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三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三下教案.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第一单元 混合第一课 物质的混合一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物质混合后,有的不发生变化,有的发生变化。2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3指导学生按照观察物质混合与别离的根本方法进行观察。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纸杯3个、筷子1根、沙子1把、豆子1把、油少许。教学过程:一、导入。1、检查小组准备的材料。2、观察:沙子和豆子是什么样的?3、交流;关于混合,我们都知道些什么?二、研究混合物的特点。1、 请大家研究研究如果将沙子和豆子混合起来,它们会发生变化吗?2、 学生分小组活动,观察、讨论。活动程序:检查沙和豆子是不是发生了变化。观察和
2、比拟,把混合物与预留的样本进行对照、比拟,可以看出混合物是不是发生了变化。3、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4、 别离混合物:你能不能想几个好方法将混合物别离开来?5、 学生做筛子别离混合物。再观察沙子和豆子的变化。6、 水和油混合起来会怎么样?震荡水和油,让它们静止一会儿,观察观察。7、 为什么油会在水的上面?怎样将油和水进行别离?三、讨论拓展。混合与我们的生活。四、总结。将混合物进行别离是研究混合物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观察到“有变化和观察到“没变化是同样重要的一件事。五、布置作业。回家找一找身边有哪些混合物,简单记下来。课后记:第二课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教学要求1、 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知道
3、物质混合后,有的不会发生变化,有的发生了变化。2、 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发生了变化,还是没有发生变化。3、 帮助学生理解干观察到变化同“没有发生变化是同样重要的。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醋、小苏打、烧杯、火柴小组准备:醋、小苏打、烧杯、火柴、一些小食品。教学活动:一、 导入1、 检查小组带来的材料。2、 观察小苏打,描述小苏打的特点。3、 观察醋,描述醋的特点。二、 研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1、 教师演示:如果将小苏打和醋混合起来,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先猜测教师给烧杯里倒入三勺醋,然后小心得到入一勺小苏打,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把一根燃烧着的火柴伸进烧杯里,大家又看到了什么?这
4、和伸进一只空的烧杯里的情况一样吗?2、 学生照教师的样子再做一遍,想一想,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它有什么特点?3、 观察杯里剩下的液体,这与沙和豆子混合后的情况相同吗?4、 小结: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它能够使火柴熄灭,这就是二氧化碳气体。5、 整合:比拟两次课做的混合实验,可在黑板上列表格便于比拟。混 合混合后的情况特 点沙和豆子小苏打和醋思考:我们可以将混合的物质分为几种情况?这几类物质混合后它们的特点是什么?三、 延伸、拓展1、 混合物在我们生活中和生产中应用很广,看一看食物的商标或说明书,它们是由那些物体混合在一起的?2、 学生活动、交流。3、 教师演示:泻盐、水、红墨
5、水、洗衣粉的混合,猜一猜混合后会怎样?四、 布置作业回家再看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混合物。课后记;第三课时 别离混合物教学要求:1、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别离的操作方法。2、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时机。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粳米和面粉一份,纸盒,做别离筛用的丝网材料、细铁钉或打头针,木屑,彩色水笔用的黑墨水或绿墨水,滤纸,水杯,滴管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学习的交流活动。看图并说说自己知道的别离混合物的方法,说说用这些方法别离混合物的道理,引入向各种方法进行别离粳米和面粉的活动。二、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别离粳米与面粉l 根据课本上的举例
6、和活动要求,让学生说说风力别离出谷物的道理,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各种方法别离混合物。l 分小组讨论别离方法,根据想到方法,准备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别离。l 记录别离粳米和面粉的方法,回忆别离的过程。一、 探究活动二、别离另外两种混合物1、 想想怎样别离细铁钉和木屑,在表格中写出别离的方法和过程。方法中包括使用什么工具,例如用磁铁吸铁钉。交流时不要只限于说方法,方法是想出来的,想的时候使用了什么知识,例如一个学生想到用水别离,因为他知道木屑会在水中飘,铁钉会在水中沉。没有知识,不可能想方法,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想出这个方法的,对这个学生来说,促成他意识到于用知识进行思维,对别的学生
7、来说也是思考和启发。交流以后,鼓励学生用想出来的方法去实践,通过实践判断设想的方法是否可行。2、 别离黑墨水或绿墨水。黑墨水和绿墨水的别离,平时较为少见,这两种墨水别离后的色彩效果比拟鲜艳丰富,上课时可先用过滤纸或纸巾、宣纸,按教材上的操作方法,实际试一试。黑墨水和绿墨水滴水别离后,呈现多种颜色。课后记:第四课时 研究土壤教学要求:1、 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单的研究方案;2、 指导学生应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3、 教育学生要学会和身边的小伙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时机。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小袋土壤、记录表教师准备:烧杯、筛网、小盘、水教学过程:一、
8、导入1、 检查学生带来的材料。2、 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土壤,你打算怎样来研究呢?二、 研究研究土壤是混合的吗1、 看一看王康这一组是怎样研究的。他们组的研究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2、 各组设计一个研究方案,然后分别用讨论出来的方法试一试,看看土壤是不是一种混合物。3、 小组充分活动,尽心研究,教师要重视指导。4、 汇报交流。5、 教师小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质,它里面有空气、沙子、草根和小虫等。三、 阅读和拓展、制作果茶饮料和橙汁饮料。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课后记:第二单元 空 气第一课时 了解空气 (一)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分2个局部。 第一局部:我们通过感觉就能知道空气就在身边。 这是一
9、个实验活动。教材以文字和插图图示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1.收集空气。教材指导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这样,原本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这也为用感官感觉空气提供了根底。 2.用感官感觉空气。教材指导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3.说说对空气的感觉,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开展。 第二局部: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 这
