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上传人:青****9 文档编号:8737063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4 4大学节选大学节选修齐治平目标预览1.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能熟练地诵读文本并背诵文中出现的名句名段。2.理解“三纲”“八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正确认识这些思想的文化价值和作用。3.了解大学中庸对中国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探讨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单元综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起支撑作用的就是“四书”。“四书”中论语孟子,在前面的章节已经有了广泛的接触,本单元则集中学习大学与中庸。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

2、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单元综述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孔子的中庸思想,有

3、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单元综述“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 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

4、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是指让人们革

5、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1注字音忿懥_哀矜_敖惰_贪戾_ 偾事_ 絜矩_2解多义fn zh jn o duL fn xi j 名词,目标 动词,确定动词,安定 副词,确实 形容词,不变的 动词,修养 动词,写 形容词,美好 形容词,长,高 形容词,长,高 动词,增加 动词,修建 动词,显露 动词,写作动词,穿着

6、 动词,穿着动词,显出 动词,有偏向同“避”,躲避 动词,打开 通“避”,避免 动词,开辟 动词,不端正名词,作用 名词,指织布机 名词,规律,命运 3辨用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_虑而后能得 “得”,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_先齐其家 “齐”,_先正其心 “正”,_先诚其意 “诚”,_致知在格物 “格”,_其所厚者薄 “厚”,_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恶”,_;“好”,_此之谓自谦 “谦”,_弟者,所以事长也 “弟”,

7、_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_上长长而民兴弟 “长”,_上恤孤而民不倍 “倍”,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厌恶喜欢通“慊”,满足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通“背”,违背 4明句式未之有也_宾语前置句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_此之谓自谦_此谓修身在正其心_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判断句 5积名句大学之道,_,在亲民,_。心不在焉,_,_,_。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故好而知其恶,_,天下鲜矣。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_。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恶而知其美者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你是怎

8、样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含意的?提示: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作“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

9、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2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

10、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3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含意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无其现实意义?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

11、情趣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然而却是一篇很有生命力的文章,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大学的论述前后依次递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领中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着眼于通过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突出特色。从当代的视角来看,对大学中所阐述的某些思想

12、观点,有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必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批判地继承、挖掘大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内涵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大学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诚意正心地恪守道德规范,这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轻视社会实践、偏重内心修养的倾向。作为政论文,大学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全文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展开,“八条目”对应“三纲领”,论述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以纲统目,以目连目,一定程度上符合道德认知、道德修养的一般进程,在人生实践方面的引导也思路清晰、步骤明确,体现了人生道德修养活动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的过程性、层次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学

13、的语言平实浅近,没有什么生僻的字,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但微言大义,很多一目了然的话,只有仔细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切,一律B小人闲居为不善 闲居:平时居住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哀矜:怜悯,同情D上老老而民兴孝 老老:尊敬老人答案:BB项,“闲居”的意思是“独处”。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B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C弟者,所以事长也D上老老而民兴孝答案:A此题所给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的活用,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

14、名词。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相同。C与不同,与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答案:C“焉”:兼词,于兹;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那样。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B弟者,所以事长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答案:C在所给的四句中,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是判断句。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

15、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

16、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止:终止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答案:AA项,“止”,应为“最高的境界”。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答案:AA项,“者”,代词,的人;代词,的东西。B项,“所”,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以”,都是介词,用,把。7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阐述“大学之道”的一项是()物有

17、本末,事有终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A BC D答案:B不是直接阐释,是“小人”的做法,是从反面说明。排除这三项即可。8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答案:DD项,理解不正确,原

18、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解析 在这三个语句中,翻译的重点是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如“明明德”的“明”,“诚于中”的“诚”,“形于外”的“形”;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3)这就是所说的内心真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

19、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

20、,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入人:与世人和谐。捲(qun)捲然:勤苦貌。佽(c)非:人名。罢(p):通“疲”,疲劳,病弱。下同。暍(y)人:中暑的人。龙渊:宝剑名。点击参考译文点击参考译文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1、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诎:同“屈”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荫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答案:CC项,“荫”应为“把安置到树荫下”。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AA项,两个“虽”字都是连词,表假设,即使。B项,“故”,连词,所以;名词,事情。C项,“与”,介词,“跟”“同”;动词,送给。D项,“为”,动词,是;介词,替。12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不失其守,而天下称(之)勇焉B罢武闻之,知(田子方)所归心矣C(齐庄公)回车而避之D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焉)答案:BB项,

22、应是“罢武”。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A B C D答案:D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现;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只是表明田子方见到老马表示感慨,还没见到他的行为。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

23、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答案:CC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是御者说的话;齐庄公并没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赞赏它的勇气。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2)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3)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解析 在这三句中,翻译的重点是“小行”“大体”“尽死”等词的古今异义。答案:(1)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2)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3)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