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docx

上传人:茅**** 文档编号:8831567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docx(6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您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听听,秋的声音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根据大纲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

2、,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能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听听,秋的声音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

3、渴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

4、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秋天。老师承接: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你们捕捉到了秋天那么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听,秋天,她还是一个 (师出示词语 辽阔的音乐厅,指名多个学生认读,齐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去听听秋的美妙的声音。(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是美的,不仅美在缤纷的色彩里,还美在动人的秋声里。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教学情境。以悦目的翩翩黄叶导入,以背景音乐渲染, 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奠定了本节课唯美的教学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

5、朵最灵,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叶的刷刷声、蟋蟀发出的口矍口矍声。(对于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提出表扬)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口瞿口瞿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

6、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以听为主线,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中对诗歌前三节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也为下面的细听秋声和情感朗读做好了准备。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 听声音,想象说话。 (1)师导语: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听到了秋的声音,可大家听得还不够真切。我们快跑进树林里,站到蓝天下,再去仔细地听一听吧!听听黄叶和树妈妈说些什么?蟋蟀会唱什么?而大雁有什么叮咛?秋风又有哪些欢快的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

7、给出评价和指导。) 例如:从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份伤感,指导学生读出依依惜别情;而在我们小朋友的耳中,那声音又是多么优美动人,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诗句。再如,抽两个学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别时的对话,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你上学离家前父母会有哪些叮咛,再引导学生想象,大雁不仅叮嘱白云,叮嘱小动物们,它们飞过二户来学校上空的时候,也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撒下了暖暖的叮咛,它们是怎么叮嘱小朋友们的?引发学生的想像,再指导学生甜甜地暖暖地读诗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等。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1师导语: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这些声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

8、里还有哪些声音。再将自己听到的秋天的声音编成一节小诗吧! 出示诗歌仿写格式,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节或几小节诗,写后我会选派代表诵读,并给学生们配上合适的音乐。 2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我引导学生到课文外去听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并让学生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作诗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下文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3配乐朗读、回味全

9、诗。齐声朗读,有兴趣、能力者可尝试背诵。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课初出示给同学们的那枚枫叶,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教学任务。 四、说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又充满挑战情趣的作业才会让学生喜欢,从而实现课后对课上内容的有效再现与完美衔接。所以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总体设计,自知能力水平有限,所以诚恳希望领导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第二篇: 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

10、。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的题目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前三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学习重点: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

11、秋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三、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

12、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教学时把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

13、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力口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让学生上网浏览、自由研读、搜集信息、等环节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教法、学法。 通过多媒体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可采用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说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自己所感受的秋天。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

14、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写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流程 1.在你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简单的引导,唤起学生心中对秋天的记忆,为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2.听声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和相关录音,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秋天的声音和相应和景物形象化,为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作准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多读几遍

15、。 2.检查自学情况。 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声音? 设计意图:说自己喜欢的声音这一发散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阅读的空间说只是一个方面,以说促读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诗句具体形象化,既帮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秋天。在此基础上的齐读是学生情感的体现和升化。 1.师范读4、5小节,读后引述:秋的声音,还藏在哪里? 设计意图:借助诗句启发学生说秋天的声音还藏在哪儿,丰富学生对秋天特有声音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创作做准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鼓励、示范,

16、开发学生潜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仿照1、2小节写诗。 3.学生诵读自己的作品。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朗读升华感情,感受秋的声音的奇妙,感受秋的美好。 5、吨的认识评课稿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学会估计物体的质量以及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接受信息,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吨与千克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独立完成例8

17、,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各种推理方法来解决问题,轻而易举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 学生答:(克,千克)。 2、猜一猜老师的体重。 你们知道老师有多重吗?你们猜老师体重的时候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呢? 3、讲故事。 李伯伯的农场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收获了好多的大米,李伯伯要把这些大米装在袋子里,准备运到城里出售,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比千克还要大的单位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游戏和故事引入课题,调动学

