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1(全国卷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备战高考语文模拟卷1(全国卷专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一轮巩固卷1(本卷共2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的建筑活动伴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发展与文明进化,由原始状态下的掘洞、构巢而 栖,到后来的垒石、架木建筑而居,发展至现在的能够使用各种建材的更加坚实、舒适、美 观的现代建筑,实际上,人类从未停止这方面的探索一一让建筑更好地适应生活需求。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文明进程的迅速推进,人类的居住活动不断拓展着 空间和品质,建筑活动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生活乃至国家和社会治理活动之 间的现实价值及其相辅
2、相成关系日益明显。但是,随着现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发展与建筑活动 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应答这些问题的理沦思考。现代建筑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和需求,但另一方面同时也带来了与人类文明发 展相悖离的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现实危机。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将现代化带给人们的问题概 括为三个失衡:“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 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国家的现代建筑,存在着由于 过分片面考虑居住面积而忽视精神消费的有效提供,导致了城市建筑布局整体上存在诸如街 道狭窄、楼宇间距不合理、城市公共绿地严重缺乏等设计缺陷。现代工
3、业文明伴随着的种种 弊病,促使人们不断地反思:应该如何有效地适应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结需求,进而科学地 构建良性的城市建筑理念?现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快速变革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并存,社会、 人文观念的快速更新,都弥漫着一股瞬息万变的趋势。因此,当下的建筑文化正在走着一条 新理性主义的道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地建筑蓬勃兴旺,城市面貌日新月 异。虽然从表面看这是一种发展,但不能忽略的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市场观念,在建设中往 往忽以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忽视中国传统建筑与民族实用理性精神和朴素淡雅风 格的传承,违背了古建筑内涵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礼乐和谐”等理念
4、,从而切断了古 建筑文北的保存与现代建筑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及时探讨古建筑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对于促进绿色建筑和经济发辰、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民族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和互相借鉴和 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古建筑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美观、内心的升华,更体现了某种民族精种和特 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内涵反映“礼乐和谐”的文化理【答案】杨沃衍认为大丈夫就应该为国家大事而死,在他三峰山战败退如钧州后,敌人派已 投降的前部下劝降,以授予大官利诱,他认为这是玷辱他的名声,砍杀劝降者,自尽殉国。【附参考译文】杨沃衍,一名斡烈,被金帝赐姓兀林答,是朔州静边官庄
5、人。年轻时曾做北方边境屯田 小吏,赶上元军入侵边境,朝廷下令迁徙唐括族到内地,杨沃衍留下没有迁徙,带领本部族 愿意跟从的人进入朔州南山茶杞沟,有几千人,推举杨沃衍做招抚使,称他们所住的沟为府, 所以残破镇县的人们一天天的聚集到这里,官军也不能制止。又跟元军作战,接连获得小的 胜利。朝廷派人招纳他们,杨沃衍就率领众人归顺朝廷。当时金宣宗恰好向南迁移,驻扎在 淇门,听说了他后很高兴,就让他担任武州刺史。武州屡经战火而残破毁坏,杨沃衍进入武州不久,元大军就来进攻,杨沃衍与元军殊死 作战二十七昼夜元军也不能攻占武州,就撤退了,当时是贞祐二年二月。不久朝廷认为武州 最终是不能守住的,下令杨沃衍把那里的军
6、民迁移驻扎到春岚州,因为武州的战功而提升杨 沃衍担任该州的防御使。很快升该州为节镇,让杨沃衍担任节度使,并下诏晓瑜:“您对国 家竭尽忠心,屡次取得战功。现在特地升为三品,恩德也是很丰厚了,希望你再接再厉,忠 心勤勉,同宣抚司和睦相处来让军民安定。”杨沃衍自从接受诏令后就把自己身体献给国家, 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为国家大事而死却死在家事上,不是大丈夫!”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杨沃衍屡立战功,赐予他现在这个姓(兀林答)。元光元年正 月,遥授他为中京留守。六月,晋爵为元帅右监军,仍然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元光二 年春天,元军几百游动的骑兵劫掠延安并向南而来,杨沃衍率军追击,在野猪岭作战,俘获 四
7、人而还。不久,元军大举入侵,驻扎在德安寨,杨沃衍再次出击打跑了元军。正大二年, 晋爵为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三峰山战败后,杨沃衍逃到钧州。他的家奴白留奴、呆胜刘投降后,向元军主帅请求,愿意 到钧州招降杨沃衍。元军主帅留下白留奴作为人质,让呆刘胜进入钧州去见杨沃衍,传达元 军主帅的想法,如果投降就授予高官。杨沃衍用好言安抚他,让他到跟前,拔出剑砍他,说 “:我出身卑微,蒙受国家大恩,你竟然想用这来玷辱我的名声! ”于是把自己的后事遗留 给家奴,遥望汴京叩拜哭道“:没有脸面见朝廷了,只有一死罢了。”就自缢。他的家奴点 火把住的寓所烧掉,跟从他死的有十多人。杨沃衍死时年五十二。(二)诗歌阅读(9
