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16(共7课)(2022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案16(共7课)(2022新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三单元 环境与我们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材简析】在宇宙数以亿万计的星球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的地球是绝无仅有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处地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了解地球的神奇和独特,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珍视、爱护我们的环境。本课是五下环境与我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开展探究活动。首先利用视频资料来激趣,引发宇宙空间中那些星球更适合居住,利用班级记录表收集学生关于地球环境的原有认识和想法。接着通过资料学习、观看视频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环境的数据,并通过画图等形式
2、建构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概念。最后,利用探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这一核心活动,内化学生在前面学习中建构的概念,指向核心素养。【学情分析】在学习二年级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和三年级的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或了解了有关于地球基本情况的内容。对于地球环境并不陌生,但是这些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对比较零散,不成系统。特别是探讨设计宇宙空间站这一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严密性是一大挑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2.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3.海洋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资源。科学探究目标1.交流、讨论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2.探讨宇宙空间站
3、要为宇航员提供哪些生存条件。科学态度目标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环境的珍贵。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难点探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班级记录表、地球圈层图、海洋资源示意图、神奇的地球家园视频【教学过程】一、激趣与聚焦1.视频激趣(播放神州十三号出舱视频)(预设:通过视频的播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对宇宙的向往之情。)2.了解前概念: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其它星球,你知道宇宙中有那些星球呢?(预设:站在宇宙背
4、景上来看地球,引导学生能说出其他一些星球,如月球、水星、金星、木星。) 在这些星球上是否有外星生物居住呢?它们生存的条件如何?适合我们地球人生活吗?如果遇到外星生物,你会怎么向他们介绍我们居住的星球呢?(预设:这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有很多相关的小说和科幻影视作品。学生举例介绍后,教师指出,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虚构的,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二、探索探索活动1:“梳理我们认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聚焦:到目前为止,除地球之外,人类还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什么独特之处?它为人类及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
5、所必需的条件呢? (1)小组交流互动(2)及时记录,不断补充。(预设: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水、空气、土壤、动植物等,但可能会忽视如温度、能源、大气层对有害的宇宙辐射的阻隔等。利用班级记录表,梳理并记录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3)交流互动探索活动2:“画一画我们的地球,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 刚刚我们通过讨论基本了解了地球的一些情况,那接下来就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视频及文字资料,填写地球圈层轮廓图。(1)出示视频:地球的四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2)出示资料卡: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3)提供无文字的地球圈层轮廓图,通过知识的梳理让学生用简图、示意图等形式,把地球的环境条件和生命活动关
6、联起来。探索活动3:“收集资料或观看图片,了解地球是一颗非常独特的行星”。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是很适合人类居住的,那太阳系中其它行星是不是也适合我们居住呢?(1) 出示太阳系图和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情况对比资料(2)出示与地球相邻的星球的视频并了解其现状。三、研讨:1.设计宇宙空间站现在看来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那我们的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是怎样生活的呢?应该有那些配套设施才能保证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呢?那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吧!2.进一步理解地球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宇宙空间站,是一颗独特的星球四、拓展阅读“丰富的海洋资源”图文资料 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很多的资源没有被开发
7、以及充分利用,那就是我们丰富的海洋资源,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海洋中的生物还是地球上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就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一起来走近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吧!【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制作地球说明书环节,一边活动,一边记录在学生手册中,先学生独立制作,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总。【教学后记】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教材简析】本课时是单元第二课时,在上一课,学生了解到地球家园给我们提供珍贵的生存环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分析的形式,了解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知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
8、,了解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环境污染”已有一定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有部分学生还可能参与过一些环保活动。不少学生已经了解地球这颗独特的星球为人类提供了珍贵的生存条件,但是对于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些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是很清楚。通过对环境问题的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地球面临着多种环境问题。2.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科学