18、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吨。 出示课件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李伯伯要运送大米,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学生看车厢上的数,说出它们的质量) (2)1吨到底有多重呢?还是让这些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出示课件: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3)这10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吨是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吨=1000千克) 2、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在班级里找到一名体重约25千克

19、的同学。问:1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呢?(指出:40名这样体重的同学大约共重1吨。体会1吨的质量。) (2)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质量是1吨的物体。 (3)出示课件做一做: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计量鲸、大象的体重,计量煤,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子、砖的质量等。) 出示课件做一做: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量恰好是1吨。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感知,产生联想,获得丰富的表象,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吨与千克的换算。 同

20、学们你们认识了吨,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那你们能不能换算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板书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1、2题(教科书34页图) 2、完成练习七的3题 7吨=( )千克 1600千克-6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1吨-400千克=( )千克 3、当堂训练 达标测评 4吨=( )千克 2吨680千克=( )千克 3吨=( )千克 6吨20千克=(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21、 )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7010千克=( )吨( )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推理,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 第35页练习七,第8题。 (设计意图: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000千克=( 3 )吨 6、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

22、记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21课大自然的声音评课稿听课记录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语言生动丰富。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美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从读词语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复沓读,配乐师生承接读,小组合作读、师生问答读,再到段落填空读。认真对待每一个字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形式不同的读,贯穿了整堂课,从分析课文内容转变为朗读语言,培养语感,感受文本传递的语言魅力。 文章整体结构清晰,先总后分;段落结构富有特色,总写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分写各段,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结构化思维十分明显

23、。因此学生在完成课后第二题时速度很快,难度不大,可见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是准确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总分结构这一名词。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总写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写作手法:拟人化。这种写法,本身就充满情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学生在学习是也相对容易接受,特别是在朗读时能比较容易地带入情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语气把握较好。 课文的语言的美,更重要的在于能根据不同声音的特点,选择适切的词语和句子的长短、节奏。微风轻轻柔柔,狂风让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啦啦;鸟叫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蝈蝈歌唱无论是描述声音的特点,还是拟声,用词准确、适切。 在本堂课的教学上,我

24、花了很多时间去练习朗读,对课文内容没有做太细致的讲解,也花了较多的时间去积累关于风、水、动物的象声词。因此学生在课后背诵第二三两段速度较快,朗读也比较有感情,很顺畅,但是在做课堂作业本时出现困难: 问题: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_。读着片段中的_,我又仿佛听到了_。 学生对于呢喃细语的理解基本都写对,但是对于仿佛后面的自由练习就不会了,发散性思维较弱。部分学生表示不理解题意,不知道该填什么,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是要形容风的声音,想象不同的风吹起时的景象,学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或者说是学生的词汇积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课后小练笔中,大部分

25、学生都能写出来,可见这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是在课堂上写的,但是我发现班里21位同学,怎么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差不多呢,选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辞。 7、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评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整理及评课 教材分析: 文章充满激情地歌颂20世纪,开篇便用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点明中心、总起全文。紧接着,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明是人类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发明、发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下文三、四自然段用对比的方法,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细致阐述:20世纪将幻想变为现实,百年间的改变胜过了百万年的总和。最后,通过第五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各段落间内在联系非常密

26、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

27、的生活变得美好) 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的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 B.是谁呼风唤雨? 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 D.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 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

28、够呼风唤雨? 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 二、全文初探 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 评:通过这一填空,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便于他们浏览自学课文。 2.交流,填空。 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 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 评:

29、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主导,同时也注意了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学过开头点题,但联系旧知,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后,便把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由篇末点题悟得开头点题。 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 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 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

30、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想象一下,人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靠天吃饭,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十分寂寞) 评:填空的设计,不

31、单为了训练学生说话,更是为了通过这样的说话练习,让学生感悟20世纪以前的百万年中,人们的生活是如何单调寂寞,艰难贫困。 不足之处:写20世纪前的百万年,还是为了反衬20世纪的百年,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强调的还不够。教学中应该在抓住幻想这个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1.寂寞单调的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 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6.过渡:在长

