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历史追溯构成与现实意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历史追溯构成与现实意义.pptx(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引言:乡村教育实验是引言:乡村教育实验是2020世纪世纪2020年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社会化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具有社会化整体特征的教育实验整体特征的教育实验,旨在从教育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建设.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有的以生产为中心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事业综合进行.乡村教育实验对我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的社会改革
2、与教育实践产生了国的社会改革与教育实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影响.第1页/共59页一、中国乡村教育的历史追溯(一)当时的国情与乡情20世纪初,中国的衰落与耻辱已达极致,生活水平仅为美国的5,人均寿命仅35岁,比西方低一半,虽然从1890年到1913年中国的平均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500年来第一次缩小了与西方的差距,为0.8,但基础羸弱、民生凋敝却是不争的事实。第2页/共59页1、中国所需改革的不仅是上层的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改革下层社会结构 在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征在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征途上还依然仅集中于上层结构,途上还依然仅集中于上层结构,未波及到下层社会,当
3、时农村传未波及到下层社会,当时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没有受统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没有受到重大冲击。农村的自然经济和到重大冲击。农村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以及广大农业人口的半自然经济以及广大农业人口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根本性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根本性的改变。改变。第3页/共59页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无数志士仁人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无数志士仁人先是把变革的目标集中于中国传先是把变革的目标集中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后又致统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后又致力于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但力于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但很少涉及如何改造以农业为本位很少涉及如何改造以农业为本位的广大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广大的中
4、国农村社会。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数亿农占据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数亿农民仍然生活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民仍然生活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少数中心城市的逐步工商化,和少数中心城市的逐步工商化,就构成了社会转型的二重分裂局就构成了社会转型的二重分裂局面。面。第4页/共59页只有在中国广阔的农村进行长只有在中国广阔的农村进行长期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期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式的大变动,才能推动社会方式的大变动,才能推动社会真正走向现代化,因此农村底真正走向现代化,因此农村底层的重整,就成了决定中国变层的重整,就成了决定中国变革最为艰巨而又重要的关键。革最为艰巨而又重要的关键。第5页/共59页2、中国传统
5、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加速分化 2020年代以后,外国经济势力对中国进一步渗透,年代以后,外国经济势力对中国进一步渗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众多农民由于受外力压迫,兼之受不良政治的影众多农民由于受外力压迫,兼之受不良政治的影响,苛捐杂税的勒索,土豪劣绅的剥夺以及水旱响,苛捐杂税的勒索,土豪劣绅的剥夺以及水旱灾荒的损失,已陷于破产之境。灾荒的损失,已陷于破产之境。第6页/共59页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帝制思想枷锁的彻底崩溃,打破了传统社会原先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和精神价值领域及伦理规范之间的高度整合。“五四”以后,社会的文化价值日益趋于分殊和多元化。一种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新
6、型文化观被众多的知识分子所接受,降低了知识分子和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对中国传统价值的尊崇,同时也激化了新价值与固有价值及传统结构的紧张冲突。第7页/共59页国内政局的长期混乱,一方面为知识界创造新价值及新价值的传播提供了国内政局的长期混乱,一方面为知识界创造新价值及新价值的传播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另一方面,价值的分殊和多元发展又刺激了群体自我意识的适当的环境;另一方面,价值的分殊和多元发展又刺激了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觉醒,促使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大。自由知识分子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把愈来愈多的工农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自由知识分子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把愈来愈多的工农群体和其
