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99277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行动计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行动计划一、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 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 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 31%o智慧农业123+N平 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 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 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二、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 员、农村低保边缘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 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 村低收入人口开展

2、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 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 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干 预、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 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 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保障体系为基础,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 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彻底的村庄比率达3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相对偏低,同时农村劳动 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相比仍 有较大的提

3、升空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特别是土地、金融等要素 在城乡单向流动趋势明显,亟待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三 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 大等因素影响,加之经营收益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等多方面制约,农 民收入增幅回落且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扩大风 险。综合判断,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 战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 更大,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全省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 形势和新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农村

4、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五、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公共基础设 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整体提升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的农民新家园。第一节科学推进乡村规划一、完善县镇村规划布局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 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建设,尽快基本完 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分类布局。推进县域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形成县、 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

5、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 县城集聚人口功能。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建设 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二、加快推进村庄规划本着立足现有基础、适当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 村庄规划编制,对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类的村庄尽快实现 全覆盖,完善村庄用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严肃 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将洪灾高风险区居民逐步外迁、妥善安置,实现 人对洪灾高风险地区的合理避让。注重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 用,注重村庄风貌引导管控和地域特色延续传承,不搞大拆大建,保 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红色名村和传统民居。严格规范村 庄撤并,不搞一刀切运动式,严禁违背农民意

6、愿搞大拆大建、强迫上 楼。第二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改造升级村庄道路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开展示范创建,实施农村道路畅通 工程,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 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深化农 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公路全过程安全质量监管,完善 安全生命防护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联合执法力度,加强 农村公路环境整治。二、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饮水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快提高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 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2025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体系基本建成

7、, 良性运行管理目标基本达到,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农 村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河道堰塘整治、水系连通、水土 保持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河流生态。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 制、消费收缴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健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和长 效保护机制。三、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 性。推动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风电发展,有序推动农村能源消费向 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 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充分利用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发展 沼气。推广电能替代技术、特色用能建设、新型用电产品,支持农村 绿色出行。

8、四、加快建设乡村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健全乡村双向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构 建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推广农村交通、邮政、快递、商贸、 供销、电商服务网点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加强农村冷链物流基础 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创新农村寄递物流发展 模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 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高质量发展。五、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建立农村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 度,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 强农户住房安全日常巡查和监管,明确房屋建设基础高程、房屋结构 及紧急避洪设施等防洪减灾相关要求,健

9、全农房选址、设计审查、施 工监管、竣工验收以及建筑企业和乡村建设工匠管理等全流程的农房建设管理服务体系,严格控制在洪灾高风险区(如河湖管理范围内、 低洼地等)新建住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和新型建 造方式,整体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3年内完成农村房屋安全 隐患排查整治,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 震改造。对洪灾高风险区住房进行安全性能鉴定,质量较好的房屋按 照避洪要求进行改造,质量较差的房屋进行迁建。在雷电易发区实施 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 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第三节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分类有序推进

10、农村厕所革命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无厕户、旱厕户改造和不达标卫生 厕所改造提升,切实提高改厕质量。合理规划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加 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 化利用,有条件的地方一体化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生活污水处理。 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力争达到96%,厕所粪污有效处理和 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二、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 划,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治理、全域覆盖,梯次推进、重 点突破的原则,推广适宜的治理思路和技术模式,建立完善市场化建 设与运维模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

11、年基本消除较大面积 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三、全面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巩固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 转运、区域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广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 三方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推广 符合农村实际,有价值、可持续、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建设 一批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 系高质量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成果有效推广。四、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实施村庄整治建设专项提升行动,力争全省基本完成宜居不迁并 村组的整治建设。实施整洁庭院整治专项提升行动,有效落实农户门 前三包责

12、任,力争全省农村农户庭院普遍达到整洁庭院水平。实施美 丽宜居示范县创建专项提升行动,完成30个左右的美丽宜居示范县创 建,并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建设一批全域美丽乡镇、美丽村庄、美丽 庭院。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专项提升行动,有效建立五定包干村庄 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长效管护第三方购买 服务,积极推进市县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建设,力争全省95% 的村庄纳入平台监管。实施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专项提升行动, 全省创建30个左右的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先行县,创评星级 休闲乡村民宿1000家左右,提供村民就近就业岗位3万个左右,带动 乡村创业就业30万人,年带动农副

13、产品销售20亿元以上。第四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一、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载体建设,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物联 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电视、电脑、 手机三屏同显三端共用。推动移动接收终端具备应急广播功能,开展 乡村智慧应急建设。加快实施信息惠农工程,着眼于解决教育、医疗、 就业、社保、养老、社区等民生热点问题,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 联动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社 区管理服务水平。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 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融合。实施好省级智慧农

