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897553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8.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单选题1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社会主义国家则在经济改革中突出了市场因素。下列不能反映材料所述特点的改革是A美国罗斯福新政B勃列日涅夫改革C中国的改革开放D戈尔巴乔夫改革2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国际环境十分恶劣B重点放在农业C重点放在工业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31956-1964年,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重点A工业方面B农业方面C外交方面D军事方面4在上世纪末,除了苏联以外,另一个走向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A罗马尼亚B南斯拉夫C匈牙利D阿尔巴尼亚5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

2、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6“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A戈尔巴乔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D新经济政策7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差距B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C突破了旧的经济体制D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8有

3、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B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9对下图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多极化国际格局已形成欧洲版图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ABCD101963年,苏联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这主要是因为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B勃列日涅夫时期农业歉收C赫鲁晓夫改革失利D戈尔巴乔夫忽视农民利益11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4、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B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C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12下表为19541964年苏联粮食进出口情况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苏联()年份出口(万吨)金额(万卢布)进口(万吨)金额(万卢布)19543902651022014901956320204104902800195774050940150830195970043850260143019617504264068041

5、7019643502177073044430A农业改革一度取得成效B国家经济战略发生根本变化C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显现D对外贸易结构转型趋势明显13决定苏联命运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美国的政策,不是苏联中央与俄罗斯的矛盾,也不是苏联与其他加盟共和国间紧张的关系,而是苏联内部两个最大的共和国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材料意在强调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A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加盟共和国的体制不稳定C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矛盾尖锐D美苏两极格局的崩溃所致14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对集体农庄只下达-项指标,即各种农产品采购量,其他指标都由集体农庄自行决定;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并固定收购任务(一定五年不变),

6、对于超计划(或超过前五年平均交售水平)交售给予50%的加价奖励。这些措施A开始改变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B推动了苏联市场化经济改革C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经济规律D缩小了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差距15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有人从苏联改革的角度说:“苏联的解体从本质上讲是因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始终没有跳出那个让人痛苦的怪圈。”这个“怪圈”是指()A农业问题严重B斯大林模式的僵化C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D目标脱离实际16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

7、体的原因归结为A斯大林模式B苏联政局的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17据此可知,苏联60年代平后期的改革()苏联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工业产值(%)年份全部工业联盟所属工业联盟共和国所属工业195010067331955100534719571006941960100694196510049511970100505019751005149A扼杀了共和国和地方的积极性B导致了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C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集中领导D扩大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18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

8、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B改变了斯大林模式C消除了农民的不满情绪D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191968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新的党章草案,发表文件宣称,捷共改革的目标是“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设想A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B未突破斯大林模式C回应了西方“和平演变”战略D遭到了苏联的扼杀20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在冷战中凸显优势B两极格局之下

9、战争威胁经济发展C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冷战环境影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二、材料分析题21斯大林模式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联政府为集体农庄配备拖拉机(照片)集体农庄里的幸福少女(油画)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 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给苏联开出的改革药方是什么呢?他的逻辑是:苏联的“极权社会 主义”,引起了“人与政治、政权,人与生产资料、财产,人与文化的异化”。政治上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共产党“对政权的霸占”,造成政治垄

10、断,形成人与政治、政权的异化;经济上公有制占统治地位,排除了人们对所有制的选择,造成经济垄断,形成人与生产资料、财产的异化;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妨碍了“吸收世界上一切进步的思想”,造成精神垫断,形成人与文化的异化。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 月21日)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指出两幅图中人物表情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美国从苏联取到“经”的主要内涵。概括其对美国的影响。(3)据材料三,分析戈尔巴乔夫评论的不足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三、论述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闻一在凯歌悲壮一

11、书中这样评述到:“苏联的出现和兴起是凯歌式的,无论对于过去的世界还是对于未来的世界,它的凯歌总是值得颂扬的;而苏联的没落和解体是悲壮的,其悲壮就在于它败于不该败、亡于不该亡”,全书共分五章阐述了苏联(俄)的经济政策。目录第一章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1926年)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1941年)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1964年)结合所学知识,对目录中任意两章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评述。(要求:1、明确写出每章经济政策名称。2、列举相关内容,并从目的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述)试卷第5页,共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

12、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的意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市场经济的因素,也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只有国家干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选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2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虽然对农业和工业都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发展重工业,因此二人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D项正确;二人改革都处于两极格局对峙的冷战背景下,但这时期的国际环境不是二人失败的主要相同原因,A项错

13、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重心是重工业,以农业作为重点的是赫鲁晓夫改革,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心是在农业,改革重点放在工业的是勃列日涅夫,C项错误。3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农业,故B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外交和军事方面不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故CD错误。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世纪末,除了苏联外,另一个走向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南斯拉夫,B项符合题意;东欧剧变时期,罗马尼亚、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均未走向解体,ACD三项不符合题意。5C【详解】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A错误;

14、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B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相符,C正确;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D错误。【点睛】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时的各种理论,指出斯大林主义的错误,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和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6C【详解】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