9、态度目标关注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难点能够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师“面临的环境问题”班级记录表、有关环境问题的录像及其他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有关环境问题的录像以谈话方式导入:“地球提供给我们宝贵的生存环境, 现在全球的环境状况令人乐观吗?”1.提问1:“除了自然灾害之外,我们的地球家
10、园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观察、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听说、了解的。预设学生答案(垃圾污染、大气污染等)2.提问2:有些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些环境问题又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简单分析。二、探索: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探索活动 1.列举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说出哪些与人类的活动有直接关系。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基础和经历过的环保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知道的相关信息。小结: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三种环境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也与我们息息相关。探索活动2.分小组整理并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
11、响,并在全班展示和讲解。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分小组整理并分析这几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各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利用气泡图进行讨论、梳理、填写。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以加深学生印象。探索活动3.收集资料,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教师出示北极熊被困在浮冰上的照片,讲解冰雪环境对北极熊生存的重要性,展示几十年前与近几年的北极的环境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并确认现在的北极地区浮冰面积急剧缩小,这几乎给北极熊带来灭顶之灾。教师提供有关全球变暖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全球变暖的情况。三、研讨:选择性的分析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1.地球都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你能列举出哪
12、些事实?让学生就某一环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如全球变暖问题。如果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地球上的沿海地区将发生什么情况?也可以播放相关的气候灾难科幻电影片段,引起学生的关注。 2.这些问题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哪些危害?针对某一环境问题,从身边的现象着手进行分析。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教师可让学生着重关注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要求表达有理有据。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四、拓展:了解我们所在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记录单1.当地存在典型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13、。2.布置学生了解当地的水资源问题、垃圾问题,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学后记】3.珍惜水资源【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约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我们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我国虽然水系发达,但由于人口多,所以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很多城市、农村都缺水。应当让学生了解世界淡水资源短缺以及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的问题,进而引起他们关注“珍惜水资源”这个主题。本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联系前一课学生提到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提出“地球的表面有那么多的水,为什么许多地
14、方还是缺水?”,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聚焦“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第二部分探索,共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1,阅读资料并讨论,资料包括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世界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我国部分省份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等。这些图例直观地展现了可用淡水资源的稀缺,让学生通过阅读、计算、比较、分析,明确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少,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活动2,家庭用水情况调查,通过向父母了解,统计全班所有家庭月用水量,估算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学生会认识到我们的用水量比较大以及水资源的重要性。活动3,了解正在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防
15、治污染,生活节水,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等。活动4,交流我们能为节约用水做些什么。第三部分研讨,“地球上的水资源有限,但种植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解决?”,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节水技术,也为拓展部分的任务提出需求。第四部分拓展,本环节要求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植物的简易滴灌装置。简易滴灌装置适合小学生设计和制作,有的作品可以有效地使用,这是工程与设计理念在教科书中的显现,也是学生参与节约用水的具体行动。【学情分析】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过严重缺水的体验,一般都不会关心家庭的用水情况;对于现代节水技术、灌溉技术了解更少。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珍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制作简易滴灌装置,控制水
16、的流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3.新技术能帮我们节约用水。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获取有关水资源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我国水资源的状况。2.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科学态度目标感受水资源的珍贵,关注水资源紧缺、水污染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滴灌装置技术能节约水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计算、比较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难点阅读、计算、比较我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简易滴灌。小组制作简易滴