7、他社会群体带到了社会的政治中心,带到了社会的政治中心,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公正,呼唤建立新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实现社会公正,呼唤建立新的文化价值体系,重构政治共同体,以回应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趋势的文化价值体系,重构政治共同体,以回应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趋势。第8页/共59页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态在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态度上仍然存有激烈的争论,在科度上仍然存有激烈的争论,在科学与民主的宣传已触及到了民族学与民主的宣传已触及到了民族文化结构的心理层面的情况下,文化结构的心理层面的情况下,“沿袭陈法沿袭陈法”或或“仪型他国仪型他国”的的主张也甚嚣尘上。反映出资产阶主张也甚嚣尘上。反映出资产阶
8、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思想文化的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思想文化的非大众化。非大众化。参看参看橘子红了橘子红了行走中的鸡行走中的鸡毛掸子毛掸子吾国吾民吾国吾民等等第9页/共59页(二)当时的乡村教育实情1、背景 到了到了2020年代中期,受政治民主化推动的平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年代中期,受政治民主化推动的平民教育运动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由城市普通贫民转移到占中国人口十之八九的农民,这是中市转移到乡村,由城市普通贫民转移到占中国人口十之八九的农民,这是中国教育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和依靠最深厚、强大的社会现实力量国教育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和依靠最深厚、强大的社会现实力量的逻辑
9、指向的必然要求,农民问题进而成为社会现代转型、社会改造的中心的逻辑指向的必然要求,农民问题进而成为社会现代转型、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反映出科学与民主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继续渗透、深化。问题,反映出科学与民主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继续渗透、深化。第10页/共59页2、情况有很多教育家不约而同地投身农村教育的试验中来,据统计,有很多教育家不约而同地投身农村教育的试验中来,据统计,19251925年到年到19351935年,各年,各种农村教育试验区就达种农村教育试验区就达193193个,著名的有江苏昆山徐公桥、无锡惠北、四川巴县、河个,著名的有江苏昆山徐公桥、无锡惠北、四川巴县、河北定县、山东邹平等。北定县、
10、山东邹平等。“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第11页/共59页总:当时的乡村教育可以说总:当时的乡村教育可以说是死的、没有实效的严重脱是死的、没有实效的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的弊害横行的教离乡村
11、实际的弊害横行的教育,是患上了育,是患上了“外国病、化外国病、化钱病、富贵病钱病、富贵病”的教育。的教育。第12页/共59页(三)当时乡村教育的各种主张20年代中期的乡村教育运动的领导者,有不少人怀有爱国济世的抱负,但是,他们在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所构建的教育体制等方面,却大异其趣;他们虽然都重视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但是,对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却又有现代与传统之别。第13页/共59页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坚持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坚持“伦理本位伦理本位”论者有之,这类教育家,希冀通过论者有之,这类教育家,希冀通过乡村教育恢复宗法礼俗,以实现乡村教育恢复宗法礼俗,以实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复兴。乡村教
12、育运动,自的复兴。乡村教育运动,自国家主义派的余家菊倡议之后,逐渐形成了以陶行知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的余家菊倡议之后,逐渐形成了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乡村生活乡村生活改造派改造派”,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乡村建设派”,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平民教育派教育派”三大代表三大代表 。后期则有以雷沛鸿为代表的、熔乡村教育与国后期则有以雷沛鸿为代表的、熔乡村教育与国民基础教育于一炉的广西派,等等。民基础教育于一炉的广西派,等等。第14页/共59页1、晏阳初持文化化约论和教育万能论的主张,认为无知孕育贫穷,深信文化改革具有作为民族振兴基本手段的重要意义,崇尚在农村施行切
13、实可行的、利于实现乡村自给自足的计划。他认为农村衰败主要是由于农民无知和社会混乱而产生了四大“社会病”:“愚、穷、弱、私”。他相信救治这些病就要在农村发展教育,因为教育能扫盲“攻愚”,并能使农民团结起来,建立秩序井然的社区。第15页/共59页2、梁漱溟致力于儒家理想的文化重建,宣扬在传统尚存的乡村恢复古老的儒家思想。按他的观点,乡村问题既包括旧的社会关系的破坏,也包括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因此,他所倡导的是恢复传统的乡绅政治,尤其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作用。第16页/共59页3、陶行知认为乡村问题是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城市不仅将乡村远远地抛在身后,而且带走了乡村中的人力和物力。解决方法
14、在于通过基于农村的教育运动的开展,并将解决人民实际生活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从而使人才回流。他怀着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以“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摆脱了官僚主义的束缚和对“精英”领导作用的迷信,全心全意向农民学习,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生活问题。第17页/共59页4、陶行知对各种主张的总结1 1)到了)到了19351935年时,陶行知对年时,陶行知对“中国的乡村教育有哪几种派别?其理论之根中国的乡村教育有哪几种派别?其理论之根据如何?据如何?”的问题作了以下回答:的问题作了以下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因为,假若这个问题是很难解答的。因为,假若从派别上讲起来,本人也是
