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名师教学课件PPT(1)(1).ppt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8843561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名师教学课件PPT(1)(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名师教学课件PPT(1)(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名师教学课件PPT(1)(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名师教学课件PPT(1)(1).ppt(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 9古诗三首古诗三首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地朗读三首古诗。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2背诵并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重阳的来历及其文化内涵。元元 日日王安石 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断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会写的字会写的字词语学习词语学习元日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曈曈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桃符桃符: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绘有神像的桃木板,意在祈福灭祸。词语理解词语理解

2、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思考一下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饮屠苏酒、迎红日、换桃符 吃年夜饭,人们举杯同庆,迎接新年的到来,餐桌上菜品丰富,人们展望来年衣食无忧,生活充足。饮屠苏 贴对联,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新桃换旧符 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新的一年到来了,人们贴桃符、燃鞭炮庆祝欢呼。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对来年的美好祈盼中,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发,渴望除旧革新,将新政改革带来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清清 明明杜 牧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杜牧(80385

3、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清明节在仲春(农历二月)与暮春(农历三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6日之间。清明本是是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扫墓、缅怀先人。会写的字会写的字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朗读指导朗读指导词语学习词语学习 清明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词语理

4、解词语理解 读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理解一下诗文大意。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细雨霏霏,天地一片迷蒙的景象。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被雨水沾湿,神情落魄。想到清明节本该和家人一起踏青扫墓,“我”却独自在外被雨水淋湿,心情愈加愁闷。我向路过的牧童询问何处可以饮酒避雨,牧童抬起手,指了指杏花林后的村庄。课文解读课文解读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说你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中,品读出行人怎样的心情?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心情愁闷。2.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显得失魂落魄的,那么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情是怎样的?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

5、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内心愁闷。3.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4.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如何评价一首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王 维维

6、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此诗系诗人离开家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背景资料背景资料知识链接知识链接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

7、传统节日,为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往往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以求祈福避灾。会认的字会认的字生字学习生字学习词语学习词语学习重阳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茱萸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词语理解词语理解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用自己话来说一说诗文大意。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生地疏,举

8、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逢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2.怎样理解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即想念、思念的意思。山东,在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区别于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首古诗中,山东指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1.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为什么诗人还会感到孤独呢?课文解读课文解读 诗人孤身在外,在氛围浓厚的节日里,看到身边的人都有亲友相聚,联想到自己不过是“独在异乡”,更添心内愁绪,于是在节日里就倍感孤独而遥想家乡亲人了。2.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加了,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