17、灌系统的材料。【教学过程】教学前一周,布置学生向父母了解家庭月用水量。老师可以先介绍水表的读数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读家里的水表数,可请家长协助,最好能拿到前几个月家庭水费收据,把记录的数据或水费收据带到课堂,作为教学素材。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出示幻灯片,地球图片与缺水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提问:地球的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可为什么许多地方还是水资源紧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给予引导。揭示课题:珍惜水资源(板书)设计意图资料呈现地球上一些地区缺水严重的情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聚焦节水话题。学习资料:世界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图片内容包括非洲严重缺水的情景,如土地干裂,河流干涸
18、;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人们排队取水;某些地方庄稼因缺水而干枯,等等。 二、探索:探究活动一:阅读资料,计算水资源状况。(预设5分钟)(1)出示地球上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饼图。请学生计算,淡水资源总量约为多少?(2)出示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图。请学生计算,可用淡水资源(淡水湖和河流的水资源)总量约为多少?(3)出示世界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请学生阅读,说一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在这些国家中的排位。(4)出示我国部分省份人均水资源量对比图。找一找,学生自己所在省份的人均水资源量。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担忧水资源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计算、比较、分析,明确虽然地球是“水的星球”,但
19、由于地球上大多数水无法利用或难以利用,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少,而且分布很不均匀,导致水资源更显紧张,再加上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的问题堪忧。探究活动二:家庭用水调查。(预设10分钟)提问:你知道你每天的用水量是多少吗?(1)请学生出示带来的家庭水费收据,算一算家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2)教师提供当地人均用水量的数据,请学生把自己家的用水情况与当地人均用水情况作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用水量与你猜测的用水量一样吗?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学生会发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可能发现每个人每月的用水量比原先预计的量要大。探究活动三:了解全社会正在采取的措施。(预设10分钟)教师提问:
20、你知道哪些珍惜水资源的措施?学生例举珍惜水资源的措施。教师介绍水污染防治法。防治水污染,就是非常重要的珍惜水资源的措施。2017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指出,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水措施。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阅读资料了解资料了解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来源于一名工程师的意外发现。他在一块干旱的土地上看到了唯一存活的一棵树。出于好奇,他寻找了那棵树活下来的原因。原来那棵树下埋着一根正在渗漏的水管。于是他想到,可以把水管埋到地下,扎上孔,这样又省水,又能满足
21、植物的需要。滴灌技术就这样产生了。播放滴灌技术视频。探究活动四: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注意节约用水。(预设5分钟)(1)在学校里,我们如何节水?(2)怎样节约家里的生活用水?(3)怎样减少水的污染?三.研讨(预设5分钟)1.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资源有限,但种植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解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谈种植业节水的方法。2.介绍现代种植业的一些节水灌溉技术。设计意图研讨一个具体的问题“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引出拓展活动“制作简易的滴灌装置”。四.拓展(预设2分钟)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植物的简易滴灌装置。1.出示真实滴灌装置的图片或视频,观察滴灌装置的结构,
22、讨论它的工作原理和节水原理。2.提供制作的材料。3.确定评价的标准。(1)要求缓慢滴水,在一定时间内滴水不超过多少毫升。(2)能半自动化灌溉。4.要求学生把制作的简易滴灌装置用于实际的盆栽植物滴灌,以检验效果。设计意图融入STEM理念,把认知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教学后记】4.解决垃圾问题【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前几课介绍了我们面临的几种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针对水资源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初步学习了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垃圾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调查、数据统计、对策设计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3、。本课教材与新课标“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这一学习目标相对应,共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聚焦:部分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对环境对地球生命的极大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聚焦课题关键问题。第二部分 探索:探索由四个层次组成。探索1,以调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垃圾源头、种类、质量、去向等方面的信息。探索2通过数据统计、图表资料展示感受生活垃圾数量之大,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并介绍垃圾进行分类。探索3,提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问题坚决方法。探索4,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实用方法。第三部分 研讨:通过引导学生研讨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减少垃圾
24、量的方法,回归本课核心问题。第四部分 拓展:介绍堆肥箱的制作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垃圾资源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能够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认识堆肥箱的设计。【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研讨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的方式认识环境问题。本课中探讨的垃圾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垃圾问题,但对于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垃圾的分类、垃圾的最终去向、如何更好处理垃圾等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接地气的调查、直观的数据、详实的扩充资料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机,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解决垃圾问题的行动中来。【教学目标】科学