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北乐馆唐陈润 欲眠不眠夜深浅,越鸟一声空山远。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栋里不知浑是云,晓来但觉衣裳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七言古体诗写诗人夜宿山馆感受,语言典雅清丽,意境深远、韵味隽永。B.首句特意地点出感受外界景物的时间是夜间,但不清楚此刻是夜深还是夜浅。C.第二句诗人巧妙地点出了所投宿的北乐馆是在越地,这从“越鸟”可以窥知。D.从第二句到第四句写鸟鸣、叶落、溪雨声,与“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境界。【答案】A(2)全诗是从多个角度描绘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9、分)【答案】全诗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角度描绘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第二句到第五句, 从听觉角度写静夜里听到的各种声音:空山鸟鸣,萧萧落叶,溪流潺潺,雨声习习。感受到 雨夜的幽静凄清。第六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灯影山光。最后一句“但觉衣裳湿”是触觉的感受。 这些都是实写的,而“栋里不知浑是云”是想象昨夜的情景,是虚写。整首诗虚实结合,听 视触结合,细致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感受。(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离骚寄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兼有国风“好色而 不淫”和小雅“之长,断言“”。(2)苏洵的六国论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借古讽今,他提醒当时
10、的统治 者,如果“, ”,则连六国都不如了。(3) “, ”,正像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中说的 那样,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将有这样或那样的阻力,但终究阻挡不了一 江之水向东流。【答案】(1)怨诽而不乱;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五、语言实际运用(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意象,涉及形与神的问题。(甲)形即物的形状,是具体的;神即表现具体物象所呈现*的精神实质。如果拘于形迹而无神,则不是艺术品。(乙)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有一个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 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
11、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就好比照相不等于国画,所以有 情景交融等说。(丙)诗词要讲意象与意境,意象略高于形象,更含有主观情意。它是在取境与形象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文心雕龙“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中“意象”与后世意象之含义接近。 意与象是两个要素通过语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是诗人传达情感、表 达思想、升华意志的重要方式。好的意象是完整、和谐、优美的。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打上主 观感情烙印的产物。意境由一系列的意象所构成。详言之,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 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丁)鲜活的意象,须诗人精心营造,运用 多种修辞手
12、法,有情思寄托,有灵动之态。很多诗人诗中的多种意象莫不如此,如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的“梅”, , O(1)原文中有一条引用,你认为它应该在文中哪一个位置更恰当。()(3分)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论古代画,对此颇有感悟:“实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J A.(甲)B.(乙)C.(丙) D. (T)【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字,是形声字,“示”是形旁,与祭祀有关,“申”是声旁,“神”本意是天地的 主宰。B. “运斤”,挥动斧头砍削,形容技艺的高超。文中意思是匠人心中有构思后的形象,然后 进行加工。C.“媒介”与“媒体”不同,“媒体”是荷
13、载信息的载体,“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 人或者事物。D.加点的句子是“意象”一词的定义,下定义由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属概念构成,多采用判断 句来表达。【答案】D(3)请根据材料最后划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4分)【答案】骆宾王笔下“无人信高洁”的“蝉”,郑板桥笔下“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今年大风天气跟蒙古气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 春季蒙古高原地区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低,植被稀少的裸露地表易形成暧性的低压系统, 在冷空气活动等天气条件配合下容易形成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今年蒙古气旋活动较为频 繁,这对我国北方地
