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生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7)--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生理学课件生理学.ppt(1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消化消化 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蛋白质脂肪脂肪水、维生素水、维生素和无机盐和无机盐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直接吸收直接吸收吸收吸收消化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吸收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液的过程。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第一
2、节概 述述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和推进的过程。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动画:机械性消化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 述消化管消化管动画:化学性消化消化道:消化腺:口腔、咽口腔、咽食管、胃食管、胃小肠、大肠小肠、大肠唾液腺唾液腺肝脏肝脏胆囊胆囊胰腺胰腺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概述消化生理概述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消化生理概述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5.5.对不同刺激的敏
3、感性不同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4.4.富有伸展性:富有伸展性:消化道体积增大数倍时压力变化不大。消化道体积增大数倍时压力变化不大。2.2.具有自律性具有自律性:离体后能自动进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离体后能自动进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但节律较慢且不规则。但节律较慢且不规则。3.3.具有紧张性:具有紧张性:保持在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保持在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1.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潜伏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较长,且变异较大。均较长,且变异
4、较大。(一)消化道(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一节概 述(一)消化道(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一节概 述(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形成:主要为形成:主要为K+K+平衡电位平衡电位 Na Na+、Cl Cl-、Ca Ca 2+2+和生电性钠泵也参与形成。和生电性钠泵也参与形成。50mv50mv 60mv60mv;电位不稳定。;电位不稳定。2、慢波电位:第一节概 述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
5、故称为慢波,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又称为基本电节律。又称为基本电节律。幅度:幅度:1010 15mV15mV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数秒至十几秒数秒至十几秒频率:频率:胃胃3 3次次/分,十二指肠分,十二指肠1212次次/分,回肠末端分,回肠末端8 98 9次次/分。分。定义定义(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第一节概 述 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Cajal间质细胞间质细胞(胃肠运动的起(胃肠运动的起搏细胞),搏细胞),Cajal Cajal细胞的电活动以电紧张形式传给纵行肌和环形细胞的电活动以电紧张形
6、式传给纵行肌和环形肌细胞,引起电压门控肌细胞,引起电压门控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离子机制可能与离子机制可能与CajalCajal细胞细胞钙波钙波有关,细胞内有关,细胞内CaCa2+2+浓度增高,浓度增高,激活激活ClCl-通道,通道,ClCl-外流,膜电位去极化外流,膜电位去极化。慢波产生机制慢波产生机制:2、慢波电位:(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2、慢波电位:第一节概 述(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2、慢波电位:第一节概 述特点特点2.2.存在电阈和机械阈。存在电阈和机械阈。4.4.消化道所在部位的不同,慢波的频率不
7、同。消化道所在部位的不同,慢波的频率不同。5.5.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3.3.慢波波幅的高低与其引发的动作电位的数目和消化道平慢波波幅的高低与其引发的动作电位的数目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的力量有关滑肌收缩的力量有关。1.1.慢波本身不是动作电位,只有当慢波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慢波本身不是动作电位,只有当慢波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才引发动作电位。时,才引发动作电位。(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第一节概 述3、动作电位:去极化相:去极化相:主要依赖主要依赖CaCa2+2+内流。内流。复极化相:复极化相:由由K K+外流引起。外流引起。锋电
8、位:锋电位:上升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低,上升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低,大小不等。大小不等。(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3、动作电位:第一节概 述(二)消化道(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慢波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慢波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律的控制波,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1.1.量:量:68L/68L/日日2.2.成分:成分:水水无机盐无机盐有机物有机物(消化酶、黏液、抗体等)(消化酶、黏液、抗体等)第一节
