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分层作业)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533619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9.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分层作业)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分层作业)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分层作业)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分层作业)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分层作业【基础达标】1 .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 战国时期楚国()地点出土情况湖南长沙、衡阳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楚纪南城(湖北荆州)出土了 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8%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等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答案】B【详解】根据“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 81%”出土了 33件铁器,其中农具19件,占全

2、部铁”可以看出,当时这么多地方都 出现了铁器,说明生产力有所发展,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精耕细作,排除A项;材料看 不出集中分布,排除C项;普遍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 .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汉代盐铁论水早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 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 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种手耨,土樱(农具)淡食”。这说 明汉代()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农业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农,天下之

3、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种手耨,土援淡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铁农具便利 但使用范围有限,A项正确;工商食官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 的出现,以及官营手工业效率低下,至战国后期,彻底终结,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盐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的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 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

4、人的 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故选D项。6 . (2022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8 0 0 0 0 0 0 0 o o o o o o O 05050505 4 3 3 2 2 1 18 0 0 0 0 0 0 0 o o o o o o O 05050505 4 3 3 2 2 1 11600粮食总产量(亿斤)二粮食总需求量(亿斤)(Y、)酬总m邹建里Y o o Oo o o o o o O 4 2 0 0 0 0 0 11 11 I 00 6 4 2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 清前期晚清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

5、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 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 积等。(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

6、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 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 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有以上相关史 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解析】(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 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 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

7、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 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 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 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 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7 (2021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 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

8、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 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 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梭(yo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撤下的种子。唐五 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 “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 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 (shu )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 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 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

9、形态各异的“耕织图” 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答案】(1)变化: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是由墓室、佛窟呈现到官府描绘印行的日常生活 用品。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政府的重农政 策;文化世俗化倾向;史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逐渐变弱,艺术价值及相对于官方而言的实用价值的不 断上升。由于历代耕织图所能呈现的史实有所不同,故在耕织图的历史

10、发展过程中其所能提 供的史料价值也在发生变化。汉晋时期的耕织图虽然较为零散,但是单独的图幅却能较为真 实地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况,与当时史籍所载历史事实有较高的重合性。这一时期耕 织图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较为广泛的普遍性,能够反映较为广泛区域内较长时段的实 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五代时期耕织图相较于汉晋时期所能提供的真实历史史实 已较少,这一时期耕织图作为史料来运用时只能反映一地一时之历史事实,其史料价值的普 遍性已经有所减损。南宋楼瑞的耕织图较为真实第反映了南宋境内水稻种植情况,就南 宋境内而言具有较为普遍的史料价值。但是元明清以来的耕织图多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 图作画,故

11、这一时期耕织图反映的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史料价值已经显得无足轻重,其艺术 价值及推广重农政策的实用价值已经占据主要地位。【分析】关于变化,根据材料“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 “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 莫高窟等地” “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 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 “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 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等信息可知,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是由墓室、佛窟呈现 到官府描绘印行的日常生活用品。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 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政府的重农政策;文化

12、世俗化倾向等方面分析作 答。(2)纵观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是由墓室、佛窟呈现到官府描绘印行的日常生活用品。故其史 料运用过程中耕织图史料价值逐渐变弱,艺术价值及相对于官方而言的实用价值的不断上升, 由于历代耕织图所能呈现的史实有所不同,故在耕织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所能提供的史料 价值也在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晋时期的耕织图、唐五代时期耕织图、南宋楼德的耕织图、元明清以来的耕织图等变化,阐述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 即可。铁的经营,没有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无对比,无法得出 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3 .(2022全国高二课时

13、练习)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 标志。下表所示的工具和技术,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 00)0) b . (2X3)0 c .(2X3XTO) d . OWD时期生产工具及技术筒车、支钉翻车、水排铁犁桦、双镰铁范匣钵、灌钢法【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筒车、支钉出现在唐朝,犁耕出现在春秋战 国时期,翻车、水排出现在曹魏,匣钵、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因此按照时间顺序, O(D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4 . (2022辽宁丹东高二期末)在商周时期的安阳殷墟、洛阳庞家沟和山西侯马的铸铜作坊 遗址中,除了出土了数以

14、万计的铜范外,还出土有融铜炉、烘范窑、鼓风管、:t甘摒、铅锭、 铝锭及各种礼器、兵器和工具等半成品。此外还有工作台、水井、道路等。这些发现有助于 我们了解当时()家庭手工业发展最高水平冶铁技术体系建立情况金属冶炼工具的工艺水准 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过程A.MB . (DC .0X3)D . 03)【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除了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范外,还出土有融铜炉、烘范窑、鼓风管、土甘 堪、铅锭、铝锭及各种礼器、兵器和工具等半成品。此外还有工作台、水井、道路等”,可 以看出金属冶炼工具的工艺水准以及铸造青铜器的工艺过程,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 家庭手工业的状况,也不能看出冶铁技术如何,排除ABC

15、项。故选D项。5 . (2022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高二期末)如图1、图2分别为东汉水排和唐代筒 车。它们的发明反映了中国古代图2图2图1A.农业技术不断提高C.水力工程趋向完善【答案】BB.生产动力有所改进D.经营方式突破传统【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中的水排属于水力鼓风装置,筒车属于水利灌 溉工具,说明的是生产动力的变化,B项正确;水排不属于农业方面的成就,属于冶金业方 面的成就,排除A项;水排属于水力鼓风装置,非水利灌溉,排除C项;经营方式突破传 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 . (2022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三专题练习)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粮食生