14、区影响较明显。专家介绍,今年入春以来,我国沙尘天气偏多偏强,这对公路、铁路、飞机、船舶等交 通的准点、安全运行都会造成影响;大风天气还会带来区域性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影 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公众应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大风天气应尽量避 免户外活动,老人、儿童等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尽量不的到室外活动,外出时佩 戴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外出归来应清洗面部和鼻腔。(1)文中五处画线句子,其中四处存在标点或语言表达的错误,请指出对应的序号并修改。(5分)【答案】(1)“密切关系”处,句号放到引号前面;“降水偏低”改为“降水偏少”;“形成蒙古气旋强烈发展”改为“形成强烈发展的蒙古气
15、旋”;“等”改为“和”。(2)针对今年沙尘天气频繁的情况,社区邀请小明给居民介绍沙尘暴的相关内容,下面是 他做的关于沙尘暴的思维导图,请根据以上材料帮他补充完整。要求: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造成的影响防范措施暖性低压系统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佩戴口罩等防尘用品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作。值得学,值得学,你所在城市的市委文明办举办首届“全市全民光盘节暨文明餐桌践行周”线下宣传活动。 在启动仪式上,特邀你作为中学生代表发言,观众席上有初高中学生和本市的很多市民。请 你围绕漫画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 与建议。要求:结合漫画,选好
16、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例文】拒绝浪费,舌尖无悔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市民们:大家好!很荣幸在今天市委文明办举办的首届“全市全民光盘节暨文明餐桌践行周”线 下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拒绝浪费,舌尖无悔”。我们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近年来,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并且今年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难道还需要谈节约粮食的 问题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从小的方面来说,节约是个人的良好习惯;从大的方面来说, 节约是国家的危机意识。个人有良好的习惯才会修身养性,国家有危机
17、意识才能长治久安。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扶贫攻坚的胜利完成,贫困与饥饿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勤俭 节约的习惯不仅与我们这些00后出生的许多人无缘,连那些走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爷爷奶 奶们也有不少人淡忘了挨饿的记忆。因此,餐饮上的浪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地 步。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已经开始行动,我 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融入到这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潮之中。近日来,媒体上在不停地播报各行各业响应号召所采取的行动。当然,餐饮行业首立奇 功。我们看到,在各地的餐馆里,服务员主动帮助顾客控制饭菜的数量。顾客与服务人员有 商有量,点菜的过程也变得更加温馨愉快。
18、我相信,餐饮行业的率先行动会帮助社会逐步形 成外出就餐的良好习惯。“光盘行动”不再是张贴张在墙壁上的标语,而会成为人们内心实 实在在的标准。我们要养成外出就餐打包的习惯。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一一那就是家里 的一日三餐我们也做到了节约每一粒粮食了吗?其实,在公共场合,人做出节约的行为是容 易的,因为公共场合存在着舆论的压力。在自己家里能否践行节约反对浪费才是一个人生活 习惯的真实体现。从个人到社会,家庭是中间的重要环节。在此,请允许我呼吁:让我们建 立“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家风。因为,在家里培养起来的习惯才是恒久不变的。国家一再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
19、制,坚决制止餐饮 浪费行为。国家立法是从顶层设计方面解决问题,具有强制性。而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除 了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之外,更需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不仅要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还需要把这些道理内化成自己的 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只有那样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节约之风才会早日盛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贫困的时候可能是生活所迫的不得已,在富裕的时候一定是道德 所需的高素质。让我们消灭舌尖上的浪费,让我们构建以节约为荣的社会风气。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念。中国现代建筑,应当在汲取古建筑优秀成果、发掘古建筑深厚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借鉴 其他民族
