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60075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江西省赣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媒体是网络时代的突出表现,其来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迁移到网络上的书刊、报纸、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类是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新闻、博客、短信、QQ、 微信、微电影等。网络有“全媒体”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进 入互联网。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其一,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类现在的交际更多地是面对计算机、智能手 机和移动互联网,传统的“人与人”交际模式使用范围正快速缩小

2、,新兴的“人一机一人” 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交际模式。社会需要拥有处理声波、光波、电波的语言技术、语言物 理产品及相关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还需要拥有与之相关的语言产业和语言职业。其二,过好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 “人一 机一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 生活,使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品,如网页浏览、键盘输入、电子邮件、Q0、短 信、微信等,写字的机会渐少,键盘打字、触屏写字及屏幕阅读逐渐成为新习惯。而网络新 媒体的“碎片化”倾向和“自媒体”性质也会影响到人类的语言使用习惯,且需要更高的判 断

3、信息真伪的能力。在“互联网+”的今天,虚实两个空间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 “虚 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其三,安善处理好“信息边缘化”问题。网络时代最大的不公平是信息获取的不公平, 最大的危机是被信息边缘化。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离退休老人、 家庭妇女等很少上网、很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国家不仅要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力,加强公 民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消弭信息鸿沟,而且还要努力发展网络,以保证国家不被国际互联 网“边缘化”。互联网时代是人类语言技术、语言生活发展的历史制高点。有声媒体在中国发展相对滞 后,一直在跨越式地追赶,并且中国今日的网络技术及网络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进步

4、。但是 随之而来的网络语言使用乱象也时有发生,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条文来 加强网络传媒用语用字的监管。同时,我们要争取网络技术领域、网络媒体的国际话语权, 为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中国能够领跑在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节选自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有删改)材料二: 参 *考 *答 *案 , K解 析U l.B. “人不可能同时拥有现实与虚拟空间”错误,材料一原文是“虚实两个空间 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形成了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新特点二2. A.“全都可以进入互联网”错,表述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是“几乎都”。B. “只要就”不合逻辑,材料一原文是“要关注农村、

5、西部、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 展以及离退休老人、家庭妇女等很少上网、很少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C.材料二原文是“无法在事后字斟句酌”,并非“无需字斟句酌二故选:Do3.B、C、D均来源于新媒体。故选:Ao.结合“口语交流是面对面的情景化交流所以口语交流比较随意一方面说话人可以 随时补充,另一方面对方也会及时脑补,相互之间的准确理解比较容易达成。但是网络交流 是异地的文字交流,不能利用任何情境因素,很多内容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未,否则就 容易造成误会”“网络交流的话轮之间是允许有较大停顿的,可以考虑几分钟才回复,这在 口语交流中是不可想象的”可知,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口语交流与网络交流的对比,

6、 突出了网络交流“落字无悔”等特点,使人印象深刻。4 .结合材料一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加强网络传媒用语用字的监管”可 知,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加强对网络语言使用的监管。结合材料二“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而言,你要意识到你的文字可能会永远留存在网络上, 时刻记住你的阅读者可能不仅是当下的交流对象,而且是未来的所有人,所以什么该说什么 不该说,发出之前要三思”可知,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在发语之前要三思,不能口无遮拦(答 “更加慎重地对待语言文字,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日常表达”也可)。结合“对于网络材料的阅读者而言,你要有一颗良善之心,要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发言的局限 性,不要断章取

7、义,更不要上纲上线”可知,网络材料的阅读者要有良善之心,不能断章取 义、上纲上线、暴露对方隐私。K答案H1.B2. DA4,对比。通过口语交流与网络交流的对比,突出了网络交流“落字无悔”等特点,使人印象 深刻。5.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加强对网络语言使用的监管;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在发语 之前要三思,不能口无遮拦(答“更加慎重地对待语言文字,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日常表 达”也可);网络材料的阅读者要有良善之心,不能断章取义、上纲上线、暴露对方隐私。K解析I 6.A.“萧条破败”程度过重,原文是说“偏僻穷困”。B.正确。C. “主要是突出李教授回忆父亲诸多事情后的伤痛心情”错,是为了行文简洁而对

