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 占领下的北方。从少年时起,就受其祖父爱国思想的影响。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辛弃疾组织 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参战。回到南宋后,力主恢复中原。历任湖 北、湖南、江西、福建、浙东等地安抚史。由于投降派当权,辛弃疾两次遭到弹劾,从四十二岁起将近 有二十多年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六十四岁时又出任浙东安抚史、镇江知府等职,但他恢复中原的愿望 依旧未能实现,不久就怀着未酬的壮志离开人世。这首词作于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之
2、时。从题目上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1188年, 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交谈,共同商讨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准备杀敌机会的 到来。南渡近三十年,他梦寐以求的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美好夙愿, 直到两鬓斑白,也没能实现,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这种复杂的感情。知识积累1 .赋:写作。2,壮词:雄壮的词。3 .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角:古代军队中用来发号令的号角。4 .连营:连接一起驻扎的军营。5 .分:分配。6 .麾(hui)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麾:军旗。*7,炙(zhi):切碎的熟肉。 *8 .八百里:牛名。9 .五十弦:本指瑟,古时最早
3、的瑟为五十弦。这里泛指军中乐器。10 .翻:演奏。11 .塞外声:以边塞作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12 .沙场:战场。13 .秋:秋季,秋天。14 .点兵:检阅军队。15 .作:像一样。16 .了却:完结,把事情做完。17的卢:马名。一种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难,骑的卢马“一踊三丈”,脱离险境。18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19 .霹雳(pili):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20 .赢得:博得。21 生前:活着的时候。22 .身后:死后。23 .可怜:可惜。2.(2015广西南宁中考)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4、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 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B. “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 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 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 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5、。解析:1.此题考查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默写,(1) -(4)是直接默写,可以根据前后句和括号中 作品的提醒,回顾知识,判断句子。(5)和(6)是理解性默写,要注意前面的作品提示和所给重点词语的 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直挂云帆济沧海马作的卢飞快(4)会挽雕弓如满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 B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赏析。“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是描绘“点 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首词追忆了词人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 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理清结构(醉里:挑灯看剑),闻号角破
6、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写作特色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写作特色麾下分炙追忆往事入梦 奏军歌,沙场点兵|豪情满怀马飞、弓鸣一一杀敌情景了却、赢得一一理想追求)I梦醒:可怜白发生一一壮志未酬 无限悲愤这首词上下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壮”是这首词 的风格特色,从内容、情感,到形象、语言,都体现了豪放壮美的特色。另外本词多用典故,不仅贴切, 而且寓意丰富。这也正是辛词的一个重要特色。把握重点1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 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
7、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3 .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 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 场景。(2) “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 雄健。(3) “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4) “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 的抑郁、愤慨。(5) “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在线阅读 电
8、子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拓展阅读朱德才、王华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唐乐中有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有象武事”,“舞者至百二十人,被 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可见是武舞曲。当时唐太宗观后就有“发扬蹈厉”之赞。词中破阵子一 调当是由此大曲摘编而来,以之“赋壮语”,自然是声情并茂。但任何形式的艺术创造都不应是简单的 重复,辛弃疾有着自己独特的境遇和感受。仔细体味本词,豪壮中蕴涵着深沉和苍凉。题作壮词,但壮 中含悲,是一支失意
9、英雄的慷慨悲歌。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的正是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这里有两物“灯” 与“剑 有两个动作“挑”与“看”,而总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 “看”,蕴涵着多么深沉而丰富 的感慨啊。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后醉里,满腹心事,万千惆怅,充郁心 头,难遣难消。这一句先声夺人,把读者的情感紧紧摄住。“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醉中入梦,梦 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以下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
10、”一起便 破的”遂杀牛作炙,“一黄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 诗日:“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 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从形、声两方面着笔,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 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一个重笔点化“沙场秋点兵!”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 出征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军营,用“分”“翻”,重在热烈的动;最后一句刻画主帅,则如电影镜 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突出的是一种静的威力。动静相衬,
11、摄人心魄。下片紧承上文描绘战事。作者并不泛泛用笔,而是抓住了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跃三丈”,因而脱 险。这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刘备跃马渡檀溪”。霹雳,是雷声,此喻射箭时的弓弦声。南史曹 景宗传说,曹在乡里,“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鸥叫。”这里写马、写弓,全是 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马快弓响固然仍从形声两方面着笔,但与上片豪壮凝重 不同。这两句写得峻急明快,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因此下面便直抒胸臆道:”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
12、者的理想。“了却”二字下得很好,人们通常说 “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 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 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词末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 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 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为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 宕。此正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 雄的
13、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统观全词,前九句一气贯注,酣畅淋漓,直至结句始转笔换意,痛苦的现实与理想的梦境相互映照。 而从结构上看,这就打破了词必须上下分片的一般定格。词与诗不同。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这一方面使词更加自由而富于变化,但另一方面运用不当也 容易产生画蛇添足的毛病。作词应避其短而扬其长。从宋词实际来看,以奇句作结之佳篇都能起到一种 突出点化的作用。本词的上片结句正是如此。这在名家词中屡见不鲜,如白居易的“能不忆江南”(忆 江南)、皇甫松的“人语驿边桥”(梦江南)等,都具有这一特色。辛词奇在下片结句。它不是 承上点化,而是逆转突
14、变,另翻新意,在与上文的鲜明对照中深化题旨,并给人以悲壮之美。以唐人李 绅的悯农诗相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铺陈,末句逆 转,但由于诗为偶句,其末句奇变仿佛只是针对第三句而来,所以突变之感犹不甚强烈。辛弃疾把此种 手法用之于词,得心应手,可以说最充分地发挥了词体奇句的独特功能。关于本词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写于福建安抚使任上,是鼓励新中状元陈亮的贺词。 这只看到了词壮的一面,而没有体味出其中悲的意味。从以上分析可见,它是失意英雄的慨叹。大体可 定为辛弃疾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此时作者虽被迫闲居,但壮志未酬,壮心不己,这与词中悲慨感叹的 情怀是相符
15、的。辛、陈鹅湖之会是淳熙十五年(1188)的事,上距“隆兴和议”已二十四年,朝廷上下 文恬武嬉,抗战气氛十分暗淡,辛、陈对此极为不满。鹅湖相聚,他们慷慨激昂,“极论世事”(辛弃 疾祭陈同甫文)此后又以贺新郎词相互应答,对“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 现状表示了无比的悲愤,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的壮志雄心。本词悲中见壮,壮中含悲,正不妨看做其与陈亮酬答之贺新郎词的续篇。与此相关,内容也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写陈亮。其实“为赋”只说明此词是写给谁的,并不 说明词中写的一定是谁。词是抒情艺术,不可拘泥过死。我们认为,本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 一种理想境界,这里有作者的生活体验,但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不能看成单纯记哪一个人或哪一 件事。创造一个立功疆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折光反映,因此篇末才有“可 怜”之叹。(选自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