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 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 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级高一学期第一学期学段高中任务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一篇七言律诗,文章所在单元是第三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为“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不禁抚今思昔,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
2、,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
3、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
4、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
5、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
6、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
7、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应该并不陌生,但对于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为浅的层次上面,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用典较多的诗词,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对典故的理解,
8、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辛弃疾生平,关注本词的创作背景。2. 析题解词,深入探究本首词的内容,把握典故内容。3. 体会诗词,引导学生品味悲凉意境,感受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的内涵和用意。教学难点:品味词的悲凉意境,感知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预设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记得多少?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背)好,那在词史上辛弃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面对赤壁的惊涛骇浪,苏轼怀念古人,引起无限遐想。同是豪放派词人,一
9、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安排,即复习检查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因这两首词同为豪放词,同为怀古词,利于学迁移旧知识,接受新知识。二、整体感知(一)知人论世:那么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先来了解一下辛弃疾其人,回想一下初中时,曾学过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时老师肯定介绍过辛异疾的生平,或者同学们对辛弃疾有什么新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说一说。例1: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祖上为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
10、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例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例3:其祖父辛赞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例4: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大家说
11、的都不错,那么关于辛弃疾在作这首词时,是处于一个怎样的背景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多媒体)弃疾作本词已经是66岁高龄,四十三年前奉表南归后一直不被朝廷重用,后来被执掌大权的韩住胄起用。登高望远,面对饱经风雨摧残的千古江山之际,心头便涌上无限的历史感与现实感,雄心壮志与人生感叹的交织。他在登临怀古当中,渗透着对伐金的清醒认识和老当益壮尚思沙场报国的热切愿望,情感炽烈,气势豪迈。然而这种壮士是难以实现,充满遗憾的。接着,他就写下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众所周知,永遇乐是一一(生答:词牌名),而“京口北固亭怀古”则点明本词的题材是一首咏史怀古作品。在咏史怀古作品当中,用典是及其常见的艺术
12、技巧,用典作为辛弃疾个人鲜明的创造的特色,在这首词当中更是十分明显。回答问题。从辛弃疾本人出发,知人论世。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三、文本细读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1)找一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与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并在书上做好标记。(2)师生共同正音,明确断句。(3)齐读。要求:读慢一些,关注标点,读出不同语气。学习一首词作,仅仅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理解词人到底写了什么内容?2.诗人登北固亭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明确: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孙权、刘裕(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3.辛弃疾登上
13、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明确: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他们有着共同点: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4.再次自由朗读,你能读出词人对他们怎样的情感?明确:尊敬敬仰5.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出词人的敬仰之情?明确: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怎样能读出这种敬仰之情?慢读,重读除了敬仰之情,这几句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惋惜之情上阕哪些词语能表达出词人的惋惜之情?明确:无觅,总被雨打风吹去,曾住,总被,想当年。
14、(过渡)词人为什么要叹息英雄无觅?当时的南宋时局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让我们来一起从对下阕的学习中寻找答案。6.先来看第一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自读注释,讲一讲,谁的故事?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明确:元嘉草草:刘裕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元嘉,刘义隆年号。7.作者写这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表现作者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8
15、.再来看第二个典故,需要结合前面的一句“四十三年”一起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四十三年”?明确:因为那时作者是抗金义士,奋勇杀敌。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从北方抗金南归,至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任镇江知府登北固亭写这首词时,前后共四十三年。9.怎样理解“烽火扬州路”?明确:扬州路是行政区划,指上下齐心,共同抗敌的士气。10.“神鸦社鼓”指怎样的生活现象?明确:安定宁静的生活场景,却是在“佛狸祠下”,佛狸是拓跋焘小名。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在
16、。金人统治的地区百姓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大宋子民,习惯了金人的统治。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11.前后两句(即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形成对比关系,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悲伤愤懑总结:这两个典故用意不在于反思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批评当朝统治者要么轻敌冒进,要么无所作为的态度,表达内心的悲愤之情,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的叹息,他在叹息,国家命运艰难,前途未卜。 在叹息声中,词人的悲愤之情推向了高潮,很自然想到一位历史人物廉颇“凭谁问
17、,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教师介绍:廉颇为赵国名将,在他70岁时,已经赋闲在家,赵王因为国势危急需要启用廉颇,就派使者问候,廉颇一顿饭吃掉“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可用,却被郭开谗言诋毁,最终没有被启用,可谓英雄末路。他在叹息,报国无门。这时,南宋偏安一隅,主战派轻敌冒进;写作之时词人被任命为镇江知府,这只是一个文官而不是武将;这样的安排,难以实现作者想要沙场杀敌的理想,因此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来比喻自己。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为国效力的渴望(饭否),年事已高的悲伤(老),怀才不遇的愤懑(凭谁问)在这首词中,词人主要用了5个典故,发出了内心的三声叹息,一叹英雄
18、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报国无门,我们综合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学生答)。这是一种悲凉,更是一种悲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再把全词试着朗读一遍。自由朗读并回答问题。朗读并回答问题。分析诗歌用典,使学生体会用典的魅力以及辛弃疾诗的特色。品析字词,划分音步,感受辛弃疾对伐金的清醒认识和想要沙场报国的热切愿望。四、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典使得作品具有含蓄简洁却韵味无穷的特色。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纵观全词,用典虽多,但是抒情的脉络却十分清晰,除却廉颇之典,都是与镇江相关的史实,切合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时这首词也与作者的情感紧密联系,更是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深化学生对本课难点的认知,了解用典的作用和价值,加强对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情感的认识。四、板书设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