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 大学之道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5. 2大学之道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 部关联。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 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 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那么、方
2、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 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寰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 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 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 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 个局部。其中“经” 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 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 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 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 可与推崇,这对古代
3、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二)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 于梁国唯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 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二汉宣帝 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 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祺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两个局部:第一局部(第1段):开篇说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
4、三纲”,交代到达 “至善”的途径。第二局部(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学习课文1 .“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 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那么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 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 的地步,不到达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2 .分析第一段的论证层次。明确:首句
5、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到达 大学之道,说明其中的逻辑关系。3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 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 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4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 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5 .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
6、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 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开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 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 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 线路来走,轻那么斥之为不成才,重那么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 易不敢背离。同时,”达那么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 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
7、倾向性。自我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 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
8、肝然,那么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 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慷,那么不得其正;有所恐惧,那么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那么不得其正;有所忧患,那么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而会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 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 其美者,天下鲜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1.以下对文中画框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
9、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以下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指推究事物的道理,方能获得不尽的知识。B.庶人:周代社会的平民,后世无官爵者亦称庶人。C.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曾点的父亲,父子二人都曾求师于孔子。D.礼记大学:大学原为礼记之一篇,后朱熹将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3.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
10、” “亲民”“止于至 善”。B.第二段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挨弃不良情绪和外界 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 力。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5 .请结合选文前两段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答案与解析答案:1. CC2. B(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所以,喜欢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
11、这样 的人天下很少!3. 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要端正 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解析:1 .“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视而不见” 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2 .曾点,字皙,是曾参之父。3 . 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之间是递进 关系,“修身”是其核心。4 .(1)关键词:“明明德”“治”。(2)关键词:两个“恶”,“鲜【参考译文】(前两段译文略)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道德修养不高的小人在独处、别 人看不见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的,见到道德修养高的君子
12、后就隐藏 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特意显现自己做过的善事。别人看他,就如同看清 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在的真实德行,外表上 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别人看不见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地注意自己 的言行举动。曾子说:“(独处时也要像)有很多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很多只手在 指点着你,这是多么严密的监督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 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闲,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所说的修养自身德行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如果心中有愤怒的事,那 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畏惧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如果心中有喜 好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如
13、果心中有忧患的事,那么内心就不能端正。心 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上,虽然在看一件东西,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 听一种声音,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一种食物,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 这就是修养自身德行在于(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的道理。所说的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在于(首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普通的人,对于 自己所亲近或怜爱的人,(往往会过分地亲近怜爱他,因而)会不可防止地有所偏 爱;而对于自己所鄙视和厌恶的人,(往往会因心有成见而过分地鄙视厌恶他, 因而)会不可防止地有所偏恶;对于自己所畏服恭敬的人,(往往会过分地畏服恭 敬他,因而)会不可防止地有所偏敬;对于自己所怜悯同情的人,(往往会过分
14、地 怜悯同情他,因而)会不可防止地有所偏护;对于自己所傲视和怠慢的人,(往往 会过分地傲视怠慢他,因而)会不可防止地有所偏轻。所以,喜欢一个人也能知 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这就是说,自 身的品德没有修养好,就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族。5 .选文前两段提出了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还指出“修” “齐”“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 有高远的奋斗目标;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可知要探究事物的原理, 以获得知识;由“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可知要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