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发展心理学(可编辑.ppt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8870348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151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发展心理学(可编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精品】发展心理学(可编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发展心理学(可编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发展心理学(可编辑.ppt(1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发展心理学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含义广义广义狭义狭义心理的种族发展:心理的种系发展: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 比较心理学(动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主要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一是发生,二是发展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性质:p(一)心理发展的(一)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整体性

2、有独特的知道规定性,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有独特的知道规定性,在各种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p(二)心理发展的(二)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社会性 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p(三)心理发展的(三)心理发展的活动性活动性 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结果 活动活动 动作和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动作和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

3、研究对象 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四)心理发展的(四)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性1、心理、心理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和特殊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中。2、心理发展的、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低级阶段向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展)

4、并遵循取确定的先后顺序。高级阶段进展)并遵循取确定的先后顺序。3、心理发展的、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 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向前推进。(一)揭示各年龄阶段的特征1、年龄特征: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2、年龄阶段的根源: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认知过程起作用(二)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2、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问题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4、关键期问题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

5、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横向研究设计 优点 具有适用性和时效性 缺点 是具有人为的联结性和可能存在组群效应(二)、纵向研究设计 优点:(1)、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1)、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力)(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三)、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先对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后对被试者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取长补短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发展心理

6、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一)、跨文化比较研究(一)、跨文化比较研究 1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2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1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2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的整合(三)研究方法的整合;(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四)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心理发展的动因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7、,事实上是心理发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事实上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的问题。展的动力、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的问题。一,遗传决定论一,遗传决定论:二、环境决定论:二、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其过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

8、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霍尔。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三、二因素论三、二因素论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认知)理论社会学习(认知)理论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 是为克服单因素论而提出的各种调和的观点。是为克服单因素论而提出的各种调和的观点。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

9、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物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班杜拉。1 1、主张儿童是通过、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而获得社会行为;2 2、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学习和替代性强化;3 3、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地模仿、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地模仿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模型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4 4、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具有主动、儿童的模仿

10、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具有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n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n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人类特有,由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n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发展标志:随意化、概括抽象化、整体化、个性化。n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n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n以语言为中介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n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n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

11、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的可能性。n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引导发展和促进发展。n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n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文化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历史理论心理特征开始形成还未成熟(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主客体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2、主客体间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3、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n图式(认知结构),图式(认知结构),指心理组织、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

12、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适应环境。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n同化:同化:是主体讲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量的变化)。n顺应:顺应: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改变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质的变化)。n平衡: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n动作是认知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n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n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n经验: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n社会经验:社会经验:主动性是重要前提n平

13、衡化: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平衡化: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协调作用是功能;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是平衡化的实质。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心理发展是连续进行的,不分什么阶段。心理发展是连续进行的,不分什么阶段。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质的的规定性。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质的的规定性。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n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以快速期为分界出现不同的阶段。统一:以快速期为

14、分界出现不同的阶段。n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n(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n感知运动阶段(02岁)n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形象思维水平能使用大量的心理符号(词汇和表象)来进行思维1泛灵论:无生命物体赋予生命特质2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考虑他人观点(缺乏观点采择能力)。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缺乏层次类概念。4思维的不可逆性: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5缺乏守恒:认识不到表面特征改变不影响本质特征。具体运算阶段(6、711、1

15、2岁)形象逻辑思维水平表象图式 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演绎,寻求可能中的现实性和正确答案。(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1、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说、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说n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n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n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要克服

16、社会危机必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要克服社会危机必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n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八个阶段。个阶段。n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心理危机。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心理危机。n把重点置于把重点置于自我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n(1)婴儿前期(02岁):信任-怀疑;希望品质。n(2)婴儿后期(24岁):自主-羞耻;意志品质。n(3)幼儿期 (47岁):主动-内疚;目标品质。n(4)童年期 (712岁):勤奋-自卑;能力品质。n(5)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n(6)成年早

17、期(1825岁):亲密-孤独;爱的品质。n(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停滞;关心品质。n(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失望;智慧、贤明品质。3、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n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n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n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n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n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n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

18、作用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n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自身的内在动因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是自生长,自组织、自构建的心理动力。自构建的心理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力第五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n关键期的意义n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n儿童早期是独特

19、的发展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里程;n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n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最为敏感,且可能持续终身。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劳伦兹的“印刻现象”n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n敏感期:敏感期:是大脑对特定行为模式的经验反应最灵敏的时期。n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

20、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n洛伦茨的洛伦茨的“印刻现象印刻现象”n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n(一)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发展心理学的前身是儿童心理学,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前经历了理论和研究实践的准备阶段:1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思想基础: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观念 强调儿童的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提出“心理化的教育 2儿童心理学诞生的研究基础: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是儿童心理学早期的专题研究成果之一。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n于19世纪的后半期,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

