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评课稿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与代数评课稿一等奖.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与代数评课稿一等奖数与代数评课稿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您有所帮助。 1、数与代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与代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
2、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 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
3、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0.6里面有( )个0.01 0.61里面有( )个0.01 3.61里面有( )个0.01 0.061里面有( )个0.001
4、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5.小
5、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例如: a) 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b)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c)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 d) 怎样判断游戏是公平的?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近似数(积、商)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运算律) 6.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7.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
6、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
7、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2、分与合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分与合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学会2-5的分与合,初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有条理地思考。 3.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邱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
8、)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一个学生主动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师: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又有一个学生主动示范,样子有点滑稽,引得一些小朋友笑了起来) 师:大家为什么笑了? 生1:他拍得太慢了,不像鼓掌。 生2:他拍得太慢,都听不到掌声了。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点头认可)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
9、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评析:让学生鼓掌欢迎老师上课,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再通过慢镜头式的拍手动作,巧妙地将分与合这两种互逆的动作分解、凸现出来,为学生理解分与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供了通俗、形象的原型启发,也为下一环节学习数的分与合作了很好的准备。 二、展开 师:(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邱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 生:4个。 师: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1和3。(
10、教师画出手势图1) 生2:(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2和2。(教师画出手势图2) 生3:(举起左手)我把4个手指分成3和1。(教师画出手势图3) 师: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没有)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教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师: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如果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 生:4分成了1和3。 师: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生1:认因为手反过来了。 生2:刚才3在左边1在右边,现在1在左边3在右边。 师:(指第一种分法)这种分法反过来看结果是怎样的? 生:把4分成3和
11、1。 师:第二种分法呢? 生:还是2和2。 师:为什么还是2和2? 生:(边说边做动作)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学会了4的几种不同分法。再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 生1:1和3可以合成4。 生2:2和2可以合成4。 生3:3和1可以合成4。 师:看看我们的教室,你能用教室里的东西来说一说4的分与合吗? 生1:讲台上的花盆里有4朵花,2朵红色的2朵黄色的。 师:4分成 生1: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2:教室里有4张名人画像,一边两张,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生3:我们小朋友坐成4大组,除了我们组还有3大组,4分成
12、1和3,1和3合成4。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3:4分成3和1,3和1合成4。(教师打开教室里4台电扇中1台的开关。) 生4:我们教室里装了4台电风扇,4可以分成t和3,1和3合成4,也可以说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 师:(再打开一台电扇的开关)现在呢? 生4:4分成2和2,2和2合成4。 3、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听课记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
13、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编者意图: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承受着他们的点点滴滴的爱,父母之爱滋养我们成长。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
14、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领悟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抓住父亲的动作、神态、外貌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
15、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文本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教学时注重: 1、以读代讲法。 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唯有多读,才能理解,
16、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用心阅读文本,读中品情悟情。 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 1、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 2、入情入境感悟父子情深 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五、教学思路: 通过一个中心词,两个板块、一条主线
17、,使教学脉络更为清晰 首先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入学习,以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从父亲的了不起与儿子的了不起两个板块来体会感受,清晰明了;始终以一条主线,即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杭州接坠楼女孩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 2揭示课题。 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
18、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由一篇报道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概括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预习中已经解决,这也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测。) 三、再读课文,直指终点 1、再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了不起) (意图:语文课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或句子,这样课堂能顺水推舟一样很好开展。另外,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
19、生交流探讨,能训练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意图: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 3、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意图: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引向自发的学习、主动地探究,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 4、学生初步交流各自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虽没有深入细致的阅读,但是学生一定对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整体感知。 四、抓住重点,合作研究 读悟父亲和儿