8、酿谷酒其 他工序的省略。D. “是因为手工谷酒卖不到商品酒的价钱,酿多,也亏多”以偏概全,原因不止这一点;另 外,原文中“据说”具有不确定性。故选Bo7.D.“心理描写”错,小说中在塑造父亲形象时没有心理描写。故选D。8结合”李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她申请退休之前,四处拜师学艺,集中精力研究手 工酿酒技术”可知,要继承和创新传统(手工)酿谷酒的技艺。结合“回归故里,李教授拿出她一辈子的积蓄,当作扶贫启动资金,带领村里人盖上新酒坊, 教村里人酿酒新工艺”“当年为她拼凑过学费的人家,每户无偿持有新酒坊的股份”可知, 要感恩父辈、回报乡亲,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结合“李教授主动申请退休,她没留恋繁华

9、城市,背起行李悄然离开儿女,毅然决然地回到 生她养她的故乡去酿谷酒”可知,出于对家乡的热爱。9.小说主体部分1-3段是现实,写李教授继承父亲的酿酒手艺回到故选酿谷酒;4-8段是 回忆,回忆父亲酿谷酒的场景;9 - 12段是回忆,回忆当年父亲用谷酒换钱送李教授上大学; 13段是过渡,14段到结尾又回到现实,李教授把父亲的酿酒手艺传承下去,并带领村民致曷。情节结构上,回忆与现实交织,情节上相互推动,丰富了小说内容,也使文章层次分明。 人物形象上,回忆部分主要写父亲酿谷酒的场景,以及用谷酒换钱送女儿上大学的往事;现 实部分主要写李教授继承并创新酿谷酒手艺,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回忆与现实交织,突出 了

10、李教授在父亲影响下既乐于传承又敢于创新的形象。主题上,结尾“回归故里,李教授拿出她一辈子的积蓄,当作扶贫启动资金,带领村里人盖 上新酒坊,教村里人酿酒新工艺”“当年为她拼凑过学费的人家,每户无偿持有新酒坊的股 份”可知,李教授要感恩父辈、回报乡亲,帮助乡亲脱贫致富,深化了小说传承与创新、知 恩图报的主题。艺术效果上,回忆与现实交织,打破时空阻隔,回忆父亲酿酒工序与李教授传承创新酿酒技 术结合,使酿酒工序反复出现,令读者印象深刻。K答案I6.B7 .D.原因: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手工)酿谷酒的技艺。要感恩父辈、回报乡亲,帮助乡亲 脱贫致富。出于对家乡的热爱。8 .回忆与现实情节相互推动,使小说内容

11、丰富,层次分明。使李教授在父亲影响下既乐 于传承又敢于创新的形象更加鲜明。深化了小说传承与创新、知恩图报的主题。打破时 空阻隔,使酿酒工序反复出现,令读者印象深刻。K解 析“立覆簧之基”与“成九仞之功”语法与句式对称,中间断开,排除B、D; “之” 作“捐”的宾语,“愚”作“为的主语,排除鼠故选:Ao句意:鄙人认为,对待故国的 旧人,应当具有江海一样宽广的度量,用来宽慰结纳他们的心,以便在倾覆的故土上一点点 积累根基,最终建成九仞之高的大功。怎么能因一时的怒气而把他们全部抛弃?我私下认为, 大王这样做是很不可取的慕容垂很高兴,听从了他的建议。IL C. “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一车四马为一乘。

12、12 . D. “喜形于色”不正确,原文是“有愠色”,意思是脸有怒色。13 .羁旅:流亡在外;幸:幸事;本邦:回到故国;望:奢望。句子翻译为:流亡在外的 臣子,能够免罪已是幸事,至于能这样回到故国的荣耀,不是我敢奢望的。亡:丢失;吾属:我们这些人;为:被;虏:俘虏。句子翻译为:邺城必定会丢失,我们 这些人现在就要被前秦俘虏了。14 .结合“吾方收揽英雄以清四海,奈何杀之?且其始来,吾已推诚纳之矣,匹夫犹不弃言, 况万乘乎”可知,苻坚要收揽天下英雄来廓清(统一)天下;作为国君,苻坚不想言而无信, 失信于天下。因此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劝谏。K答案U. A10 .C. D11 .流亡在外的臣子,能够免