32、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

33、,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是人们新创造出来的。)还能分别几个例子吗? 8.有了这些发现和发明,人们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比如:有了电话这一发明,相隔遥远的人们可以随时通话,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电话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改变。你能这样说一句话吗?(提示生:也可以说发现、说物质生活)出示: 有了( )这一( ),( ),( )使人们的( )生活得到了改变。 评:以上理解发明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层次: A、出示分句引导发现,总结词语。 B、根据分句理解词语。 C、举出例子深化理解,此环节中,学生开始的发言并不到位,提到发明,他们只想到了那些探月卫星、电子蛙眼、雷达等等,脱

34、离了自己的生活。此时,教师引导:不单这些,从咱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20世纪的新发明?这一点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于是他们马上说出了如手机、电视、冰箱之类的日用品,这些都属于20世纪的新发明。 D、说话练习,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两个分句其实照应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句中提到的这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二自然段同样是文章的总起段,此处教师总结时可以引读句子。 9.小结:即使相隔千里万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互诉情谊,只要利用网络就能立刻见面,只要坐上飞机就能相聚相守,广袤的地球好像一下子变?(小了)所以,

35、人们称之为?(地球村) 10.20世纪,人们有那么多的发明,那么多的发现,说也说不尽,回顾着这一切,你现在心情怎样?(自豪、激动、高兴)带着这种感情,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 11.文章中还有了一句诗来写这些变化,赶快找找,是什么?联系上下文,你怎么理解这句诗?(下过大雪,许许多多的树上都落满了积雪,像开满了白色的梨花。比喻人们的发明和发现很多。)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提示喜悦之情,齐读。 12.把咱们刚才画的两处句子联系起来看,同学们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了吗?提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3.过去百万年中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东西,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都变成了现实,顺风耳就是?千里眼呢?腾云驾雾呢?

36、14.这一百年的改变,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让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能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这一百年吗?出示:这是( )的一百年 四、回归课题 正因为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所以,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20世纪确实是一个引读课题。 评: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长,他是满怀着自豪、激动之情写作本文的,也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有些片面。其实百万年和百年之间,是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如果没有那百万年的积累,也肯定没有20世纪100年中飞跃。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世纪的战争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年中历次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20世纪的疾病瘟疫爆发,也超过以往任何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现代科技改变了人

37、们的物质、精神生活,但也带来了一种虚浮的繁华。教师授课时如果能把这些也传达给学生,就会引发他们更深刻的思考,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客观、理性。 附 板书: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万年:没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百年:发明 发现 8、梯形的面积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的面积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运用知识迁移类比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

38、交流,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家想装一面梯形的镜子,请你想一想,帮老师设计一下,画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纸上,好吗? 生画后交流展示所画的梯形。 师:谢谢同学们!那我要知道镜面的大小,才能进行配置呀,也就是要知道什么? 对了,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镜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的问题。(板书:梯形面积的计

39、算) (一)联想猜测 师:谁还能记得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回答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那么,凭借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经验,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图形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自由回答进行猜测。 (二)合作探究 师:在你们每个小组桌上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很多的材料。请你们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合作探索,看看哪个小组最快转化成功,在音乐结束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始(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各组派代表到台上来汇报 1、汇报演示由

40、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1)引导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交流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生猜测、实验后汇报交流 师: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小结:完全相同(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两个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间的关系吗?那您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师生归纳出公式 (4)追问:(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算得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 2、汇报演示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

41、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 预设有下面几种,如没有学生想出,师可以通过课件引导演示给学生看: (1)沿着梯形的高作出一条中位线,把中位线剪开,旋转,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刚好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刚好是梯形的高的一半,所以也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3、小结 师:其实推导的方法还有多种多样,同学们回家有时间还可以继续

42、探讨 (教师指着公式),不过,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哪种推导方法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公式。谁来告诉大家梯形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该怎样写呢? 生:S=(a+b)h2(板书) 一、实际应用、巩固练习 1、口答:下列梯形的面积。 2、列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3、判断: (1)任意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比梯形的面积大() 9、 比的意义评课稿 联系区别 前项:(比号)后项比 值一种关系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 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个数 师: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