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正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启发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
2、组分,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应用于世界特别是非洲地区,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有着“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受启发于隋书律历志的记载:祖冲之领先世界千年之久的圆周率值源于刘徽九章算术注“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并有现代意义的。中国传统科技基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是开创“私学”的大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培
3、养“博学通才之士”为方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儒家的“六艺”教育具体付诸教材,即古代经典,这其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如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力;诗经中包含有大量虫鱼、鸟兽、草木,以及天文、地理、农业生产等知识;礼记中有农业与季节相关的知识;考工记则是有关手工业技术的专门著作。 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完全符合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即获取信息、提出题目、逻辑推理、检验结果、躬身实践
4、。作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目指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格物致知”为知之始,“诚意正心”为行之始,是为本;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是为末。孟子曰:“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冬至、夏至)可坐而致也。”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语,称,“子尽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题目时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就。在规律和制度方面,
5、数学讲“规矩准绳”,天文讲“天行有常”,冶铸讲“合剂模范”,建筑讲“营造法式”。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也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从汉唐到宋元,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地区,同西方有频繁的科技交流。据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研究,在中世纪1000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科技强国,有26项技术发明传到西方,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渝生儒学、科学与文明刍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隋书律历志记载的祖冲之的圆周率值,启发了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 B.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为培养“博学通才之士”,要对学生
6、进行礼、乐、书、数、御、射的“六艺”教育。 C. 大学有八目,前四目探究知识和实践的关系,后四目是知行观外推于家国和社会,所以更重要。 D.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领先于世,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科技文明的进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吴文俊研究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例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中庸的话来印证中国传统儒学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使得论述有理有据。 C. 文章把“当仁不让于师”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进行对比,赞赏这种可贵科学精神。 D. 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对中国传
7、统科学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其现实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既有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方”的继承,又有创新和发展。 B.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传统科学的专著,但是在作为“六艺”教育教材的古代经典中,遍布古代科学的因子。 C. 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基因,努力发掘,为我所用,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D. 我们同西方的科技交流,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产生过积极影响,也大力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与发展的进程。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
8、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偷换概念,“祖冲之的圆周率值,启发了吴文俊关于数学机械化思想方法的研究”错误,应是祖冲之的圆周率值的来源启发了吴文俊。 C项,“后四目更重要”无中生有。 D项,“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领先于世”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中国传统科技在农业文明中领先于世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
9、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对比”错误,原文“当仁不让于师,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种科学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可见不是对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中国古代没有传统科学的专著”于文无据,属于推断错
10、误。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
11、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
12、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 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
13、,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
14、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
15、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
16、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单调乏味,出于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诗词大会”。 B. 无论是在地方选拔,
17、还是在现场比赛中,甚至得冠军的那一刻,武亦姝特别淡定平静的表情,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C. 诗词大会之所以是一个“接地气”节目,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诗词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D. 语文老师刘百生认为诗词大会引发的热潮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恰恰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欠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阐述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B. 三则材料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C. 三则材料都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
