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二语文教案设计(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二语文教案设计(7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23年高二语文教案设计(7篇)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一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抵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学问; 二、理解节选局部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构造,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留意启迪学生积极思索。 三课时 教学内容:简
2、介常识、通读全文 详细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构造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
3、(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闻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4、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以下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局部的情节构造: 启发:节选局部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构造见蔡婆遗嘱(窦娥告辞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学问,关汉卿及其创作状况,节选局部的情节构造。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专心把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局部,把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构造告辞蔡婆 发下誓愿 教
5、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详细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学问 节选局部情节构造 二、阅读观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处,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心情变化过程。 学生答复以后教师明确:窦娥从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
6、主持公正,但凄惨的遭受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疑心,而后生气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认。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疑心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认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锋利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抵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其次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
7、后让婆婆难过。 2、争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提醒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存和善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怜悯。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愉快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
8、,由怨到悲,初步展现了她的抵抗精神,她温存和善的品行。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怜悯,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疑心质问怨(抵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认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存和善) 白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唱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详细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索: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9、? 剧中采纳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答复: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盼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挨次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盼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其次桩 第三桩 3、思索争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盼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冲突?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剧烈生气、坚决抵抗,是她抵抗性格的顶点,
10、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错在一起,这种冲突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冲突。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怀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盼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进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抵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抵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学问,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
11、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构造艺术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二 借助解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要点在敢于照实描写,并无讳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消失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进展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头,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
12、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特别显赫的贵族世家雍王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曹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缘由,被罢官,抄家,家道从今衰落的一生恰好经受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受作一番深刻而苦痛的回忆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预备了良好根底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详细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依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
13、五次”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已根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缘由未能传抄于世,后来最终失落,这是不行挽回的损失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局部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消失的一部秀的古典小说,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进展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_腐败、相互倾轧,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
14、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抵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冲突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展了批判但也反映了为封建制度“补天”的梦想和某些虚无主义思想作品在写作艺术上,语言洗练、自然、美丽生动,描写人物血肉饱满,个个鲜亮,塑造了很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写作规模宏大,构造谨严该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顶峰 标题点出了中心大事,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回,开篇,
15、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颜色 “女娲补天”: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一方面示意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示意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皮”性,难以为世俗转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浇灌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
16、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由于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惊奇,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其次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四回,呈现小说更宽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推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
17、府的情节 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进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根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教师提问: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绽开故事情节?按情节进展,课文可分为几局部,每局部写些什么内容? 学生答复后教师小结: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绽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局部着重描写环境 其次局部(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进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
18、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凤,是第2层 711段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这是第3层 1214段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4层 第三局部(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肯定的大事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非常清晰 课后练习一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三 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史学家班固的汉书。学习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把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育翻译力量。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
19、其贵族官宦的锋利斗争,表达了苏武顽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保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呈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力量根底分析: 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肯定的积存,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阅历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大事,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有局部晦涩专出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简
20、单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1学问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把握课文中消失的相关文言文学问。 2力量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拟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宏大民族精神。 1多媒体ppt课件展现,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解释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学问点,积存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育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校对字音,落实语言学问点。 5合作探讨,回答下列问题,把
21、时间教给学生,注意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6重视课堂与课后双落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练习与作业要少而精。 第一课时 落实文学常识、文言学问点,校准字音,疏通文意。 一、导入 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小伙了,自己体会一下十七八年的光景,这是七八年我们有多少的幸福时间,有多少成长与收获。这十七八年太宝贵了。而有一个人竟然用十九年的时间,甘心忍受匈奴的囚禁与压迫,也不情愿投降,于是书写了一曲高亢的民族气节之歌,这一壮举也被载入史册,被后人广为流传,这个人就是汉代的苏武,今日我们就一起翻开历史的卷轴,来品阅一下苏武的传奇故事。 二、文学常识 (ppt展现,学生齐读,教师重点解释、强调划线的
22、语句。) 1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明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根底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欣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最终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ppt展现,学生齐读之后,回忆史记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比照记忆。) 汉
23、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故事背景(ppt展现,学生朗读)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气,不断扩大掌握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实行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渐渐增加,屡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
24、次成功后,转而重视结盟,希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逼,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访与匈奴修好。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音,把握文言学问点,理解文章内容梗概 1疏通字音 (ppt展现疑难字音如下,文章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专出名词,留意结合书下解释校准字音。) 稍迁至栘中厩(ji)监;数(shu)通使相窥(ku)观; 以状语(y)武;既至匈奴,置币遗(wi)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m)胡中;拥众数万,马畜(ch)弥山; 故使陵来说(shu)足下;武复穷厄() 何以汝为(wi)见;子卿尚复谁为(wi)乎。 2学生们出声分段朗读课文,校对字音,同时结合书下解
