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pdf(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4.1 4.1 十二章教案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巩固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3.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4.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理解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不同程度地感受论语的思想、艺术魅力。【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富有政治
2、理想,推行礼治德政,其学说核心为“仁”。为实现抱负,曾经仕鲁,并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历经十四年,但终不见用,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论语,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称为“语”二、研习文本二、研习文本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敏:勤勉。有道: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匡正自己。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解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就有道而正焉:乐道。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八佾注释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个人叫一佾。按照礼的规定,天子用八佾,即六十四人的舞蹈队伍;诸侯用六佾,即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八佾第一章中的季氏是大夫。而:如果。如何:怎么样。译文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乐呢?”解析没有仁德的人,就不能按礼乐制度的规定行事,必然会做出破坏礼乐制度的事情。补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注释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注释喻:知晓,明白。译
4、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注释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译文孔子说:“朴实超过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超过朴实,又未免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解析质是内在,文是外在,两者要协调。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释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指志
5、向远大。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解析任重是因为追求仁,任务很重;道远是因为一辈子追求,到死方休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注释篑:盛土的竹筐。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注释知:同“智”。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第十章颜渊问仁,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注释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细则?”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卫灵公注释一言:一个字。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注释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激发人的感情。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讽刺时政。迩:近。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的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上,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三、理
8、解核心概念三、理解核心概念(一)仁1.课文相关内容(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4)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2.补充论语中相关内容(1)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3)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9、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5)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注释注:冉雍(前 531 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邦、家:邦是诸侯的封国,家是卿大夫统治的地方。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在外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谨,役使老百姓要像承当重大祭典一样敬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
10、侯国做官不会招致怨恨,在大夫封地做事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这话去做吧。”(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译文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谨言,这四种品质都接近仁。”(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生活起居要端庄严肃,办事要严肃认真,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也不能放弃这些。”(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解析恭敬就
11、不会受到侮辱,宽厚就能获得众人拥护,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也解释为对人有恩惠)就足以役使别人。3.总结“仁”作为论语的核心概念,包括孝、弟(悌)、忠、信、礼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1)仁之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关键词:克己复礼、爱人。(2)仁有丰富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恭,宽,信,敏,惠。(3)仁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只要心里想着,就能做到。(二)君子1.课文相关内容(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雍也2.补充论语中相关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注释重:庄重、自持。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主忠信:以忠信为主。无:通“毋”。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过:过错、过失。惮(d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
13、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解析“文”是人文学术,“礼”是行为规范。君子饱读诗书、博学于文,还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礼的规范。3.总结君子要修身,追求理想人格,庄重自持,认真学习,过而能改。君子要内外兼修。四、课后学情调研四、课后学情调研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敏(勤勉)于事
14、而慎于言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请问其目(条目、细则)请事(实践、从事)斯语矣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迩(近)之事父2.翻译下列句子。(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兼备,配合适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便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3)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五、课后拓展五、课后拓展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2019-2020 学年高三上朝阳期中子曰:
15、“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有人认为“知”是“了解,赏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请根据这两种不同解释,分别翻译这句话。你认为哪一种翻译符合孔子对君子的认识?请简要解说。答案示例翻译一:君子未必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有可能在小事上获得赏识。翻译二:君子不可以让他做小事,却可以承担大事。小人不能承担大事,却可以让他做小事。第一种解读符合。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特质是人格品质,看待君子要观其主流、大节,不能要求君子是完人、全人。小事的表现有不足是可以的,但君子可以委以重任,肯定了君子的道德品质,符合孔
16、子对君子看法。【评分参考】两种翻译各 2 分,解说 3 分。言之成理即可。4.1 4.1 十二章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难点: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课时数】【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 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
17、学习其中的精华。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朗读选
18、文。三、研习文本。(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19、”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
20、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
21、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三)全员解疑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明确】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二、
2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
23、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
24、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2.请结合现实说
25、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三、拓展延伸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
26、,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
27、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
28、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三、整理总结四、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4.1 4.1 十二章导学案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二、学法指导二、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借助相关
29、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三、知识拓展三、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春秋)
30、。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背景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
31、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3.文题解读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四、整体感知四、整体感知1.预习检查(1 1)识记字音)识记字音篑(ku)譬(p)(2 2)通假字)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明智,聪明)(3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今义:野,
32、野外;史,历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4 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人而不仁(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就有道而正焉(动词,接近,靠近)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任重而道远(形容词,重大,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动词,重视,看重)重岩叠峰,隐天蔽日(动词,重叠)卷我屋上三重茅(量词,层
33、)添酒回灯重开宴(副词,再次,重新)知者不惑(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懂得)克己复礼为仁(动词,归复)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复行数十步(副词,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形容词,重复)(5 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6 6)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倒装句倒装句敏于事而慎于言(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判断句式判断句式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如礼何(如何,译为“把怎么样”)小子何莫学夫诗
34、(何莫,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不呢”)(7 7)词语积累)词语积累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见贤思齐: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2.主旨点睛十二章 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题体现了孔子的思想。3.重点难点重点:在重点:在 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十二章的雍也
35、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
36、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 论语 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
37、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五、阅读指导五、阅读指导1.层次解读第一章,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第二章,第二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三章,第三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第四章,第四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的不同态
38、度。第五章第五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而思齐的重要性。第六章,第六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配合适当。第七章,第七章,曾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的勇气。第八章,第八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章,第九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具备智、仁、勇的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第十章,第十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第十一章,第十一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第十二章,第十二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群”“怨”等多方面的作用。六、相关链接六、相关链接(一)儒学(一)儒学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
39、响的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后兴起。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
40、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
41、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二)名句(关于君子)(二)名句(关于君子)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君子暇豫则思义,小人暇豫则思邪。阮子 盖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朱熹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资治通鉴
42、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欧阳修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三)知识拓展(三)知识拓展四书五经六艺四书五经六艺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 中庸 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
43、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 尚书 诗经 礼记 乐经 春秋。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诗的四种作用是兴、观、群、怨孔子认为诗的四种作用是兴、观、群、怨语出论语阳货,原文是: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指诗歌通过意向,向读者传达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
44、,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四)影视(四)影视孔子孔子(2015)(2015)纪录片纪录片内容简介:大型纪录片孔子由国内版六集和国际版两集构成,拟于 2015年播出国际版,2016 年播出国内版。这将是第一部面对国内外观众播出的关于孔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将以开放性的当代视野,以创新性的电视影像风格,讲述鲜活的故事,解读深邃的思想,站在历史与今天,中国与世界的高度上,一起去发现孔子那些由凡而圣的生命历程和经久不衰的思想特质。(五)文本特色(五)文本特色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等。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修辞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