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与体积单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与体积单位.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与体积单位_北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在熟悉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分根底上,学习把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填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单位 单位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1分米=( )厘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二、新课:1、体积单位之间
2、的进率:(1)棱长是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通过刚刚的计算你能告知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依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立方分米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3)小结: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4)练习:5立方米=( )立方分米1.5立方米=( )立方分米2400立方
3、分米=( )立方米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填写比拟表 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 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 留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三、稳固练习: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
4、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20厘米=2分米 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四、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体积与容积 教案是教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展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小编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自学 课前每
5、人发一份预学稿,独立自学。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成员轮番逐题校对、沟通。 意见不全都时在组内争论。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三、教师引导学 朱教师分别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最终教师总结。在师生沟通中把体积、空间、容积等概念弄清晰。 四、从问题中学提出问题并解决 这个环节是我最喜爱的局部。学生的预学稿上都让学生提出了自学后的问题。朱教师课前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选择了一局部课堂解决。 例如:鸡蛋与鸭蛋哪个体积大? 水有体积吗?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关系? 可不行能体积大容积小? 怎样比拟体积的大小?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解答,或是独立思索、或是小组沟通、或是试验演示、亦或是动手操作
6、。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加深对体积、容积的理解。学生学的快乐又轻松,而且把自己原来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很有成就感。 朱教师的课堂,无不表达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从预学、提出问题开头,到课堂沟通、解决问题,学生都在主动思索。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忙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学问。 正如朱教师所说,学习就是把不明白的弄明白。当学生能想方法解决自己的疑问时,他就学习到了新的学问与技能。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引导、鼓舞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课堂上把不懂的弄懂了,学生有收获,才是高效的课堂。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约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
7、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分数的根本性质和公因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根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根本性质的的熟悉,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根底。 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把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展约分,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和概括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受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把握约分的方
8、法。 难点:能精确的推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答复 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为24 /30约分做预备) 1、24的因数有( ),30 的因数有( ),24和30的公因数有( ),它们的公因数是( )。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根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答复,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想、验证和比拟,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例如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看。
9、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竞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4,生3:75/100和3/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100和3/4/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争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拟75 /100和3/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一样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
10、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推断, 学生说大家推断 学生说同桌推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7 6/9 10/12 11/12 8/1014/169/1624/25 21/24 13/17 名答复,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设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许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例如
11、4. 推断24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索问题: (1)、化简指什么? 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 等式的根本性质 (3)、 等式的根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一样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 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争论沟通,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预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沟通。 巡察,指导。 沟通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
12、)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30=24+30/30+2=12/152/15=123/153=4/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30=24+6/30+6=4/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拟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稳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刚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学问,教师发觉大家学得很仔细,但不知把握的怎么样?大家情愿承受挑战吗?
13、 1、推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以下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 分 方法一: 24 /30=242/302=12/15 12 /15=123/153=4/5 方法二: 24 /30=246/306=4/5 75 /100= 3/4 不同点 : 分子和分母较大 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 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索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展数学思索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索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
14、。本节课的教学,我依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100和3/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100和3/4有什么区分?许多学生都能看出75/100分子分母较大,3/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拟。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拟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分?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假如直接出例如4:24
15、/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信任许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例如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索三个问题(、化简指什么?、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沟通,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预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根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胜利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沟通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
16、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沟通,学生沟通的过程就是在建构学问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争论再全班沟通,最终归纳总结形成学问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沟通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由于学生的精彩沟通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索沟通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殊注意学生动手力量的培育,要求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17、;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沟通;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连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意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许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学问,教师发觉大家学得很仔细,但不知把握的怎么
18、样?大家情愿承受挑战吗(过渡到稳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学问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学问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学问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稳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才智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力量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
19、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胜利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洁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阅历、技巧、才智、共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地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势。自知自己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分数与小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把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 2、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和综合应用学问的力量。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增加学生的胜利体验
20、。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现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局部。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把下面各个分数写成除法算式。 2 /35/6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学问,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讨论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展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例如1:把3 /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对比前面复
21、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哪些学问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当怎样计算呢? 学生争论后答复: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现台上展现: 3 /4=3/4=0.7511/25=1125=0.44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答复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
