵、句法、层次思路等方面进
4、行指导,以提高理解记诵的速度。第一段示范指导要点:(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2)句 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3)层次思路。首句点题,“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 下 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虚实相生,先实后虚,虚 景(即“浩浩乎”一 句)伏 下 段“乐”字。按照此指导要点诵读第二至五节。(二)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
5、,思考课文五节文字各写了哪些内容?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三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2.课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本文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当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阐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四、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课文思考:本篇辞赋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传统文化
6、思想?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 苏东坡突围,文章讲述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这种成熟的思 想 前后赤壁赋中尽情展现。(一)体现了儒家积极用事的达观思想。东坡一生,始终未脱离仕途,儒 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一直影响着他。本赋即景生悲,再回悲为喜,自陈块垒,又自行消溶,同样体现了作者识见的通达。东坡尝自谓:“愚暗少虑,辄复随缘自娱。”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的苏轼作了一首 定风波词,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7、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积极进取,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感蕴含其中。(二)体现道家清静无为,不为而为的思想。老庄的人生虚无思想和无是非观等等,在东坡的作品中时有流露,“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但这种思想在苏轼作品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对东坡创作不断产生影响的,乃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不为而为的思想,看穿忧患因缘自适的思想,返朴归真,傲视荣华富贵的思想,以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苏轼善于把老庄的这些教义同儒家的理论完善地结合起来,作为行动的准则,以应付宦海浮沉多变的政
8、治环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天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等文字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辩证法思想。苏轼长期亲近老庄,达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随着苏轼眼界的扩大,阅历的加深,宦海浮沉的遭遇,人情冷暖的体察,他对道家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庄返朴归真的思想,给予东坡以深刻的影响。元佑元年,四十九岁的苏轼在 送沈逵赴广南一诗中说:“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即是这种心情的流露。(三)继承、创新汉魏以来辞赋的优秀传统。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
9、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 对 话,抒 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四)“赤壁赋”书法作品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投 影:“赤壁赋”、“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比较、赏析、领略苏轼书法风格,感悟
10、苏轼深刻思想。1.欣 赏“赤壁赋”墨迹,说说苏轼书法的特点。(1)结构上方整。“赤壁赋”全文字迹方整,笔画自然中有流动的气势。而欧阳询书法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苏轼书法师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李邕(北海),追踪魏晋。但由于他各个时期师承重点和书时情致有异,所以作书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貌。黄庭坚对苏轼书法如是评价:“少学 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本篇是他中年之后,学习颜真卿等人所呈现的独特面貌。苏轼学于魏晋,尤宗二王,对 照“兰亭序”,本篇同样体现二王书风的即兴与自在。(2)字形上扁阔。苏东坡写的字形扁阔,好似被人压扁了似的,黄 庭 坚 戏
11、 谑 为“石压蛤蟆二苏字的结字方法应从全面观察,不能独立地从某一点去分析。写扁形的字,笔画向外伸展,中间部位密叠,容易犯平匀呆板的弊病。而苏字往往右肩稍高,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欧阳询书法特点是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横轻竖重,笔画舒展。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如“之”、“天”、“举”“美”等字的撇划、捺划。(3)用墨上浓厚、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用墨必浓,是苏轼写字的特点。他认为,用墨光面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等于弃墨;墨黑
12、而不光,“索然无神气”;最好的是:光滑而不浮。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4)用笔上。苏轼用笔略向左侧斜出,所书不免略觉“左秀”,但 不 见“右枯”,传世作品中不乏其例。董其昌为苏轼 前赤壁赋作跋云:“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所 书 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 坡 公 之 兰亭也。”说明其在书时笔力狠猛,这正是用正锋所致;而在另一些作品中,虽用偏锋,却写得运转自如,姿媚横溢。2.感悟苏东坡的书法美学思想。明代董其昌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清人梁蛾继也以“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概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苏轼一生酷
13、爱书法艺术,曾云:“凡物之可喜,是以悦人则不足以移者,莫过于书画我少时常爱此二者。”他常奋笔疾书,用以抒发心志和寄托情怀。苏轼作书十分强调书家学养,自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重在神韵,而 不 在“形似”,重 在 写“意”,寄情于手所书之点画。“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认为学书如不通其意,何能得其神,主张走自己的路,要勇于创新。五、合作探究L苏轼何以有如此豁达超脱、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小组合作探究后明确:(1)儒 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渗透。苏轼与其父苏洵、弟 弟 苏 辙 并 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文学家。“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突出其父子在文学
14、上的成就和地位。这些都是长期读书,胸怀天下大志,“奋厉当世”的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密切相关。忠君爱国、仁政爱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直伴随其一生。(2)释道思想的影响。苏轼年少读 庄子,“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之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他的乐观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及“齐物”的观点:人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道家文化让苏轼在人生的暴风雨前自我调适、不怨天尤人,保持乐观情绪应对人生坎坷。(3)放浪山水,寄情于山水之间。苏轼个性不随,官场得罪很多人,多次被贬,每到任上,他都游览地方
