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336524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word版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第 4 4 课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一一、基础巩固、基础巩固1.(2021北京顺义期末)原始人类由于采集、狩猎和自卫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当时的采集、狩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木矛,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由此说明,原始农耕出现的原因是()A.人口增长B.食物减少C.经验增加D.工具改进2.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锸、耒、耜、镰、铲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A.青铜农具已取代木石制农具B.青铜农具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3.(2021北京顺义期末)管子曰:“今

2、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中可以得出()A.规定所有行业使用铁制工具B.铁器使用比较广泛C.牛耕成为当时主要的耕作方式D.青铜工具不复存在4.(2021海南海口三模)下表反映了当时()秦汉时期出土的四种铁农具比例统计表类别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比例61%7%22%10%A.小农经济形成B.铁器广泛应用C.注重精耕细作D.社会分工明确5.(2021江西莲花中学月考)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

3、代中国()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播种方式的变革6.(2021辽宁辽阳期末)全唐文中写道:“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这里的“水轮”()A.最早出现在曹魏时期B.利用水力来鼓风冶铁C.利用人力来引水灌溉D.采用了水力运转原理7.(2021福建龙岩三模)宋末元初,江南地区使用单锭手摇纺车。黄道婆吸收海南黎族妇女纺车优势,制造出三锭脚踏纺车,后来被江南地区工匠改进为四锭脚踏纺车。这表明宋元时期棉纺织业的发明创造()A.依赖于生产动力的突破B.取决于民族文化交流C.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D.源自劳

4、动人民实践8.(2021湖北十堰月考)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出产铁矿石的山有三千多个。在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B.矿冶业获得较大发展C.区域技术交流日益频繁D.政府垄断经营矿冶业9.(2021辽宁大连期末)汉书记载:“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另有后汉书记载:“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这说明了()A.家庭式劳作方式B.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铁犁牛耕的技术D.男耕女织经营方式10.(2021山东聊城期末)管

5、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这段文字描述的是()A.家庭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庄园式劳作D.官营手工业二二、能力提升、能力提升11.下表为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的铁制农具,据此可知汉代()时代出土铁制农具种类(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西汉(10)锛(2)铧(1)锸(3)锄(2)犁铧(1)铲(2)镢(1)耙(1)东汉(5)犁(2)镢(1)铲(3)A.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B.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需品C.金属冶炼技术趋于成熟D.

6、北方仍是经济发展中心12.(2021安徽“江南十校”一模)下图为高转筒车,它借助湍急的河水冲动,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高转筒车的出现()A.源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B.表明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农具改进C.代表古代农业灌溉技术最高水平D.有利于古代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13.(2021江西九校联考)下图为汉代画像石滕州鼓铸打铁拓片,画的左侧是一座冶铁炉,悬挂的一个巨大鼓风囊正向炉中送风,中间有几个冶铸工人在浇铸器物,右边是几个工人在锻打铁器,从图中可以看出汉代()A.劳动场面已有明确分工协作B.利用了先进的水力鼓风工具C.官营手工业冶炼技术先进D.冶铁业已进入手工工

7、场阶段14.下表是中国古代书籍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管子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论衡A.铁犁牛耕的推广B.家庭生产模式形成C.农业生产技术提高D.男女平等的家庭地位15.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16.(

8、2021北京延庆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代农耕材料一下面是东汉时期的墓室出土的牛耕图的拓片,反映了合家辛勤耕作情景。材料二(东汉)崔寔政论曰: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农政全书(1)对比分析“东汉牛耕图”与崔寔政论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2)指出上述两则史料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价值。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中

9、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天工开物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货贩以糊口弃农桑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纴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据载,某杭州人在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

10、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根据材料,提取至少两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内在联系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历史信息明确清楚,内在联系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基础巩固一、基础巩固1.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原始农耕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故选 D 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具改进,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 A项;材料未反映食物减少,排除 B项;材料与经验增加无关,排除 C 项。2.D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遗存中出土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故 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农具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 A 项错误;孤