14、业 PPP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 建设,提升数据应用水平。继续推进省级智慧农业123+N平台建设运 维,拓展12316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汇集和共 享。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建设工程,加快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 渔政、种业、农机数字化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推进 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改造升级,积极引导机插、机耕、机播、机收、 机烘、机防等农机装备北斗系统,联网上传,实现服务可追溯。规范 网上土地流转服务,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大 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加快农业生产基地数字化改造,实现产地环境、 农业投入品使用、巡查巡检

15、、风险等级、检测结果等信息上链,及时 发布全省质量安全状况和风险提示,推进追溯业务指尖办,农产品质 量安全一网追溯,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基本实现追溯管理。三、积极培育乡村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以县域为单元,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规划, 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数字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和休闲农业为重点,大力推广 农业物联网应用,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休闲农业数字化融 合,培育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型产业,加快创建全国 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江西省高等级乡村旅游点。加快赣鄱正品品牌主体 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通过储运、流通、销售各环节数字化监管

16、,打 造全省一流品牌、一流农产品,实现赣鄱正品品牌一网运营。积极引 导,推动新建改建的冷链物流设施实现数字化,并接入平台实行监护 查询。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依托益农信息社等村级服务 站点,开展公益、便民、电商、培训体验服务,加快构建为农服务体 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线上促销力度,培育一批 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四、推进乡村管理数字化以江西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为依托,延续大数据、云计算 等技术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工作调度、分析监测等重要作用,利用信 息化技术和手段,建设江西省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为全省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数据化支撑。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

17、村数 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深化乡村智慧社 区建设,推广村级基础台账电子化。探索宅基地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平 台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试点县先行先试,建立网上申报、网上审批、 网上监控的动态管理系统。强化农业重度污染地块的管控,推进土壤 改良、生产种植的信息化网上监控。开展农民培训数字化管理,实现 培训内容网上调研、机构确定网络公开、培训资源网络共享、跟踪服 务网上对接。深入开展十年禁渔行动,推进联合执法监控平台建设, 巩固禁捕退捕成果。加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城 乡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农村网络治理,规范管理农村上网场所,保护农村青少年不受网络不良信息侵

18、害。夯实农村网络设施、网 络安全工作基础,保障乡村网络和信息安全。第五节推进县乡村服务一体化一、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 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扩建 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到2025年基本普及 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 师交流轮岗改革,积极稳妥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 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培养一专多能农村小学教师。把耕读教育 纳入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涉农高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二、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

19、村卫生室设施设备条 件,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 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 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加强监督考核,探索结余留用,合理 超支负担。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建设,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 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妇幼、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建设全 科特岗医生队伍,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保障合理收入和养老待遇。三、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总 要求,围绕一强省、一基地、走前列的工作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

20、化农村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乡村建设和 治理水平,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城乡融 合发展,千方百计做优农业,精益求精做美农村,多措并举做富农民, 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 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农业 农村现代化道路。第二节基本原则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 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 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坚持乡村系统理念完善统一的城乡居

21、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加强 医疗救助托底保障。三、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 逐步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建立分类分层的救助体系。建 立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 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运营发展,健全农 村留守等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鼓励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 展养老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努力延伸老年康复、 老年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四、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坚持

22、把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当 地自然条件、民俗文化等相结合,鼓励充分利用现有的村级组织办公 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祠堂、农家书屋等,建设村级综合服务 中心,全面提升村级整体服务功能。积极拓展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职能。 推动互联网+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信 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完 善农村殡葬服务,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 务。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和藏粮于地、藏

23、粮于技战略,强化 生产、储备、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 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第一节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一、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定从上到下的粮食生产任务清单,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落 实粮食种植面积,确保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提高粮食 生产考核绩效比重,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重要 内容,切实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考核指标权 重,加强对稳定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的硬约束。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 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相衔接。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用好稻谷补贴、产粮大县 奖补等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24、;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成果,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扶持 资金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 合作社等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按规定 开展全省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研究推进水稻等收入保险和价格保 险试点。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支持现代粮食烘干、仓储、物流体 系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三、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优质稻米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和赣 产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广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优质 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

25、大米三大优势品种。加强新品种新技术集 成创新,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扩大优良品种种植面积,重点支持优 质稻、特色稻、再生稻、功能稻等新品种示范推广。因地制宜适度发 展玉米、大豆、小麦、薯类等旱粮作物。第二节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 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 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 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 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

26、草饲料生产。加 强和改进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坚 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检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 督察和执法监督。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 核、统一上图入库原则,优化高标准农田规划布局,优先在粮食生产 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平整、 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 输配电六大工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 新建高标准农田任务,对已建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健全高标准 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

