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课标通用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2019040511825.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出炉)课标通用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专题216篇考纲内文言文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课件2019040511825.pptx(39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二专题二16篇考纲内篇考纲内文言文文言文 和和4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篇部编教材新添文言文梳理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注对原文中的重点翻译(考查点)的句子加下画线(波浪线)表示;需要背诵默写的句子加下画线(直线)表示;对重点词加粗表示。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1篇论语十二章考情搜索2006年课改卷考查课内阅读和其他几则课外语录对比阅读。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
2、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内容内容图示图示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重点归纳重点归纳【文学常识】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写作特色】1.语言
3、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篇幅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成语积累】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知识知识盘点盘点1.理解型默写(1)论语中孔子论述
4、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6)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
5、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6.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意思: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意思: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重要句子翻译(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参考答案: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参考答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参考答案: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参考答案: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参考答案: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参考答案:广泛
7、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8.划分朗读停顿(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9.内容理解(1)十二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参考答案:
8、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参考答案:“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3)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参考答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4)“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反省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23456789101112131141
9、51617181920(5)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一个会学习的人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6)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参考答案: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7)“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参考答案: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8)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10、坛节目中,北师大教授于丹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品论语,写出了于丹心得。请仿照其形式,谈谈你对论语中的一句话的认识与体会。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丹心得: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名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的心得:诚信,是做人之根本。(9)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本事是从哪儿来的?他说:“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如今我要以半部论语帮助宋太宗治天下,建立国家政权。”根据这个典故,请将以下对联补充完整。上联:示例: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一本易经识人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
11、1617181920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答案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B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2篇鱼我所欲也孟子考情搜索2009年本篇第1段与古诗过零丁洋对比考查。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原文再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00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12、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009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
13、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译文及段层评析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就)舍鱼而选取熊掌。2009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有胜过生命的(我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
14、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2009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丧失)罢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1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分三层:第(1)层:用“舍鱼而取熊掌”与“舍生而取义”进行类比,引出本文的题旨“舍生取义”。第(2)层: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当“生”与“义”产生矛盾时,应该“舍生取义”,
15、强调“义”的重要性。第(3)层: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
16、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2段: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分三层:第(1)层: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2)层: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3)层: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内容图示内容图示鱼我所欲也234567891011
17、1213114151617181920重点归纳重点归纳【中心概括】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义的事。孟子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写作特色】1.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18、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2.正反论证,层次清晰: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嗟来之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知识盘点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
19、取义、嗟来之食。(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6)不辨礼义地接受万钟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7)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失道义(不义)。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
20、12131141516171819205.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意思: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意思: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意思: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意思:语气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意思:从前。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6.重要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参考答案: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丧失)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参考答案: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
21、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参考答案:(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参考答案: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可不用呢?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划分朗读停顿(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参考答案:略8.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参考
22、答案: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价值高低,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3)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参考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在作者看来,“苟得”指什么?参考答案:为了“生”放弃“义”,苟且
23、偷生。(5)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参考答案:“鱼”比喻“生命”,“熊掌”比喻“义”,形象地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低。(6)面对死与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取舍?参考答案:宁可赴死,也不躬行不义。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参考答案:因为施予者的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于不义,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阻止自己这样去做。(8)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参考答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24、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参考答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1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
25、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对点训练对点训练(2017贵州黔东南中考)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14题。(选文略)2.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B.呼尔而与之行/道
26、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
27、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参考答案: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参考答案: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8、孟子考情搜索2015年以单篇阅读的形式考查该篇。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内容图示内容图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重点归纳重点归纳【论证思路】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
29、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写作特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突出特色是大量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语言气势,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有穷尽史实之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分析问题时,也用到排比句,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四个四字句排列整齐,铿锵有力,强调了困境对人才造就的重要性,给文章增添了气势。【成语积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3456
30、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知识盘点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课文第一段中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炼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在生活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3)作者列举六位古人的事例,然后分析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
31、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意思: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意思:梗塞,不顺。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重要句子翻译(1)人恒过,然后能改。参考答案: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参考答案:(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
32、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参考答案: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参考答案:(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8.划分朗读停顿(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9.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参考答
33、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人才造就、国家治理两个方面论证。(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参考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4)你能联系实际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理解吗?参考答案:我赞同这一观点。它不仅为过去,也为现在无
34、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人人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否则,就有国破家亡的危险。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对点训练对点训练(2018深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35、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36、能。参考答案:(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参考答案:(孙叔敖)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能力的人与普通人不同的原因。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3.请结合甲文,分析孙叔敖为什么让儿子“请寝之丘”。参考答案:甲文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做事要有远见,孙叔敖认为寝之丘地方贫瘠,名声不好,楚国人敬畏鬼神,越国人信鬼神,请封这个地方可以长时间拥有此地,孙叔敖的忧患意识和长远目光荫庇了后人。解析本题考查乙文的理解和甲、乙两文的联系。从乙文中找到“请寝之丘”的原因,但需
37、要结合甲文进行解释,甲文强调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态度,孙叔敖就是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这一点要结合乙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第4篇曹刿论战左传考情搜索2018年本篇第1段与国语选段对比考查。2012年本篇第2、3段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3段对比考查。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原文再现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
38、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201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译文及段层评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
39、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以实情判断。”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
40、我)跟随着去。”第1段,论战前的准备。写曹刿不顾乡人劝阻,入朝拜见鲁庄公,提出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第2段,叙齐鲁长勺之战经过: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战胜
41、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衰减,到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已经枯竭了。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012(齐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第3段,论取胜原因。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内容内容图示图示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重点归纳重点归纳【中心概括】文章说明了在战
42、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写作特色】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现实意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成语积累】一鼓作气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知识盘点知识盘点1.理解型默写(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2)曹
43、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意思:遍及,普遍。6.词类活用2
44、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7.重要句子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参考答案:(齐是)大国,难以揣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参考答案: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以实情判断。(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参考答案: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考答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参考答案: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2345678910111
45、2131141516171819208.划分朗读停顿(1)可以一战(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一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9.内容理解(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参考答案: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的时候进攻、“辙乱旗靡”的时候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2)一直以来,长
46、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参考答案: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3)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齐国是侵略国,此战役鲁国是反抗的正义战争(“齐师伐我”);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齐人三鼓”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
47、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参考答案: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6)你认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取胜而不知胜因。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
48、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7)本文文题又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后改为“曹刿论战”,请纵观全文分析更改题目的理由。参考答案:文章在论战过程中体现一种战略战术,重在“论”上,而非战争本身,因此“曹刿论战”更合适。文章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所以作为文章之眼的题目对人物也有所体现。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018山东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49、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对点对点训练训练 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拔:攻克,攻取。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50、。遽:迅速。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2.翻译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参考答案:我看到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此善于用气者也。参考答案: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2345678910111213114151617181920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