15、其中的一派;站在这上面来从派别上讲起来,本人也是其中的一派;站在这上面来 说话,总不免是说话,总不免是戴有色眼镜的说话。不过,我可以介绍大家去搜集几个地方的材料:戴有色眼镜的说话。不过,我可以介绍大家去搜集几个地方的材料:(1)(1)邹平,这里也包括河南的镇平在内;邹平,这里也包括河南的镇平在内;(2)(2)定县;定县;(3)(3)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改进会;改进会;(4)(4)广西柳州的实验;广西柳州的实验;(5)(5)中央医学院;中央医学院;(6)(6)华洋义赈会合作社;华洋义赈会合作社;第18页/共59页(7)(7)全国经济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建设委员会;(8)(8)无锡
16、江苏省无锡江苏省 立教育学院;立教育学院;(9)(9)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又包括了淮安、南京自动学校和萧场小学等处。山海工学团又包括了淮安、南京自动学校和萧场小学等处。可是,关于可是,关于山海工学团方面的材料,将来我可以送给大家几份,以供参考。至于上面山海工学团方面的材料,将来我可以送给大家几份,以供参考。至于上面一些地方,除邹平和定县我曾经到过外,其余地方却没有去参观过,所以一些地方,除邹平和定县我曾经到过外,其余地方却没有去参观过,所以若仅凭他们的文字来加以批评,是不可靠的。若仅凭他们的文字来加以批评,是不可靠的。第19页/共59页2 2)不过乡村教育,近几年来,似乎比前进步
17、得多:第一点,教育范围扩大。我)不过乡村教育,近几年来,似乎比前进步得多:第一点,教育范围扩大。我们看,无论是以政治出发也好,经济出发也好,卫生出发也好,教育出发也好,们看,无论是以政治出发也好,经济出发也好,卫生出发也好,教育出发也好,可是他们教育的内容都很丰富。就是以政治出发的,也含有经济、卫生、教育等可是他们教育的内容都很丰富。就是以政治出发的,也含有经济、卫生、教育等因素。以经济出发的,也含有政治、卫生、教育等因素。以卫生、教育出发的,因素。以经济出发的,也含有政治、卫生、教育等因素。以卫生、教育出发的,也未尝不是一样。总之,生活即教育已渐趋普遍,也未尝不是一样。总之,生活即教育已渐趋
18、普遍,为一般人所注重了。第二点,为一般人所注重了。第二点,各实验的地方,都有刊物发表。因此,各地方都可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借镜,这各实验的地方,都有刊物发表。因此,各地方都可互相交换意见,彼此借镜,这也可说是种进步的地方。也可说是种进步的地方。第20页/共59页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简论(一)乡村教育思想的历史追索1924年10月,陶行知在总结平民教育运动时提出了平民教育“下乡”问题;1926年他考察了江宁、无锡等地的农村教育,褒议的同时倡议师范教育要下乡,提出要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试验乡村幼稚园,并随即成立乡村教师研究会,筹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年底,发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筹办改进
19、社乡村教育同志会会刊乡教丛讯,加强宣传;1927年3月15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学校)。从此,乡村教育运动正式开始。第21页/共59页 (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他把生活教育与乡村教育运动相结合,创造性地初步提出了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中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中心学校要活,乡村师范要活,教师要心学校要活,乡村师范要活,教师要活,学生要活,方法要活,乡村学校活,学生要活,方法要活,乡村学校要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要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农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农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成为改造乡脑,改造社会
20、的精神,要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村生活的灵魂。第22页/共59页乡村学生要认识人民,要有活本领。乡村学生要认识人民,要有活本领。乡村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乡村教育要坚持教学做合一。乡村学校的评判标准应是学生生活力的丰富与否,而不是校舍设备如何。乡村学校的评判标准应是学生生活力的丰富与否,而不是校舍设备如何。乡村教育应与伟大力携手,与银行,与科学机关,与卫生机关尤其应与农业乡村教育应与伟大力携手,与银行,与科学机关,与卫生机关尤其应与农业携手,教育应教人生利。携手,教育应教人生利。1930年晓庄学校被封后的十几年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又有丰富和发展,如工学团教育时期的强调教育农民及其子女,并使
21、其过进步的生活,过健康的生活,过团结的生活等。第23页/共59页(三)此思想的两大特色一是他将乡村教育由识文断字、整顿礼俗,引向了“生利的教育”,要“训练真农民使生产力与武力合而为一”,成为“全世界农民解放的准备”,陶行知深知农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但他推行乡村教育却不是为了“农化”,而是为了实现“工化”,促进中国农村“向着工业文明前进”;第24页/共59页二是他针对当时的反动统治,坚持走“政(政权)教分离”的道路,以“政教分离”为始终,在办学体制上,他坚持以民众为主体,并与民众的爱国进步斗争相结合。他的乡村教育,诚如他在晓庄师范被查封时发表的护校宣言所言:“干的是顺着时代革命的革命教育”。正是
22、陶行知将“新教育”运动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主流,指向了新民主主义的方向。第25页/共59页(四)理论分析1、理论属性: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是一种寻求教育与生活、社会、农民相联系,以追求“政(政治)富教合一”为己任的教育与积极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第26页/共59页2、科学管窥在教育质量观上持“生活力观”,他认为应“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力作衡量乡村教育质量的标准”,“以提高农民生产力、生活力为衡量乡村教育质量的标准”;他在人才观上持“社会人才观”,他认为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生活,应能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培养健全而有效地向前发展的人;他在大教育观上是持“教育、生活、社会实践统一观”,他反对“教育等