27、设支持力 度,地方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优先用于支持高标准农 田建设。三、大力提升耕地质量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计划与土壤肥力提 升工程。探索建立耕地养护鼓励机制,促进耕地用养结合,实施保护 性耕作。推进退化耕地治理,严控工矿企业排放和城市垃圾、污水等农业外源性污染。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肥应用、增施有 机肥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恢复和培育 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促进农业废弃物和环境有 机物分解。第三节提高重要农产品供应水平一、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油料、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调优农业产业结 构。深挖油菜扩面

28、增产潜力,加快发展油茶产业。扩大蔬菜产业发展 规模,提高蔬菜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蔬菜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我省 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蔬菜供应基地。按照以柑橘 为主,多种特色水果共同发展的一主多特水果产业格局,加快标准化 水果基地建设,做强做优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马家柚、井冈蜜柚、 新余蜜橘等柑橘优势区,提高秋猴桃、火龙果、葡萄、蓝莓等高效设 施特色水果比重。加快发展道地药材,稳步扩大优势区中药材规模, 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构建特色明显、质量可靠的中药材种 植产业群。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以生态、绿色、有机为方向, 重点建设四绿一红(四绿:狗牯脑、婺源绿茶、庐山云雾、浮梁茶,

29、 一红:宁红茶)茶叶优势产区,统筹建设赣州市、宜春市、抚州市、萍乡市、鹰潭市等茶叶产区,推进生态茶园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生 态、绿色、有机茶叶,培育省、市龙头茶企,开创茶叶产业发展新格 局。建立赣菇优势产区,推动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稳 定棉花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蚕桑、芝麻等其他作物,丰富 种植业品种结构。二、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稳产提质保供给、融合协调促转型、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思路, 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加快发展牛羊和家禽产业,着力优化畜牧业产业 结构,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 营体系、产业体系和监管体系,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落细 生猪生

30、产扶持政策,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现代化屠宰加工,十四五 期间生猪年出栏稳定在3000万头以上。加快牛羊产业发展,实施牛羊 大县建设战略,打造一批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和标准化牛羊规模养殖 基地,进一步提高牛羊肉在肉类总产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家禽产业, 打造优质地方肉鸡、水禽、蛋禽优势产区,加快推进家禽屠宰加工业 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等地方鸡 和特色水禽市场影响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蜂、兔、鹤鹑 等特色畜禽养殖,加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增加优质 特色畜产品市场供应。三、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做大 做

31、强养殖业,科学发展生态渔业,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断提升 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效稳住水产品基本盘。在稳定现有池塘养 殖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外荒滩、荒水、洼地的综合开发 利用,推进池塘标准化建设,积极拓展工厂化、陆基等设施渔业,大 力推行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充分挖掘低洼田、冷浆田、内涝田等宜渔 稻田潜力,创新集成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按照亩产百斤鱼(虾、蟹)、千斤粮、万元田的要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 坚持一湖一策一库一策思路,科学评价大水面水域承载能力,合理确 定养殖容量,有序恢复大水面生态渔业生产。第四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鄱阳湖平原、赣抚平

32、原、吉泰盆地、赣南丘陵盆地、赣西丘陵 盆地为重点,加强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推动相关资金项目和支持政 策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优先支持水稻目标作物种植。加快建设粮 食安全产业带,以产粮大县集中、基地条件良好的区域为重点,加强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工产能,完善仓储流通 设施,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二、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重点建设700万亩(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万亩)重要农产 品生产保护区,严格落实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油菜籽种植任务。加 强赣北油菜高产区、京九铁路沿线油菜长廊、浙赣铁路沿线油菜长廊 建设。在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的基础

33、上, 积极谋划相应的支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目标作物的积极性,充分发 挥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基本盘作用。积极争取和引导国家、省、市 项目资金投入和财政支持政策,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作为农业现 代化建设的各项政策重点支持领域,推进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 品牌化建设,提高利用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掘特色资源优质,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加小而精、特而 优的特色产品供给。加强赣东、赣西北、赣南生态特色农业带建设, 推动农林复合发展,建设林业、茶叶和果业产业基地,鼓励发展生态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和产品营 销,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

34、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 批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 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第五节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一、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干旱洪涝等灾害监测预警,及早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防 严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制定分区防控预案,推广全程专业化统防统 治模式。持续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严格落实消毒灭源、监测排查、检 疫监督、调运监管等常态化防控措施,深入推进分区防控,提升养殖 场生物安全水平和非洲猪瘟防控能力。组织实施春秋两季集中防疫行 动,统筹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兽 医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

