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实施方案一、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承包 地确权到户面积3691万亩,颁证率达97. 31%o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 权分置,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50. 3%o农 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 点工作,基本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二、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 员、农村低保边缘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 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 村低收入人口开展
2、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 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 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干 预、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 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 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保障体系为基础,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 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彻底的村庄比率达3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相对偏低,同时农村劳动 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相比仍 有较大的提
3、升空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特别是土地、金融等要素 在城乡单向流动趋势明显,亟待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三 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 大等因素影响,加之经营收益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等多方面制约,农 民收入增幅回落且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扩大风 险。综合判断,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 战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 更大,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全省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 形势和新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农村
4、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五、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以农 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拓展乡村多种功能,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 值收益。第一节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一、明确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深入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生产、加工、流通和 服务等环节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完善、供应链稳定、价值链提升、 创新链拓展。发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一村 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和优 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
5、的特色产业集 聚区,构建乡村产业圈状发展格局。立足县域布局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发 掘乡村功能价值,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提升服务水平,丰富乡村产 业发展新业态。以培育天然富硒农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 标准、高品质、高技术、强品牌的特色富硒农业,统筹推进富硒农业 高质量发展,力争五年内全省达到千亿产业目标。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重点方向、重点区域、 重要企业,开展招大引强行动,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优质项目。二、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 衔接的结构布
6、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 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在有条件镇区所在地建设加工园区和物流节点。促进 村镇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改 造提升县域商业设施。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购物、娱乐、休闲等业 态融合的商业中心,着力建立完善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 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第二节促进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建设,做好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及认 定工作,着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发展格局,形成乡村产 业发展新雁阵。引导优质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
7、方式, 整合资源要素,逐步发展成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催生培育壮大一批 农业独角兽、瞪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参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 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壮大龙头企业 规模。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 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 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二、优化农产品加工布局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 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 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
8、程、环保、 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发展精细加工、推进深度开发、推进综合利用 加工,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多次增值。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 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形成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 户协调发展的格局。三、强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公共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延伸农产品精 深加工范围。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 发一批新型实用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装备研发 机构和生产创制企业,开展加工装备研发,集成组装科技含量高、适 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提高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提升农产 品加工层次水平。四、稳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实施生
9、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建立赣鄱正品 品牌体系,包括建立赣鄱正品标准体系、管理体系、发展体系、运营 体系,力争到2025年底,打造赣鄱正品子品牌300个;持续推进湘赣 边区域合作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 推进湘赣红品牌集群由量增转向质优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将湘赣红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江西特色优质农产 品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节推进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一、建设乡村产业园区按照大基地、大加工、大流通发展模式,每县确定2个主导产 业作为支持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科技研发、加工物流、 营销服务等市场主体加快向产业园集中,吸引资本、科技
10、、人才等要 素加快向产业园集聚。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加快一村一品 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建设区 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 化的重要抓手,以县为单位开展创建,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 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到 2025年,建成10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培育壮大10个左右优势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二、促进农产品流通升级强化农产品市场功能,推进优化升级,推动建立以产地批发市场 为龙头、销地批发市场为纽带、社区农贸市场(菜市场)为终端的农 产品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建立市场培育
11、和稳定现代批 发商的长效机制。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 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支持农产品加 工流通企业向有条件的乡镇开展产后加工和合理设置物流节点。主动 对接全国知名农产品销售商、大型批发市场、连锁商超、营销龙头企 业等,签订产销合作、基地共建、生产订单等协议,对接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销直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农餐对接、农 社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 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到2025年,建设各类农产品 市场60家以上。三、提升
12、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 动力强、参与主体多的融合模式,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鼓 励农业与加工流通、文化和旅游、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信息技术、 商贸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引导各类经 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促进农 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实施互联网+农产品 出村进城工程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多类型业态与模式融合发展。第四节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功能一、做强乡村休闲旅游业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聚焦重点区