25、概念目标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的处理处置。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调查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质量和种类。经历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关注垃圾的去向。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评价堆肥箱的设计。【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调查与分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能用垃圾分类等方法,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解决垃圾问题。难点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教学准备】教师
26、教学课件、视频、堆肥箱学生提前手机家里一天的垃圾总量、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教学提示:提前几天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拍摄住处附近的垃圾堆放点的照片1导入:出示杂乱的垃圾堆,提问: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感受。(预设:街边的垃圾堆放点/家楼下的垃圾桶旁边,我看到垃圾堆放杂乱,味道很大,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环境。)2.展示:出示垃圾场的图片、垃圾污染河流的图片。提问:你对垃圾问题有怎样的看法?(预设:问题十分严重。垃圾很多处理不完。垃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3揭题:我们每天的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该
27、怎样解决垃圾问题呢?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板书:解决垃圾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发学生共情、并直观的感受垃圾的数量之多,对环境的影响之大,聚焦本课核心问题。二、探索一:调查垃圾问题1.过渡:要解决垃圾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垃圾问题的前世今生。2.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什么地方产生垃圾?产生了哪些垃圾?这些垃圾的质量有多少?它们都到哪里去了?(播放2017年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员工纪实)2.交流: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观看视频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有关垃圾的信息,并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3提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和丢弃垃圾,请你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解决垃圾问题?(预
28、设:垃圾会污染环境,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甚至影响生物的生存。)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中垃圾场员工的自述,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初步认识垃圾的各种种类、垃圾的产生量、垃圾的去向等问题。三、探索二:家庭生活垃圾统计1过渡: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对垃圾的第一感受就是多。那么我们生产的垃圾究竟有多少呢?让我们先从身边最常见的的垃圾开始了解。2.活动:如果一个平均4口人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3千克,那么我们全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全校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整个城市一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3小结:一个城市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就如此
29、庞大,那么全世界一天会有多少垃圾产生呢?PPT出示世界各地区每年垃圾的产生量柱状图和“越来越多的垃圾”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阅读。4讲解:垃圾种类繁多,性质差异巨大。为了更好的解决垃圾问题,我们需要学会将垃圾分类。常见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5.练习:请将PPT中的常见生活垃圾进行分类。6.小结: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有助于解决垃圾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与交流,让学生明确垃圾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质量大,意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估算的过程,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垃圾数量的庞大。模拟分类活动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示垃圾的种类,便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垃圾的
30、分类处理。四、探索三: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过渡:那么我们该通过那些方法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呢?环境科学家提出了三大方案: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8解决垃圾问题的三种方法。 减量化 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资源化 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 无害化 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五、研讨1.提问:回顾今天我们提到的各类垃圾,请你说一说不同类别的垃圾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预设:尽量少购买易拉罐饮品,从源头上减少金属物垃圾。塑料瓶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过期的药品、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在处理过程中要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2.提问:说一说垃圾
31、分类的意义(是高效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能减少土地占用、利用再生资源、变废为宝、改善环境。)3.追问: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预设:做好垃圾分类,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食物浪费;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废物利用;重复使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个解决办法,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实用方法。理解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将课堂导向落到实处。五、拓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堆肥箱将厨余垃圾掺入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让堆肥慢慢腐熟。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
