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 语文(第二册)教案24 西湖七月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 语文(第二册)教案24 西湖七月半.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4 .西湖七月半一、教学目标:1 .从作者抓住特征写人记事绘景中,分析、体会并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2 .掌握“还”“弱”“轻”“竹”“肉”“旋”等实词的意义及词义变化的特点。二、作者简介: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史学家。字宗子,一字维城,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 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官。从小生活 优裕,年轻时爱繁华,好山水,通晓音乐、戏剧,多才多艺。为人傲岸不群,一生无意科举 仕进,未曾从政为官。明亡后,避居浙江刻溪山中,粗衣蔬食,常至断饮,于编蓬之下发愤 著书,穷困以终。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
2、味昂然。 一生著作甚多,有石匮书琅文集陶庵梦忆快园道古西湖梦寻夜航 船等,其最著名的传世作品当属陶庵梦忆。作文沿袭公安、竟陵两派,又不被其所囿, 取两家之长,避两家之短。小品散文的题材较广,凡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 古董玩具等,无所不记,既记录了他的生活实际,也反映了明末现实社会的某些侧面。描写 细腻生动,语言清新活泼,博见约取,简洁有力,艺术造诣极高。代表作:陶庵梦忆和 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 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三、文章简介: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作者在西湖梦寻中说:“西湖无日不入
3、梦中,而梦中 之西湖,未尝一口别余也。”可见作者对西湖感情之深厚。杭州的西湖,南宋以来即成为我 国游览胜地。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中元节是佛教追荐亡灵的节日,佛教徒每 年在这一天作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解倒悬,即解救亡魂的倒悬之苦)。 道教也有中元节,教徒在这天要诵经施食。杭州风俗,这一天,要倾城游西湖祭祀赏月。这 篇文章就是记叙当时游西湖的狂热景象的。四、课文分析:1 .整体感知: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 作者开篇就点明了人是该文的主要描写对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 人。”接着就以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
4、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 惟肖。“不衫不慎,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 者的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著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这些游玩之作, 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西湖七月半属于追忆之作,描摹西湖 游人的情态,烘托出繁华热闹的生活气息。2 .结构分析:全文有四段:第1段,起句开门见山地点出文章中心:西湖七月半,只可看其时之人。其中“ 无可看” “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就把在这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出现的特殊现象 游人几乎遮掩了其他一切可看之景,摆了出来。第2段,“七月半之人”可分“五类”来看。游人多种多样
5、,游玩也各色各调,作者通过 深入的观察分析,既取形,又取神,并以清丽的笔墨细致而又简括地使纷杂的景象清晰地再 现于画面。第一类为“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的高官显贵,他们虽然奢华,但“名为看月而 实不看月”;第二类是“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等太太小姐,他们何等风光,却只是“左右 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类与前类人虽是所谓的高贵尊人,但“声光相乱” “笑啼 杂之”中的“乱”“杂”两字把他们缺情趣、少涵养的品性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第三类 是卖唱的歌伎和诵经的和尚,他们一心二用,似在看月,更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是由他 们的生活地位所决定的);第四类为不舟不车”“不衫不慎”的市井游侠,看似热闹,实
6、 为无聊,“跻入一丛”,“呼嘈杂”,言语行为粗野,缺乏应有的教养;第五类是志趣相 投的几位风雅之士,荡起小船,身边是轻幌、净几、素瓷,匿影于树下,避嚣于里湖,寻求 柔和、静谧的环境,品评香茗,真正地在那里邀月赏月。这种有选择的描绘,于随笔点染之 中分雅俗、寓褒贬,比单纯地写华丽的服饰、喧闹的场面等,更易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3段,写杭人游湖的好虚名,凑热闹,以及湖上游船的嘈杂,夜深归去时的匆忙。七月 半的西湖,赏月、祭祀,本该是有情趣、有条理的,但“是夕好名”一语概括了这些人游湖 的实质。作者用凝练的文笔描绘游人的庸俗众相:“逐队争出”,“少刻兴尽”,又“簇拥 而去”,“逐队赶门”,人流匆匆;