13、域,开发形式多样、 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业态和产品,建设一批资 源优势明显、产业发展领先、示范作用突出的休闲农业重点县。创建 一批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休闲农业精品 园区、星级休闲、乡村民宿、研学康养基地等,培育一批影响力大、 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品牌;推介一批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 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精品 景点,认定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一系列有江西 特色的乡土美食推介活动。结合江西红色、绿色、古色三大特色文化, 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打造红色文化游、乡村绿色休闲游、 传统民俗风情游、江
14、河湖泊滨水游等一批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二、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整合城乡多种生产要素,融合新兴业态和新的商业思想,有效衔 接脱贫攻坚、全域旅游和城郊农业,大力发展业态类型丰富、经营方 式灵活的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农村资源附加值。加快发展乡村生产 性服务业,推进农业、乡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 业6大农业产业化服务发展,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 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农资供应、农技推广、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乡村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农 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积极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 体育健身、卫生保洁、文化演出、法律咨询、信息中
15、介、典礼司仪等 乡村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 服务、绿色服务等新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鼓励各 类服务主体建设运营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领域的在 线服务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服 务。三、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实施数商兴农,重视发展互联网+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 电子商务在农村覆盖面,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 链。充分发挥现有市场资源和第三方平台作用,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 商务市场主体,鼓励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 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加强合作,延伸乡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络,构建 农
16、村购物网络平台;依托农家店、益农信息社、农村综合服务社、村 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扩大 农村电子商务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推广应用,拓宽农产 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 流通,探索建立农产品分等分级制度的同时,加快培育直播电商、生 鲜电商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为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进 城拓展更大空间。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信息进村入户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流通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宣传普及电子商务知识,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
17、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 环境。第五节激发大众农村创新创业一、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 务农业、带动农民的创新创业主体。培育返乡创业主体,引导有资金 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充 满激情的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引领乡村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入 乡创业主体,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在乡 创业主体,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挖掘培 养一批田教授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 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鼓励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 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二、搭
18、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现有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及专业市场、农民 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各类平台,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 色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返乡入乡创业园。推选一批政策环境良好、 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创业业态丰富的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引导地方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 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大中专 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 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 基地。健全指导服务机制。开展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等活动, 营造农村创新创业浓厚
19、氛围。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和专家顾问团队, 聚集培训资源,重点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遴选一批理论造诣深厚、 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才、政策专家、会计师、设计师、律师等,为 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要点等指导服务。建立带头人 创业导师队伍,重点从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中遴选一批经历丰富、成 效显著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创业人员提供经验分享等指导服务。建立 指导服务平台,依托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实训基地和网络平台等, 通过集中授课、互动教学、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教学等方式,创立平 台+导师+学员服务模式。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根据农村创业导师和三、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打造
20、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总 要求,围绕一强省、一基地、走前列的工作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 化农村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乡村建设和 治理水平,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城乡融 合发展,千方百计做优农业,精益求精做美农村,多措并举做富农民, 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 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 农村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 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
21、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坚持乡村系统理念创业人员实际,开展一带一师带徒一带多等精准服务。创新指导服务 方式,提供灵活便捷的线上线下服务。六、加强生杰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行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 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第一节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一、推动部省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 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江
22、西省得天独厚的生态环 境和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 多样、保质量的要求,聚焦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和建立促进农业高质高 效机制,推动绿色有机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产品质量全面提高、生产 环境全面改善、产品品牌全面提升、质量监管全面加强,计划5年内 将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江西现代林业产业 示范省,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成为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牌知名、 消费推崇的代名词,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提供江西样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实施稻米、蔬菜、果业、畜牧等农业产业发展标准提升工程,构建涵 盖产前、产中
23、、产后的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开展农业标 准化示范创建,强化标准实施,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推进绿色有机 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检测、 包装标识等方面有标可依,立足我省生态优势,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品 牌,推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探索建立江西绿色生态团体标准制定、 发布、评价机制,在农业领域创制、推广、评选一批江西绿色生态产 品和服务。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推进地理标 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到2025年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认证 数达6000个。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扩大农产
24、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强化基层检验检测队伍建设,推 进基层检测设备更新迭代。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 建,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扩大农产品质量安 全追溯覆盖面。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基本解决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问题,有效遏制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 题。四、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到2025年,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200个,全省绿色有机农产 品基地面积达到2300万亩,打造产地清洁、生产规范、质量过硬、品 牌知名、消费者推崇的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重要基地。开展国家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25、创建,探索不同生态类型、不同主导品种的农业 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在丰城、万载、泰和3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 区试点县(市),集中连片开展绿色种养技术应用试验,探索建立绿 色农业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数字等体系。强化绿色导向 的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突破一批高效节水、减肥减药、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等关键技术。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引导生产 经营主体开展绿色生产。到2025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 57以上。五、推动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种植业减排固碳,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 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农 用地氧化亚氮排放
