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 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好古诗对于培育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陶冶他们美丽情操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整理的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感受小草坚韧的生命力。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爱好。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打算: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 四、教学过程: (一)激
2、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找春天,通过朗读我们发觉了春天的特点。今日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觉。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 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 提出不懂的词相互探讨,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也许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特别茂密。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爱小草吗?喜爱它什么? 小草那种坚韧的生命力。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暖和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 五、总结: 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
3、春天的相识,感受春光的美妙和小草那种坚韧的生命力,让我们酷爱大自然吧! 六、作业: 填空 离离()一岁()野火()春风()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2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那是1200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16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挚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心情。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季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
4、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坚韧,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挚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开心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从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立刻就对将来充溢了信念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日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 (自由读) (老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 (指名学生读) (老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 (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
5、略。) 离离原上草 “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密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辞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密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 师:“离离”读音l l,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 (老师板画茂密的草叶) 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
6、的笔画许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密的草叶图) 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密的小草枝叶相互交织在一起。 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 生:小草“绿绿”的颜色。 师:看到“离”字许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 生:小草茂密的叶子。 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 生:绿绿的,又多又密。 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 生:特别茂密。 一岁一枯荣 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敏捷识记为“古”老的树“木”简单干枯,老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建性的记忆方法。 荣
7、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渐渐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老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老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密生长的样子,一声 “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改变过程,老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
8、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渐渐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密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渐渐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随着老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改变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化。) 野火烧不尽 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敏捷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
9、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老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放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 (老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 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 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 春风吹又生 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老师用纸张拦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
10、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 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 到了其次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 生齐: 生长出来了!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 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还感悟到了什么? 生:小草的生命力特别的坚韧! (为了让同学们完整地感悟诗意,老师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来时小手渐渐地从桌下伸出,越长越高,夏天来了,长得更加的旺盛茂密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草枯黄了,野火烧来了,学生扮的“小草”被烧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学们纷纷地躲藏到桌子下,还有一两个同学坐着不动,老
11、师幽默地说:“哟,这两棵草干嘛烧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烧啊!烧啊!”这时这两个同学也蜷缩到桌子下,听课的老师们忽然笑声一片。老师这时又打着节奏问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学们应和着老师的问话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场再次爆发笑声。“为什么你们烧不死呀?”老师问道,“因为我们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烧不死我们的!”老师有问道:“野火烧不死你们,说明你们的生命力怎样呀?”“我们的生命力很坚韧!”学生答道。“是呀,来年春天,小草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小草的生命力真坚韧呀!”这时桌下的同学们又伸展双手,“小草们”又生长了起来。至此,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同学们已基本理解和感悟。)
12、 (朗读以上四句。简要讲解并描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过下面接续式的提问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表现小草四季改变的诗句是 生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坚韧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描写小草漫山遍野,无穷无尽的诗句是 生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师:表达诗人送别挚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前面我们讲到白居易送别挚友时,他的挚友曾经一度悲观,听了白居易吟诵这首诗后,他就振作起来了。大家再想想,这首诗中特殊是哪两句使得他的挚友特别的感动和激昂,增加了生活的志气和信念? 生齐:野火