20、的创新成果,推陈出新,走出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身心和谐且具有自身民族特 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选自光明日报书评石头是建筑的史书,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始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变化过程,就是人类生活发展与文明进化的过程。B.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思考,人类居住活动与建筑活动的矛盾也随之产生。C.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国建筑文化已走出一条新理性主义道路。D.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应汲取古代建筑的精华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创新成果。【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为总起段,论述人类对建筑的探索是为了使其更适合人类
21、的需求。B.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人类现代建筑的现实危机和思考中国建筑如何发展。C.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D.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多次提及建筑中存在的问题,是有着其现实指向的。【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生活越发展,建筑活动跟人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就越明显。B.如果建筑过分考虑居住的面积,可能会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C.人们急功近利的市场观念,容易切断古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的有机联系。D.中国古代建筑“礼乐和谐”的文化理念,将引领世界未来建筑的新潮流。【答案】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
22、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 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娉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 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 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 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 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
23、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 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 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 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 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 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 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 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
24、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 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 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 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 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一一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 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 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
25、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 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 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 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 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 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
26、、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 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 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睛,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 “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 “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 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 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 生命仍在不断变化
27、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 的语言)材料二: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 环境。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 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 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 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 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T军落花)中的
28、“问花花不语 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 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 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 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 的。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
29、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 会原因。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语色彩 了。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 最丰富的。【答案】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 神有关。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 神的表现。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 反映时代的词语。D.诗歌是语
30、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 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答案】C(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2分)A.天一晴就走 B.幸福就在身边C.抽刀断水水更流D.感时花溅泪【答案】B(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3分)【答案】所谓“语言之体”,是指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嬉变演化、发展创新, 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文化之用”是指中国诗歌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 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3分)【答案】
31、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接着从 道理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然后举苏轼的诗作为例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呼应 第一段,突出中心论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疯女人莫泊桑普鲁士人入侵高尔梅依镇。当时,我与一个疯女人为邻,她那年二十五岁,却在短短一 个月中失去了父亲、丈夫和新生婴儿,接二连三地打击使她精神失常。死神好像走惯了一样,经常光顾这所房子,几乎不离开这里。*这位年轻可怜的女人经受不住这种惨痛的摧残,便卧病不起了,整整一个半月始终是慌 慌张张的。当这一切过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又是一种宁静的倦怠。她像植物人一样躺
32、在那里, 动也不动,不进食,只是眨着眼睛。每当别人要她起来的时候,她便大喊大闹,好像别人要 杀了她似的。没办法,只好随她这样。另有一个年级很大的女佣守在她身旁,不时地给她水喝,或吃一点冷食。而这个濒临绝 望的生命究竟想什么呢?她伤心的想着却又什么都想不起来?或者,她的头脑像死水一样停 止不转了?她就这样不死不活,闭门不出地躺在床上长达十五年之久。战争又发生了。普鲁士人长驱直入攻到这里。那天的事,我亲身体验过,天气异常地寒冷,都快要把石头冻裂了。我伤寒发作,正躺 在沙发上,哪里也不能去,我听见了普鲁士人沉重而节奏鲜明的脚步声,我趴在床上,见他 们列队依次而过。整个队伍纵队前进着,一眼望左边,个个
33、如出一辙,全都是特有的那种木偶似的机械地 进行着,接着长官们把这些士兵分到各个居民家里去住宿,有17人到我家来住,那疯女人 家也分配了 12名,还有一个指挥官,一副十足的兵痞,模样凶狠残忍。刚开始几天倒也没有什么,大家都相安无事,因为事先有人跟这名军官打了招呼,说明 这里的女主人有病,开始他对此也并不在意,但隔不多久,这个女主人不露面让他很恼火, 他向别人打听病人的情况,别人回答他,让他深受刺激,像这样已有15年之久,毫无疑问 这些让他根本不满意,他想这个疯子是出于傲慢无礼才不出来的,因为她不想见到普鲁士人, 更不想和他们说话,所以不出来见他们。于是,他想见见这个疯女人,别人把他带进疯女人的卧
34、室,他语气生硬的说:“太太, 请您起来,到楼下,让大家见见您。”而她似乎对声音有本能的反应,她漠然地看着他;没说话。他接着说道:“你这么无礼,令我难以忍受,您不心甘情愿地起床,我总会有办法的。” 她仍旧一动不动,始终毫无表示,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有人说话一样。这军官恼羞成怒,认为是奇耻大辱,于是他又说道:“给你一天时间,她还不下楼的 话”话往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老佣人很害怕,想替她穿衣服,但她声嘶力竭的嚎叫挣扎,不肯穿衣起来,楼下 的那个军官听见后立刻上楼来,老佣人惊慌失措地跪倒在他面前,苦苦哀求:“她起不来, 军官先生,我家主人起不来,请您放过她吧,她是那么的不幸啊!”这个残忍的军官怒不
35、可遏,他很为难,毫无办法,突然他放声大笑,用德语对部下喊话。片刻,就见一队士兵不知从哪里抬一张床垫出来,她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只要能躺着 就行。始终默不作声的疯女人仍然安详的躺在这张丝毫没有弄乱的床上。一名士兵跟在后面, 手里拎着一包女人衣服。军官嘿嘿一笑,说道:“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自己穿衣服。去散步。”然后,这一行人朝依莫维森林的方向出发了。大约两个小时,出去的士兵空手而返。这个疯女人消失了。他们究竟如何处置了她?究竟把他弄到哪里去了?没有人知道。大雪日夜不停地下,整个世界全都掩没在皑皑白雪之中,冷彻透骨,狼群来回乱跑,在 我们屋子面前嗥嗥地叫着。这个疯女人一直让我放心不下,我多次向对方交涉
36、,始终毫无结果,还差点儿把命搭上。春暖花开,德军撤走了。邻居院子仍旧紧闭着,里面杂草丛生。那个忠心耿耿的老女佣人已在那年冬天死去了。这件事从来没有人记起,惟独我还总是 念念不忘。这群可恶的魔鬼,究竟把这个疯女人弄到哪里去了呢?她自己跑了,或是有人收留了她, 把她送进医院了?任何想法都不能解答我的疑惑,时光渐渐让我把它放在一边了。第二年秋天,我去村中打山鹤,我已击毙了四五只山鹤。不久,我又击毙了一只,可它却掉进充满乱物的渠沟不见了,我赶忙跳下去寻找,却意外的见到了一堆骷髅!我顿时明白了(选自羊脂球,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先点明