26、。实施畜牧业减排降碳。推进品种改良,推广新型 绿色环保饲料和精准饲喂技术。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提升畜禽养 殖废弃物处理综合利用水平。开展渔业减排增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减少池塘甲烷排放。提升 农田土壤碳汇,推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 等措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温 室气体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依托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加快农业农村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开 展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业生产用能等
27、,建立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第二节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一、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以鄱阳湖周边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 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推广肥料高 效施用技术。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 和技术,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不断提高 农药利用率。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规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 产使用。二、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坚持种养结合,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实施畜禽粪 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和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 示范建设试点等项目,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
28、治理设施建设,推进粪污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建 设。深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秸 秆还田,加快培育一批万吨以上规模化市场主体或高附加值的利用企 业。加快推广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鼓励和引导使用生物 可降解农膜,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减少白色 污染,推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废旧农膜和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 到2025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于80%、力争达到90%,秸秆 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三、强化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为核 心,以推动耕地分类
29、管理为主线,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源头预防,抓 实关键环节,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建设,强化严格管 控区耕地管理,因地制宜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实施农产品 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提供可靠 的数据支撑和有效的科学手段。继续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对重度污染耕地实行严格管控,引导农民实施结构调整种植棉麻 作物等非食用农产品或退耕还林还草。第三节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一、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量水而行、以水定 产的农业用水制度。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 度,加快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体系。强化外来
30、入侵物种防控, 启动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建设以江西 本土物种为基础、以同纬度物种为补充的生物资源保护基地。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行动,在赣南山地源头区、 赣中丘陵区、赣北平原滨湖区等特色生态单元,探索打造不同类型、 各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强化河湖长制,持续推 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善提升林长 制,健全林业生态补偿,落实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 停伐补助,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开展乡村森林公园、小微湿地保护建 设。三、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提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打
31、好长江十年禁渔持 久战,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安置保障政策,统筹推进五河干流天 然水域禁捕退捕。加强禁捕水域市县渔政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实施中华 鲍、江豚拯救计划,推进全省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保护修复。在 瑞昌、湖口、彭泽等长江流域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 失。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及赣南地区崩岗 开展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以南岭山脉与武夷山 脉南段交汇地区等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多措多举,保护生物多样性。七、推进科技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
32、善经营机制,推 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农业 科技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广运用揭榜挂帅、公开竞争、 定向委托等方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循 环农业、农业设施装备、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完善现代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一批优势特色农业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 技成果。二、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引才育才力度,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大 力提升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多渠道提升
33、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 能力。多层次吸引海外农业科技人才,做好引进人才的安置和融入工 作。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加快形成 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健全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动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农 技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 探索建设公益性推广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服 务平台。打造集试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知识
34、 更新计划和基层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四、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到科技园区落户,鼓励高等 学校、科研院所、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和资源整合,发展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和运用国家和省内优 质资源,推进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升级建设。统筹推 进生物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 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到2025年,新增10个左右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创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 术产业示范区。各地依靠现有各类园区,整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资源, 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为特聘农技员、科技特派
35、员、乡村大学生、 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群体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按照标准建设 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 示范基地。第二节打好种业翻身仗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全面完成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推动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库等,新改建一批种质资源库(、场、区)、原生境保护区(点),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 护能力。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搭建种质资源鉴定评 价与基因挖掘平台,创制高产优质、高效广适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 性状优良和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推动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 开发利用。二、加强种业创新攻关实施现
36、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基补短扬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 系。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种业企业以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开展种业联合攻关,加快培育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稳定支 持育种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加强南繁科研基地、良种繁育基 地建设,建设种业产业园,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在严格监管、风险可 控前提下,有序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三、强化种业治理服务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种业监管治理 体制,加强种业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种业领 域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品种区试审定、品种审定撤销、引种备案和展 示示范工作机制,建立种业大数据管理系统。加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 力