15、山水,在自然景观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本赋就是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和友人饱览赤壁之景而写下了千古美文。(4)沉浸于琴棋书画中,尤其是书法上抒发自由的思想情感。2.苏轼的旷达达观思想对我们饿人生有哪些启示?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六、作业课后诵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欣赏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感悟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思考为什么在僻远的黄州过着凄苦生活的苏轼却能写出最为光辉温暖最富魅力的优秀篇章?人教版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2、比较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 赤壁之战。3、体会课文景、情
16、、理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1、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1 0 3 7 1 1 0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
17、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 前赤壁赋。2、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硬
18、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牢狱之中。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二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
19、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 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放课件):“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
20、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一 一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 前 后 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3、课文正音。属(Z h u)窈窕(Y d o T i d o)斗(D 6 u)冯(P i n g)棹(Z H a o)和(H G )愀(Q i 方 o)扁(P i G n)藏(Z d n g)藉(J i 4 )n特殊句式(i)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4、研讨课文问题一:作者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抓文本,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表示情感的字)乐-悲-喜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一节,注意体会作者的“乐”的情感。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
21、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 颂 月出诗,吟唱 窈窕 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与客人月夜泛舟的情形和飘飘欲仙的欢乐心情。问题二:作者在游赤壁时因何而乐?观美景而乐。景具体为:清风、静水、明月、白露、夜游赤壁的美景图:在清风和明月交织、白露与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景中,作者驾一叶扁舟,轻浮水面,任
22、意东西。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赛似仙境。试想一下,当背负罪名、双脚带上无形镣铐的苏子来到举目无亲的黄州,在抛却了白日的烦忧后见到如此美妙的夜景图,他自是陶醉其中、快乐无比。正所谓乐极生悲吧,从下文中可见,很快苏子的情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阵阵悲意渐起、渐深、渐浓,一如水中的涟漪正一圈一圈的散开。诵读提示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差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
23、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
24、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歌声:“美人”一般认为是君主,
25、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的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王朝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便感叹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箫声幽怨凄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六个比喻,箫声的悲哀凄凉);(3)学习第3 节:写作者内心的苦闷,道出了悲的原因。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
26、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娜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ir重点字词I 一词多义固A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B 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险固)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II通假字(1)举匏樽以相属(通
27、“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III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IV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其”:代词,代箫声;然:.的样子;正常语序:其为何然也?翻译:(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安,是宾语,放在谓语“在”的前边了。意思是:到如今在哪里呢?诵读提示第3 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一一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廛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
28、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一 一“驰胪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 成“而今/安一一在一一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1、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今安在?一世英豪,也终为过眼云烟,何况吾辈小卒,命运不济、仕途坎坷,谈何理想、只顾泛舟、喝酒,令人可悲。2、由江水的浩大、无穷
29、想到人生渺小、短 暂。3、由挟飞仙遨游、抱明月长终不可得想到理想的无法实现,摆脱不了现实的困境。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走出了悲情、走向了超脱。问题四:作者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苏子的自解)(4)学 习 第4节:通过回答客人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显示出作者的胸怀和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
30、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重点字词I 一词多义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贫贱有此女,始 适 还 家 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山丘(适合)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F适大病,不 能 行(适逢)逝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B逝将去女,适 彼 乐 土(通“誓”,发誓)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D 时不利兮雅不逝(跑)(3)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
31、不”连用,译为“连都”)B 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4)A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B 欲苟顺私情(假如)(5)A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诵读提示第4 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5)学习第5 节:写主客得到解脱的喜悦。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第四段,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通过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也让作者自己从悲情中走出。)分析:
32、1、且夫,路标式的词语,分层次的标志。作者认为“而又何羡乎”针对客的“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而来。2、从什么角度阐述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变和不变的角度。变:不变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月:盈虚如彼卒莫消长人:生老病死代代相传以水、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子的影响。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 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3、简言之,客与苏子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客:(物)无 穷 不 变(人)须 臾 变 化(片面)苏:物与人既变又不变(全面
33、)(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第二层:从什么角度论述对待外物的态度?取与不取的角度。不取:非吾之所有取:清风明月苏子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他为客、也为自己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比较: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心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并非苏子的专利,东晋的陶渊明
34、就有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寄情山水之乐,苏子与之相同吗?能否作一比较。陶渊明一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一是真正地厌烦世俗,醉心于山水之中,忘怀世间的纷扰。苏轼一一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一一是洒脱旷达的。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苏子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再次告诉了我们:不仅他懂得释放情怀,寻求精神寄托,而且师法自然,汲取自然的博大、包容之养料,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积极有为,奋发前行。问题六:将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我们
35、的年龄、我们的阅历,不可能遇上如此迫害,这等不幸,但在我们生活中不乏升学的压力,生活不如意、亲人的不理解等等的困绕,学习了本文后,我们怎么去面对困境呢?寻找排解、倾诉、心理疏导、关键: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以积极乐观之心态对待一切困难。心中永远相信困难的暂时性,走过风雨过后是彩虹,拥有一盏不灭的心灯。面对困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豁达的情怀,它能使我们更快地走出人生的低谷。苏轼在精神上占据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地,成为后人所敬仰。苏轼太伟大,也许我们今天学不象,明天学不成,后天还有距离,但只要我们有心,只要我们有不懈
36、追求,那距离不再遥远!5、写作特点(1)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优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
37、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3)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 是“乐一一悲一一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逢。人教版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3、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2、了解情感基调在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
38、一,导入:人 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二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 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 用 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
39、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 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关 于 乌 台 诗 案 此 处“赤壁”)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 书 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 称 御 史 台 为“乌台元丰二年,(1 0 7 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 亶(d d 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
40、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 儿 矗 立 着 一 座 红 褐 色 的 山 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二)、作者介绍:苏轼(公 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 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
41、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 读 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
42、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撑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 的 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 孟子、战国策 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 而 被 誉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
43、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二,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和断句并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A、(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赋)“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 杜 牧 的 阿房宫赋、苏 轼 的 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
44、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 1 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B、字词注音:1、壬戌(r C n x i i)1 0、醐酒(s h i)2、桂棹(z h a o)1 1、横槊(s h u d3、余音袅袅(n i a o)1 2、渔樵(qi a o)4、幽壑(h e )1 3、扁舟(p i a n )5、蔑妇(1 i )1 4、匏樽(p d o)6、愀然(qi a o)1 5、蜉蟒(f u y 6 )7、山川相缪(l i d o)1 6、无尽藏(z a n g)
45、8、轴萨千里(z h u l u)1 7、狼 籍(j i )9、旌旗(j i n g)1 8、枕 藉(j i。)C解释重点字词,疏通文意。1、分别请学生起来朗读并单独翻译各节。2、师提示、纠正、补充、答疑、解释重点字词,疏理文意。内容详解前 赤 壁 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 颂 月出诗,吟 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濠濠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
46、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
47、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螭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O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48、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作业:熟读课文,以书面形式把课文翻译一遍。第二课时:一,齐读文章,进入
49、鉴赏。A、把握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 一个和谐的基调。第二段
50、,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