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专题复习:思想意蕴探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散文专题复习:思想意蕴探究.ppt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课时 散文高考命题点(三)思想意蕴探究学习目标1.理解反映深层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含义;2.掌握文本意蕴内涵及手法;3.感受音乐的力量,提升个人音乐素养。一、考点分析导学案点拨关键1.意蕴式探究的角度(1)主角度: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选用的材料、细节描写以及语言表达(散文中精辟且深刻的议论抒情语句)探究、挖掘意蕴。(2)次角度:作家角度和读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作品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的主旨意蕴。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2.意蕴式探究的层面表层意蕴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
2、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深层意蕴民族心理精忠报国;崇尚自然;中庸,稳重;追求大一统;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等等。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还指对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学科认知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返 回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1)抓住文中的“情语”。(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人、物、景、事),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常见的转换视角有: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
3、实的期待;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它在希望积极层面的东西;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1.理解词语的作用手法作用(词语运用的修辞及其他表达技巧),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描写对象特点,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二、知识梳理2.句段意蕴探究题表层:关键词句,理解句意深层:关键词、手法、位置相关联的内容情感: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间的关系。主旨:该句与主旨间的关系,且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创作背景、现实: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
4、景。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分析3.标题作用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a.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b.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c.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术语: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是否是线索,是否是行文思路的体现;(与思路、线索的关系)是否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是否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内容;(与内容的关系)与内容的关系)是否运用了手法;(双关、象征)是否运用了手法;(双关、象征)是否是文眼,是否点明了文章是否是文眼,是否点明了文章主旨;(主旨;(与主旨的关系)与主旨的关系)是否奠
5、定了是否奠定了感情基调。(感情基调。(与情感的关系)与情感的关系)4.标题意蕴题表层含意 和 深层含意(手法义);是否点明了文中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内容;是否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否揭示或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是否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5.解答物象意蕴探究题: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重点是主旨意象征意结构意三、考点精炼(2021年北京卷)P14-161.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6分)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作
6、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心灵的呼吸2.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14 4题。题。水缸里的文学苏童水缸里的文学苏童优化指导P2122131 1(2018(2018北京,北京,6 6分分)本文题目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意蕴丰富,综观全文,
7、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2(2021(2021新编,新编,6 6分分)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从一只水缸看不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看见奇迹的光芒”一句的深层意蕴。一句的深层意蕴。3 3(2018(2018北京,北京,6 6分分)作者说: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今最怀念的阅读方
8、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4 4(2021(2021新编,新编,6 6分分)作者说:作者说:“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生活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实际上,贫困的物实际上,贫困的物质生活对人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文和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质生活
9、对人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文和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贫困的物质生活贫困的物质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理解和感悟。1.(2018北京,6分)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寓意:作者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水缸激发了作者对于河蚌的想象,凝视水缸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最早的方式。水缸是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的象征,却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一只水缸能引发作者对生活奇迹的向往,保留了他的好奇心,保留了他奇迹般的创作活力。(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表达效果:内容上,点明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上,“水缸”构