15、的突破。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因此,这些苏联改革中符合材料评价的是赫鲁晓夫改革。C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走向解体,A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不符合题干要求,B排除;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执政后就废止了,D排除。故选C。7A【详解】材料“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体现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缩小了与美国之间的差距,A选项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物质利益原则,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粮食产量提高的问题,D选项排除。8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跨进了新时

16、代”的含义是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从此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故选A;赫鲁晓夫并没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B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C错误;D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排除。9D【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图示显示的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依据所学,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之中,故错误,排除A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巨大挫折,欧洲版图变化,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故正确。所以应选D。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结束影响10C【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

17、知,1963年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材料反映出农业改革失利后的情形,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中时间不符。11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苏联不能很好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全球化,但并没有提到经济发展模式,A错误。B从题中无法体现,C表述绝对化,而D正确,因为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最终走向解体。故本题选D。考点:当今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1954年、1957年、1959年、1961年的粮食出口量都大于进口量,一定程度上能体现苏联粮食产量的增加

18、,结合所学可知,19541964年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放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苏联粮食产量的提升,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且仅凭粮食进出口量也不能推断苏联经济战略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非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且赫鲁晓夫执政之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已经开始显现,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粮食一项内容,不能体现整个外贸结构转型明显,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根据“而是苏联内部两个最大的共和国一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可得出其强调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是内部矛盾所导致的,即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矛盾尖锐,

19、C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国外因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体制,排除B;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14C【详解】此题通过集体农庄自主权增加来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从材料信息可知,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有所增加,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刺激,这都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做法,也就符合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C正确;改革并不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A项错误;苏联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开始于戈尔巴乔夫,B项错误;材料只有措施性内容,而没有结果性内容,无从推断结果,故D项错误。15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均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20、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使得苏联解体,因此这个“怪圈”是指斯大林模式的僵化,B项正确;ACD三项均是受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影响,不是材料中“怪圈”的主要含义,排除。故选B项。16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由材料“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可知,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所以答案选D;A、B、C也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原因【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7C【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中后期,

21、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推动下,(中央)联盟所属企业的产值在苏联全部工业中比重增加,地方上加盟共和国所属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反映出苏联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集中领导,C项正确;扼杀了共和国和地方积极性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1964年赫鲁晓夫时期已结束,排除B项;扩大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与材料内容、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8A【详解】苏联多次提高农畜产品价格,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故选A;材料中的时间是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二人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与加速重工业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点睛】19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创

22、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模式”不符合斯大林模式之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特征,因此遭到了苏联的扼杀,D项正确;这一设想与分裂无关,排除A;这一设想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排除B;材料与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无关,排除C。20D【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的苏联虽然在进行改革,但是为了和美国进行冷战和争霸,苏联将“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从而使得改革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23、”,反映了冷战环境影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比较冷战中的美苏谁占优势,而且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滞胀”的影响,和苏联冷战并不占优势,排除A项;美苏之间并没有直接发生战争,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可知,苏联并没有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1(1)不同:前一幅图人物表情冷漠、闷闷不乐;后一幅图人物表情幸福愉快。原因:前一幅图是历史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集体农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一幅图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政治宣传画。(2)内涵:“经”指的是计划经济。影响:罗斯福开始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一定作用。(3)不足:将斯

24、大林模式的弊端归结为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后果:激化矛盾,导致苏联的解体。【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苏联政府为集体农庄配备拖拉机(照片)”可以看出图中人物表情冷漠、闷闷不乐;“集体农庄里的幸福少女(油画)”里的人物表情幸福愉快。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农民的不满,照片真实再现当时情景;后一幅图是油画,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政治宣传画。(2)内涵:根据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正处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为了使美国顺利度过经济危机,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故“经”指的是计划经济。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罗斯

25、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内容开始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一定作用。(3)不足:根据材料三“政治上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共产党对政权的霸占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妨碍了吸收世界上一切进步的思想,造成精神垫断,形成人与文化的异化。”可知戈尔巴乔夫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归结为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后果: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矛盾,导致苏联的解体。22示例:第一章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余粮收集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

26、机。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1926年)为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苏俄政府推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并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有制,引入外国资本,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一1941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基于对国内、国际环境判断,实行苏联模式,在20年代末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并为二战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但同时弊端明显,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1964

27、年)二战后,苏联模式弊端逐渐显露,赫鲁晓夫试图改革旧体制。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了农业发展,但是没能根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仍然严重失调。【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遵从于整合信息-选章评述的程序,完成作答。言之成文。(1)时间定位要准确,第一章 凯歌年代(19181920年底)这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主要阐述该政策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影响;第二章“退却”年代(1921-1926年)首先写出经济政策的名称,该政策的目的、主要内容、影响;第三章剥夺年代(1928一1941年)把握时间定位,指出该时期经济政策、目的、实施过程、评价;第五章战后年代(1953-1964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领导者实施该政策的背景、目的、过程、影响。(2)评述时注意史论相结合(3)观察要仔细,按要求完成。答案第11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