9、概 述(1)(1)稀释食物稀释食物;3.3.功能功能:(2)(2)提供适宜的提供适宜的pHpH环境环境(3(3)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水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4)(4)保护消化道黏膜保护消化道黏膜(一)外来神经系统(一)外来神经系统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2.交感神经:交感神经:NE NE,抑制消化,抑制消化道运动和分泌。道运动和分泌。1.1.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多数释放多数释放AchAch,促,促进消化道运动和分进消化道运动和分泌,抑制括约肌泌,抑制括约肌。少数释放肽类物质。少数释放肽类物质。(二)内在神经丛(二)内在神经丛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壁内神经丛粘膜层粘膜
10、下层粘膜下神经丛环肌层肌间神经丛纵肌层控制胃肠运动控制胃肠运动控制腺体分泌控制腺体分泌和胃肠血流和胃肠血流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交感及交感及 副交感传出副交感传出消化道管壁内的化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受器平滑肌平滑肌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局部局部传入传入交感交感及副及副交感交感传入传入图图: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消化系统的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由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由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四、消化
11、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概 述(一)(一)APUDAPUD细胞和胃肠激素细胞和胃肠激素胃肠激素:胃肠激素:APUDAPUD细胞细胞:具有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的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的细胞。细胞。第一节概 述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类型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类型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闭合型细胞开放型细胞顶端有微绒毛突入消化道腔内,能感受腔内的食物成分和pH等化学刺激。顶端不暴露于消化道腔内,感受机械性刺激、温度变化和组织液、血液等局部环境的变化。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概 述胃肠激素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调节
12、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3 3、营养作用营养作用2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运动;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运动;抑胃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抑胃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抑胃肽刺激胰岛素释放;抑胃肽刺激胰岛素释放;生长抑素抑制促胃液素释放。生长抑素抑制促胃液素释放。促胃液素促进胃粘膜上皮生长;促胃液素促进胃粘膜上皮生长;缩胆囊素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组织生长。缩胆囊素促进胰腺外分泌部组织生长。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为脑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统称为脑-肠肽。肠肽。第一节概 述
13、(二)脑(二)脑-肠肽肠肽定义定义 目前已知的有目前已知的有2020多种,如促胃液素、多种,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生缩胆囊素、胃动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 第 六 章 消 化 和 吸 收一、唾液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一、唾液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无机物:无机物:如如NaNa+、K K+、HCOHCO3 3、ClCl 等。等。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 第 六 章 消 化 和 吸 收一、唾液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一、唾液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性质和
14、成分性质:性质:成分:成分:有机物: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粘多糖、主要为粘蛋白、粘多糖、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免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疫球蛋白、溶菌酶等;水分:水分:占占99%99%近中性近中性液体,液体,pH 6.6-8.0 pH 6.6-8.0 1-1.5L/d1-1.5L/d,低渗或等渗低渗或等渗气体:气体:如如O O2 2、N N2 2、NHNH3 3和和COCO2 2。(二二)唾液的作用唾液的作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1 1)湿润和溶解)湿润和溶解食物。食物。使食物便于使食物便于吞咽,引起味觉。吞咽,引起味觉。(3 3)清洁和保护口腔,稀释与中和有毒物质。)清洁和保护口腔,稀释与中和
15、有毒物质。溶菌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和免疫球蛋白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2 2)消化作用)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可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4 4)排泄功能)排泄功能。进入进入体内重金属、毒物和狂犬病毒体内重金属、毒物和狂犬病毒可通过可通过唾液唾液分泌分泌 而而被被排泄。排泄。(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三)唾液分泌的调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唾液分泌的状态唾液分泌的状态非进食时非进食时-基础基础分泌,分泌,0.5ml/min进食时进食时-神经反射性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2.食管胃小肠期:食管胃小肠期:
