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稿汇编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汇编15篇.docx(8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化学说课稿汇编15篇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确实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 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构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学问。本节内容是在原子构造的根底上对分子构造学问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学问有利于对物质构造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熟悉。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供应根底,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学问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
2、分析:第一局部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响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争论的形式对这段学问进展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根底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其次局部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响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根底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局部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学问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定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力量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答复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确实定: (1)学问目标:理解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响的本质。 (2)力量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冲突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看钠跟氯气起反响、氯气和氢气的演示试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响的本质的奇怪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响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育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响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构造中,我们无法进展观看,只能通过CAI演示
4、,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局部内容属于化学根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局部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学问,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响、氢气和氯气的反响试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试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试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索这两个反响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缘由、特点,粒子间
5、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缘由、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依据原子吸引电子力量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拟: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拟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需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响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争论,得出化学反响的微观实质,及反响条件和反响
6、热的缘由。 六、课堂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响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稳固本节所学内容。 初中化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局部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构造,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构造的角度熟悉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造的熟悉统一起来打好了根底。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行缺少的局部,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
7、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熟悉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觉史的教育,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把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学问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
8、经有了肯定积存,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造还没有太深入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规律思维力量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有剧烈的奇怪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纳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状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觉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
9、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构造是本节学问学习的根底,在开头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学问之间的连接,为学问的迁移打好根底。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识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拟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拟学生熟识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熟悉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一样。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
10、进展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很多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许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觉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亲密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看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亲密的元素缺乏,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
11、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争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响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局部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纳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章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留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预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奉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讨论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
12、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觉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争论的形式使学生熟悉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xx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试验室公开成认,该试验室1999年发觉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试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讨论人员从事了“不正值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讨论小组却无法重复其试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试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试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展分析后,他们发觉试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13、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讨论结论。 此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详细来讲,该大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对待科学讨论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洁化熟悉,使他们熟悉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进展作出了奉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旧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值科学行为”告知我们,科学讨论的成果始终不断地承受检验。科学不是永久不犯错误,但正是由于科学最终必需建立在客观存在的根底之上,有自
14、我纠错机制,全部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值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讨论工作,危害科学的进展,有的甚至可能损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试验应当是可重复的。假如不行重复,科学就不能承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到科学学习,特殊是试验过程中观看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讨论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展小组探究,我赐予指导。让学生观看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展讲解,使学生明确其
15、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熟悉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着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看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分,比拟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稳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学问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
16、具有一样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章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为水和氢气,其次局部为原子构造学问的扩展。对于第一局部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为题,争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严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峻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当对水作进一步熟悉,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意了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
17、化合物等概念根底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稳固和加深了这些学问。通过试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试验,使学生熟悉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力量目标:a、培育学生的观看探究力量;b、培育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力量。 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试验对学生进展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育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加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水
18、的试验和依据试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学问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供应丰富、生动、直观的试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白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现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现一杯水,培育学生从观看中发觉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试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展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现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学问点。因此,作好演示试验尤其关键(展现试验),书第4
19、8页,这是未改良的演示试验,试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良后的试验,使试验效果更清楚、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依据试验进展探究。学生通过试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依据化学反响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简单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学问得以解决。 (展现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现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展宏观模拟,从争论中发觉,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稳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学问与力量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进展”的原则,
20、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表达以下特点: 1、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力量:重点改良了演示试验,利用实物投影将试验投在屏幕上,将试验加以放大,试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试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呈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试验效果更清楚、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试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现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制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
21、看试验、思索、分析,最终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详细,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展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当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奇,从而产生乐学心情,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学问,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加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熟悉,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制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育探究
22、力量,进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动身;(2)学习者通过观看、假设、试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沟通,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初中化学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局部,以学生亲身参加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争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争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稳固