13、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白居易16岁时写了这首诗,几年后,已是20多岁小伙子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城应考,经人介绍,前去拜见一位很有学问的姓顾名况的大官人。这位顾大官人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时开玩笑说道:“现在长安城米价上涨,想要白白居住可不简单哟!”当这位顾大官人听了白居易诵读完这首诗,特殊是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连声赞美“好诗!好诗!”。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顾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写得这样好的诗时又会说些什么呢?先后两位同学站起来说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写得如此好的诗,想要在长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简单的了!”老师听后打趣地说:“是呀,当年顾大
14、官人就是这样说的!”为了进一步第感受诗句的内涵,老师又引发道:“不但古人喜爱这两句诗,就是今日的人们也是特别喜爱这两句诗,大家看过赵本山扮演老太太演唱的小草吗?会唱的都唱出来”于是,师生一起唱歌曲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孤独,从不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际海角” (让学生熟读全诗,有感情地重点诵读这两句诗。) 熟读诗句 1.自由熟读。 2.背诵读(老师擦去板书的诗句,学生看版画背诵,而后再擦去版画背诵)。 3.学生依据老师提示的意境诵读。 师:表现小草生命力坚韧的诗句是 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表达诗人送别挚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 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
15、别情。 4.对对子接续读 师:(出句)野火烧不尽, 生:(对句)春风吹又生。 师:(出句)远芳侵古道, 生:(对句)晴翠接荒城。 5.完整地感情诵读。 师: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白居易送给他的挚友的。我们立刻就要下课,黄老师也要返回广西了,我们就要分别了,大家情愿送送黄老师吗? 生:情愿!情愿! 师:怎样表达这种送别的感情呢?就借用今日学习的两句诗来表达送别的感情吧。哪两句? 生:(略加探讨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师:黄老师不是“王孙”呀,能不能改动一下? 生:又送老师去,萋萋满别情。 师:(把手扬起,声音洪亮地)同学们再见! 生:(仿照老师的手势和声音)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由强渐弱
16、,似渐行渐远地)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相应变小)黄老师再见! 师:(声音纤细渐无,举手长劳劳,表示分别已远,人影依稀)同学们再见 生:(声音渐无,张口无声地)黄老师再见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3 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似乎文章的眼睛一样。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 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 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
17、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 师: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老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 生:过去。 师:对,过去。“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广袤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特别茂密。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 生:茂密。 生:旺盛。 生:特别茂密。 师:好!说的都很好。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
18、(学生探讨) 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 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30岁了。 师:对。“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生:四个。 师:对。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 生:特别茂密。 师:对。“荣”就是“茂密”的意思。“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 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对。“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
19、茂密一次。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密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师:说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烧不尽”是说草的哪一部分没有烧尽呢?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尽。 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完。 师:好。再看最终一句“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 生:春风吹,小草又生出来了。 生:春天来了,春风温柔地吹着,小草又生长出来了,更茂密了。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看一段录像。(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特别茂密。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似乎把草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密地长起来了。)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大意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原野
20、上的草特别茂密。每年都要枯黄一次,茂密一次。野火烧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密地长起来了。 师: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坚毅啊!那么大的野火也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现在,同学们把全诗读几遍,争取很快背下来。 (学生朗读)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表演。一个同学扮爷爷,一个同学扮小孙孙。孙孙放学回到家里,给爷爷讲这首古诗。(学生纷纷要求表演。老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孙孙。) 孙:爷爷,我背首诗给您听好吗? 爷:好!背什么古诗? 孙:背草。今日上午我们刚学的。 爷: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呀? 孙:(一愣)嗯,因为因为小草很坚韧,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其次年又长出了
21、新芽! 爷:噢-我明白了。背吧! (孙背) 爷:“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孙:“离离”就是很茂密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 爷: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孙: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密。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密;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爷:哈!你看俺孙孙多有本领,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还会讲意思呢! 师:这两个同学表演得特别好,大家用掌声激励。(同学们热情鼓掌) 【评析】这段教学实录具有三个特点:1.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悟,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
22、主动性。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学问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3.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同时留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4 师:今日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有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看法吗?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 (老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 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有这个结构(老师写“肀”)如肃穆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
23、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很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 (老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 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 生:草塘就是草原。 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袤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 不像是这样。 生:草塘也许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 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