16、来自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反射来自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反射 唾液分泌唾液分泌 1.口腔期:口腔期:唾液腺唾液腺进食进食粘膜感受器粘膜感受器延髓上涎核延髓上涎核和下涎核和下涎核副副交交感感神神经经交交感感神神经经NE+M受体IP3+受体cAMPACh(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三)唾液分泌的调节Ca2+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3 3、加强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加强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反射性 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为下一步为下一步 的消化吸收过程做好准备。的消化吸收过程做好准备。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二、咀嚼二、咀嚼咀嚼(咀嚼(mas
17、tication):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咀嚼的作用:咀嚼的作用:1、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湿润;将食物磨碎、混合和湿润;2 2、使食物与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接触而产生、使食物与唾液中的消化酶充分接触而产生 化学性消化作用;化学性消化作用;吞咽吞咽 (deglutition)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三、吞咽三、吞咽食食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1.1.第一期:第一期:口腔口腔 咽,随意动作咽,随意动作2.2.第二期:第二期:咽咽 食管上端,反射活动食管上
18、端,反射活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三、吞咽三、吞咽3.3.第三期:第三期:食管食管(蠕动)蠕动)胃胃蠕动蠕动:由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下端近胃贲门处存在一段食管下端近胃贲门处存在一段长长35cm35cm的高压区,其内压力的高压区,其内压力比胃内压力高约比胃内压力高约510mmHg510mmHg,可,可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括约肌的作用到了类似括约肌的作用。受受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纤抑制性和兴奋性纤维的双重支配。维的双重支配。第
19、二节 口腔内消化三、吞咽三、吞咽第一节概 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胃容量:胃容量:12L功能:功能: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水解和研磨食团,形成食糜;使食糜逐次、少量地通过幽门。胃窦胃窦第一节概 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贲门腺:粘液贲门腺:粘液泌酸腺泌酸腺幽门腺:粘液幽门腺:粘液 G 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ACTH样物质样物质 细胞细胞 生长抑素生长抑素 ECLECL 组胺组胺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分泌颈颈粘液细胞:粘液粘液细胞:粘液壁细胞:盐壁细胞:盐酸酸、内因子、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主细胞:胃蛋白酶原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20、性质: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液体,pH 0.9-1.5 量:1.5-2.5L/日成分:成分:1、盐酸2、胃蛋白酶原3、内因子4、粘液和碳酸氢盐5、水、Na+、K+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盐酸盐酸来源: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形式:形式:游离酸、结合酸分泌量: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最大排酸量:2025mmol/h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和壁细胞的功能状态。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基底膜的HCO3-和CI-交换体导致细胞内CI-高浓度1.盐酸盐酸(1)
21、盐酸的分泌机制:顶端膜上的质子泵和CI-通道导致HCI的分泌细胞内的碳酸酐酶导致细胞内H+高浓度基底膜的Na+泵将K+泵入细胞(3)杀菌;(5)有利于铁、钙在小肠内的吸收。(4)入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2)使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水解;(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一)(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盐酸盐酸(2)盐酸的作用蛋白质蛋白质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HClHCl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胨胨少量多肽少量多肽pH1.83.5,pH=5 pH1.83.5,pH=5 失活失活2.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 主要由主细胞合成分泌第一
22、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作用:作用:保护保护VBVB1212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并免受小肠内蛋白水解酶的破坏并 促进促进VBVB1212在回肠末端的吸收。在回肠末端的吸收。一、胃液的分泌 分泌:分泌:泌酸腺中的壁细胞所分泌泌酸腺中的壁细胞所分泌缺乏: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内因子内因子 4.粘液与碳酸氢盐粘液与碳酸氢盐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粘液粘液:由上皮细胞、泌酸腺、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粘液细