37、普鲁土人入侵高尔梅依镇这一战争背景和社会环境,然后交代因不堪屡遭 打击而精神失常的女主人公疯女人,故事情节由此而展开。B. “节奏鲜明的脚步声”“木偶似地机械地进行着”一一小说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形象地刻画 出训练有素、像战争机器似的麻木不仁的普鲁士军人形象。C. “手里拎着一包女人衣服” “出去的士兵空手而返”,这两个句子在结构上前后呼应。内 容上暗示了疯女人的不幸遭遇,也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D. “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亲眼见证了普鲁士军人的入侵,亲眼看见了疯女人惨 死的情景;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使得情节真实可信。【答案】D(2) .文中划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折。(6
38、分)【答案】描写了一个大雪纷飞、群狼乱跑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凄冷阴森而令人恐惧的 气氛。暗示了疯女人的悲惨结局。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疯女人要么被冻死,要么被狼吃 掉。照应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狼群来回乱跑”照应了后文“一堆骷髅”(或“为下 文交代女人的死埋下伏笔”)。(3) .请概括小说的主题(6分)。【答案】小说通过描写普鲁士军官命令土兵把病女人抬到野外致其死亡这一事件,批判了普 鲁士军人泯灭人性的残暴行径,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无辜受害的人们的同情。 四、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沃衍,一名斡烈,赐姓兀林答,朔州静边官庄人。
39、少尝为北边屯田小吏,会大元兵入 境,朝命徙唐括族内地,沃衍留不徙,率本部族愿从者入保朔州南山茶杞沟,有众数千,推 沃衍为招抚使,号其沟曰府,故残破镇县徒党日集,官军不能制。又与大兵战,连获小捷。 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众来归。时宣宗适南迁,次淇门,闻之甚喜,遂以为武州刺史。武州屡经残毁,沃衍入州未几,而大兵来攻,死战二十七昼夜不能拔,乃退,时贞祐二 年二月也。既而朝廷以武州终不可守,令沃衍迁其军民驻哥岚州,以武州功擢为本州防御使。 俄升寄岚为节镇,以沃衍为节度使,仍诏谕曰:“卿于国尽忠,累有劳绩。今特升三品,恩 *亦厚矣,其益励忠勤,与宣抚司辑睦以安军民。”沃衍自奉诏即以身许国,曰:“为人不死
40、 王事而死于家,非大丈夫也。”兴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战功,赐今姓。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中京留守。六月,进拜 元帅右监军,仍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二年春,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 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正大二年,进拜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 留守。三峰山之败,沃衍走钧州。其部曲白留奴、呆刘胜既降,请于大帅,愿入钧招沃衍。大 帅质留奴,令胜入钧见沃衍,道大帅意,降则当授大官。沃衍善言慰抚之,使前,拔剑斫之, 曰:“我起身细微,蒙国大恩,汝欲以此污我耶! ”遂遗语部曲后事,望汴京拜且哭日:“无 面目见朝廷,惟有一死耳。”即自缢。部曲举火并所寓屋焚之,从死者十余人。沃衍
41、死时年 五十二。(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 寨/复击走之/B.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复击走之/C.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 寨/复击走之/D.北兵游骑数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安寨 /复击走之/【答案】A(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赐姓多指以国
42、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杨沃衍因屡立战功被皇帝赐姓兀林答。B.屯田是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政府利用这种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C.诏在先秦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秦汉以后则专用于帝王向下属或大众的命令。D.拜原本为一种礼节,另有拜见、授官等意。“进拜元帅右监军”是“拜见”之意。【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沃衍被推为首领,受招率众归顺朝廷。杨沃衍本为屯田小吏,元军入境时未按朝廷要求 迁徙内地,带领数千人与元军作战并获小胜,后接受招纳。B.杨沃衍多次获战功,不断受到皇帝提拔。杨沃衍被金宣帝任命为武州刺史,与元军殊死作 战二十七昼夜后元军撤退。皇帝因
43、他忠于国家而下诏嘉奖。C.杨沃衍获皇帝赐姓,更加受到皇帝重用。杨沃衍先担任后兼任中京留守。担任中京留守期 间,曾追击南下抢掠的数百元军,并打跑了安德寨的元军。D.杨沃衍拒诱不降元,自缢而死以报国恩。杨沃衍战败后逃到钧州,他的家奴有两人投降元 军,其中一人来劝降,被他以剑砍斫;他壮烈地以死殉国。【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朝廷遣人招之,沃衍即以众来归。时宣宗适南迁,次淇门,闻之甚喜,遂以为武州刺史。沃衍自奉诏即以身许国,曰:“为人不死王事而死于家,非大丈夫也。【答案】朝廷派人招纳他们,杨沃衍就率领众人归顺朝廷。当时金宣宗恰好向南迁移,驻 扎在淇门,听说了他后很高兴,就让他担任武州刺史。杨沃衍自从接受诏令后就把自己身体献给国家,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为国家大事而 是却死在家事上,不是大丈夫!”(5)杨沃衍是怎样践行了他做“大丈夫”的志向的?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