24、。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子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也许”,可见你也不非常确定。对吗? 生:是的。 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似乎有不少水塘吧? 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慧。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终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其次,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似乎是人开的,“水塘”就不肯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汲取了课文里的一些学问。我说得对吗? 生:(笑了)对。 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始终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
25、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很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拓了丹顶鹤的养殖爱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 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 生:(齐)北大荒。 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很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特别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 生:听说是北大仓。 师:对,我们今日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 生:读过了。 师:读了几次
26、? 生:一次。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读。 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起先读吧。(学生自读课文,老师行间巡察辅导) 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 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 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 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 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
27、解决。假如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 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 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焦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 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原委想写什么?是写草塘漂亮呢?还是写他宠爱这个草塘? 师: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探讨这个问题。 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许多,很和善。(笑声,师插话:“啊,和善就打它,这不是欺压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
28、产丰富。 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 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忧,当地人总会有方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殊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殊好。她说这篇文章原委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宠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漂亮富裕。以前我们学过的富裕的西沙群岛和漂亮的小兴安岭都是这样写的。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漂亮富裕,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漂亮富裕,他才爱草塘。 师:你说的听起来似乎有点道
29、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 师:看来大家看法比较一样。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假如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许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涵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事实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阅读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
30、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寻大的段落) 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 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一段? 生:课文第一段就是。 师:这一段中心愿思是讲什么的? 生:讲作者,不,讲“我”初到北大荒,一切都不习惯,带去的几本书 师:(打断)这样说太困难了,简洁地概括一下,他在北大荒呆得怎么了? 生:(看书,找,突然醒悟)他呆腻了! 师:对,这不就概括出来了吗?我把它记录下来。(老师在黑板靠边处写“呆腻”)知道什么叫“腻”吗? 生:腻就是不想再呆下去了。 师:为什么不想再呆了? 生:他觉得没意思。 师:大家看这个“腻”字是什么偏旁? 生:
31、月字旁。 师:月字旁的字一般都跟什么有关系? 生:和肉、人体有关系。 师:对。你们吃过肥肉没有?就是那种这么厚的(用手做式)白膘子的肉,吃过吗?什么味道? 生:太肥太油腻,吃不了几块就饱了。(众笑) 师:那就叫“吃腻”了,不想再吃了。“我”在北大荒呆腻了,当然也就是 生:不想呆了。 师:对,没意思,没趣味、无聊、对吧?再说,还有哪些大的段落? 生:第5自然段也挺大。 师:这一段讲什么?概括。 生:这一段讲他看到了草塘,说草塘真美。 师:我们概括为“景美”两个字。(板书“景美”)下面还有哪段?这次既要说是哪一段,还要干脆把内容概括出来。 生:还有第7段,写草塘富裕,什么都有。 师:那就是“物富”
32、了。(板书“物富”) 生:第9自然段,也是讲物富。(老师板书“物富”) 生:第14自然段,讲的还是物富。(老师板书“物富”) 生:还有倒数其次自然段,也就是18自然段,这一段又讲景美。(老师板书“景美”) (此时板书出现如下字样:呆腻、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 师:特别好,大家找到了六个主干段落,它们包涵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正像你们说的,主要写了草塘的漂亮富裕。可是你们细致琢磨一下作者的思路,他为什么这样支配材料呢?先写一个呆腻了,其次写景美,下面一下子连续写了三个物富,最终却又写到景美。这样支配材料,弄得我们给课文分段都不好分。不信你们试着分分段! 生:可以这样分段:第一,呆腻了算一段,
33、然后景美算一段,三个物富算一段,最终一个景美是一段。 师:你这样分段,从每段看,内容好像很单一,各是各的内容。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把景美写到一处,搞得前一个景美,说了半天物富,又跑出一个景美,头绪是不是太乱了? 生:呆腻是一段,它不能和别的段合并,下面景美和一个物富算一段,讲这里景美物也富,再后面两个物富和最终的景美是一段。也是写这里景也美、物也富。 师:似乎也有道理,但你的其次段为什么只包含了一个物富,再把第9自然段的物富也包含进去行吗? 生:可以。 师:这就是说,分段分到哪里都一样,怎么分都行,但分到哪里也都说不出什么依据,可见也有问题,或者是说不清晰道理。 生:第一个呆腻单独算一段,
34、以后的再分两段,一个景美和三个物富分一段,最终一个景美算一段。 师:啊,更随意了,显得这个作者写文章真有点颠三倒四,写了半天,又想起一个景美,往哪放呢?就放在最终吧!(笑声) (还有学生要发言) 师:好了,先不说了,其实,根据景美、物富这样的思路来分段,不管怎样也分不好,说不清,是不是作者真的出了毛病了?当然不是,是我们对文章的相识发生了错误。大家看课题,“可爱的草塘”,它是说草塘漂亮富裕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说草塘怎样? 生:说草塘可爱。 师:这说对了。说草塘可爱,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他对草塘的宠爱之情,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看,怎么样?我刚才说我一表态,你们就要跟着我跑
35、。现在就跟随上跑了吧?(众笑)不过,这样跑过来就对了,(笑声)但是有同学可能会想,文章中的确写了那么多草塘的景美物富。是啊,但作者只是把这景美物富当做抒情的凭借。他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着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告知读者,这片草塘太好了,我特别宠爱它!因此说,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单纯写景写物的文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第一课时】其次部分 师:既然这样,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不能用“漂亮、富裕”这样的思路去探讨课文,应当去探讨作者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记住,要学会运用它。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改变的。大家再读一下课文,想一想,作者一起
36、先,初到北大荒时,他爱这草塘吗?(学生读书) 师:好了,有见解可以说。 生:他起先不爱草塘。因为第一段课文说得很清晰:不习惯、没意思。小丽也说他呆腻了,这都是说他不爱草塘。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板书:“不爱草塘“)你能读一下第一段,把人物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课文) 师:听我读一下(师范读),这段的第一句很重要。他不爱草塘就是这一句说出来的。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这回好多了。大家再读一读。他说“没意思“,你就得读得没意思。(众笑) (生齐读,读得不错)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他为什么不爱这个草塘呢? 生:他不习惯。 师:似乎不是,为什么不习惯呢? 生:他不知道草塘那么美,所以他不爱。
37、 师:有点道理。(板书“不知草塘“)他根本不知道草塘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不会爱这个草塘了。可是他又为什么不知道草塘的样子呢? 生:他没去过草塘。 师:你怎么知道他没去过呢?生:因为课文后面说他是第一次看到。 师:不用去后面找,第一段就有答案。 生:他到草塘以后,始终在家里看书,根本哪儿也没去,一下子看完了好几本书。 师:对啊,他只呆在家里看书,当然知不知道草塘的实际状况? 生:不知道。 师:他离开实际状况远远的,这叫远离实际,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老师板书“远离实际“) (此时黑板上板书为“不知草塘不爱草塘远离实际”) 师:挺有意思,课题是可爱的草塘,可他一起先先说他不爱,作者想干什么?