13、罪已是幸事,至于能这样回到故国的荣耀,不是我敢奢望的。 邺城必定会丢失,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前秦俘虏了。12 .未听从。原因:苻坚要收揽天下英雄来廓清(统一)天下;作为国君,苻坚不想言而无信,失信 于天下。参考译文:东晋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前燕车骑大将军、吴王慕容垂投奔前秦。当初,前秦 王苻坚得知前燕太宰慕容恪的死讯后,喑中怀有图谋前燕的打算,但害怕慕容垂的威名,才 不敢付诸行动。等到听说慕容垂前来投奔,苻坚非常高兴,亲自去城郊迎接,紧紧握着慕容 垂的手说:“天生贤士豪杰,必定可共同成就大功,这是天命。我要与你共同平定天下,功 成后登上泰山,向上天告捷,然后让你荣归本国,世代封在幽州,

14、使你离开故国,却不失做 儿子的孝道,归附于我却也不失为事奉君主的忠臣,不也是一件美事吗? ”慕容垂拜谢道: “流亡在外的臣子,能够免罪已是幸事,至于能这样回到故国的荣耀,不是我敢奢望的J 苻坚又喜爱世子慕容令和慕容楷的才气,对他们都厚礼相待,赏赐金钱达巨万之多,每次进 见,苻坚都注目端详他们。关中士民向来就听说过慕容垂父子的大名,全都向往仰慕他们。 王猛向苻坚进言说慕容垂父子犹如龙虎,不是可以驯服之人,如他们得到了有利的时机, 将不能再控制得住,不如趁早除掉他们。苻坚说:“我正在收揽英雄来廓清天下,怎么能杀 他们呢?况且他们初来之时,我已经开诚接纳他们了,匹夫尚且不食言,何况大国君主呢!” 于

15、是让慕容垂担任冠军将军,封为宾徒侯,让慕容楷担任积弩将军。东晋海西公太和五年(370 年)。前秦大将王猛率军攻克壶关,前燕黄门侍郎封孚询问司徒长史申胤说:“局势将会变得 怎样呢? ”申胤叹息说:“邺城必定会丢失,我们这些人现在就要被前秦俘虏了。然而岁星 在越国时,吴国逆天讨伐,最终遭受大祸。现在福星在燕国,前秦虽然得志,但燕国复兴, 不会超过十二年罢了当初,前秦王苻坚进入邺城宫殿,慕容垂见到前燕的公卿、大夫和 过去的幕僚官吏,脸有怒色。高弼秘密地对慕容垂说:“大王凭借祖宗积累下来的资本,胸 怀英雄盖世的韬略,遭遇坎坷,暂时寄身外国。现在虽然国破家亡,但怎么知道这不是复兴 机遇的开始呢?鄙人认为

16、,对待故国的旧人,应当具有江海一样宽广的度量,用来宽慰结纳 他们的心,以便在倾覆的故土上一点点积累根基,最终建成九仞之高的大功。怎么能因一时 的怒气而把他们全部抛弃?我私下认为,大王这样做是很不可取的。”慕容垂很高兴,听从 了他的建议。前燕原来的太史黄泓感叹说:“燕国必定中兴,恐怕应在吴王吧?很遗憾我已 老了,赶不上看到罢了。”汲郡人赵秋说:“天命在燕可前秦灭亡它,不到十五年,前秦必然 再被燕国占有JK解析15.B. “实写”错,颔联是虚写,想象之情景。故选:Bo16.“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颈联是虚写,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 想: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

17、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 来。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 却只突出了 “御苑砧声”,表达了对朋友担忧、关切的心情,发人深想。“关城树色”为视觉,“御苑砧声”为听觉,视听结合描绘长安秋色,渲染凄清氛围。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 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关城”与“御苑”,“树色”与“砧声”,两两相对,结构整齐,“催寒近”“向晚多”六个 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颈联对仗整齐,音韵和谐。K答案UB15. 视听结合。“树色

