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教学反思1100字范文(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比教学反思1100字范文(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认识比教学反思1100字范文(7篇)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1 倍的熟悉的教学学问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熟悉倍,理解倍的意义; 二是在此根底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生疏的,建立倍的表象熟悉有肯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稳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算一算”让学生利用把握的关于“倍”的学问来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最终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
2、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倍”这个名字,整个环节中我试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来理解“倍”的含义,然后通过“算一算、说一说”加深对倍的熟悉。然而由于我的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得不太合理,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后对“倍”的理解依旧模糊,从而后续的教学比拟吃力,课堂气氛比拟沉闷,整节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失误的地方主要有: 1、设计问题时数据取得较大,不便于学生操作。 2、学生学习的方法单一,“合作、沟通、争论”的学习方法没有很好的表达。 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2 在毫米和分米的熟悉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嬉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
3、引起争议,最终动手操作比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觉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熟悉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学问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承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量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教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许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嬉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展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
4、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嬉戏中,不知不觉地把握了估测的根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常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量、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屡次观看、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加学习、展现自我、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根底上积极参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沟通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育参加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熟悉,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5、探究和思索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好玩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熟悉,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存实践阅历。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究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3 本节课通过供应学生宠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受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进展他们的动手力量、表达力量、思维力量。 熟悉的过程应当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剧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觉者、探究者,他们期望自己
6、获得胜利,期望体验到制造的欢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学问简洁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受建构学问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熟悉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详细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根底。 表达的过程应当是标准的过程。数学语言是标准和严谨的,能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看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标准的数学语言、由详细到抽象的转变,是不简单的,他们进展抽象概括的力量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
7、,教师依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标准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怜悯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表达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详细过渡到抽象,表达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进展轨迹。 应用的过程应当是进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学进展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本节课,在学生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教师将学问面进展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能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
8、列出除法算式后,要求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含义,这是对学生把握本节课学问的检验,由于学生只有在真正理解的除法的含义的根底上才能做到这一点。本节课,教师给学生供应了充分的时空和沟通的平台,不仅有效地把握了本节课的学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也使学生的而数学力量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进展。 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4 第一单元大数的熟悉在亿以内的熟悉中,例5教学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例6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在亿以上数的熟悉中,例2是教学将整“亿”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
9、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的近似数。 教学例5时,我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一滴血液中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含有10000个白细胞。 1、读出数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2、你有没有方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使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吗?(a、给数分级 b、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死。c、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你是怎么想出这种方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接下来再讲例6时,再让学生重点体验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比拟得到的近似数比拟接近精确数后,做练习稳固新知,让学生把非整