10、局部包括两个实验活动。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第一个实验活动是纸团不湿的实验。 这是一个比拟传统的经典的实验,既具有魔术般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有趣的科学道理,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 教材用图示说明了实验所需准备的器材:一个水槽,水,一只玻璃水杯,一张废纸片。所需的水自然是不用说的。 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但有两点强调得比拟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做好这两
11、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 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在实验的根底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个实验活动是倒空气的实验。 这个实验如同上一个实验一样是一个经典实验,也同样具有魔术般的趣味。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这个实验的操作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的指导比拟具体。 当将两只杯子倾斜到一定角度时,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通过水槽中的水转移到第二只杯子里。第一只杯子中的空气变为气泡,
12、气泡通过水进人第二只杯子,气泡在第二只杯子里再聚集成较多的空气,这个过程是十分清楚的。这个实验也正是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占据空间并能流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准备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不能漏气,每个学生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实验室里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两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每个小组准备23张32开废作业纸。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1.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 2.我们要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3.同学们知道的不少,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是
13、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方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方法。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方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如果需要,教师可提示学生怎样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活动的时间要充分,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感知,以建立丰富的表象。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我们刚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学生交流的时间也要尽可能充分,教师要鼓励相引导学生多说。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14、: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空气在塑料袋里把塑料袋撑得鼓鼓的,按下去又会鼓起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先想一想,看能不能做出解释。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人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局部水进不去呢?这一局部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
15、。这叫空气占据空间。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教师可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它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又怎么样了?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教师可引导学
16、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房子里面的空间。 我们的周围空间被很多很多空气占据着。 六、作业。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板书设计: 了 解 空 气 无 色 无 味 占 据 空 间课后记:第二课时 了解空气 (二)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分3个局部。 第一局部:实验证明空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这一局部由一组比照实验活动组成,以图示和文字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这组比照实验。 教材先安排学生做出一组猜测: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如果再打人一些空气,还是一
17、瓶 空气吗?如果抽出一些空气,还是一瓶空气吗?学生的猜测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猜测就是猜结果是否正确,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展开思考。 实验是证明学生猜测的公平判官。实验之后学生会发现一瓶空气无论是打人一些还是抽出一些,瓶中的空气仍然是充满着。这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假设将一瓶空气换成一瓶水,同样打人和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教材先提出这样的假设,让学生去推测。即使不去实际做这个实验,学生凭借经验也会做出正确的推测:一满瓶水将不能再打人一些水,而一满瓶水抽出一些水后,那么不再是一满瓶水,瓶内会有一个明显的水
18、面,水只占瓶子的一局部。让学生实际做一做这个实验,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推测。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拟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拟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第二局部:通过测量认识空气有质量。 这一局部是一个使用杠杆进行测量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这里的杠杆可称为最简单的秤。这里的测量不是定量测量,只是一个比拟性的测量,是 重和轻的比拟。 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各挂一个充了空气的气球,调整支点或气球悬挂点使其平衡。学生有经验,如果这一边轻了,那一边就会
19、向上翘。刺破一边气球,放掉空气 (也可以解开拴气球的线,慢慢放掉空气),瘪气球这边果然向上翘起了。说明了什么?说明气球里的空气 (严格讲是被压缩的空气)是有质量的。 这一局部对小学生来说是比拟困难的。质量概念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使用 轻重的说法来过渡。 关于如何使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质量这一概念,还需大家一起来研究。 第三局部:通过比拟和综合认识空气的性质,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 这局部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拟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作为气体这一方面的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局部内容又分为两层 第1层,综合经验,整理资料