23、胞分泌,化学成分为糖蛋白。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液渗入胃腔。粘液的作用:粘液的作用:润滑和保护作用。粘液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胃粘液和碳酸氢盐联合作用形成一道抗胃粘膜损伤的屏障。(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 胃粘膜屏障:胃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侧膜之间存在紧密连接,防止胃腔内H+向粘膜上皮细胞内扩散。(一)(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 (二)、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二)、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细胞保护作用第一节概 述一、胃
24、液的分泌 细胞保护作用细胞保护作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能合成和释放某些具有防护或减轻各种有害刺激对细胞损伤和致坏死的物质-PGE2、PGI2、EGF。(1)直接细胞保护作用)直接细胞保护作用(2)适应)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性细胞保护作用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头期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消化期的胃液分泌: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进食可刺激胃液大量分泌,称为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头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假饲实验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 中 枢 迷 走 神 经促胃液素 壁细胞
25、 G细胞头期胃液分泌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第一节概 述一、胃液的分泌、头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液分泌特点:头期胃液分泌特点:、持续时间长(2-4小时)。、量多(30%)、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多,消化力强、分泌的量与食欲有关 (环境,情绪,食物的色味)、胃期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 刺激胃底、体 的机械感受器迷走-迷走长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扩张幽门壁内神经丛 蛋白质消化产物促胃液素胃胃液液分分泌泌G细胞壁细胞一、胃液的分泌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一、胃液的分泌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
26、胃期胃液分泌特点:胃期胃液分泌特点:、量大(6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高。、食物的成分不同,分泌反应不同(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是蛋白食物,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作用最强,糖和脂肪不直接刺激促胃液素分泌)一、胃液的分泌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3)、)、肠期胃液分泌肠期胃液分泌食物的机械、化学刺激 十二指肠黏膜促胃液素、肠泌酸素 胃液胃液分泌分泌特点:特点:分泌量少10%,酸度不高,酶少,消化力弱一、胃液的分泌 (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三)、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迷走神经末梢迷走神经末梢 壁细胞壁细胞 HCl(1)迷走神经迷走神经阿托品-ECLECL细胞细胞组胺组胺 壁细胞壁细
27、胞 AchAchG 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 壁细胞壁细胞、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促胃液素释放肽促胃液素释放肽 一、胃液的分泌 (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 细胞细胞 生长抑素生长抑素-促促胃胃液液素素AchECLECL细胞细胞(2)组胺组胺第一节概 述一、胃 的 分 泌组胺壁细胞壁细胞H H2 2-R-RHCI 西咪替丁西咪替丁-、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 (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生长抑素生长抑素-(3)促胃液素促胃液素 ECLECL细胞细胞 组胺组胺G
28、 G细胞细胞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壁细胞H2-受体受体 第一节概 述一、胃 的 分 泌(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Ca2+,低血糖低血糖,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和酒精、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CCKB受体受体HClHCl-生长抑素等生长抑素等 促进胃酸分泌的大多数刺激物均能促进胃蛋白酶原及粘液的分促进胃酸分泌的大多数刺激物均能促进胃蛋白酶原及粘液的分泌泌H+K+促胃液素组胺AchH2M3CCKB壁细胞图:引起胃酸分泌的刺激物、受体和阻断剂图:引起胃酸分泌的刺激物、受体和阻断剂丙谷胺西咪替丁阿托品奥美拉唑(1)盐酸盐酸第一节概 述一、胃
29、的 分 泌2、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胃窦:pH1.2-1.5 抑制胃酸分泌十二指肠:pH 2.5 抑制胃酸分泌G细胞、生长抑素、促胰液素、球抑胃素(2)脂肪脂肪体液调节(肠抑胃素)(3)高张溶液高张溶液神经调节(肠-胃反射、激素作用)(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1)缩胆囊素(缩胆囊素(CCK)第一节概 述一、胃 的 分 泌3、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小肠粘膜I细胞分泌与促胃液素竞争CCKB受体对胃酸分泌主要表现为抑制(2)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IP)既可刺激也可抑制胃酸分泌(3)促胃液素促胃液素
30、释放肽(铃蟾素)释放肽(铃蟾素)直接作用于G细胞使促胃液素释放增加(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4)Valosin第一节概 述一、胃 的 分 泌3、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5)生长抑素生长抑素胃肠粘膜细胞分泌;通过旁分泌作用于壁细胞、ECL细胞和G细胞;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是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发挥作用的共同介质;胃酸直接作用于细胞促进生长抑素分泌。不依赖于促胃液素而刺激基础胃酸分泌(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6)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第一节概 述一、胃 的 分 泌3、