23、于读书”,反对“教育与生活隔离”,反对“将教育及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他认为教育包含了读书和实践活动,乡村教育应与乡村生活,乡村社会在实践中相结合。第27页/共59页3、目的定位 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头脑和农夫的身手;乡村学生要认识人民;农民及其子女要共过进步的生活;一心一德的为中国乡村开办一个新生命,改造乡村就是为了创造新乡村等。做一个:健康的人。1926年陶行知在学做一个人中指出一个整个的人的要素时首先即提出“一要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就是“残废的”。有农夫身手的人。陶行知说:“他们都能做农人的工作”,“因此可以了解农民的困苦艰难和一切问题,并且容易做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
24、要想感化农人,必须自己先受农人的感化”他还认为有了“农夫的身手”,也可以利用闲暇生产、勤工自助、勤俭办学。第28页/共59页一个“有科学的头脑”的人。虚心地“好观察和尝试”,对“科学农业和科学上的新发明,都感到浓厚的兴趣”,并把“这些科学常识介绍给农人”,使“一般农民在社会的守旧性”得到克服。有“艺术兴趣”的人。1923年陶行知在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提出的三个办学目标之二即是“改造环境,要有美术的精神”,1927年在创办晓庄学校时即将“艺术的兴趣”列为五个目标之一,并主张以戏剧来培养。“有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陶行知指出要“把自己的小学校变成发动机”,小学生变成“活的电线”,使全数村民都能安居乐
25、业,爱乡爱国。第29页/共59页4、方法分析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即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的具体方法有:1)“读活书,活读书”,他主张应拜人民为师,向农民学习,与农人交朋友。乡村教师要放下架子,关心农民疾苦、命运,对五谷、杂粮下工夫,每月进行一次家庭访问,坚持在劳力上劳心。第30页/共59页2)环境熏陶。他主张通过校风、校貌、校纪陶冶学生并感染其思想。如在晓庄学校大道的两旁,就树起了各种各样的标语牌。3)实际锻炼。陶行知主张学校取消围墙,师生和劳苦农民打成一片。穿草鞋,去田间劳动、担水、做饭、伐木、办公、看报等,做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生与农民结合,劳动和生活一致,变成一个社
26、会,一个农村,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学校;他还在校内实行卫生值日制度,事务实践制度,给学生以多种实际的锻炼。第31页/共59页就“实施乡村教育以何种方法为最适宜而最易行?”的问题,1935年陶行知自己也作过回答:“实施乡村教育最易实行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乡村教育是不能关起门来办的,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同时还要有世界的目光和民族的目光,这是很要紧的。还有,乡村教育教什么人为最适合?我们知道,从前的教育,都是教育有钱有闲的人,我曾经把这个出了个对子,就是:“有闲有钱有面子才有书念”,尚未对起来,请诸位不妨对一对。我们现在明白了小孩子最好的先生,就是前进的小孩子;而大众最好的先生,也就是最前进的大众。
27、第32页/共59页因此我们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要帮助这些前进的小孩子和前进的大众,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发展出来,去领导小孩子,去领导大众,这是乡村教育最容易而最适宜的。要说办什么新村是没有用的。办乡村教育,须在茅草棚子里或运用空屋子来办,不要什么的。我们工学团在山海,大的只有六个,小孩子工学团有廿六个,这些小孩子工学团多在乡间茅草棚里。我们为什么要小孩子而不要富有声望的绅士?因为这些绅士都是靠不住的,他们不种田要吃饭,并且还要吃好饭,统统是些怪物!所以我曾经写了两句话:“十个绅士九个劣,这条门路走不得。”的确是这样。第33页/共59页三、现实意义(一)当代的国情与乡情1、“三农问题”其一,农民收入
28、一直偏低。据统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为后者的32.1,名义差距超过31。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31个省份所属32个县市的2万多个农村家庭调查,低收入(年均纯收入1千元以下)和中收入(年均纯收入10001999元)组占到54.2,这部分人是21世纪中国的贫下中农。按世界银行的测定标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在农村,数据显示,占全国人口总数70的农村居民大约只持有不到30的货币。第34页/共59页其二,农业人口过多,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目前,中国农业人口仍然过多。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已经下降到16,但农业人
29、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仍占62.34,农业就业比重仍高达50,这种比例明显偏高;在农村,70以上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领域,农民收入的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第35页/共59页2、市场化问题 在人地资源矛盾尖锐,农业日益“夕阳化”,二、三产业又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背景下,2亿多分散的独立经营的农户在市场食物链中处于最底层,抵御风险与剥削的能力极低,境遇自然就恶化。农民的增收困难,而刚性的支出在膨胀,尤其是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开支。大量的农民陷入“吃得饱饭,却读不起书,看不起病”的窘境。第36页/共59页市场化对农民的影响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有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当前人们的利益需求和
30、各种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空前膨胀。这固然鼓励了社会竞争和创新,促进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但是无止境的欲望和有限的财富、资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农民的许多需求尤其难得到满足。市场化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农民的绝对处境恶化和相对被剥夺感增强。农民被动地接受着他们几乎永远也不能达到的生活方式的宣传。富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的比照,令他们羡慕不已又愤愤不平,心理严重失衡。他们就这样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被剥夺了。与他们原先生活方式相匹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被颠覆了,新建的价值观与窘迫的处境令许多人对现实不满,对前途无望。第37页/共59页3、发展失衡问题 一是城乡失衡。“城乡二元”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农民