25、释找出文章的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以及古今异义词。 3点拨、强调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通假字:(见书下解释,做上标记) (2)古今异义词:(ppt展现,请同学说出今义,在思索文中的古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的确存在。今义:诚恳、狡猾。 4找出以下句子所在位置,争论后请同学翻译。(ppt展现如下)
26、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 空以身膏草野。(使动) 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 4点拨重点实词。(ppt展现,请同学们答复加点词的意义) 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 张胜
27、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 及还,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聚拢) 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动词,牵连) 及还,须发尽白(动词,等到)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副有罪,当相坐(动词,应当) 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头)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 始以强壮出(副词,当时) 5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还理解不了的词句,教师点拨。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索“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翻译3、4自然段。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篇四 学问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
28、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致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力量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力量。 2、培育学生学习多角度端详、评价小说人物的力量。 情感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1、本文奇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质疑、启发、争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今日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
29、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美丽女子为了满意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际,丧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她也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下面我们就走进这篇小说,详细了解一下。(板书课题与,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二、介绍 莫泊桑(18501893)的代表作羊脂球,重要作品另有短篇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一生、美丽朋友。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斗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头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
30、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人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短篇之王”。他的作品大致分为三类。 1、以普法战斗时的若干侧面为背景,歌颂一般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了各类爱国主义人物,主要作品有羊脂球(1883)、蜚蜚小姐(1882)、两个朋友(1883)、米隆老爹(1883)、决斗(1883)、蛮子大妈(1884)等,以羊脂球蛮子大妈和米隆老爹最正确。 2、揭露帝国主义时代法国的腐败风气的。闻名的作品有一家人(1881)、遗产(1884)、我的叔叔于勒(1883)、项链(1884)、勋章到手了(1885)等。以项链勋章到手了最正确。 3、提醒和描写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和命运的。
31、闻名的作品有:瞎子(1884)、马丹姑娘(1885)、穷鬼(1885)等,以马丹姑娘最正确。 莫泊桑的小说思想深刻而富有教育意义。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诞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采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莫泊桑的长篇、中篇小说也不乏名作。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鲁迅说:“无论从形式、构造,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到达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三、写作背景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19世纪80年月的法国,大资产阶级当权,政
32、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艳羡上流社会的生活,想竭力跻身于大资产阶级的行列,为此他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诵读、思索: 1、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她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倾慕虚荣。 2、简洁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表达“以项链为线索”)。 明确: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与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丧失项链沿途查找未得而着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光阴归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
33、贯穿情节。 3、理清小说构造(图表法、括号法,构造法、线索法等均可) 方案一:构造法。 部 分 自 然 段 内 容 序幕 16 苦痛与幻想 开端 720 买衣服 2136 借项链 进展 3764 丢项链 6574 赔项链 7582 还债务 高潮结局 83100 识项链(假的) 方案二:线索法。 借项链(136)丢项链(3764)赔项链(6582)识项链(83100) 留意:两种方案中“赔项链”的起止段落不同。 四、内容讲解 (一)第一局部1-6 本局部着力写女仆人公的幻想、苦恼、提醒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盼望自己
34、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艳羡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有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幻想中获得一时满意。这就提醒了她“倾慕虚荣”的心理。这一局部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规律,是后面情节进展的铺垫。正是有了前面的表达,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倾慕虚荣;也正由于她倾慕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二)其次局部7-36 1、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熟悉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快乐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愤怒”和“不耐烦”。这种心情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
35、表现出来,并不冲突。由于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时机,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己。最终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熟悉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2、第33、36段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表现其见到自己中意的项链的感动,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将其倾慕虚荣的心理刻画得特别充分。 (三)第三局部37-100 1、第38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连用四个“沉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幻想的东西而兴奋感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提醒了她追求豪华生活,倾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2、第84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反映了玛蒂尔德也有其
36、和善、诚恳的一面,说明白她己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骄傲、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四)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学生分小组争论。 争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倾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意于自己的身世和境况,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布满奢望,于是,倾慕虚荣,想入非非,担心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当成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转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现着求新的精神,这种担心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表达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究竟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一般群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明显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
37、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有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定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宝装扮自己以得到临时心理满意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肯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和善诚恳说” 玛蒂尔德性格还有她依旧本质的东西,即和善、诚恳、质朴的本色。这种品德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丧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当心翼翼、吞吞吐吐,
38、生怕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丧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旧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始终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丧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困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
39、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头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英勇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省,心态也慢慢变得平和伸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在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猛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觉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幻想,在真实的环境中查找生活的价值与欢乐。丧失项链这一遭受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转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糊涂剂,使其渐渐走向成熟。 2、重新评价。 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丢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
40、象。 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恳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妙很得意的女性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丧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英勇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遵守道义,悄悄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为了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奋斗的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安静和安静,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也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
41、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妙的很得意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五、观赏小说奇妙的构思 1、学生思索: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由于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探望回来就会感到非常苦痛”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保藏如此低兼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致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辩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对待玛蒂尔德丧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大事
42、,但蕴含着必定的因素。由于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丧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倾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定驱使她借项链。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沉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觉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完毕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丧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定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终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由于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奇妙的示意: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固然可以”。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很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担心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翻开盒子”看看。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定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提醒了仆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沉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丧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