20、子的了不起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帮助学生解疑,我利用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说说为什么感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它。 2、用 划出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用划出儿子了不起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班级交流。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21、,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指名读,评议,齐读。 引导学生转换时间单位来体会36小时是多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父亲在做什么?父亲只在做一件事,不断地(板书)挖。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读出时间的漫长。 如果是你这么长时间疯狂地挖,你会感到怎样?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让学生想象父亲遇到的困难,理解挖掘的艰难。用不论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让学生把父亲的形象读出来。 为了让父亲了不起的高大形象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我又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
22、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让学生用心去读书,感受伟大的父爱,此时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父亲是这样承诺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师: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父亲在废墟里找了36
23、小时,而儿子也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对于儿子来说,这是怎样的36小时呀? 1、小练笔:请展开想象: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废墟里的艰险、儿子的坚强,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 2、由学生的回答,品读两个重点句: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
24、前! ) 不! 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一起。指名读,评议,齐读。(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为了进一步凸显文章主线,创设情境: 在废墟下,不停劝说和鼓励同学时,阿曼达想到是这句话 在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等待父亲来解救的38 小时里,阿曼达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还是那句话 3、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么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意图:课文中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就是那些有关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学生从中能感受到父亲那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信赖。从而
25、理解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解决了难点。) 五、升华情感,加深体验 1、(出示课件)在父亲永不放弃的努力下,(接读)这位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么让这对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伟大的爱)板书:爱 3、夸夸这对父与子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把你的感动、你的心情,你想对父亲和儿子说的话,静静的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 4、为了使文章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情感基调达到高潮,以一首现代诗作为感情的烘托。 (意图:学生回答一般都是围绕信任爱这些字眼,这就表明,学生知道文文中要彰显的是父子亲情,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情感方面的
26、教育。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对学生文章内容理解的一个考察,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考察,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夸这对父与子,这表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经理解了。) 六、作业设计 1、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积累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2、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报答父母吗?(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了不起是文中的关键词,简明扼要,爱字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情感,
27、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附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爱 4、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 听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我的思绪已被教师牵引到课堂上。简单充实、扎实有效,是周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深印象。可以说周老师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崔峦先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心设计 高年级的文章长,时间又有限,周老师删繁就简,以最震撼心灵的场景为主,抓住父亲的了不起这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进行朗读感受体验、想象,反复诵读,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
28、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扎实教学 1、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课堂中最动听的莫过于琅琅的读书声。周老师由始至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重点问题的突破回环去引导学生获得准确、深入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朗读中。在课堂上,周老师非常动情,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尤其在提炼中心句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进行朗读时,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于是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 2、重视品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那位父亲的了不起,周老师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品读了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最后让
29、学生想象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 作为第二课时,能不能让学生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提问题。在课前课后的调查中,我发现如果允许学生提问的话,学生的疑惑还真是很多: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他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胆小?这个父亲是不是由于焦急和悲痛有些精神失常了?消防队员和警察为什么阻止父亲的拯救行动?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埋在废墟中36小时,没事吗?我想说的是让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自由,我也是在描述一种自己认为的课的理想状态:坦率、自由、具有探索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评课稿第二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这位伟大的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下,绝望离开之后,自己始终没
30、有放下寻找儿子的念头,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下了营救的念头之后,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他之后,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以前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这是心中的坚定信念,这位父亲根本不在乎是否会有人帮忙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是否笑他傻,不在乎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因为他明白,此时,儿子和他一样心中会默念这样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齐。 在讲授这堂课时,李老师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述父亲了不起的段落,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31、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加上适当的课件展示,学生对伟大的父爱感悟更深。 这篇课文李老师还采用了抓主促次的教学方式,父亲的资料多讲精讲,儿子的部分学生自己学习概括,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了父亲对儿子承诺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会和我在一齐。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父与子的认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把握处理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不能兼顾到全体学生,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如果能以文本再次升华感情,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教学时,不够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没有适时地进行范读。在学生无法体会课文,并