18、社会影响。 D. 三则材料都体现新闻讲求时效的特点,报道中少量抒情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6.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材料一,侧重报道“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材料三,从反思诗词教育和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入手,对“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做了理性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
19、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项,“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错误,原文是说“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不是“消除”而是“拉近”。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本题中, A项,“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错误,原文是说“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B项,“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错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
20、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项,“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错误,材料三,“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侧重反思和理性思考,“充分肯定”有失偏颇。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本题要求概括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解答时,筛选每则材料的关键信息:根据材料一“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人们关注
21、“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概括出侧重报道“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二“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概括出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根据材料三“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近年来,
22、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概括出从反思诗词教育和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入手,对“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做了理性思考。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
23、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相公 汪菊珍 金相公家在谢老师家北面,西厢靠北的两间,门前铺着一尺见方的青砖,地势比乔爹家的高出一尺。二房厅为明代大官的府第,为防范倭寇进犯,他们在家里养有兵丁。西厢是兵丁们的营房,这方正的青砖之地,是他们的练兵场。如今它成了二房厅人出入的通道,我去朋友阿红家,也走这里居多。 金相公是箍桶世家,祖上专门打造富贵人家的各种桶、盘。因为手艺好,用料讲究,他家的圆头木器一般人难以企及光一个铜圈,厚至三分,描龙刻凤,金灿灿,亮晶晶,被人誉为金圈。加上他本来姓金,东河沿人有时叫他金相公,有时又叫他金圈。 当然,这是说从前,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当我经
24、过他家门口,他所切削钻刨的,不过是些平常的脚盆、圆盘,或者水桶、舀勺。都是白木,箍的是铁圈,有时是竹圈。然而,金相公还留着一套铜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顾,他常常叹息。 金相公还有一个好大的不如意,就是没有儿子。已经去世的老伴儿,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这对于他手艺的传承,是个很大的不利。当然,女儿也罢了,可以招个进舍女婿。偏偏大女儿特别出挑,找了个吃国家粮食的我家河对面粮站的工人。如此,他就剩下一个念头,女儿生个儿子,来继承他的手艺。 女儿终于称了金相公的心,果然生了个儿子。金相公笑得合不拢嘴,每天把钻啊刨啊使得顺溜,还几次把那套铜圈拿出来,套在外孙的坐车、摇篮上,逗外孙玩儿。我这才看到,这传说中
25、的铜圈,其实只是几个黑不溜秋的圆环。要说它的好处,就是声音,叮叮当当,确实好听。 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两年,金相公的眉头又皱拢了,因为外孙不会说话,连咿咿呀呀的声音也不发一声。女儿女婿着急,抱孩子去了无数医院。被上海的医生确诊后,他们搬离二房厅,去了粮站宿舍。金相公也只闷头干活儿,再不说话。人们说,金相公家一下哑巴了两个。 金相公的小女儿,只比我大两岁。没娘的孩子可怜,她平时就不声不响,至多和路过的我点个头。如今连姊姊也搬走,父女两个烧饭洗衣的家务都落到了她身上。不久,商店里的塑料脸盆、水桶这样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金相公只能给人修个旧。他赚的钱连嘴巴也顾不住,小女儿辍学,父女两人开始绩麻了。
26、绩麻这事占地方,需要大场院。好在青砖道地儿很大,尽可以摊放、收晒。此外,他家北边还有一堵砖墙,是二房厅第二进的围墙,很多砖头已经损毁,裸露出一个个豁口。金相公用毛竹扎了个四方的棚架,靠在墙上,棚架上悬挂着一卷卷粗麻。这麻泛着黄绿,在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终于,金相公时来运转了,这便是东河沿人最难忘的大旱年。那年夏天,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我家门前的漕斗底翻天了。人们在河底掘了土井,早晚打水。万安桥那边三江交汇,河底很宽,搭了戏台,时常唱戏。看戏的人黑压压的,挤满了河底。也有人站在河岸上,观望着这难得一见的奇观。 这时,金相公家的门槛被人踏断了,大家争相订购水桶土井里的水,只能用来清洗,而吃
27、喝的,须到小镇前面的山洞里去挑。没有劳力的人家,让人代挑,便宜的八毛一担,最贵的时候一元两角。当时,只要有劳力的人家,都前呼后应地去挑水了。 金相公自然高兴了,他日日夜夜箍水桶,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订单实在太多,他把箍桶分成了几道程序,依次做圆的底盘、弧形的把手、桶身木板。如此标准化作业的好处是,转手快,出货多。简单的工序,比如用砂纸打磨之类,让女儿帮着做。 我父亲从绍兴挑来一副水桶的木板,特意让金相公去加工。金相公本来不接外加工的,但看在我父亲路远迢迢挑来的份上,收了下来。一直没完工,父亲上门催促,我跟了去看,才第一次进入金相公的家。古旧的厢房板壁里面,那套金圈一个
28、个排着队,黄铜的颜色一点儿也没有了。 金相公做桶极其仔细,几块木板比画来比画去,已经看不出拼接的缝隙,他却还在耐着性子比对。父亲接过我家的新水桶,连声夸奖金相公好手艺。金相公抬起头来说:“大旱天的水桶比不得平时,你们要挑着它爬山过岭,怎么可以含糊呢?”这副水桶灵巧结实,我家用了几十年。 这年十月,东河沿人终于迎来了第一场透雨。金相公忙乎了一个夏天,人瘦了好几圈。他的背本来就驼,此时几乎弯成了九十度。那天,他和大家一起站在河岸上,看小河里的水涨起来,船高起来,清风从河面吹来,他脸上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了。 就在这年年底,我在他家门前的方砖院子里,看到了一个白皙瘦长的少年。也没人告诉我这少年是谁,
29、但从他窄窄的脸和特别长的眼睫毛,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他在玩一个铜圈,使劲儿甩出去,让它不断转动。如果停下,他就再甩一次。 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铜圈,不再是褐色,而是金黄的了。它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偌大的二房厅院落,回响着叮叮咚咚的声音。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 作者在首段交代了金相公的生活场景,透漏出一种幽深的历史感,有力地烘托了金相公的人物形象。 B. 文章以“我”的视角讲述金相公的故事,真实自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 C. 小说语言精美华面,绸致地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心理,表现出时代的风貌与人物的生存状态。 D.