23、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终通过争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熟悉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讨论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讨论物质在肯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识,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熟悉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对生活中的现象
24、 虽熟识却不肯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肯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试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拟感兴趣;再细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到达以下“三维目标”: 【学问和技能】 1、 通过试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争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学问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育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试验观看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好学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试验条件的转
25、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进展的思想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育由详细到一般熟悉事物过程的力量,并培育学生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预备采纳“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试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力量的比拟”,依据试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肯定条件下,溶质在肯定量溶剂中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力量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
26、溶解力量_(能、不能)比拟。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连续溶解,溶液表达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假如要比拟多种物质的溶解力量(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索及答复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洁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学问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教师叙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肯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
27、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集中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肯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准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肯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肯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育皿中盛一样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局部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看了这组试验,同学们绽开了争论,从试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
28、”、“不饱和”与“稀”这两个简单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熟悉到,假如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需满意前提与条件。用试验帮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始终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简单理解与承受。 好学教育: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究性试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看、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由于通过直观的试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胜利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索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试验:1.饱和食盐水参加肯定量的水后,再加少
29、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试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教师讲许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现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拟出四种物质溶解力量的大小。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力量的比拟” 这一试验的观看与争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熟悉,马上
30、感悟到是“20、100克水、到达饱和”,并且清晰地熟悉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拟的意义。有了这一层学问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教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学问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拟准确地争论溶质的数量问题肯定要满意两点:其一是条件:肯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讨论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看、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新学问概念建立以后,需要稳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学问在详细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力量,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终阶
31、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肯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连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消失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好学教育: 3)推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争论,我准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应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学问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养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32、,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提倡一种以人为本、注意身心与智力全面进展的素养教育观。本课中启发讨论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从培育学生观看试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熟悉与理解,无不表达了培育人的思维素养和追求新学问的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说课稿5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表达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育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识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熟
33、悉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展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响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学问逐步向力量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学问与技能: (1)熟悉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学问 (3)会运用相关的学问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试验得出事实进展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育学生合作沟通意识和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喜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熟悉事物,用
34、进展的眼光对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表达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学问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猎取学问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帮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将探究的方案,争论的情景提前预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索、争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
35、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试验的动手力量强,争论的思维活泼。同学们特别适应和喜爱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学问。 我校学生对课外学问有深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严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展火灾逃命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门逃命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确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试验探究法:通过试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36、。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争论沟通中取长补短,培育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洁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养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进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到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答复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觉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
37、到化学的奇妙。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试验 步骤一:如下列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依据试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到达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需同时满意。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根据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试验。 2依据试验现象一起争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加到同学们的试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试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
38、个小组派代表沟通争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正确的结果。 师 鼓舞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索问题。提出探究时消失的小问题。避开再犯。 生 依据燃烧的条件,思索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忱。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忙、相互沟通使学生学会共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胜利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试验中略有改良。增加了对不行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依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神秘,同学们初尝把握新学问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试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列图:
39、2有关煤炉的争论 (1)假如不连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连续燃烧么?为什么? (2)假如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连续燃烧么?为什么? (3)假如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连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索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详细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索怎样能使刚刚试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索回答下列问题 师 演示试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依据燃烧的条件争论后答复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良演示试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
40、能清晰的观看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学问的运用中形成进展的学问构造。培育了同学们思索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试验探究 用完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索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依据试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去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意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掌握不当将演化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现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荣耀负伤,这是新中国成
41、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沉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把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展试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加到同学们的试验探究中,发觉他们的问题,赐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当进展。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沟通争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舞各组的试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熟悉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对待事物。 给定试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试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探究力量、试验力量。 分组合作,进
42、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育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根底。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以下情形应当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试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纳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试验。 生 依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其次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方成铁、
43、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任凭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试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稳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熟悉火灾是可以掌握的,把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喜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方使同学们更简单承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依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试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把握易燃易爆安全学问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学问。 2熟悉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学问”。 2熟悉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索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引导学生更关怀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仔细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忱。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