18、”视觉描写,“砧声”听觉描写,绘声绘色,渲染凄清氛围。拟人。 树色催寒,“催”字人格化,让景物浸渍了深情。想象(虚写)。诗人想象魏万途经关城与 抵达京城后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担忧、关切的心情。对偶。“关城”“御苑”,“树色”“砧 声”,“催寒近”“向晚多”两两相对,句式工整,音韵和谐,互相映衬,效果极佳。译文: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薄霜刚刚渡过黄河。怀愁之人实在不忍听那鸿雁哀鸣,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身在旅途的异乡客。 潼关晨曦寒气越来越重,天气愈来愈冷,京城深秋捣衣声愈接近傍晚愈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此诗

19、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 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 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 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 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 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 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

20、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 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瞭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 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 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 是李顽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 深。“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J是诗人对远行客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从洛阳 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 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

21、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 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 却只突出了 “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顽已多次到过京 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 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蛇”,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 “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

22、人的 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 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 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一一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 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 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16. (1)且知方也吾与点也(重点字:吾)(2)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重点字:卧)(

23、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重点字:暴)K解 析X 18.第一空,剔透:明澈。透明:透彻;晓悟。语境形容小姐们“芳心”“无所不 觉”,应选“剔透”。第二空,温柔敦厚:温和柔顺,诚恳宽厚。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 敬有礼貌。语境与“温文尔雅”并列,应选“温柔敦厚”。第三空,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 宠爱或赏识而感到意外的惊喜和不安。大喜过望:因结果超过了原来的期望而特别高兴。语 境指宝玉意外接到妙玉的贺帖,应选“受宠若惊”。第四空,崇尚:尊重而推崇。向往:对 某种事物或境界因热爱羡慕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其宾语多是某种生活境界。语境指妙玉对庄 子的尊崇,应选“崇尚”。故选Co19.A.妙玉的判词

24、。B.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C.史湘云的判词。D.王熙凤的判词故选Ao20.对比修辞的构成,要指出形成对比的两个方面,如本句“怡红院中花团锦簇的生日宴” 与“山高月小的极翠庵”形成对比,这是“生日宴”与“桃翠庵”两个不同的地点,“花团 锦簇”体现其热闹,“山高月小”体现其清冷。分析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突出强调,本句通过写妙玉在清冷的桃翠庵中,突出其性情孤 僻的特点,“写下这言犹未尽的帖子”,流露出妙玉对宝玉的一丝惦念之情。K答案1C18. A构成:怡红院中花团锦簇的生日宴与山高月小的杨翠庵/怡红院中生日宴的热闹景象与极 翠庵中的清冷景象构成对比。效果:通过这种对比写出了妙玉性情孤僻的特点,同

25、时又流露出妙玉对宝玉的一丝惦念之情。K解 析I 21.处,下句“其”指“蜘蛛丝(网),有“强大的集水能力。此处“实际上” 后应填:蜘蛛丝(网)有强大的集水功能。处,“与之相反”的“之”指的是“纺锤节”,此处是说“关节”与“纺锤节”不同,由“纺 锤节由杂乱的纳米纤维组成”推知此处强调“整齐(有序/规整)。应填:关节则由整齐(有 序/规整)的纳米纤维组成。处,“因此”后是总结,前文强调近年来的研究对于纤维集水性能提升存在局限,此处应 强调提高微纤维集水能力的研究,据此应填:提高微纤维集水能力仍是一个挑战/对微纤维 集水能力的研究仍需深入。22.画线句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在之下”与“受”为两种句

26、式;二是成分残缺, “结构”是“模仿”宾语,“微纤维”对应的动词应该是“制备”。故选:AoK答案H蜘蛛丝(网)有强大的集水功能关节则由整齐(有序/规整)的纳米纤维组成提高微纤维集水能力仍是一个挑战/对微纤维集水能力的研究仍需深入21. AK例文减其浮华,加其精髓波兹曼曾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诚者斯言,随波逐流地活着,只会将 自己推向毁灭的地狱。要我说,减其浮华,加其精髓,留得灵魂一缕香。浮华乃人生累赘,弃之显人生大智。何为减其浮华?它是盖茨比于戴西空虚扭曲灵魂中 所见真谛;是画魂潘玉良抛开世俗偏见孤独追求美的境界;是理查德帕克之死背后关于人 性的启示。学会减法吧,减去那些看似闪