22、完成后抽学生答复。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详细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消失除不尽这种现象吗? 随学生的答复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 /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 /12,6/7,11/15。 师:把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觉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现台上展现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4=22510=25 不能
23、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12=223715=35 师:依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想?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测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假如除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这个猜测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确定这个猜想是对的. 简评:联系复习题来思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原有学问对新学问学习的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觉分数化小数时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分数化小数方法的把握水平。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例如
24、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适宜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非常之四,0.8就是非常之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非常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 /10,化简后是2/5。 (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0.4=4 /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索,把0.85,1.125化
25、成分数。 学生思索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现台上展现: 0.85=85 /100=17/20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 /100,把这个分数化简后是17/20。 师:(抽其次个学生答复)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答复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非常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嬉
26、戏:由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快速地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简评:强调前面的“阅历”对新学问学习的影响,有效地运用原有阅历来学习新学问;用对口令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好玩。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1,2,3题。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悉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把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根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学问的内在联系,培育分析、推理等思维力量。3、使学生通过主动
27、探究体验胜利的感觉,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念,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念和动力。重点难点:把握通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师:今日上新课之前教师按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学问把握的如何?情愿承受考验吗?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学生先独立思索一下,然后举手答复,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指名学生口答。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把握不错,接着往下看。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指名说,并说出思索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过渡:今日我们将连续运用分数
28、的根本性质来学习新的学问。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1、教学例题(1)出例如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一样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一样而大小不变)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学问进展改写吗?试试看。(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察,发觉不同方法者请板演。(3)讲评。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一样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我们再来看看其次位同学的,他
29、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依据分数的根本性质来做的。(4)师:其实呀刚刚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学问,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刚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
30、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翻开书原来读一读。(5)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依据学生答复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答复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6)师:这个一样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肯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答复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师:比拟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拟简洁?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
31、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拟简洁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7)小结:现在你能告知教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结合学生答复板书: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2、化成同分母分数。师:那现在我们立刻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洁的。3、做练习十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现沟通。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4、教学“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察发觉问题,个别辅导。(2)展现,全班沟通。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根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
32、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三、组织练习,稳固新知1、完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留意的地方。2、做练习十一第3题。(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觉问题。沟通: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洁?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便利结果又简洁;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一样的数。(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洁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3、推断(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一样的。 ( )
33、(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展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展的。 (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4、选择(1)1.通分的依据是(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根本性质(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肯定( )。都是质数 是相邻的自然数 是互质数(3)通分的作用在于( )。分母统一,规格一样,不简单写错。分母统一,分数单位一样,便于比拟和计算。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5、拓展题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学生思索,独立解答。全班沟通。四、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34、?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力量,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把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教师手里拿的什么东西?(笔盒、牙膏盒)谁大谁小呢?(引出体积的的概念)然后指出其中一个面,引出有关面积的学问。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今日我们一起来探究与之相关的学问。 二、 探究新知。 1、出
35、示情境图,认真观看思索,你们发觉了什么? 、长方体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长方体长、高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长方体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2、做一做 用一些一样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小正方体 个数/个 体积 (立方厘米) 第一个长方体 其次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第四个长方体 3、观看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与同学说一说,你发觉了什么? 长 方 体 的 体积=(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正 方 体 的
36、体积=(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4、独立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1题。 观看阴影局部的面积是各个图形的什么?( ) 想一想,知道了底面积和高,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v=( ) ( ) 三、稳固练习。 1、估一估这个笔盒的体积有多大?分小组量一量、算一算。 2、计算:(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是7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评价 1、
37、同学们,今日,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呢? 2、在这节课里,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那位同学(或哪个小组)表现好?好在哪里?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计一个体积是210立方米的游泳池。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发豆芽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128129页。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学问,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状况,培育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力量。 活动预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试验。学生分组预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提醒课题? 1师:同学们,
38、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依据查询的资料和询问科学教师得到的学问进展沟通。 3依据学生的沟通,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提醒课题:发豆芽。 二、争论沟通,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预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终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沟通,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想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当做什么,并在全班沟通。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状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拟多,我们要分组
39、进展,每组5个人。 (2)为了便利观看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展观看,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展浇水。 3各组学生进展发豆芽试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试验的状况进展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展准时催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准时进展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沟通,感受价值 沟通发豆芽的详细做法和留意事项。 五、观看、记录、分析 1观看豆芽的生长状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状况。(每天进展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状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状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展。 简评:本课设计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动身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争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展分析、沟通、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力量;统一在教室进展,便于学生观看、比拟、沟通、相互鼓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试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表达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表达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与体积单位”一文,盼望“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体积与体积单位”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我们还为您精选预备的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