31、常常受到不公正不公平的对待。目前,农民只能通过社会升迁性流动来扭转命运,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人为地造成城乡和地域间人们身份、地位和待遇的不平等,影响人们的公平竞争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界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主要的着眼点是城市,而广大农村的教育境况遭到了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依然达左右。农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基本权利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往往所能采取的途径只能是参与教育竞争,但无论在入学还是在分配抑或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似乎难以获得与城市人同等的权利。第38页/共59页二是地区失衡。目前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似乎已经形成了“中心边缘”的关系。就教育而言,无论从教育
32、投资、教育传统、师资力量甚而教育观念、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诸多方面东部都远远地走在了前面。(中国07年止已有九个省市GDP超万亿人民币,唯一的中西部省份是四川)这两年的政策导向就是着眼解决以上问题,并已有起色。第39页/共59页(二)当代乡村教育实情1、教育贫困与城市相比,乡村教育资源分享不平等。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为3849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为919.9亿元,占全部教育经费的23.9,同年农村义务教育生为1.2亿人,但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中农村仅占54.2,两者显不匹配。截至2000年4月,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拖欠农村教师工资135.65亿元,相当于200万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
33、近30)一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报酬。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更是苦不堪言。第40页/共59页2、非素质教育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今天,农村教育却让人担忧。几年来,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彷徨、焦虑的状态之中;提倡科学整体育人观念,又没有合理科学的模式;提倡课堂教学改革,师资、设备却跟不上;提倡减负,却只靠高压,家长、教师不知所以然。第41页/共59页3、入学率与巩固率据调查,以经济与地区教育的关系看,农村、县镇、城市与辍学率成反向关系,在上述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县镇,更高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辍学水平愈低;城市、县镇已基本能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农村中小学的辍学
34、问题仍很严重,在小学阶段,女生比男生辍学比例略高,特别在农村地区,女生比男生更易辍学,是男生的倍。总起来看,农村辍学率高于县、镇,更高于城市,中学辍学率明显高于小学,山区辍学率高于丘陵、平原,女童辍学严重;第42页/共59页4、流动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亟需人们警惕的一个现象是,流动人口的孩子已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在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中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抱怨城里人看不起他们),和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感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一是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二是更
35、容易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出现问题行为。第43页/共59页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大抵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动荡漂泊,南移北迁”。而那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在矛盾中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再加上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以及没有固定居住地等原因,也造成了学生上学不便、家校不能很好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以及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等问题非常突出。第44页/共59页5、留守农民子女教育
36、问题 农村已有更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在农村,老人在儿女们常年出外打工的情况下照看他们的孩子的事是普遍现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老人们只能保证孩子们吃饱穿暖,至于学习成绩、心理性格等方面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总的说来,农民外出务工经商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教育”现象。第45页/共59页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3岁到71岁之间;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在四川达县抽样调查的客观情况是:1184名打工者子女中,有47的学习成绩较差,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
37、僻;由于老人对孙子辈的过分溺爱、娇惯,部分小孩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学,甚者小偷小摸。第46页/共59页(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1、“农民至上”的当代价值从事乡村教育,就要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要向着农民“烧心香”,要在心里装着农民的甘苦,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农民至上”,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才能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才能去做人民的朋友。第47页/共59页怎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农民于乡村的共同发展呢?那就是要让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实施乡村创造教育。创造的教