27、闪发光的头衔,减去那些让虚荣心膨胀的称赞,减 去那些自以为是的高傲。少了外在的包袱,轻装上阵,难道不好吗?得其风骨,增其内涵,充实精神与灵魂!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似乎都自认为掌握了 加法的真谛,每天不加选择地将一切信息放进大脑,可这些真的能使我们更充实吗? K答 案U 是否定的。我从不盲目学习网络语言,来增加自己的负担,因为纯净的经典文化早已融入我 的思想。杨绛先生译过一句西方哲言:“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种合理地置身 事外的态度是我们应学习的,不争无关之物方能为精神本体留一方净土。何为真正的加法? 加老子朴素辩证之理,加菜根谭宁和淳朴之味,加论语仁义孝悌之礼。力口,是 一个内在

28、的过程,旁人看不见摸不着,但举手投足间不经意露出的风雅却可让你熠熠生辉。加减合宜,书写人生大美格局!缘何钱锤书拒当东方之子?缘何余光中执意书写乡愁? 缘何历经失败的科学家仍孜孜不倦?是人生加减法背后的神秘魔力,是完美精神与灵魂的召 唤。若只是加,人生难免沉重;若只是减,人生便百无聊赖。加减之下,是秦珥飞从耶鲁回国后甘为村干部的勇敢;加减之下,是“我至少为科学排 除了一个选项”的奉献;加减之下,是代代人生生不息的追求。减其浮华,加其精髓。英国诗人多恩曾言:“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J 一味加而不减,吝啬的葛朗台已在前方召唤贪心之人;一味减而不加,碌碌无为的失败者在 前方向你招手。学会做

29、加减法吧,让你的人生更显睿智,让你的灵魂更有价值,让你人生的 征途更加圆满!人生的大智慧在于大彻大悟自己是谁的那一刻,其他都毫无意义!此刻,就用加减法去 认识自己吧!网络技术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便利方式,也催生了特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更接近比较 随意的口语,交际时往往需要立刻做出迅捷的反应,因此错别字、病句不可避免,省略、追 补、倒装等用法也常常出现。但是,网络交流毕竟不是口语交流,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多差 别。口语交流是面对面的情景化交流,语言表达未尽之意可以通过表情、身姿加以补充,现 场语境也会起到辅助理解的重要作用,所以口语交流比较随意。说快了、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一方面说话人可以随时补充,

30、另一方面对方也会及时脑补,相互之间的准确理解比较容易达 成。但是网络交流是异地的文字交流,不能利用任何情境因素,很多内容需要一个字一个字 地敲出未,否则就容易造成误会。而且网络交流的话轮之间是允许有较大停顿的,可以考虑 几分钟才回复,这在口语交流中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使用的符号系统不同,口语交流和网络交流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是很重要的区 别:口语交流随风而逝,网络交流落字无悔。口语交流中不管说了什么,交流完了也就完了, 我们记住的只是主要信息内容,无法在事后字斟句酌。而网络交流则在电子屏幕上留下了准 确的记录,一旦留痕就无法挽回,而别人可以拷贝转发,可以反复揣摩。“有充分考虑时间” “文字内容

31、会留存”这两个特点结合,就使我们对网络交流的严谨性有 了更大的期待。漠视这种期待,就会使网络交流不畅,甚至会催生一些社会事件。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而言,你要意识到你的文字可能会永远留存在网络上,时刻记住 你的阅读者可能不仅是当下的交流对象,而且是未来的所有人,所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发出之前要三思。特别是一些公共平台的留言,不能因为匿名的身份而口无遮拦。对于网络材料的阅读者而言,你要有一颗良善之心,要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发言的局限性, 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要上纲上线。对一些私密的对话,更要注意保护对方的隐私。你可能是 无心的截屏玩笑,但无数次转发后就可能引发轩然大波,导致网络暴力。网络交流已经从口