11、证不立,由材料不能得出 B项;材料无法代表整个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 C 项错误。3.B根据材料可知,在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铁器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故选 B 项;材料的重点是纺织、农耕和车辆制作中使用铁器,并非所有行业都使用,排除 A项;材料未反映牛耕,排除 C 项;材料无法反映青铜工具不复存在,排除 D 项。4.C根据材料可知,出土铁农具的类型齐备,从开荒整地到收获加工都拥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体系,这些极大地促进了秦汉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高,故选C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铁农具使用范围、冶炼数量,得不出“广泛应用”的结论,排除

12、 B 项;社会分工是指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排除 D项。5.A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农业耕作工具,它们的共同主题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 A项正确。6.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水轮”应是筒车,以水力为动力,故选 D项;筒车出现在唐朝,排除 A项;筒车是灌溉工具,并非冶铁工具,排除 B项;筒车利用水力进行灌溉,并非人力,排除 C项。7.D根据材料可知,宋元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是建立在黄道婆、江南工匠不断改进纺车技术的基础上,故选 D 项;材料中“单锭手摇纺车”“四锭脚踏纺车”的动力都是手工劳动,没有改变生产动力,排除 A项;黄道婆借鉴了黎族的纺织技术,但民族文化交流不是决定

13、性因素,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其他阶层对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排除 C项。8.B采矿设施越来越完备,代表矿冶水平越来越高,故选 B 项;材料不能说明铁器的使用领域,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区域技术水平,更不能说明已经交流,排除 C项;材料无法说明官营的属性,排除 D项。9.A材料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的描述,故选 A 项;精耕细作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 B项;材料并未说明使用铁犁牛耕的技术,排除 C项;材料并未反映“女织”的信息,排除 D项。10.D材料描述了工匠们居处相聚而集中,世代为工的现象,反映了官营手工业

14、,故选 D项;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是构成小农经济的一部分,并非世代为工,排除 A项;私营手工业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但其工匠之子未必为工匠,排除 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庄园式劳作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 C 项。二、能力提升二、能力提升11.A从题表可以看出铁制农具种类多样,表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故选 A 项;材料不能反映铁制农具是随葬必需品,排除 B项;材料未反映金属冶炼技术趋于成熟,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的经济地位,排除 D项。12.B根据题干可知,高转筒车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是对筒车的改进,适应了这些地区农业的发展,表明农业生产需求促进农具改进,故选 B项;高转筒车的出现

15、源于古代农业生产的实践,而非理论创新,排除 A项;高转筒车只是中国古代灌溉工具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古代农业灌溉技术的最高水平,排除 C 项;高转筒车是灌溉工具,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但不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排除 D项。13.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冶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专业化生产,说明劳动已有明确分工协作,故选 A项;从图上看,当时使用的是人力皮囊鼓风,并不属于先进工具,排除 B 项;仅从图上不能得出技术是否先进以及何种经营形态,排除 C 项;此时并未进入手工工场阶段,排除 D项。14.B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个体家庭生产模式已形成,故选 B项;材料强调家庭生产模式的形成,而不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排

16、除 A项;“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 项;中国古代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平等,排除 D项。15.A依据材料可知,匣钵的使用是制瓷工艺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对手工业的推动,没有体现出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故 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而且官窑的产品一般不进入市场,故 D项错误。16.(1)信息:技术角度:两汉时期,有多种农耕方法,有二牛一人,也有二牛多人,反映农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政策角度:两汉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改进

17、推广耕作技术。空间角度:两汉时期先进的农耕技术由中原地区推广到东北(辽河流域)等地区。经营角度:牛耕图中农夫驱牛犁地,少年在身后提篮播种,女子弯腰挥锄劳作,老妇挑担送饭到田头,反映出以家庭为基本的单位进行生产。艺术角度:墓室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画面生动形象,主次分明,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农家田园生活,极具艺术价值。(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分析价值:东汉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文物,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情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崔寔是东汉农学家,是当时人记载当时事,文献史料又是重要的史料载体,对研究古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信度高。按照二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两则史料相互印证、相互弥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的特点。17.社会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