38、育是怎样的?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就是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与社会相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各人把他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起来。就是要使农村教育必须与广大农村运动相结合,创造其本身的生命和前途,着重贯彻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思想。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教育,就办什么教育;农村和农民需要什么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第48页/共59页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送孩子上学,无异于勉强为一种“奢侈品”进行支付。显然,家长会自发地遵循其并未觉察到的“经济理性”而让孩子辍学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教育虽有伟力,但也需尊重
39、价值定律,而有利于农民自我价值与乡村社会价值双重实现的乡村教育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有生命力。第49页/共59页2、“促进乡村现代化”视域的当代价值乡村教育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加以考察才能廓清它的使命与位置,必须在“中国人民的现代化究竟需要走怎么的道路?”的宏大设问中用心思考。直到改革开放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就是西方(或欧美或苏俄)现代化经验的学生,期间辛苦遭逢、筚路蓝缕。总之,我们的现代化一直就是在向西方学习经验,那么,有没有中国人民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农民国家,有没有属于中国农民的现代化道路?第50页/共59页要克服现代中国所面临的三大结构性问题,即就业结构
40、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就必须改善就业人口素质结构;消解城乡差异,改变“牺牲”农村的发展策略;提升西部品质,贯通东西部诸项事业。汇集到一点,为了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选择现代化的各种路向中都无可回避地着力解决农民问题。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解决农民教育问题。第51页/共59页1)远离“老八股教育”、“洋八股教育”:陶行知在这一变革中,较早地采取了立足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融合中西之长的立场,他既反对“老八股”,大胆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经验;又反对“洋八股”,敢于结合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潮进行改造和创新。陶行知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西方教育与
41、本土实践相衔接、转化的可能性,非常有原型启发意义。于今而言,走本土化为主线的农村现代教育之路更是必然的选择,作为现代教育家的陶行知的批判、改造、实践的姿态与探索无疑成为当今借鉴的首选。第52页/共59页农村教育如何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本土化呢?我们认为有两个选择。遵从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特征,可以概括地说,是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而非智育中心、学科中心、书本中心的教育)。注重农民利益,合乎农民需要,建立从实际生活出发并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农村教育。“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学校”打开校门,实行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一体
42、化把学校德育工作同“农”字紧密结合,“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第53页/共59页2)“改造乡村,改造农民”“乡村教育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在今天依然可真的见证。秉持“改造乡村,改造农民”的信念办今天的教育依然需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使命意识;依然走得通“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的路途。第54页/共59页以乡村当事人的身份参与乡村教育活动。陶行知对当时七种置身乡村之外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进行了批评:一是天使派,“好比是天使到地狱里来救苦救难”;二是夫子派,“以为乡下人不懂事,要来教训他们”;三是模范派,“到乡村来建一
43、个新村,希望农人也照他的样子改一改”;四是桃花源派,将乡村与都市、与世界隔离开来,“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只顾在乡村里工作,对于都市的生活,已是懒得与闻”;五是绅士派,“拥护原有的绅士做乡村的主体,结果是伸张绅权,摧残民权”;六是济富派,“想用金钱救济农村破产”;七是养猪派,他们也“提倡科学农业,也要改善农民生活。但他们的目的,是在多收点租”。第55页/共59页将乡村社会的民主建设与乡村教育当成一件事来办。在陶行知改造乡村的活动中,他一方面排除了“政教合一”的官僚化组织推动形式,一方面又极为重视通过教育加强乡村民主建设问题。他认为教育“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要使村政成为“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这种理论既借鉴了人类文明中相对先进的民主成果,又扎根于中国的实际,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民主建设有着独特的价值。将乡村教育与民主追求融为一体,正反映了陶行知教育民主化的思想走向,教育与政治携手也正是他的一种摸索。第56页/共59页第57页/共59页第58页/共59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9页/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