31、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影响胃液分泌的其他因素(7)抑胃肽(抑胃肽(GIP)抑制组胺和胰岛素性低血糖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由生长抑素介导;大剂量可抑制胃蛋白酶原释放。在胃上皮受损时抑制胃酸分泌,利于胃粘膜修复。(四)、调节胃液分泌的(四)、调节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神经和体液因素因素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头区头区运动较弱,储存食物尾区尾区运动较强,磨碎食物,形成食糜,将食糜逐步排入十二指肠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一)胃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意义意义:维持胃的形状和位置,使胃内保持一定压力,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进食
32、后头区紧张性收缩加强,协助胃内容物向幽门方向移动。概念概念: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缓慢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2.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概念概念: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以头区为主)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意义:意义:使胃容量增加以接纳大量食物进入,而胃内压无显著升高。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一)胃运动的形式机制机制:迷走-迷走反射,参与该反射的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属于抑制性纤维。3.蠕动蠕动(peristalsis)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一)胃运动的形式(一)胃运动的形
33、式概念:概念:由平滑肌的顺序舒缩引起,形成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将食糜从胃体向幽门方向推进,并以一定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意义:意义:、搅拌食物,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合,以利于化学性消化;、研磨粉碎块状食物;特点:特点:源于胃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蠕动波接近幽门时最强。(一)胃运动的形式(一)胃运动的形式3.蠕动蠕动(peristalsis)(二)胃排空及其控制(二)胃排空及其控制概念:概念: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1.胃排空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物进入胃后5 min左右开始,每次1-2ml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排空
34、:4-6 hours食物的影响:稀稠固等渗非等渗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 胃胃内因素对胃排空的影响内因素对胃排空的影响神经因素: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壁内神经丛反射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延缓胃排空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内因素抑制胃排空胃排空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肠壁扩张2.胃排空的控制胃排空的控制肠胃反射激素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胃蠕动(二)胃排空及其控制(二)胃排空及其控制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三)(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消化间期胃的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概念:概念:胃在非消化期出现的间歇性的强力收缩,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周期性活动。每一周期约为90-12
35、0分钟。意义:意义:清除进食后的食物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空腹时吞下的唾液以及胃粘液等。第一节概 述二、胃 的 运动(四)(四)呕吐呕吐 概念概念:将胃内容物,有时有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传入纤维传入纤维: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舌咽神经中的感觉纤维。传出纤维传出纤维: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膈神经、脊神经。呕吐中枢呕吐中枢: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缘。感受器感受器:舌根、咽部、胃、肠、胆总管、泌尿生殖器官、视觉和前庭器官。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液:胰液、胆汁、小肠液食物停留时间:38小时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的分泌 胰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人每日分泌量为
36、胰液是无色、无臭的液体,人每日分泌量为12L pH12L pH为为7.88.4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有机物:蛋白质(多种消化酶)有机物:蛋白质(多种消化酶)阳离子:阳离子:NaNa+、K K+、CaCa2+2+等等阴离子:阴离子:HCO3HCO3、ClCl。HCO3主要作用主要作用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提供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提供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PH环境环境1.胰淀粉酶(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胰淀粉酶胰淀粉酶淀