20、。教材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究活动所获得的认识以及以往的经验,对石头、水、空气的一些性质进行概括,记录进科学文件夹里。这个过程就是整理资料的过程。 第2层,分析资料,获得认识。学生通过整理资料,比照分析,会发现石头、水、空气分别具有一些不同的性质。在学生建立这些认识的根底上,教材对这些性质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以帮助学生梳理和概括自己的认识,并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两个气球,细竹条或细木条,线;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
21、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2瓶里的空气。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入一些空气。u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人一些空气,大家猜测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u 打入一些空气。u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u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u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u 抽出一些空气。结果怎么样?u 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
22、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u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u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u 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比拟用空气和水进行实验的相同和不同。u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u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u 通过比拟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3.称称空气。 (1)称空气。u 用简单秤测空气有没有质量。u 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
23、怎么样?u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 (2)通过比拟认识空气有质量。 放掉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轻了?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发现了什么? 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拟、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1)根据已有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 (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拟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根底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
24、体、液体、气体的概念 (不是下定义)。 5.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板书设计:了解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课后记:第三课时 被压缩的空气教材说明 教材共1页,分2个局部。 第一局部:通过拍足球游戏,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学生在第一专题的学习中,已经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初步的感受,这一专题将继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教材的第一段文字是一个铺垫,是为了引出本单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3层含义:一是足球运发动用很大的力踢足球,
25、脚却不会受伤,暗示充满空气的足球所具有的弹性有保护运发动脚的作用;二是足球被踢后能够飞出很远,暗示充满气的球是有弹力,足球是靠弹力弹出去的;三是足球是学生特别喜欢的球类,以此作为探究压缩空气的材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材下面的几段文字和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做拍打足球的游戏,发现充足气的足球弹得很好,而气缺乏的足球却弹不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此现象做出假设。 第二局部引领学生借助注射器,初步学习定尺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教材的文字和插图为学生提示了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中观察注射器中空气体积的变化,注意体会手的感觉。插图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注射
26、器里空气的刻度。 教材以儿童笔迹的科学文件夹的形式,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科学文件夹里进行记录,并对现象进行分析获得结论。这种方式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提高他们记录、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分析水平。科学文件夹也有辅助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作用。 教材最后有儿童玩空气枪的文字和插图,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教师可把这局部内容灵活处理在课内或课外。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准备两个足球 (一个气缺乏,一个气很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支注射器 (活塞密封要好),学生自己准备一块橡皮;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科学文件夹。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27、上节课上,我们做了给一满瓶空气继续打人一些空气的实验,结果怎样?课后大家又去玩了足球和篮球,大家又有些什么发现呢? 足球、篮球里的气缺乏的时候都要往里面再打人一些空气,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里的气少了也要再往里面打人一些空气。这是为什么呢? 2.打足气的足球。 (1)关于踢足球的讨论。 我们都喜欢看足球赛,也都喜欢踢足球,运发动或我们自己用力踢球时,会看到球怎么样?如果是踢一块石头会怎样?大家说说,为什么运发动的脚不会受伤?足球为什么能飞得那么远? (2)拍足球比赛。 我们来做拍足球比赛的游戏。注意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3)做出我们的假设。 我们试着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