16、产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时期战国晚期西汉晚期唐朝宋朝清中期粮田面积(亿亩)0.852.241.993.96.18人口(亿)0.20.60.531.043.61粮食亩产(公斤/亩)108132167154.5183.5人均占粮(公斤)460.5496.5628579.5314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落实B.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答案】B【详解】根据表格信息,战国到清中期粮食面积和粮食亩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说明古代农 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束缚, 排除A项;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离开土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材

17、料中粮食面积和粮 食亩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的现实不符,排除c项;表格信息中,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而人均占粮的数量不断减少,说明人地矛盾伴随着人口增长不断激化,排除D项。故选B 项。【能力提升】.(2022四川成都高三开学考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达到91市斤,人均粮 食占有量614.8市斤,全国耕地面积有2.3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达到94%, 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A,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B.促成了小农经济的形成C.推动了均田制普遍实行D.导致铁犁牛耕广泛使用【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达到91市斤”,结合所学可知铁犁 牛

18、耕的使用与推广促进粮食产能提升,粮食产能提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B项正确;抑 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初的土地制度,排除C 项;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是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1 .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图是山东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农耕图。图中有一人一牛一 马耕田。此类题材的汉代画像砖已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知,汉代()A.农本观念在山东地区影响深厚B.农耕中已普遍使用畜力C.北方已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答案】A【详解】体现牛、马耕技术的汉代画像砖已在山东地区有较多发现,这说明汉代山东地区农 业发达,也反映出农

19、本观念在山东地区影响深厚,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中得不出“普遍使 用畜力”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北方已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结论, 且这一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抑商”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 . (2022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 便无床的楼犁为典型,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 的“辽东犁”,属大型有床锌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 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A.两地的经济交流少B,两地的自然差异大C.两地经济类型

20、不同D.犁耕技术推广艰难【答案】B【详解】关中地区和辽东地区的歌犁耕方式不同,生产效率也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两地自然 环境差别较大,B正确;犁耕方式的差别不是经济交流少造成的,而且齐民要术所处的 时代,辽东和关中有经济往来,排除A ;两地都是农业经济,排除C;犁耕技术在当时相对 先进,易于推广,汉代就在全国推广了,排除D。3 .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的.官职。这些官 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驾部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中驾部中大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驼牛都尉驼牛令驼牛令A

21、.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屐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重视养牛,这主要是因为铁 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牛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 排除A项;这些官职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民族交融的促进无关,排除BD项。故 选C项。4 . (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明代史载,松江原本没有暑袜。有人使用尤墩镇所产轻薄棉 布制成单暑袜,大受欢迎;所以松江本地新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的店主,把尤墩布分发给当 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表明A.商帮开始介入商品生

22、产B.江南市镇体系发展起来C.家庭手工业已逐渐衰落D.棉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答案】D【详解】松江原本没有暑袜,但是松江暑袜店主将尤敦布分发给当地男妇缝纫成袜,男妇以 “从店中给筹取值”为生,这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D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题 干主旨并不是关于江南市镇,排除B;题干反映出家庭手工业和市场的关系,不能说明家庭 手工业衰落,排除C。5 . (2022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及 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据此可知人均占有量粮食总产最2 500I 500-寨汉用唐宋元明代清僧期冷位:斤A. 土地兼并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桎梏C.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

23、平最高B.古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动力不足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占有量到明清时期却明显减少, 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可见古代中国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发展,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没 有发生质变,无法解决日渐增多的人口的粮食问题,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土地兼并 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情况,排除AD项;宋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与此时民族 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相关,不能说明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排除C项。故选B 项。二、材料分析题. (2022湖北高三阶段练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4、”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 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 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 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 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材料二 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 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 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

25、陆 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 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 为工、为匠、为刀镶、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摘编自穆向丽 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 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 生的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 术的提高;政府政策推动。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

26、、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 的发展;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 人们的思想观念。【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 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得出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较高生产积极性;从古代农具的改 进分析,得出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从耕作技术水平分析,得出耕作技术的提高;从政府层 面分析,得出政府政策推动。(2)新趋向:依据材料“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 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得出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 一体化趋势。积极

27、作用:依据材料“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 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得出推动 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 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得出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 依据材料“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 得出利于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依据材料“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 为匠、为刀保、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得出有利于打破四民界 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7 .

28、 (2022福建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高二阶段练习)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 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则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 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Q955 年出土)。甲乙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当时的农民和 手工业者都有多种铁工具,无论种地、做工,还是妇女纺织健衣,都 离不开铁工具。铁农具有犁、锌、铲、镰、锄等。史学家张岂之根据材料,指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答案】课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材料甲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

29、,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 材料乙是现代史学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详解】课题:根据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Q955年出 土)”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可知,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 课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选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优先选择材料甲。理由:根 据材料“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中的铁铲、铁斧、铁银、铁苗(1955年出土)可知,材料甲 是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是第一手材料,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学术研究价值高;根据材料“史 学家张岂之”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铁器”可知,材料乙是现代 史学

30、家对各种史料的整理和阐释,属二手史料。【直击高考】. (2021,湖北高考真题)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 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 形,这表明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答案】D【详解】分段筑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这是管理优化的表现,D项正确;“已 被根治”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当时测绘技术世界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1 . (202

31、0.江苏高考真题)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招、斧、铲、镰 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 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 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 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 只

32、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 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迹”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青铜 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B项错 误;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2 . (2020.全国.高考真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 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 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

33、详解】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小麦,这反映出宋 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A项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排除B项;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 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 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3 . (2019全国高考真题)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 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 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 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 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4 . (2021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 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 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