32、作为家庭种植花草的底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够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认识堆肥箱的设计,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垃圾的资源化,通过有趣的拓展活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教学后记】 5.合理利用能源【教材简析】学习了第2课和第3课后,学生对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水资源短缺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这些问题的根源进一步认知,由于人类不断地增长的能源利用需求和由此产生的大量排放已经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污染不仅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更是我们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介绍了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会带来污染,进而提出“怎样解决这些矛
33、盾”。第二部分探索,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1,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能源?教科书以一幅我国电能来源的饼状图说明化石类能源依旧占最大比重,而小资料的内容表明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而且使用过程中会带来污染。活动2,以一整页篇幅介绍模拟温室效应实验。先通过资料说明什么是“温室效应”,然后图文介绍模拟温室效应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实验中的塑料袋模拟了什么”;最后,要求各组完成塑料袋内外温度升高情况记录表。活动3,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包括节约每一度电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每一度电的生产需要消耗化石能源,需要排放废弃物,所以要节约用电;开发可再生的、环保清洁的新能源,也可以缓解能源问题。活动4,
34、交流为了节约能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交流。第三部分研讨,要求学生“以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为标准,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一说可以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家用电器、汽车、暖气等都需要耗费能源,他们还了解一些新能源,但对于新能源的种类和使用新能源的比重知道得不多,对于使用化石能源会带来的环境问题了解得也不全面,对于气候变暖问题知之甚少。“温室效应”一词学生也比较熟悉的,但对其产生的原因知道就少了,学生第一次用模拟实验,采用对比的方法真实地观察到温室效应,这对学生来说将会是印象深刻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有
35、一些能源是有限的。2 能源的利用过程会对环境带来影响。3 要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1 讨论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2 能够模拟温室效应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强烈的能源意识,养成合理利用能源、节约利用能源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地球上的一些能源是有限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讨论能源利用过程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关注能源问题。难点模拟温室效应实验,理解气候变暖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塑料袋、温度计、班级记录表。教师“2017年我国电能来源”饼状图、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教师提问:如果有一天我们家里断电了,天然气也停了会怎么样
36、?我们每天使用的电、燃气它们来自哪里?(预设:电来自发电厂、水电站等;天燃气、液化气公司)2.教师介绍:我们使用的大多数电来自火力发电厂,通过烧煤发电,燃气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常用的煤、石油等都是化石燃料。讨论:使用这些化石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吗?学生通过讨论并确定,使用这些化石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进而提出“怎样解决这些矛盾?”。设计意图: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能源的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能源。确定使用化石燃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后,聚焦主要问题。二、探索:1.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能源?(1)阅读“我国电能来源的饼状图”和小资料。教师提问:从“我国电能来源的饼状图”和小资料中,我
37、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预设:尽管我国目前的电能组成有热电、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但是热电依然在所有能源中占最大比重)(2)小组讨论:广泛使用化石能源存在什么问题?(预设:广泛使用化石能源,一方面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污染空气)(3)分组交流:为什么要关注能源?(预设: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和能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生存都依赖于能源的供给。人类对能源需求在不断地增长,而现有能源资源却日趋减少,人类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巨大污染)2.模拟温室效应实验。(1)教师引导:使用化石燃料还会引发的温室效应。联系单元第二课的全球变暖问题,猜测使气候变暖
38、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关于使用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导致温室效应的资料。(2)组织学生做温室效应模拟实验。明确实验要求和实验原理:实验材料:2支一样型号的温度计、1个透明塑料袋。一支温度计放入塑料袋内并密封好,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放在阳光下。观察温度计数值变化。在5分钟内,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计的计数,并完成塑料袋内、外温度升高情况记录表。(3)学生思考“实验中的塑料袋模拟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塑料袋内的空气温度上升得比塑料袋外的快。据此分析,温室气体像塑料袋那样,阻止了一部分热量的散发,导致了气温升高,持续的温室效应会使气候变暖。3.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1)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度电的