28、的方法。 (4)验证假设。 我们把足球里的气打足,再比一比,看看我们的解释是不是正确。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能得出什么? 3.注射器里的空气。 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刚刚的认识? (1)做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 教师可按教材上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仿照教材上的科学文件夹做好自己的科学文件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记录刻度:压之前的刻度、压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2)交流实验收获,得出结论。 我们现在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现在我们有哪些共同的认识?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29、。 (3)研究空气枪。 谁玩过空气枪?你认为空气枪是怎样把 子弹射出去的? 我们课后再去做个空气枪玩玩,研究压缩空气弹力是怎样起作用的。 4.作业。 (1)注意观察,哪里还有压缩空气?那里的压缩空气有什么用? (2)注意听天气预报和实际观察今后几天刮什么风。板书设计: 被压缩的空气空 气 可 以 被 压 缩压 缩 空 气 有 弹 力课后记:第四课时 流动的空气教材说明 教材共2页,分5个局部。 第一局部:认识风。 这是本专题的导言。 风是学生十分熟悉的自然现象,对风的存在具有非常丰富的感性生活经验,包括风的名称、风的各种状态 (大风、小风、龙卷风等)。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根底,用简要的文字介
30、绍了风是什么,什么是微风,什么是大风,从而也引出了研究风的话题。 第二局部:通过香味在教室里传播的实验,使学生感知香味是由空气传过来的。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这个实验的做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这个实验能够比拟直观地反映出香味在教室里逐渐扩散传播的过程,所以学生会有比拟深刻的感性体验。 教材引导学生画出传播的路线图,意在引导学生把对香味传播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绘图的过程是一个用符合表达感性表象的过程,因此,学生画在纸上的图像 实际上是对香味传播轨迹的理解。画图也是学生记录和表达的一种重要能力。 这一局部通过闻、看和画,使学生初步认识香味是靠教室
31、里的空气从瓶子里传到每个同学的鼻子里的,这就为后面研究空气的流动做了铺垫。 第三局部:借助观察香的烟的飘散轨迹,观察教室里空气的流动情况,进而感知风在教室里的运动情况。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告诉学生实验的方法,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如果室外的风不是很大,教室的门窗是关闭的,那么很难感觉到有风。在无风或风很小很小的环境里,香的烟是竖直往上的。如果门或窗开一点小缝,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香的烟会明显地顺着风的流向飘散。烟的飘散是空气流动的结果。第一种情况是香周围的空气向上流动的结果,第二种情况是门(或窗)缝处的空气向教室内流动的结果。由于教室内墙壁、 温差的影响,在室内的不同地方,香的烟会有不同的飘
32、散方向,说明室内各处空气流动的方 向是不同的。这使学生初步认识空气的流动方向是受环境影响的,空气流动的方向不同,风 的方向就会不同。 教材引导学生画出教室里空气的流动轨迹,目的与前面画香味的飘散轨迹相同。 这局部是一个难点,比拟难把握,学生感受起来也比拟困难。在学生头脑中香的烟飘动与空气流动之间的打通有比拟大的障碍。大家还需要研究更有效的方法。 这里我们可以只让学生通过感知教室内风向的不同,来初步认识空气流动的方向是不同的,从而体会空气的流动会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方向和强弱。 第四局部:到大自然中寻找风的足迹。 这局部通过一段文字和一幅插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验和其他信息渠道获得的资料,以
33、交流的方式来认识自然界中风的各种表现,以加深学生对风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信息资料来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五局部:自己制造风。 这局部的第一段文字和相对应的插图指导学生自己用扇子制造风,而且制造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风。第二段文字和相应的插图是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制造风的方法,以及制造凉风和热风的方法。 这局部启发学生初步认识风是空气靠力量推动产生流动形成的,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推动空气流动的力量不同,风的大小就不同,推动空气的力量大,产生的风就大,推动空气的力量小,产生的风就小;风的冷热与空气的温度有关系,空气的温度不同,风的温度就不同(风的温度还与人的感觉有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瓶花
34、露水或一瓶风油精,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支香,一盒火柴,学生每人准备一把扇子。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1)猜一个关于风的谜语。 (2)我们观察到的风。 今天我们这里刮什么风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3)关于风的新问题。 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风的事情? 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事情? 2.空气流动形成风。 (1)风是什么? 教师按照教材的第一段文字讲解,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风的形成,以及各种类型的风。 (2)怎样看到风。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借助什么看到风。 3.谁闻到了香味。 (1)做游戏,比赛谁的鼻子最灵敏。把花露水瓶放到教室前面靠近门口的角落里,翻开瓶盖,提醒学生谁闻到香味就把手举起来,并注
35、意观察其他同学是否也闻到了香味,他们的先后顺序怎样。我们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前面的同学先闻到,后面的同学后闻到。这是因为我们的鼻子不一样灵敏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2)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路线图。 (3)根据自己画的路线图说说香味是怎样在教室里飘散的? 讨论: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 4.烟带来的消息。 (1)烟的实验。 我们经常注意到烟囱里冒出的烟的方向会转来转去,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研究。 教师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这个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香烟的飘散方向。 (2)想象空气的流动。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路线图。根据所观察到的烟的飘散方向和自己画
36、的图,想象教室里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5.大自然中的风。 (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的? 风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是空气流动形成的。我们从哪些方面能知道正在刮风? (2)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 6.我们也能制造风。 (1)用扇子制造风。 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扇扇子,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我们也用扇子制造风。 怎样制造出不同风向和不同大小的风? (2)还能怎样制造风? 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3热风和冷风。 夏天的风感觉怎样?冬天的风感觉怎样? 为什么会有冷热不同的风? 人也能制造出热风和冷风吗? 7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