38、生:想让读者大吃一惊。 生:想吊一吊读者的胃口。(众笑)让读者接着往下看,看他的感情是怎样变过来的。 师:有道理,有道理!作者要写出他的情感的发展改变过程,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看板书,看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上关联词语说这三个词语吗? 生:因为他不知草塘,所以他不爱草塘。 师:对,再说。 生:因为他没去草塘,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意思对,但我要求说黑板上的这三个词语。 生:(重说)因为他远离实际,所以他不知草塘。 师:能把三个词语都说上吗? 生:因为不爱草塘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爱草塘 师:再想想,谁是谁的缘由,谁是谁的结果? 生:因为远离实际所以不知草塘,因为不知草塘,所以
39、不爱草塘。 师:说对了,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他之所以不爱草塘,是因为不知草塘。 师:接着往下说。 生:(接)之所以不知草塘,是因为他远离实际。 师:很好,能不能不说因果关系的句子? 生:作者不但不知草塘,而且不爱草塘。 师:听起来似乎能说通,但是细一琢磨,有点不合理。对于不相识的,不知道的事物,一般不会产生什么情感。我问你,你爱王大强不爱?(老师随口杜撰了一个人名) 生:王大强是谁?(众笑) 师:你不相识他吧,爱他不爱? 生:不知道,这个人要是厌烦,我就不爱他。(众笑) 师:说得很好,你不相识他,就是不知道他,是吗? 生:是。 师:所以你也说不上爱他不爱他。你又说他要是很厌烦,你就不爱他。当
40、你知道他很厌烦时,说明你相识他了,知道他了,才可能产生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所以你只能说“我不知道或不相识王大强,所以不爱他。”能说“我不但不知道王大强,而且不爱他。”能这样说吗? 生:(思索后)我觉得也能这样说。(众笑) 师:那么后来你知道王大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那怎么办? 生:我再爱他。(众大笑) 师:你不是已经提前说了“我不但不相识王大强,而且不爱他”吗?说得那么确定。(生无言) 师:不能用刚才他说的递进关系的连词,能不能用别的? 生:(齐)不能。 师:别那么快表态,好好想想。(生争论) 生:假如作者知道草塘,他就会爱草塘。 师:能说得通,但这样假设可能有两种结果,假如知道草塘而
41、且草塘很美,那当然能爱草塘了;但假如知道草塘了,但草塘都被白色垃圾污染了,你还能爱这样的草塘吗? 生:不爱了。 师:关于第一段,作者刚去北大荒,他还不爱草塘的状况,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面大家往后看课文,你有什么感觉了?(学生读课文) 生:“我”这次走出去了,他在草塘中看到了草塘的美景。于是就说这草塘真美啊! 生:课文写草塘美那一段写得特别好,还由近到远地写了草的颜色。 师:你说的不错,能把这一段读得很美吗? 生:(读)“说走就走跟蓝天相接。” 师:第一次看到,激烈不激烈? 生:激烈。 师:你激烈了吗?(众笑,老师示范)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一样。”大家把
42、这句读一下。(生齐读)后面的句子,从近到远,听我怎么表现。(范读)“细致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这一段。留意看我的手,咱们打上拍子读课文,把草塘的美读出来。(学生在老师手势指导下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了,你们举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下。(学生举荐一人) (被举荐的学生读课文,读得很好) 师:名副其实!谁敢跟她比?(一学生自荐起来读) 师:比得过去吗?(学生众说纷纭)啊!男同学说男同学读得好,女同学说女同学读得好,还都有点“地方爱护主义”!(众笑) 的确他们读得都不错,很难分出高下。好,并列第一。先别坐,你们现在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比他们读得好,就站在领奖台上,他们就坐下。谁能把他们读坐下? (众笑,一学生起来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衡量一下,谁觉得自己该坐下,就自己坐下。(后读的学生自己坐下,众笑) 师:(对这个学生)其实你读得也不错,就是这几句,(范读)“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乐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你听我这么读,有什么感觉?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