32、语交流和书面语交流中分化出来,它“落字无悔”的特点可能会慢慢 改变人类日常社交的属性:我们要更加慎重地对待语言文字,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日常 表达。这一方面是好事,让我们能更理性更周全地思考问题,但另一方面无疑也会带来很多 负面效应。(节选自徐默凡网络语言交流:落字无悔,2022年第2期咬文嚼字)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目前“人一一机人”交际模式正发展为主要的交际模式,语言交际中需要的技术支撑越来越强。B.网络促生了特殊的交际模式,还为人类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但人不可能同时拥有现实与 虚拟空间。C.口语交流比较随意,可通过表情、身姿的补充和现场语境的辅助

33、,在交流中彼此较易达成 准确理解。D.网络语言的文字有留存的特点,文字阅读者不仅在当下,而且还在未来,所以文字发出之 前要三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时代,网络具有“全媒体”的性质,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全都可以进入 互联网。B.只要关注农村、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及少上网少使用智能手机群体,就不会被信息 边缘化。C.不像落字无悔的网络交流,口语交流会随风而逝,不管说什么,怎么说,口语交流无需字 斟句酌。D.网络交流已从口语、书面语交流中分化出来,其“落字无悔”特点可能会改变人类日常社 交属性。3.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网络媒体来源”属于传统媒体

34、的一项是()A.网络中曹雪芹著、高鹦续红楼梦(在线阅读)B.电子公告牌系统(BBS)C.建团百年主题微电影以青春之我D.电视剧人世间官方微博.材料二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述如何更好地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77年的酒唐波清五年前,李教授主动申请退休,她没留恋繁华城市,背起行李悄然离开儿女,毅然决然 地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去酿谷酒。李教授回到偏僻穷困的村子,走进父亲病逝后留下的三间瓦房,房子低矮破旧,屋里长 满青苔藤蔓,屋顶挂满蜘蛛网。李教授立刻收拾屋子,令她兴奋不已的是那

35、套酿谷酒的老设 备依旧还在。缸、甑、灶、蒸储槽李教授触景生情,眼前似乎浮现出父亲当年酿谷酒的场景:满 屋子蒸气腾腾,父亲光着膀子,汗流淡背,筛稻谷,漂洗,去瘪谷,浸泡,蒸谷,出甑,泡 水,复蒸,摊凉,拌曲,培菌糖化,落缸发酵,蒸馈,出酒。浸谷。头天,父亲忙着给选好的稻谷加水,水面浸过稻谷三到五个手指头。父亲说,浸 谷的时间耍花整整一个晚上。等到稻谷完全浸泡透心之后,慢慢放去泡谷水,再用清水洗净。蒸谷。父亲将泡透的稻谷装入甑中,灶膛里上猛火,锅里冒出大汽,先是蒸上半个钟头, 再揭开盖子往甑中泼入四五瓢清水。父亲说,这是让稻谷粒吸水膨胀。待到水汽冲顶以后接 着蒸半个钟头,再泼一次水,再蒸半个钟头。

36、出甑泡水。父亲将初次蒸好的稻谷从甑中擦出来,倒入装有凉水的泡谷缸中,水面盖过 谷面。父亲说,估摸着也就是一刻钟的时间,谷皮就会冷却收缩,谷尖就会自然开口。复蒸。父亲将润好水的稻谷再次装入甑中,大火复蒸。前一个钟头加盖蒸,后半个钟头 敞开蒸。父亲说,只有如此,稻谷收汗才会均匀。从李教授懂事开始,父亲就手把手地教她酿谷酒。父亲说,谷酒是古老的传统酒种,用 稻谷作原料,用纯种小曲来糖化发酵,用蒸僧槽逼出酒水。父亲还说,早釉谷是酿谷酒的好 材料,百把斤稻谷,八两酒曲,便可酿出四十到五十斤好酒。闻着父亲的酒香长大,女儿出落成十七八的大姑娘。1977年,父亲的酒香给女儿带来 好运,那年国家恢复高考。女儿虽