37、度。第三节增强农业装备研发与应用能力一、加快农机薄弱环节装备研发加强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 与应用,攻克制约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支 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果茶园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 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聚焦我省丘陵山区特色,强化需求引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 全省乡村振兴一盘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乡村美丽价值,注重协同性、 增强关联性。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
38、、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 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 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先投放农业农村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 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 力。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 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产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 推动丘陵山区通用动力机械装备及特色作物生产需要的高效农机装备 研发和生产推广。到2025年,
39、全省建成2-3个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链 相对完整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加快农机新 产品的专项鉴定和成套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省产农机装备 产业发展。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加快补齐水 稻机械化种植短板。开展农机作业托管服务补贴,建设全程机械化综 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 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 化。推进标准化果园、茶园建设,为实现开沟施肥、除草打药、节水 灌溉、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机械化创造条件。围绕设施种植产业优势 区域,积极推进设施布局标准化、
40、建造宜机化、作业机械化、装备智 能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提升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加强畜禽品种、 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推进畜禽养殖场(户)改善设施装备 条件,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 生产模式。健全水产养殖机械化标准体系,推进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 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促进水产养殖品种、工艺、设施与机械装备协 同联动。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与 信息化融合。强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建立若干个农机农艺融合 示范区、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和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到2025年,农 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80
41、%,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第四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提升规范化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开展空壳社常态 化清理、加强试点示范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强化指导服务等方 面开展工作,以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家庭 农场示范县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开展示范农垦场创建,做大做强农 垦企业,引领示范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到2025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 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1500 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00个以上、省级示范农垦场20个以上。二
42、、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多元、功能互补、竞争充分、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培 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和 统一经营功能,直接服务或组织小农户接受各类社会化服务。鼓励专 业服务户和农民合作社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重点服务产中环节,引领农户对接市场。发挥供销、农垦、邮政等系统的资源优势,强化为 农民服务功能。引导专业服务公司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 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骨干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品牌。 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 促进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围绕同 一产业或同一产品的生
43、产,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积极 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组织 体系,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三、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 农场,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 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强小 农户科技装备应用,向小农户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多样 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 性服务业。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 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引
44、导新 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推广订单收购+分 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 联结方式。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承贷承还等多种形式,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资料整理来源: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感明显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持续提升,总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79 万亩;生猪产能巩固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
45、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稳步提升,农业生 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 值比达到2. 8 : lo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 局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 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 日益丰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高 素质农民队伍加快建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00元左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比降低
46、到2. 22 : 1。乡村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农村改革全面深 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农业全面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巩固,农业科学技术、 设施装备、绿色发展、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乡村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全面发展,文化素养 和就业技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 民
47、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 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城乡基础一体化和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四、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 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第一节发展基础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 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 2020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1569. 9万头,
48、出栏恢复到2218. 3万头, 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 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 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 39. 8%o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 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 4万吨、8. 0万吨、262. 8万吨、61. 2万 吨、17. 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 足价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 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 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
49、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 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 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 7亿元,比 2015年增加961. 6亿元,增幅33. 6%。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 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75. 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 31%o智慧农业123+N平 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 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 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