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年级学期秋季课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科书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交融的史实,理解民族交融的含义,体会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提升历史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之民族关系;2.对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认识;3.用唯物史观对改革及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教学难点:1. 用唯物史观对改革及历史人物进行评价。2. 对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的认识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由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记者杨维daor汉 王琦)全国民族团
2、结进步表彰大会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导入新课。指出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进而本课主题,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复习之前学习内容:第一部分 国家分裂 政权更迭 复习第二部分 国家分裂 孕育统一1.推动统一因素之政治。2.推动统一之经济因素。3.推动统一因素之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是同学们对这段历史印象之一,那么什么是民族融合呢?请从导学案给的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
3、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原人构建、各民族参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制度、文化,成为周边各民族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同学们思考)对了,从形式上“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从内容上“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制度、文化”的融合。那民族融合有怎样的体现呢,我们利用多种史料来证明我们的观点,看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qian)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魏书材料二 无论从服饰和风
4、度上,都显示了汉人生活中所受鲜卑文化的影响。河北境内骑射之风的流行,反映了晋末以来北方民族对汉族的巨大影响。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材料一材料二向我们证明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图片是1981年出土的北魏一对夫妇合葬墓的文物,证明了那时期的民族吸收中原的丧葬习俗、服饰文化、礼仪道德等,民间的交流交往推动了民族融合,那统治者又是如何推动、加强民族融合的呢?接下来完成探究三:孝文帝改革 探究三:孝文帝改革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30页,你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材料一 他(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
5、阶层,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 材料二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帝曾迁都洛阳,主张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这些措施推动民族融合,在材料二马恩选集中提到落后文明往往被先进文明所征服,孝文帝通过改革,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北魏的历史发展进程,材料中则说明了孝文帝改革对李唐带来的影响,为
6、隋唐统一、盛世繁华创造了条件。民间的交流交往,统治者的改革推动民族融合,使各民族逐渐成为华夏族的重发组成部分,这种民族认同成为推动统一的民族向心力。三个因素探究小结刚才我们完成了对三个推动统一因素的探究,了解了制度认国、区域认同、华夏认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探究三:孝文帝改革 问题2、“有人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阅读下列材料。(1)谈谈你的认识。(可以有2分钟简单的讨论)。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7、二国。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同学们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判断,大家的观点大体分成两类,一个认为是进步的,一个认为是迂腐的,那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岐呢?(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认识。(学生思考)对了,因为占有的史料不同;对同一人物的关注点不同(角度、方法);大家的立场不同;史观不同;(3)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作历史研究时要尽
8、可能地多占有史料,运用科学史观,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更丰富的解释。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来看孝文帝改革,唯物史观认为评价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上述标准,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在分裂中同样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各民族共书写我们的历史,那么,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进行情感提升)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