21、定者。n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标志: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标志:n普莱尔于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年发表的儿童心理儿童心理一书。一书。n发展心理学界把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公认为儿童心理学的早期经典著作(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n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n主要特点有:开创了新的研究途径,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出现了重要的理论派别和学派的革新。n1涌现出一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者涌现出一批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者 n霍尔、杜威、比内、施太伦、格赛尔等,都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n2不同学派对心理发展的沦述与纷争不同学派对心理发展的沦述与纷争 n20世纪中叶是儿童心理学分化

22、和发展的时期,各种心理学理论流派纷纷出现,如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性心理发展等。n3学派的演变与增新学派的演变与增新 n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新兴学派超越并修正已有的研究理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心理发展机制、提出新的理论观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n1957年,美国年,美国心理学年鉴心理学年鉴用用“发发展心理学展心理学”取代取代“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起来。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

23、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动作发展新生儿的动作发展阶段划分:婴儿期:个体从出生到3岁产前期:受精卵到出生前的280左右,分为胚肿期(02周),胚胎期(38周)和胎儿期(938周)。新生儿:出生到1个月的婴儿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n无条件反射:先天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有助于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于无条件反射,分为以下两类:有明显的生存意义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防御食物、防御和定向反射和定向反射),也称生存反射。没有明显适应价值没有明显适应

24、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和巴宾斯基反射)46个月内自行消退。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的最原始基础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先天具有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行为,发展早期社会关系,逐步建立起条件反射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n睡眠状态:最重要的n觉醒状态:记忆和学习n啼哭:由生理需求引起,在此增加社会交往需求的性质 意义:将需求消息传递、影响成人行为,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指标(三)动作

25、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生物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可修复性:某一部分受损伤,其本身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 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最初认识源于动作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一)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二)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

26、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四、四、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具有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内到外,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影响动作机能的因素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机会,由成人激发的愿望、母亲的抚养方式n一、模仿学习n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n三、偏好新颖刺激的的学习方式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婴儿的学习婴儿的学习发生最早在胎儿末期一、感知觉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27、。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一)感觉的发展1.1.视觉集中:视觉集中:2.2.视觉追踪:视觉追踪:3.3.颜色视觉:颜色视觉:4.4.对光的察觉:对光的察觉:5.5.视觉敏锐度视觉敏锐度视视觉觉技技能能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能 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28、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1.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辨别能力:2.2.语音感知:语音感知:3.3.音乐感知:音乐感知:4.4.视听协调能力:视听协调能力: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听听觉觉的的发发展展 第三章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二)婴儿知觉的发展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

29、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1 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跨感觉通道的知觉2 2模式知觉模式知觉3 3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吉布森 视崖实验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注意的发展n特点u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u从受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内在心理活动控制控制。n注意内容的选择性u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u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知识经验的支配;u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受言语

30、的调节和支配最早表现为先天的定向反射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12个月前婴儿的记忆: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n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p辨认同一类辨认同一类习惯化;区分另外类别习惯化;区分另外类别去习惯化;去习惯化;p912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月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n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p三个水平:无效尝试;有

31、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婴儿期的言语发展婴儿期的言语发展2.2.词汇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发音婴儿发音的特点l简单发音阶段l连续音节阶段l学话萌芽阶段1.1.语音的发展语音的发展11.5岁第一批词汇(50左右)3岁词汇量达10001、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2、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 3、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词汇量的发展掌握词汇的特点u词汇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u词义与成人不尽相 同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的发展三、句子的发展三、句子的发展n单词句双词句(1.5岁)岁)n简单

32、句复合句(2岁岁)n 球妈妈鞋他觉觉了老师教我们做游戏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四,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利用手势进行交往交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也是动力婴儿已能把自己关于物体、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间关系的知识按类别组织起来。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适应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五句法的发展五句法的发展1.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2.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3.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

33、理论(一)言语发展的理论(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 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二)影响儿童言(二)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语获得的因素1 1、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物质前提物质前提2 2、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基础3 3、儿童和周围成人交往是、儿童和周围成人交往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4 4、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是重要条件重要条件5 5、儿童自身主动而探索性探索是、儿童自身主动而探索性探索是能动性能动性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34、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 一、婴儿的气质按活动特征划分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分成情绪性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活动性活动性: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分为攻击性行为和探索性、刺激性行为。冲动性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社会性社会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与他人接触和 交流,自来熟2、按三种类型来分n托马斯和切斯按即节律性、适应性、趋 避性(积极探索与消极被动)、典型心境(情绪状态)与反应强度。这五个

35、维度与亲 子关系、社会化、行为问题密切相关p (1)(1)、容易抚养型容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p(2)(2)、抚养困难型。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p(3)(3)、发展缓慢型。发展缓慢型。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心境不开朗。但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颖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活跃起来。(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n第一,在出生后第一年