39、生产需要消耗化石能源,需要排放废弃物,所以要节约用电。例:夏天空调调高摄氏度,大约节约用电10%。如果每天不间断使用,计算一个季度(3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度电。利用新技术节约用电,可以出示相同亮度的普通灯泡和节能灯泡,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功率(10W的节能灯50W的普通灯亮度相当),了解新技术的节能效果。(2)开发利用新能源。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等。关于开发新能源,先请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新能源,然后阅读教科书中的内容,了解新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环保清洁的特点;再请学生交流,为了节约能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来交流。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学生知
40、道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而且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会带来污染。通过做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理解气候变暖的原因。感受节约使用能源的重要性,并关注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对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了解有些可再生、环保清洁、取之不尽的新能源。4.讨论交流,为了节约能源,我们能够做什么?(预设:随手关灯,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少开空调,建议家里使用新能源)三、研讨:讨论:以“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为标准,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一说,可以说说怎样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各组学生选择衣食住行的一个方面开展研讨,主要从节约能源、利用新技术、利用新能源等角度去思考,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说一说自己在生活
41、、学习中应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开展班级交流,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四、拓展: 了解介绍我国“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目标。【教学后记】6.让资源再生【教材简析】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地球上的很多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再生是指将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资源加以回收利用,使一些废弃物变废为宝。资源再生利用 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资源再生把人与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本课让学生经历制作再生纸的过程,以理解资源再生对环境的影响。聚焦板块,先介绍资源可以分为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各列举了几个。然后直接提出本课的任务制作一张再生纸,并研究再生纸对环境的影响。探索板块
42、,安排了4个活动。一是了解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造纸术是我们国代四大发明之一,凝聚着祖先的智慧,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我国古代的造纸流程与本课学生做再生纸的流程相似,实际上该活动也是为下一个活动制作再生纸做准备。二是试着做一张再生纸。教科书以图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了撕碎搅拌平铺通风晾干等程序。三是了解造纸厂的造纸流程。教科书展现了一张造纸厂的造纸流程图(包括再生纸的制作流程)。四是为了节约用纸,说说我们能够做什么。学生每天都在使用纸张,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交流。资料介绍了一些再生纸产品和使用再生纸对环境的影响。研讨板块,共有2问题。问题1是“用回收的废纸制作再生纸有哪些意义?”,这是要
43、求学生对生活经验和本课相关资料学习后进行梳理、加工、表达。问题2是“以纸的回收利用为例,谈谈你对资源再利用的看法”,这有利于学生从人和环境的视角来分析资源再生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资源意识。拓展板块,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情况。【学情分析】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已经渗透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生活中有不少资源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初步养成了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本课的具体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一般,学生知道我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造纸术,但没有经历过再生纸
44、的制造过程,也不太清楚古代的造纸流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有些资源不可以再生利用,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2.纸的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科学探究目标模拟再生纸的制作。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2.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价再生纸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再生纸的制作,研讨用废旧纸制作再生纸的意义。难点谈谈对资源再利用的看法。【教学准备】教师PPT、再生纸样品,以再生纸为原料的商品小组废报纸、纸巾、水、水杯、搅拌棒、干毛巾、抄纸网、水盆、再生纸产品【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1.教师展示:
45、出示玻璃瓶、塑料瓶上的循环标志。让学生观察,猜测这个是什么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2.介绍这些都是循环标志,玻璃瓶、塑料瓶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而另一些玻璃瓶、塑料瓶上没有循环标志,表明他们不是再利用的。3.学生交流:结合教科书52页的再生资源背景图,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资源再生的知识。4.教师介绍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5.出示再生纸,学生观察再生纸的特点,找一找再生纸的标志。提出“怎样制作一张再生纸?再生纸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二、探索:(一)了解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材料准备:中国古代造纸流程图或相关视频1教师展示“中国古代造纸流程”图或播放相关的视频。2学生阅读、观看,了解中国古法
46、造纸的一般流程。第一步,斩竹漂塘。竹材是古代造纸的重要来源之一,造纸的工匠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让竹材软化。第二步,煮楻足火。将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楻桶中蒸煮,再放入清水塘内漂洗;反复进行十几天,使竹子的纤维逐渐分解。第三步,荡料入帘。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纸膜。第四步,覆帘压纸。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第五步,透火焙干。用火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3.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思考这个造纸流程对我们制作再生纸有什么启发。(二)试着做一张再生纸。材料准备:废报纸、纸巾、水、水杯、搅拌棒、干毛巾等材料;事先自制的再生纸1.先学习教科书中关于再生纸制作的方法,确定“撕碎搅拌平铺挤压吸水通风晾干”的制作程序,讨论如何进行小组分工。2.教师分发废报纸、纸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