35、原则,进一步健全动物 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基层防疫检疫设施,强化兽医公共服务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做好渔业安全生产、防汛防台风 工作。加强生物灾害监测体系、动植物检验检疫体系建设,着力提高 农业风险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共 建共享共用农业气象灾害大数据平台,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 研判能力。二、增强重要农产品收储能力深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更加有效、 合规的补贴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支持保护政策。健全粮食储备体系, 优化地方储备粮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与宏观调 控体系。继续推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整合利用现有仓储

36、设施资源, 提升拓展仓储设施功能,打造绿色智能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提高粮 库智能化应用水平及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大力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 品收储调控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军粮供应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 善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完善粮食 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粮食流通秩序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促 进猪肉市场保供稳价。依托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冷链物流企业 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应急收储制度,防 止出现卖难和买难现象。三、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充分发挥江西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 江西茶叶、赣南脐橙、南丰蜜橘、鄱阳湖水产、有机蔬菜、高

37、山油茶 等绿色生态农产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建设,把江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 带上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的重要中心、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 台、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适时组 织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和非洲I、美洲等国家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活 动,深耕非洲传统市场,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稳妥推进国际 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扩大江西农产品 的国际份额。巩固完善江西海外农业投资联盟机制平台,努力培育一 批更具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本土跨国公司,提升江西农业企业 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的整体地位。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健全农业贸易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

38、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 全省乡村振兴一盘棋,深入挖掘多功能的乡村美丽价值,注重协同性、 增强关联性。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发展阶段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农业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 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 调动各方面力量优先投放农业农村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 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

39、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 力。第三节发展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 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产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促进体系,构建农业贸易厅际联席会商机制,整合展会资源,加强农 产品对外营销促销公共服务。七、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农业农村优先 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第一节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一、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 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加

40、强农村承包地日常管理服务, 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 的基础上,放活承包土地经营权,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服务,妥善化解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转化应用,建 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和承包经营管理应用平台,持续开展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地押云贷金融试点。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 闲置农房政策,积极稳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 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 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落实一户一宅、户有所居要 求,严禁违规违

41、法买卖宅基地,严禁城镇户籍居民利用农村宅基地建 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乱占耕地 建房行为。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加强部门协作配合, 探索设立村级宅基地协管员。总结推广余江宅改经验,提升宅基地规 范管理水平,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分类规范逐步 解决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注重稳步有序,不图快,只图稳,既要解 决问题,还不造成社会影响。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 度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 抵押

42、、担保、转让、继承等具体办法,探索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级集 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的具体办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扩大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农权贷试点,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增强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四、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主体和权能。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允许农 村集体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 地使用权,按照规划用途直接入市。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43、的增值收 益分配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合法权益。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 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城乡统一 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 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第二节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优化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完善扶持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巩固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成果, 推进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充分调动 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县 奖补政策。优化农业补贴体系结构,将绿色生产与补贴挂钩,建立健 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在农业科研和推广、高标准农 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44、、病虫害防治、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业结构 调整等方面加大补贴支持力度。二、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农村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 的重点,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目标相适应。完善涉农资金统 筹整合长效机制。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考核办 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加强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 业农村资金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农投入之间的统筹衔接。创新农村金融 保险服务。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 投入。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实大型银行三农 事业部,鼓励农

45、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 的内设机构。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 用信息数据库。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品范围,发展农机具和大棚设施、 活体畜禽、养殖圈舍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抵质押融资。积极发放农 户小额信用贷款。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引导移动支付便民 工程向乡村下沉。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完善财政惠农 信贷通工作机制,支持财政出资设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体系建设, 依法完善乡村资产抵押担保权能,改进、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和 服务,深化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特色农业 价格(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有效运用期货及其衍

46、生品工 具,扩大保险+期货应用试点,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管理。第三节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一、创新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 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乡村招才引智制度,创新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机 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 创业地落户并享受相关权益,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 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 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 口全面融入城市。二、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鼓励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各地 消化存量所得建设用

47、地指标,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原址恢复林地用途的畜禽养殖场异地重建时,依法依规优先使 用林地定额。根据乡村休闲观光、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厂化育秧等 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点状供地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机制。 规范设施农用地使用和管理,完善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程序。三、推动城市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 业农村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务 服务建设。定期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引导城市金融和社 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拓展乡村建设

48、资金来源渠道。引 导大中型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中心,优化县域网点设置。创新投融资 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四、推进城乡融合试点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 源合理配置为重点,持续推进鹰潭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萍乡 市、新余市等6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率先建立起城乡融 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 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 经验。第四节协同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 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综合平台。深入推进农垦垦区集团化、 农场企

49、业化改革,加强农垦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具有市场 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料参考: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 感明显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持续提升,总产量稳定在43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79 万亩;生猪产能巩固提升,其他重要农产品保持合理自给水平。农业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稳步提升,农业生 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 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 值比达到2. 8 : lo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 局进一步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