10、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 当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写作:202384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a、202300 b、20万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只想到答案b。这时我问学生a,你为什么不把级上的数换成万呢?学生作到: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它同学也点头称是。我就又启发说:“你比拟一下a和b两个答案那个表达更简洁呢?试图把答案统一成b 学生a说:“答案b是比a简洁一些,但是从题目要求来看并没有要求必需用“万”作单位。我无言以对。只好
11、强行命令到:题目没有要求也要选择简洁的方法写,以后再遇到这种状况就要用“万”作单位来写。学生看了看我,无奈的坐到位上。从孩子的表情来看,学生并没有得到满足的说法。课后,我一至在思索这个问题。 其实教材中例5后面的做一做题目是: 中国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843527人次。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 )按题目要求应当写成18435百,但这种写法不符合我们的计数习惯。假如写成1843500,假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取近似数后,这个数就表示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结果(也就是准确到个位),18435百实质是准确到百位,所以我做一做我并没有处理。但在课后练习题中,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假如学生a的答案和学
12、生b的答案其实所表示的准确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知道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假如从学生现有的学问来讲两种答案都是可以的,但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问系统来讲,只有学生b的答案是正确的。 我始终在思索如何给学生a一个满足的答复。 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5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制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阅历,关注学生已有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心情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布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仆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
13、“会学”,最终到达“好学”的美妙境地。 在角的初步熟悉一课,充分让学生感受“活”的角,开头了这课的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 一、找角 1.媒体展现生活中的角。先向学生呈现一个红领巾引出课题角的初步熟悉,再次呈现一幅校园情境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到有的地方,让学生知道角来着生活中,初步感知角,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2.教师提问:认真观看这些角,你觉得角是怎样的? 二、认角 1.通过学生的总结,知道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让学生指一指。(用手比划) 2.课内推断,让学生通过自己把握的角的形象来推断角,进一步把握熟悉角。 3.折角 再次感受角,让学生从大脑中角的形象,在一张圆片上折出
14、来。 三、画角 1.让学生先自己尝试画角。反应学生的方法。 2.电脑展现正确的画角方法。比拟自己画的和电脑画的区分。 3.用电脑画的方法也画一个角。 四、制角 活动用三根小棒来制作角 我的体会: 1、“活”就是教法要敏捷 教法敏捷,教师既要坚持面对全体,又因材施教。角的熟悉从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设计,表达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活,人人都得到进展的活。当让学生找角时人人都找到了角,那角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归纳角的特点,再让学生推断角。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留意了学问构造的建构,促进了学生认知构造的形成。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穿了一条训练线观看、操作、表达、
15、制造等思维训练。 2、“活”就是教材要用活 教材要用活。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制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供应自主探究的时机。 本课例一是表达教材内容的生活化。出示学生都熟识的红领巾,引出课题后出示学生熟识的校园情境,让孩子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经受数学学问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行分的,也借此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看和解释生活。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如何感知角的特征并提高到理性认知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通过推断,折角,画角,制角,其实都在不断突破难点。使学生经受“详细”到“抽象”的过程,丰富了他们对
16、角的熟悉。这样,以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为动身点,把数学学问的传授与实际生活严密联系起来,表达“数学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的原则。二是学习方式共性化。教师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为学生供应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中教师是以引导者、合的身份消失。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承受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表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活就是学生要教活 学生要教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身参加和把握学问的情感,仍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学问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索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的构造。注意丰富的数学活动来让学生活学,比方用圆片来制作角,用三根小棒
17、来制作角,这些都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制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习活的数学,才能让教育成为布满才智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进展,学会制造。 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6 第一次预备邀请课,说实话真不知道从何下手,自己就一个人先预备起来了,在参考了多个教案以后,星期一我把自己预备的课试上给了师父王教师看了。整节课上下来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乱,特别乱。学生根本就没有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只是在我的传授下机械地捆小棒,学生也不明白要他们捆小棒究竟有什么目的,自己上下来感觉也很累。之后就向师傅请教,师傅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节课还是挺
18、乱的。之后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重新跟我讲了一遍,怎么样做才会将本节课的重点正确并清晰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习得本节课的内容。 经过修改,本节课的最终成型了,星期三正式上了这节邀请课。先来说一说这节课的一些问题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片断1: 出示10根小棒。 师:数一数有几根小棒?生:10根。 师:你会像教师这样竖着摆10根吗?看谁摆得又快又整齐,摆好后抱臂坐端正。 提问:这些小棒里有几个一根呢?生:10个。【板书:10个一】 师:接下来看看教师把这10根小棒怎么样了? 课件演示捆成一捆。生:把小棒捆成了一捆。 师:请你也像教师这样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谁捆得又好又快。捆