30、 小说写人写事,目的是表现生活本色,在平静从容的叙述中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 8. 小说的结尾富有艺术性,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9. 请简要分析小说塑造金相公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案】7. C 8. 与上文写金相公的外孙生病搬走相呼应,使得小说结构严谨。此结尾具有象征意义。金黄的铜圈闪闪发光,声音悦耳,暗示传统的手工艺会后继有人,焕发新的生机。留白式的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9. 民间手工艺人面临生存窘况。金相公的箍桶手艺受到工业技术与商品发展的冲击,反映出当前很多手工艺人的生活现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令人担忧。金相公为自己的手艺后继无人而担忧、无奈。对传统手工艺的
31、赞美。金相公手艺好、用料讲究,这都体现了传统手艺的精髓之处。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充满希望。文章认为人们生活依然需要传统手工艺,结尾处对金相公外孙的叙述暗示了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希望。对美好人性的赞美。金相公勤劳能干,为旱情缓解而高兴,表现出厚道纯朴的人性之美。这符合当下倡扬正能量的主旋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小说语言精美华面,绸致地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心
32、理”错误,语言风格应是质朴平实,并且无“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的心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说的结尾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结尾,从结构上,“就在这年年底,我在他家门前的方砖院子里,看到了一个白皙瘦长的少年。也没人告诉我这少年是谁,但从他
33、窄窄的脸和特别长的眼睫毛,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与上文“被上海的医生确诊后,他们搬离二房厅,去了粮站宿舍”形成情节上的呼应;“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他在玩一个铜圈,使劲儿甩出去,让它不断转动。如果停下,他就再甩一次”结尾处对金相公外孙的叙述暗示了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希望,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充满希望,具有象征意义;“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铜圈,不再是褐色,而是金黄的了。它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偌大的二房厅院落,回响着叮叮咚咚的声音”是一种留白式的结尾,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文学作品的意蕴
34、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解答本题需要先解读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塑造金相公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就是发掘人物形象的意蕴,找到挖掘角度,再结合文本作答。小说中金相公是一个作箍桶手艺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人。“当我经过他家门口,他所切削钻刨的,不过是些平常的脚盆、圆盘,或者水桶、舀勺。都是白木,箍的是铁圈,有时是竹圈。然而,金相公还留着一套铜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顾,他常常叹息”体现民间手工艺人面临生存窘况;“金相公还
35、有一个好大的不如意,就是没有儿子。已经去世的老伴儿,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这对于他手艺的传承,是个很大的不利”体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令人担忧;“金相公做桶极其仔细,几块木板比画来比画去,已经看不出拼接的缝隙,他却还在耐着性子比对。父亲接过我家的新水桶,连声夸奖金相公好手艺”体现对传统手工艺的赞美;“我一眼就认定,他就是金相公的哑巴外孙。他在玩一个铜圈,使劲儿甩出去,让它不断转动。如果停下,他就再甩一次”“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铜圈,不再是褐色,而是金黄的了。它在暮色里一闪一闪,偌大的二房厅院落,回响着叮叮咚咚的声音”体现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充满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站在河岸上,看小河里的水涨起来,
36、船高起来,清风从河面吹来,他脸上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了”体现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点睛】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
37、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
38、:“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
39、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岁中,庐江太守举之。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学官,学舍,学校。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B. 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40、C. 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D. 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仆,职官名。周代为传王命之官,秦汉时为掌管车马及牧畜的官。北齐始称太仆寺卿、少卿,清朝时废止。 B. 礼经是孟子整理并传授的先秦六部古籍之一,汉时称之为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指的是礼记。 C. 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汉朝时的制度,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 D. 方伯,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明清之布
41、政使均称“方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武体恤下情,理性处事。何武弟弟何显因赋税一事与乡官求商结了仇怨,何武从中调停,平息此事,赢得乡人敬服。 B. 何武宽以待人,光明磊落。戴圣屡次出言不逊,但何武从不与之斤斤计较;他公正对待戴圣及其儿子,戴圣最终被感化。 C. 何武恪守法令,不徇私情。虽然何寿器重何武,但何武不为此而无端提拔何寿的侄子;任命官吏时严守规定,杜绝私人请托。 D. 何武仁义厚道,乐于提携后进。何武憎恨结党营私,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赞赏;无论是做刺史还是做公卿,他都向朝廷举荐有才识之人。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曰
42、:“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2)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戴圣说:“后辈年青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何武派从事考察得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 (2)然后进入住所,调出公文询问开垦田地的情况,各种庄稼长得好不好,作完这些事才接见太守,把这作为固定的作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43、,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内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从此以后,戴圣惭愧、佩服。何弄到京师汇报事情时,戴圣总要到何武处谢恩。“武”与“平心决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圣”是“惭服”的主语,“武”是“每奏事至京师”的主语,排除AB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
44、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礼经是孟子整理并传授”错误,礼经应是孔子整理并传授。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D项,“无论是做刺史还是做公卿,他都向朝廷举荐有才识之人”错误,做刺史时,没有向朝廷举荐人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
45、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后进,后辈;何知,懂什么;廉,考察。(2)美恶,长得好不好;已,完结;二千石,太守;以为,把作为;常,固定的作法。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
46、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
47、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县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 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作为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也应该这样吗 !” 何武终于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 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之人,升官为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