32、且在教师引导之后仍然读不出感觉来时,教师就务必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不能学生读不好,教师讲解,讲解之后还是读不好,就放那些句子过去。这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教师没有讲解好,这样很影响教学效果 3在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对父亲外貌描述的句子感悟不够深刻,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句,但教师也没有及时加以点拨,只围绕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和你在一齐。来朗读感悟,能够适当再拓展一下。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持续做得好的部分,并尽快改善不足之处。 5、商的近似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
33、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为什么要求商的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取商的近似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7.602、4.003、2.897、3.996 3、计算0.381.14。(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4、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口述图意,再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为什么?(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表示计算到角需要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哪一位?应该约等于多少?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我们学习班了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比一比这两者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P32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
35、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P36第1题。 四、作业 P36第4题。 课后小结 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课后习题 1、计算下面各题(商保留一位小数)。 14.362.7 8.336.2 70.03 3) 2、计算下面各题(商精确到百分位)。 3242 1.251.2 2.410.7 4)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得数保留到百分位)。 5.636.1 2.840.03 4.24.5 0.3820.13 6.643.3 38.22.7 6、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概率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统计与概率内容变化及教学启示 统计与概率是实验稿所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之一。由于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教师对统计与概率的核心思想、统计与概率的联系和区别、课堂上应当突出的关键和重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认识上的分歧。为此,新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明确统计课程的
37、核心是数据分析观念,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统计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想到用数据、愿意亲近数据,初步培养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步提高对随机现象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重新梳理、整合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相关教学要求,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三个学段的学习层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关键。 一、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内容 实验稿在前言部分给出了各部分内容学习的关键词,也是相关内容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谓核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1就统计而言,实验稿给出的关键词是统计观念,其内涵是: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
38、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容易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质疑评价是统计观念所关注的三个主要方面。相应地,新标准给出的统计学习的关键词是数据分析观念,其内涵是: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观念与统计观念是既有联系
39、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逐步培养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重视上;区别在于,后者更加关注数据在统计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数据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数据处理过程所蕴涵的更为一般的数学思想。 1.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统计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 当今世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的例子。因此,必须树立利用数据的意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谓数据,是指用来描述对客观事物观察测量结果的数值。当我们对某个随机变量(比如某个年龄的学生身高)进行观测时,事先不
40、能预料会取到谁的身高,而一旦某位同学被抽取到,就称这个人的身高数值为这个随机变量(身高)的一个观测值,即数据。2广义地讲,数据不仅指具有现实背景的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如,网络中的搜索引擎就是用统计方法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所处理的数据就是语句。3 作为统计研究基础的数据,往往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例如,记录某位同学每天的上学时间,每天得到的数据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但只要记录的数据足够多,就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确定的信息,比如该同学每天上学时间大约是多少等。 构成数据随
41、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数据的抽样过程。首先抽样方法本身通常是随机的,因为按随机性原则抽取的样本,能够较好地排除人个主观的选择与成见,从而使得样本能够尽可能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这种代表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对于总体参数而言,它只是趋近于后者,而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后者。其次,抽样过程中的数据本身也可能是随机的,特别是连续性数据的测量,由于测量工具、观察者角度、测量时间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次测量的结果事实上都会存在误差,也就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二是由部分推断总体的过程。统计推断不同于演绎推理,它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不一定准确无误,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好的统计方法能够保证这种出
42、错的可能性较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概率事件的随机性,而上述数据随机性则主要表现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换句话说,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体会随机思想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需要我们特别予以关注的一个重点。 2.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不同方法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 对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源自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样本数据的不同理解;二是基于研究问题的目的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对于两家公司最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数据,我们既可以逐年比较它们的绝对数额,也可以逐个分析每家公司近五年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幅度。前者有利于我们了解每家公司的实力,后者则有利于我们掌握每家公司的
43、发展潜力。又如,有两组同学的投篮成绩,一组是10人,另一组是8人。对这样的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是否一定要采用平均数呢?结论自然不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两组同学投篮的整体水平,可以取每组成绩的均值成绩相对比较均衡用平均数,有极端数据也可用中位数;如果想从中选拔投篮水平高的选手,则可直接比较每组的最高成绩或前三名成绩,等等。这就是说,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应该依赖于研究问题的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 小学数学中对统计图形的选择以及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不同的问题,事实上也可以看作是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希望研究的问题和获得的信息不同,所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也就十分正常了。同时,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本身通常很难区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