37、粉淀粉糊精糊精麦芽糖麦芽糖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淀粉酶作用的最适胰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为为6.7-7.0,不需激活,不需激活2.胰脂肪酶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胰脂肪酶胰脂肪酶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脂肪酸脂肪酸一酰甘油一酰甘油甘油甘油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的分泌辅脂酶辅脂酶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胰脂肪酶作用的最适PH为为7.5-8.5(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酯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酯磷脂酶磷脂酶A2水解卵磷脂水解卵磷脂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原 糜蛋
38、白酶原蛋白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肠激酶肠激酶氨基酸、氨基酸、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和胨和胨 一、胰 液 的 分 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羧基肽酶氨基酸氨基酸 一、胰 液 的 分 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1.胰液功能最全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胰液功能最全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2.2.胰酶缺乏胰酶缺乏-脂肪、蛋白质消化障碍脂肪、蛋白质消化障碍-脂肪脂肪泻,但对糖的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泻,但对糖的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注意:羧基肽酶原、羧基肽酶原、RNA酶原、酶原、DNA酶原酶原 羧基肽酶、羧基肽酶、RNA酶、酶、DNA酶酶糜蛋白酶糜蛋白酶(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二)胰液分泌的调节2.体液调节1.神经调节迷
39、走神经胰 液 分 泌ACh促胃液素促胃液素盐酸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细胞缩胆囊素缩胆囊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 脂酸钠盐酸脂肪I细胞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一、胰液的分泌视、嗅、咀嚼视、嗅、咀嚼 食物食物胰 腺胃 窦胃 体扩扩张张、蛋蛋白白质质分分解解产产物物促胃液素促胃液素扩张扩张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纤维蛋白质和脂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肪的消化产物盐酸盐酸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小 肠缩胆囊素缩胆囊素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传出纤维中枢神经一、胆汁的成分和作用图 胆汁的分泌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量量:800-1000ml800-1000m
40、l 性质:性质:肝胆汁:肝胆汁:金黄色,澄清透明,金黄色,澄清透明,pH7.4pH7.4胆囊胆汁:胆囊胆汁:因浓缩颜色变深,因因浓缩颜色变深,因HCOHCO3 3-被吸收被吸收 PH 6.8PH 6.8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成分成分H2O无机盐(HCO3-,Na+,K+,Ca2+)有机物(胆盐、卵磷脂、胆固醇、胆色素、不含消化酶)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1.1.胆盐胆盐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中最重要的成分,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肝脏脂肪代谢的产物。正常时,胆固醇与卵磷脂
41、的浓度呈正常时,胆固醇与卵磷脂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一定的比例,胆固醇过多或卵磷脂过少时胆固醇析出形成胆固胆固醇过多或卵磷脂过少时胆固醇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醇结石。2.胆固醇胆固醇3.胆色素胆色素 血红素的分解产物,是决定胆汁颜色的主要成分血红素的分解产物,是决定胆汁颜色的主要成分。某些情。某些情况下游离型胆红素增可能形成胆红素结石。况下游离型胆红素增可能形成胆红素结石。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作用(1 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成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
42、等均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成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成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等均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成微滴,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微滴,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微滴,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微滴,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2 2 2 2)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吸收)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吸收)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吸收)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吸收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混合微胶粒混合微胶粒混合微胶粒),促进脂肪,促进脂肪,促进脂
43、肪,促进脂肪消化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消化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消化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消化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汁的作用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3 3 3 3)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中和胃酸及促进胆汁自身分泌胆汁的作用胆盐的肠胆盐的肠胆盐的肠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肝循环:胆盐肝循环:胆盐肝循环:胆盐 小肠粘膜小肠粘膜小肠粘膜小肠粘膜 门静脉门静脉门静脉门静脉 肝脏肝脏肝脏肝脏 形成胆汁形成胆汁形成胆汁形成胆汁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二)、(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1.1