19、好后抱臂坐端正。 师拿着一捆小棒问:这一捆小棒有10根,是几个十呢?(通过这个提问引导学生建立“十”的概念,明白“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生:1个十。【板书:1个十】 师:刚刚我们把10个一根捆成了一捆,我们就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是】 追问:几个一是1个十?(再次追问学生“几个一是1个十”,强化概念的形成。) (课件出示)生反复说这句话,开火车说。 教学片断2: 摆12根小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捆有10根,是1个十,那要摆12根小棒,只要再怎么样就可以了呢? 生:再加2根。(课件演示) 师提问:看,这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呢?生:1捆加2根。【板书:1捆加2根】 师:你会说吗?和你
20、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12根小棒是几捆加几根?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师:12根小棒就说1捆加2根,(边说边摆在黑板上),你会像教师这样一边摆一边说吗? 在教学这一过程时发觉学生在说“12根小棒是1捆加2根”这据话时还是不太能够清晰地表达,课后就在想是否应当将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帮忙学生照着样子去说。低年级的学生在说话方面还是有些欠缺的,我们教师就得渐渐培育他们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并且能够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是想法,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关注的重点。 下面简洁说说上了这节课自己的一些收获。 1、真正地明白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明白自己和阅历丰富的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白一节课的背后你得付出多少心血
21、。通过这次自己先试上,之后师傅帮忙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点,用怎样的问题才是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易懂易答,什么样的问题才真正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课堂问题在一节课中是最重要的。因此有效的提问才会激发起学生对新知探究的兴趣。 2、适时的鼓舞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促进他们好好表现的动力,只要我一说:“表扬谁谁谁。”全部的学生都会坐的很端正,而且表扬的话语要多变才会让学生感到新意,他们才不会腻烦,从而才能用心地听讲,积极地表现。 3、学生说话的完整性也是要关注的,本节课中,学生在回答下列问题时总会只答复一半,说得不完整,我一次一次地强调要说完整,但还
22、是说不全,日后肯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本次的经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己学到了许多,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真正适合学生的认知,如何问才会让学生既明白你的意思也能够正确地答复,如何组织学生自己进展探究习得学问,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是真正欢乐的学习。通过这次邀请课的熬炼自己也学到了许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熟悉比教学反思精选1100字范文7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
23、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在分数的初步熟悉一课中,我通过设疑、激趣、猜测、验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收到了比拟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激趣环节-重在有序呈现学习材料 新课开头,教师有目的地呈现以下一些学习材料:6支笔、2本故事书、1个苹果。告知学生:教师想把6支笔奖给上周班级口算竞赛得奖的2个同学,那么,每个人应当分得几支?把2本故事书奖给班级演讲竞赛的两位同学,每个人应当分得几本?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的2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多少呢?这时教师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对这些材料不仅感兴趣,而且立刻就会看到三种分法中,只有第三种1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2个小朋友时,分得的结果不是整
24、数。教师告知学生实际生活中,当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就是分数。 二、猜测、沟通环节-重在理解平均分 闻名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学问的最正确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觉、自己去探究,由于这种发觉,理解最深刻,也最简单把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当学生初步知道什么叫平均分时,教师就安排学生进展分组活动,让学生明白怎样分才能使每一份同样多。教师给每个小组发4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片、一根绳子。让他们进展小组活动,把每一张长方形纸根据自己的宠爱任凭分成几份,看看怎样分以后,每一份才相等,分别是总数的几份之几。用分数怎样来表示。 这样的合作沟通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平均
25、分以后,才能得到分数。教师趁机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局部习题,学生很简单看出那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三、验证、实践环节-重在领悟和运用 验证、实践环节的创设主要是检验学生把握学问、形成技能、进展智力的状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进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为此,在学生根本上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以后,教师可以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 1、让学生推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得到分数? 2、请你用分数来正确表示图中的阴影局部。这要求学生能理解某个图形,是怎么分的?分成了几份?用什么分数表示。 3、教师在一个长方形的黑板上贴了许多的大拇指,作为奖品来嘉奖学生,教师要求学生拿走总数中的二
26、分之一、再拿走总数中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 这些练习主要是使学生深刻领悟分数是怎么来的、怎么来正确地读写分数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 1、首先,数学活动姓“数”,它肯定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密不行分的。本课的导入,就比拟留意这一点,适当的激取、设疑,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情景,对新课的学习是比拟有利的。 2、其次,数学活动姓“动”,它能唤起学生对学问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悟书本上的概念和公式、意义和法则。在本课中,教师把大局部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沟通、同桌沟通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他们的制造性极大可能地发挥出来。 3、最终,数学活动要“活”,分数的初步熟悉是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等重要学问的根底学问,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知道平均分,并且要会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或者几份)能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所以,教师敏捷地设计一些练习,尤其是最终一个练习,就要求学生比拟敏捷地应用今日学习的学问来解决。这样的数学课很有应用味,也留意拓宽了学生的学问面。 总之,要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就要求我们教师以课本为依据,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快乐地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