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礼何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迩之事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小人喻于利C小子何莫学夫诗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人而不仁,如礼何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历史悠久、作家众多、作品丰富而著称于世的中国文学的深厚民族文化内蕴,远非
2、主观的、简单的比较和一般的即可探寻完结。越是站在当代文化的制高点上鸟瞰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学,我们就越会发现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深沉与厚重。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 )。因为从现代人的文化视野上看,文学不是局限于文化之一隅的狭小门类,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它以语言为表现自己的载体,甚至其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的高度俯视中国文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它本身就是一部艺术化了的绵长悠远的中华民族史。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悟评估
3、凝结B体会评估凝缩C体会评论凝结D体悟评论凝缩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可以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B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C它可以被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D我们把它定义为“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和“民族文化的语言艺术归结”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B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展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
4、中华文明。C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表达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D不仅仅我们看到的是文学本身发出的灿烂之光,还有它体现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中华文明。题型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法国】卢梭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
5、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
6、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
7、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
8、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
9、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7依据甲文,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8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9甲文第
10、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10甲文第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11甲乙两文的理论
11、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题型三:课内经典阅读理解12分析下面这句话的作用。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3阅读人皆有不忍之心,思考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题型五:语言表达14近日,“中国教育:从传统文化寻找突围之道”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国学新青年”成为此次论坛上的热门话题,请根据以下调查信息图为“国学新青年”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80字。试卷第5页,共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C【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
12、顺承。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故选C。2C【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年幼的男孩子。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故选C。3B【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A项,句意为: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而”,转折连词,作“却”讲。B项,句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而”,假设连词,如果。C项,句意为:知道这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言,不能说是忠君的。“而”,转折连词,作“
13、却”讲。D项,句意为:了解文却不了解武,知道一却不知道二。“而”,转折连词,作“却”讲。故选B。4A5B6A【解析】4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体悟:体会、领悟。体会:体验领会。体验领会到的东西。句中针对的是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内蕴的“探寻”方法,“体悟”比“体会”内容更丰富,评估:评价,估计。评论:批评,议论。句中所说的是中国文学的民族文
14、化内蕴的“探寻”方法,“评估”比“评论”更符合“探寻”的要求。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其常用于比喻,指血、汗、思想等凝成新的东西。凝缩:凝聚,紧缩。根据语境,载体本身也是文化聚合变化成的新东西,应用“凝结”。故选A。5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括号前的句子是“文学是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
15、从文化学的角度考虑”的主语应当是“读者”,是“我们”,从主语与上文一致的角度,排除A、C两项。根据下文“文学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层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语言艺术表达”可知,“语言艺术表现方式”应在后,排除D项。故选B。6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不仅仅是”应放在“文学”之前;二是搭配不当,“表达”可改为“体现”“展现”。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A。7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
16、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8D9C10都用了因果论证、例证、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等论证方法,结构关系呈现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作用是由果溯因逻辑性强,层层深入有条有理,选材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深入、有力,具有可信度和说服性,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11孟子和卢梭都主张人性本善,它源于本性,也就是天生具有的温柔、善良、同情心,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知下定义的公式,即“种概念(被定义概念)=特征+属概念”。根据题干明确种概念为“怜悯心”,结合甲文第二段确定属概念和特征,题干要求“用判断句
17、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判断句的表达模式为“什么是什么”,其中“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禀,具体指概念的特征;“外延”,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也就是“属概念”。结合“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分析,可知“属概念”(外延)指人的“心”(秉性或美德),特征(内涵)为:“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合乎自然”。根据以上内容和下定义
18、的公式(判断句)组织成句即可。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结合第一段开头“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ABC均正确,属于霍布斯的观点。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
19、”,“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相关信息运用了归谬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亦称“逆证”,一种反驳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归谬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A.抓住本源,即大家熟知的错误点来分析论证。B.列举特例来证明普遍认知的错误。D举名篇或者特例来证明观点的绝对性错误。C.“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属于归谬
20、法,即先认为观点正确,从而推出错误结论。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以及句子作用的能力。结合甲文“既然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分析,可见使用了因果论证。结合“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分析,可见使用了对比论证。结合“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分析,可见使用了假设(归谬)论证。结合“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
21、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分析,可见还用了例证法。结合“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分析,可见论证深刻有力,虚拟假设、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事例典型新颖,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逐层深入进行分析,逻辑性强,条分缕析,井然有序。结合乙文中“所以”“由此观之”“可见”等,可见因果逻辑性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分析,可见使用了例证法;结合“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2、”分析,可见使用了正反对比(破立结合)论证法。不仅说服力强,具有可信性,典型事例增强论证的力度,深入浅出化陌生为熟悉,便于理解接受,讲道理和摆事实紧密结合行文严谨。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结合甲文第二段“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分析,可知人性善良。结合乙文中“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
23、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分析,可知孟子主张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这种善念无关利益名誉等虚名浮利,而是一种源自于本性的同情心。【点睛】参考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
24、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12由“不忍人之心”推到“不忍人之政”,最终得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5、的结论,层层递进,合情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该句先说“不忍人之心”,接着推及到“不忍人之政”,最中得出的结论是“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从“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层层递进,合情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13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
26、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不忍人”,就是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人受害。“不忍人之心”,实际上就是一种怜悯心,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运之掌上”,指转动于手掌之上,意思是非常容易。这一节,孟子则以性善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继而推导出以仁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
27、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举出了一个直接论证。他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骇、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借此去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会有不仁的坏名声才这样的,而是出于自然。孟子以此为据,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他首先作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判断:“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
28、之心,非人也。”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辞让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也不能算是人。孟子在这里强调,四心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没有这四心,就不能称之为人。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样善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端,却自己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
29、自己的本性;说他的君王不能为善的人,便是残害他的君王。孟子在这里强调,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四心、四端也是生而具有的。孟子的结论是:人贵在懂得扩充“四端”。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认识到自己有这四端的人,就懂得全都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充实它,就好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涌流一样。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就连父母也不能侍奉了。”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萌芽,而不是这四种美德的完成。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培养扩充这些善端,才能不断地
30、提高完善自己。有这四端,却自己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自己的本性。可见,孟子是从人的主体性、人的道德心来论人性的,他肯定人天生就具有善性,因此,人人都具有为善的能力。他特别指出了扩充这四端的重要性:君王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普通民众如果不能扩充它们,连父母也不能侍奉。14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儒道思想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以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青年。【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信息图,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读懂图中信息以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然后依照下定义的句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关注以下图表细节:信息图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人员构成,包括年龄和性别;一部分是兴趣、爱好,抓住关键词;还有一部分是三大智慧体系来源。然后按照下定义的方式表述:确定属概念是“青年”;确定下定义的表达式,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最后把信息整合在一个单句即可。答案第1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