37、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板书设计: 流动的空气 空气流动产生风 寻找风的足迹、自己制造风课后记:第五课时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教材说明 教材共3页,分3个局部。 第一局部:我们离不开空气。 这局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包括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这是一项体验活动,实际上也是一项实验活动。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呼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空气。我们的活动越剧烈,呼吸的次数越多,说明需要的空气越多。教材的第一段文字和插图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这项实验。教材的第二段文字和图表是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8、并通过比照分析了解我们的呼吸规律。 第二个活动:离不开的空气。包括两层内容,第一层同样是一项体验活动,使学生通过憋气比赛体会人离不开空气,憋气30秒就会便我们感到受不了了。通过这一体验使学生认识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将无法生存。第二层是一项推想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推想潜水员潜水要带上氧气瓶,使学生推论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呼吸。 第二局部: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 这局部是一项开放性的内容,通过这局部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呼吸空气。除了供人类和动植物呼吸,空气还被人类利用为人类效劳如压缩空气的利用。除了以上所述知识性目标外,这一局部还有一项重要目标,
39、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收集资料和讨论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初步接触过类似的活动,但正式提出来作为专题来学习,这是第一次。此外,这一局部也有向学生渗透珍爱生命、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的情感教育的意义。 这局部的插图提示学生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和调查压缩空气的哪些方面的作用。我的调查记录表那么以儿童体笔迹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调查记录表的写法。 这局部包括四层。 第一层,即教材的第一幅插图。这幅漫画插图包含人、动物、植物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他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里,具有情感教育的意义。同时插图也启示一个问题:动物(包括空中的、陆地上的和
40、水中的)、植物也需要呼吸空气。 第二层,提示学生收集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资料。 第三层,提示学生收集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资料。 第四层,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以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为例,启发学生调查人类在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并通过范例指导学生做好调查记录。 讨论活动是在学生拥有以上资料的根底上,针对收集资料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的。 第三局部:举办展览会。 这局部是前面收集资料和讨论活动的后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关系。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启发学生深入关注我们的生活和空气以及其他环境的关系。 用自己收集的图
41、片、事例和实物举办展览会,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展示,他们能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家园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调查记录纸。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准备有关的多种媒体资料 (课件、音像资料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前面我们一起研究了空气的一些特点,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课前我们还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会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
42、来讨论空气和我们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 2.我们离不开空气。 这局部的插图提示学生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和调查压缩空气的哪些方面的作用。我的调查记录表那么以儿童体笔迹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调查记录表的写法。 这局部包括四层。 第一层,即教材的第一幅插图。这幅漫画插图包含人、动物、植物是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他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里,具有情感教育的意义。同时插图也启示一个问题:动物(包括空中的、陆地上的和水中的)、植物也需要呼吸空气。 第二层,提示学生收集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资料。 第三层,提示学生收集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资料。 第四层,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以气
43、垫船、高压充气钻等为例,启发学生调查人类在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并通过范例指导学生做好调查记录。 讨论活动是在学生拥有以上资料的根底上,针对收集资料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的。 第三局部:举办展览会。 这局部是前面收集资料和讨论活动的后续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关系。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启发学生深入关注我们的生活和空气以及其他环境的关系。 用自己收集的图片、事例和实物举办展览会,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展示,他们能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关爱地球家园的情感。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 教师按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
44、成数呼吸次数的游戏,并提醒学生自己做好记录。这里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跑步不要过于剧烈,跑完回到教室后不要立即坐下,可以站着数呼吸次数。 (2)做憋气比赛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做憋气的比赛,提醒学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感受一下不呼吸的滋味,如果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硬撑着憋气。 (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 两个游戏完成后,教师分别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3.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 (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