7、“只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场面 零乱;“如沸如撼,如魇如吃,如聋如哑”,声音嘈杂;“速舟子”,“皂隶喝道”,“轿 夫叫,怖以关门”,官员没了官员的体面,百姓没了百姓的礼仪,“一无所见”这些 无序的状况把西湖七月半的美景全给破坏掉了。这段内容写得形象、生动、逼真,作者在贬 抑中暗示了他的审美品位。第4段,写“吾辈”游湖的高雅,意在与上文写的庸俗之态作对比。庸人散尽,嚣声也随 之消失的西湖,物归自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 面”,荷花送香,名妓低唱, 韵友相伴一切都是优美动人的。至此,作者所追求的高雅生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3 .总结: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
8、。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人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 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 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五、写作特色:本文文字简洁清新,四字成句,节奏明快活泼,既反复强调“一无可看”“一无所见”, 又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湖光月色、舟车灯火、人物情态。今日读它,我们不只了解到晚明社 会的风土人情,还欣赏到了所绘景物的意境之新和作者的文笔之美。六、作者延伸: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 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而是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9、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 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 之感。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七 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 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 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 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七、译文:西湖到了七月半,没有一样可看的东西,只能看看那些看七月半的人。看七
10、月半的人,可以分成五类来看他们。一类是,坐着楼船,带着乐队,峨冠博带,摆 着丰盛的酒席,灯火通明,倡优歌妓在表演,奴仆婢女在奔忙,杂乱的声音,晃动的灯扰乱 了湖面的宁静,名义上是欣赏月色,却根本不看月。要看这种人。一类是,有的坐船,也有 的坐楼船,大家闺秀,带着美貌的少年男子,笑声叫声夹杂在一起,船上的人环坐在平台上, 左顾右盼,身在月下却根本不看月。要看看这种人。一类是,也坐着船,也带着乐队,伴着 有名的妓女、闲散的僧人,他们慢慢地喝酒,轻轻地唱歌,乐器低声地吹弹,箫笛声、歌声 相互配合,这种人也在月下,也看月,又希望别人看他们欣赏月色的姿态。要看看这种人。 一类是,既不坐船,也不坐车,他们
11、衣衫不整,喝醉了酒,吃饱了饭,吆喝着三五成群,挤 到人群中,在昭庆寺、断桥这些景点上大喊大叫,装假醉,哼唱着无腔无调的曲子,这些人, 月色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但实际上什么也不看。要看看这种人。一类是, 坐着罩有薄幔的船,带着洁净的茶几、烧茶的火炉,茶水当即煮起,白净的茶具慢慢地传递, 船上坐的人是好友,或是佳人,他们邀请月亮同坐,有的藏身在树影之下,有的驾船逃到湖 里躲避喧闹,他们欣赏月色,但人们却看不见他们欣赏月色的姿态,他们也并不注意那些看 月的人。要看看这种人。杭州人游西湖的习惯,是巳时出城,酉时回城,错开了月色最好的时光,如同避开仇人。 这一晚,常常贪求那喜爱游湖之名,
12、成群结队地争着出城,多给守城门的兵土酒钱,轿夫举 着火把,列队在湖岸等着。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快些赶到断桥去,好赶上那里最热闹的集 会。因此,二更以前,西湖上的人声、奏乐声,如开水沸腾,如房屋撼动,如梦魇时的喊叫, 又如喃喃的梦话,如聋人叫喊,又如哑人咿语,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景致都看不见,只 看见船篙碰着船篙,船帮碰着船帮,人肩并着肩,脸对着脸而已。过一会儿,游兴尽了,官 府摆的赏月筵席散了,差役吆喝着开道,官轿离开了。轿夫呼叫船上的人,用城门要关来吓 唬那些游人,灯笼火把像一列列星光,人们一群群簇拥着灯笼火把离开了。原在岸上的人也 成群列队地赶在关城门以前进城,湖上人渐渐稀少,不一会儿就走尽了。这时候我们才拢船靠岸,断桥上的石级才凉下来,我们在上面摆开酒席,招呼客人一同 纵情饮酒。这时候月亮如同刚刚磨好的铜镜,山也重新梳妆,湖也重新洗面,刚才那些慢慢 饮酒、低声唱曲的人出现了,那些藏身树影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和这些人打招呼,拉着他 们同坐一起。有雅趣的朋友来了,有名的歌妓也到了,酒杯碗筷安放好了,乐声、歌声也开 始传出来。月色幽凉,天快要亮的时候,客人才各自离开。我们让船漂荡在十里荷花之中, 在船中酣睡。荷花香气扑人,做了一个非常愉快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