37、然只读过初中,但她聪明好学,仅仅复习两个月,1977 年冬天的高考成就了她,红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飘然而至。女儿欣喜若狂,父亲愁眉苦脸。 上北京读书开销大,路费、生活费,粗略算下来也得百十块。父亲手头最多也就能够拼凑出 二三十块,家里虽然有现成的谷酒,可一时半晌也卖不出现钱来。生产队刘队长对她父亲说,大学砸锅卖铁也得上。刘队长在高音喇叭里搞动员,挨家挨 户上门做工作,东家拿出三块,西家凑齐五元。父亲说,你们的血汗钱,咱该咋还呢?村里 人说,用谷酒还嘛,拿三块的换十斤谷酒,出五块的换十七斤谷酒。还有的人家实在掏不出 现钱,就先从父亲那里领取十斤谷酒,拿到村外帮着去卖,回来再将钱交给父亲。谷酒换钱。

38、村里人用这种淳朴而又独有的方式,将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送进北京城。回首往事,李教授摘下眼镜,眼前一片模糊村里人帮着李教授收拾好三间瓦房。李教授请匠人修整好酿酒设备,按着父亲的每一个 环节开始酿酒。摊凉、拌曲。李教授将复蒸好的稻谷摊凉至三十五六度,加入适量酒曲粉末,反复拌匀。 李教授说,用酒曲的量很关键,一般为稻谷重量的百分之一。纯种小曲用曲量要少些,传统 酒药用曲量要多些;夏季用得少些,冬季用得多些。培菌糖化。李教授将拌好曲的谷粒堆在竹垫上,扒平,谷粒堆放厚薄要均匀。谷粒上再 铺盖一张竹垫保湿,冬季还要在竹垫上加盖一层干净的稻草保温。李教授说,培菌糖化时间 要拿捏准,夏季一般一天一夜,冬季则要

39、两天两夜。当谷粒表面长满菌丝,口感香甜且微带 酸味,便恰到好处。落缸发酵。李教授将糖化好的醋料装入缸中,添入八九成的清水,再用塑料布封缸,发 酵一个星期,即可蒸储。蒸储。李教授说,谷酒蒸储一般不去酒头,直接接酒到45度为止,尾酒倒入下一锅复 蒸。村子里又飘出了谷酒的香味儿。这酒香比李教授的父亲酿的谷酒还香,还醇。这些年,村里人都不愿酿谷酒。据说,一是费力不讨好,手工谷酒卖不出商品酒的价钱, 酿得越多,亏得越多;二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里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也快失传了;三 是人穷志短,俗话说得好,越有的越奔,越穷的越困(懒)。李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她申请退休之前,四处拜师学艺,集中精力研

40、究手工酿酒技术。回归故里,李教授拿出她一辈子的积蓄,当作扶贫启动资金,带领村里人盖上新酒坊, 教村里人酿酒新工艺。李教授酿出的谷酒口感纯真,香味独特,回味无穷,易下喉,不冲头, 喝一回,就上瘾。酒好,销量自然就好。村里人很感激,因为李教授让他们分享了红利,当年为她拼凑过学费的人家,每户无偿 持有新酒坊的股份。李教授为新谷酒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一一1977年的酒。(选自2022年第4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2段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背景,暗示了农村萧条破败的社会现状。B.父亲说的“只有如此,稻谷收汗才会均匀”是他的人生体悟,散发着智慧光芒。C.小

41、说有处省略号单独成段,主要是突出李教授回忆父亲诸多事情后的伤痛心情。D.当初村里人不愿酿谷酒,是因为手工谷酒卖不到商品酒的价钱,眼多,也亏多。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冠以“1977年”,显得特别,很能抓住读者眼球,让人闻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也与小说写乡亲们助李教授上大学的内容相关联。8 .小说第3自然段回想父亲当年酿谷酒的场景,多用短句,显得劳动节奏感强,突出了酿谷 酒工序的繁复,流露出李教授对父亲的怀念之情。C.小说多用口语,如“父亲将初次蒸好的稻谷从甑中擦出来。“擦”读wa,有方言与地域 色彩,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读来显得亲切自然。D.小说在

42、塑造父亲形象时综合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等,以此突出父亲酿酒技艺娴熟的形象特点。9 .李教授回家乡酿谷酒的原因是什么?10 回忆与现实交织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晋海西公太和四年,燕车骑大将军吴王垂奔秦。初,秦王坚闻太宰恪卒,阴有图燕之 志,惮垂成名,不敢发。及闻垂至,大喜,郊迎,执手曰:“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 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 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 垂谢曰:

43、“羁旅之臣,免罪为幸,本邦之荣,非所 敢望。”坚复爱世子令及慕容楷之才,皆厚礼之,赏赐巨万,每进见,属目观之。关中士民 素闻垂父子名,皆向慕之。王猛言于坚曰:“慕容垂父子譬如龙虎,非可驯之物,若借以风 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坚曰:“吾方收揽英雄以清四海,奈何杀之?且其始来,吾 已推诚纳之矣,匹夫犹不弃言,况万乘乎!”乃以垂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楷为积弩将军。 五年,秦王猛之克壶关也,黄门侍郎封孚问司徒长史中胤曰:“事将何如? ”胤叹曰:“邺; 必亡矣,吾属今兹将为秦虏。然越得岁而吴伐之,卒受其祸。今福德在燕,秦虽得志,而 燕之复建,不过一纪耳。”初,秦王坚入邺宫,慕容垂见燕公卿、大夫及

44、故时僚吏,有愠色。 高弼密言于垂曰:“大王凭祖宗积累之资,负英杰高世之略,遭值逆昵,栖集外邦。今虽家 国倾覆,安知其不为兴运之始邪?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簧之基成 九仞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愚窃为大王不取也垂悦从之燕故太史黄泓叹曰:“燕必中兴,其在 吴王乎?恨吾老,不及见耳。”汲郡赵秋日:“天道在燕而秦灭之,不及十五年,秦必复为燕 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慕容叛秦复燕)K备注海西公:晋废帝司马奕,被废后,降封东海王,后又降海西公。邺:邺城, 前燕的都城。岁:岁星、吉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吉星进入其代表的区域便会得到福分。 述呢(zhun e):灾难、挫折。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45、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簧之基/成九仞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 /愚窃为大王不取也/垂悦/从之B.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签之基成/九仞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 /愚窃为大王不取也/垂悦/从之C.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簧之基/成九仞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 愚/窃为大王不取也/垂悦/从之D.愚谓国之旧人/宜恢江海之量/有以慰结其心/以立覆簧之基成/九仞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 愚/窃为大王不取也/垂悦/从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和,晋废帝司马奕的年号。年号起于

46、汉武帝,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年号,也可以有多个 年号。B.岱宗,即泰山,为四岳所宗,故称岱宗。古人以泰山最高,离天最近,故登泰山告成功于 上天。C.万乘,代指帝王、天子。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 万乘。D.侯,爵位名称之一,封建社会爵位从大到小主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又称 世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自燕国太宰慕容恪死后便有了伐燕之意,但因忌惮慕容垂的威名,不敢付诸行动,听 闻慕容垂前来投奔,苻坚亲自到郊外迎接。B.王猛深知慕容垂父子是非凡人物,怕将来难以控制,建议苻坚趁早除掉他们,苻坚却十分 欣赏慕容垂父子,让他们

47、担任了重要职务。C.司徒长史申胤预测到燕的国都邺城必将被前秦攻破,但他又认为当下岁星在燕国,前秦只 是暂时得志,假以时日,燕国必定会中兴。D.当初,苻坚进入邺城,慕容垂看到燕国从前的官员,便喜形于色,高弼于是暗中向慕容垂 献言。黄泓为自己不能亲睹吴王复燕而遗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羁旅之臣,免罪为幸,本邦之荣,非所敢望。邺必亡矣,吾属今兹将为秦虏。14 .苻坚是否听从王猛的劝谏?为什么?(-)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顽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

48、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跖。K备注U魏万:唐肃宗上元进土,李顽的后辈。砧声:捣衣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深秋时节送别友人,“微霜”二字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出离愁别苦。B.颔联实写友人魏万前往京城途经云山时,听到大雁叫声顿时生出让人难以承受的愁情。 C.尾联用长者的语气嘱咐魏万:莫要沉迷享乐蹉花了岁月,而应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显得真切而自然,表现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16 .本诗颈联手法精妙,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向子路问话,子路回答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在曾皙回答老师的话后,老师用“”来称颂曾暂。 (2)阿房宫赋中,通过比喻与反问来描写阿房宫里面长桥的句子是“, (3)六国论中将诸侯的土地与秦国的贪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