44、.神经调节神经调节进食动作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 中 枢 迷 走 神 经促胃液素 胆汁分泌增加 G细胞Ach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二)(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1)促胃液素促胃液素直接直接直接直接作用于作用于作用于作用于肝细胞肝细胞肝细胞肝细胞引起胆汁分泌;通过引起胆汁分泌;通过引起胆汁分泌;通过引起胆汁分泌;通过盐酸盐酸盐酸盐酸使使使使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促胰液素分泌增加,分泌增加,分泌增加,分泌增加,间接间接间接间接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胆汁分泌。2)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促进胆管上皮分泌主要促进胆管
45、上皮分泌主要促进胆管上皮分泌主要促进胆管上皮分泌水和水和水和水和HCOHCOHCOHCO3 3 3 3-。刺激肝细胞分泌胆盐。刺激肝细胞分泌胆盐。刺激肝细胞分泌胆盐。刺激肝细胞分泌胆盐作用不显著。作用不显著。作用不显著。作用不显著。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二)(二)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2.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3)缩胆囊素缩胆囊素主要作用于胆囊,促使主要作用于胆囊,促使主要作用于胆囊,促使主要作用于胆囊,促使胆汁排出胆汁排出胆汁排出胆汁排出;较弱的促胆汁分泌作;较弱的促胆汁分泌作;较弱的促胆汁分泌作;较弱的促胆汁分泌作用。用。用。用。4)胆盐胆盐通过胆盐的肠
46、通过胆盐的肠通过胆盐的肠通过胆盐的肠-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刺激肝胆汁分泌刺激肝胆汁分泌刺激肝胆汁分泌刺激肝胆汁分泌,不影响胆囊运动。不影响胆囊运动。不影响胆囊运动。不影响胆囊运动。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三)胆囊的功能(三)胆囊的功能1.1.储存和浓缩胆汁储存和浓缩胆汁非消化期,壶腹括约肌收缩而胆囊舒张,储存胆汁;胆非消化期,壶腹括约肌收缩而胆囊舒张,储存胆汁;胆非消化期,壶腹括约肌收缩而胆囊舒张,储存胆汁;胆非消化期,壶腹括约肌收缩而胆囊舒张,储存胆汁;胆囊粘膜吸收水和无机盐,浓缩胆汁。囊粘膜吸收水和无机盐,浓缩胆
47、汁。囊粘膜吸收水和无机盐,浓缩胆汁。囊粘膜吸收水和无机盐,浓缩胆汁。非消化期,胆管内压无明显升高。消化期胆管内压力升非消化期,胆管内压无明显升高。消化期胆管内压力升非消化期,胆管内压无明显升高。消化期胆管内压力升非消化期,胆管内压无明显升高。消化期胆管内压力升高,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高,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高,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高,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2.2.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调节胆管内压和排出胆汁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三、小肠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下层,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下层,分泌分泌含黏蛋
48、白的碱性液体含黏蛋白的碱性液体,保护十二指肠粘膜上皮。保护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小肠内腺体小肠腺:分布于全部小肠粘膜层,分布于全部小肠粘膜层,分泌液为小肠液的主要部分。分泌液为小肠液的主要部分。量量:1000-3000ml1000-3000ml 性质:性质:弱碱性,弱碱性,pH7.6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三、小肠液的分泌H H2 2O O无机盐(无机盐(HCOHCO3 3-,NaNa+,K K+,CaCa2+2+)有机物(粘蛋白,肠激酶,免疫球蛋白)有机物(粘蛋白,肠激酶,免疫球蛋白)成分成分:作用作用:稀释消化产物,
49、使其渗透压下降,利于吸收。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下降,利于吸收。肠激酶可将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活化为胰蛋白酶。肠激酶可将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活化为胰蛋白酶。(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三、小肠液的分泌 小肠上皮细胞对食物的消化小肠上皮细胞对食物的消化: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和上皮细胞内含有多种消化酶,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和上皮细胞内含有多种消化酶,可将寡肽和双糖分解为氨基酸和单糖。可将寡肽和双糖分解为氨基酸和单糖。3.3.体液因素:体液因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增加肠腺分泌增加肠腺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二)
50、小肠液分泌的调节(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食糜机械、化学刺激食糜机械、化学刺激 小肠粘膜小肠粘膜 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 肠腺分泌肠腺分泌2.2.神经因素:神经因素: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十二指肠腺分泌十二指肠腺分泌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十二指肠腺分泌十二指肠腺分泌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运动形式(一)小肠运动形式1.1.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进行其它运动的基础;小肠进行其它运动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维持一定的肠腔内压;维持一定的肠腔内压;小肠紧张性增高,肠内容物混合与运送增快;小肠紧张性增高,肠内容物混合与运送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