10、成本文的线索和文脉,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旨上,把“水缸”作为情感的载体,便于抒情议论。语言上,把“水缸”和“文学”联系在一起,奇妙的词语组合,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2.(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一句的深层意蕴。答案:水缸象征着贫困的物质生活,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它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好奇心激发了作者的想象。由水缸引发的好奇心和对水缸、河蚌的记忆,成为作者文学创作的源泉。现实无法改变,但对于人生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使作者
11、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奇迹。(每点2分)3(2018北京,6分)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答案:窗前有一棵泡桐,在我的凝视中,会幻化出不同的风度。春天,它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少女,千呼万唤始发芽,大门一迈花满枝,一点也没耽搁绽放自己的美丽。夏天,它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骄阳下、雨雾中皆显出勃勃生机。秋天,它是一个成熟的妇人,丰满而沉静,枝丫和叶子都显出特有的安详。冬天,它成了返璞归真的老者,疏朗简单。(
12、4分)阅读一棵树,是我特殊的阅读方式,我从中读出了生命丰富的姿态和人生美好的历程。(2分)4(2021新编,6分)作者说:“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实际上,贫困的物质生活对人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文和你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贫困的物质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贫困的物质生活对于个人来说有弊亦有利,但整体来说利大于弊。它的弊端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发展,它的利端是激发斗志,启发思考,引人奋进。(2分)正如作者所说“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象征贫困物质生活的水缸,激发了作者的好奇心,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联想,启发了他的创造性思维,成
13、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梦,并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奇迹。(2分)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时,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就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此外,美学大师朱光潜有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生活中,贫困催人奋进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要正确对待贫困的物质生活,从中获取正能量。(2分)(言之成理即可)废墟之美废墟之美(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废墟之美”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废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残缺美的形
14、象,给人带来一种悟性的陶醉。包含着前人的智慧和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表达了作者对“废墟”价值的肯定与赞扬。(每点2分,答出以上任意三点给满分)(2021新编,6分)本文标题为“废墟之美”,有人认为也能以“废墟”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答案:(示例一)“废墟之美”更好。“废墟之美”直指文章的主旨,而且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内容侧重:废墟和它的美。该标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对废墟美的肯定。“废墟之美”是全文材料组织的线索:“废墟之美”是明线,作者对废墟之美的理解和情感是暗线。(每点2分,缺观点不给分)(示例二)“废墟”更好。文章开头从“废墟”讲起,且整篇文章都围绕“废墟”展开
15、,因此用“废墟”作为标题,文章脉络更清晰。“废墟”是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所以用它作为标题合情合理。“废墟”不包含明确的情感倾向,更容易引人探索,激发阅读兴趣。(每点2分,缺观点不给分)(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答案:作者以近乎宣泄的口吻揭露了当下国人对“废墟美”的无视。(2分)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历史的感兴,也渗透着现实关怀。(2分)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养的热切期望。(2分)(2021新编,6分)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答案:作者通过写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对废墟的理解和审美感悟,肯定了废墟具有审美价值。(2分)(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作者通过写
16、对国内的一些翻新建筑的见闻,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废墟美”意识淡薄的现状,并暗示“废墟美”意识淡薄的本质是国民文化素养低下。(2分)(写作背景/社会现实/社会背景)呼吁社会大众珍惜“废墟”资源,树立“废墟美”的意识。(2分)(意义/启示/读者角度)(经典题,5分)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示例一)同意。理由:圆明园遗址凝结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巨大的力量和辛劳,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残缺的圆明园是一部沉重的活史书,它有力地见证了“国弱受人欺”这个简单的道理,可以促使国人反思、自审,激发国人自尊、自立、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圆明园尽管残破,却
17、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残缺美,遗址的保存能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观点1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从历史意义、艺术创造和审美意义、现实状况等方面作答也可酌情给分)(示例二)不同意。理由:圆明园虽然是我国的国耻,但它也是几代皇帝奢侈堆积财宝的一个产物,真实的圆明园究竟奢侈到什么样子?我们这一代人不得而知,重修可以让人们以此为鉴,戒奢戒侈。重修圆明园可以恢复它昔日的宏伟和辉煌,让当代人及后人目睹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是中西合璧的杰出建筑
18、,重修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文化。(同上)(2021新编,6分)文章第五段说“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震撼和共鸣”的理解。答案:这种震撼和共鸣是艺术家观看废墟后,与废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产生的真实感受。这种震撼和共鸣源于对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中蕴含的前人智慧的钦佩,源于对历史沧桑、见证历史的残缺美的赞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震撼和共鸣也是存在的。比如广东的古村落,它破旧得率真,残缺得有个性,代表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残垣断瓦之间体现着一种原始、别样的美,令人陶醉,引发人心灵上的震撼。(结合文本分析出两点给4分,结合生活分析出一点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