36、,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长的模式。n第二,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三)婴儿气质可控性和可变性n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是指婴儿的气质在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的不相同、2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拟合优化模式拟合优化模式”,拟合劣化,拟合劣化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婴儿兴趣的发展p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0100天)兴趣-反应模式下的婴儿感知运动活动。p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0.5岁前后)相似性再认。p新异性

37、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主动地去感知新异物体,不断施加动作,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影响他感兴趣的新事物。(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u自发性微笑(0-5周)u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u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母婴之间的微笑可以相互激起、支持和强化(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n分化过程:自发性的哭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应答性的哭和主动操作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n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n意义:不愉快的消极反应,重要的适应价值;在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自出生有的,较早出现分化社会活动性质情绪社会化开端(四)分离焦虑(四)分离焦虑p最初阶段:哭、悲伤

38、,求助,愤怒的抗议;p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p第三阶段: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p怕生:陌生人焦虑(68月),23岁入园时有入园焦虑(梯度入园)。(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n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n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能性的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n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78个月)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情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 3个月)一

39、切人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6个月)对母亲及其它人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 3岁):特别对母亲的依恋(二)婴儿的依恋类型艾斯沃斯 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p安全型:与母亲亲密,积极地依恋p 回避型:没有建立亲密感情p 反抗型(矛盾型):寻求和对抗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三、社会性依恋三、社会性依恋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婴儿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n意义: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n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p反应性反应性: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意义所在,积极的:能正确理解

40、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意义所在,积极的应答和反馈;应答和反馈;p情绪性:情绪性: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满足愉悦的需要;满足愉悦的需要;p社会性刺激: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性互动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四、婴儿自我的发展n(一)哈特把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一)哈特把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n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n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n其一,婴儿把自己

41、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表现为主动地引起自身的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用自己的动作引发出镜像的动作,这显示婴儿能够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知。n其二,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对自我镜像与自己动作之间的关联有了清楚的觉知,表明婴儿已经能够区分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作出的活动。如婴儿热衷于扔玩具,让成人拾起,再扔,再拾,反反复复。这就说明,他把自己视为活动主体,并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显示主体自我得到明确的发展。“镜像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n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

42、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n(1)、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两岁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这表明婴儿已经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自我认知。n(2)、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n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至6、7岁,幼儿园教育阶段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

43、理发展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一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1、幼儿的游戏主导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2、幼儿的各种学习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3、游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一)古典游戏理论:着重从游戏与人类关系的角度解释游戏的原因和目的。几乎都有进化论的影响,对游戏的解释具有生物化倾向,如精力过剩论和重演论。(二)现代游戏理论: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和认知学派理论等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着眼于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和情绪的发展。认知学派理论着重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三、游戏的发展游戏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

44、游戏特点的发展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阶段:(一)机能游戏 机能游戏主要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这主要是婴儿期的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二)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三)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四幼儿游戏象征性游戏主要特点(1)以主题主题游戏为主(2)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代替物。(3)通过想象

45、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4)具有创造性创造性。(5)游戏的动机重在在于活动过程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p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p第二阶段,平行游戏。p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是指游戏活动具有社会交往性质,可分为如下两种:其一,协同游戏、其二,合作游戏。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第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第三,游戏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第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发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

46、知发展幼儿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记忆能力有显著提高(一)记忆发展特点(一)记忆发展特点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二)记忆策略的发展(二)记忆策略的发展1、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p 没有策略,5岁以前;p经过指导可以运用,58、9岁p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后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注 视目标刺激复述策略 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典型特点二、思维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

47、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一)(一)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维的主要特征1 1、思维具体形象特点、思维具体形象特点、(1)、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2)、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 2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1)、由近及远。、由近及远。(2)、由表及里。、由表及里。(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片面到比较全面。4)、由浅人深。、由浅人深。幼儿思维两大特点幼儿思维两大特点3 3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现象 4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1.提问类型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2幼儿概括能力初步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

48、他们的概括水平制约。幼儿的概括水平是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后期开始进行一定的内在本质属性的概括。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1)、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二)(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三、幼儿想象的发展三、幼儿想象的发展n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n(一)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想象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n(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根据想象的自主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

49、不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幼儿想象力的特点n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n2幼儿创造想象的神奇性;n3幼儿创造想象的超越性;n4幼儿创造想象的未来指向。一、言语的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一、言语的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 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

50、推器(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言语能力是幼儿期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言语发展(一)一)词汇量的增加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是3434岁岁(二)词类的扩展(二)词类的扩展 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三)词义的深化(三)词义的深化 儿童对词义的掌握经历了一个由泛化到分化,并在分化的基础上,向概括化、精儿童对词义的掌握经历了一个由泛化到分化,并在分化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