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 古代诗歌阅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新高考版)(解析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闿题昌【母题来源】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母题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拟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
2、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 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A2. (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 “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 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试题解析】.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拟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 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 感到此行会比拟困难。应选A。1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
3、 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 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 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 “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 “江上秋风”增添了环境的凄凉。颔联写到诗人忙完公务后,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前两联渲染了萧瑟孤寂的气氛,抒 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仕宦之苦,主要集中到个人情感的表达。而颈联和颔联实现了空间上的转变,由前文空寂的衙内写到灯火通明的酒楼和丰收的乡村, 气氛祥和热闹
4、,情感愉悦,关注百姓生活,表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据以上分析可以分别从意境、情感、思想境界分析出颈联“转”的妙处。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 “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 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 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 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工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 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
5、,语言简练。在古代,商 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那么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 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 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 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 幼之序极为重视。【命题意图】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 内容的能力。【命题方向】高考古诗阅读基本上选取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或非名家的名篇。 大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
6、,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表达 理性思考的诗歌。在题型方面,第一,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 第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得分要点】一、读懂诗歌意思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 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气氛),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 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二、诗歌八大题材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 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
7、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 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棘武的统治者 的挖苦和规劝。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 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 河山。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
8、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 争的厌恶。(不常考) 三、意境常用四字词语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寒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 雄浑壮丽 四、常见情感类型1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穷兵瓢武,昏庸腐朽;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昔盛今衰的感慨,借故讽今的情怀,怀古伤今的感慨,物是人非的悲叹.建功立业: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宦海浮沉、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理想不为人知、知音
9、难觅的愁苦心情;(6)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2 .喜怒哀乐:惜春、伤春,悲秋之情;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告慰平生的喜悦;漂泊无依,身世飘零。3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 .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关心、挂念。情深意长的勉励。五、表达技巧 用典 自比、反比、类比古人古事 京口北固亭怀古借景抒情 根据景物特征读懂感情登高托物言志根据事物特征读懂感情在狱咏蝉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根据古人、古事、古迹特点读懂感情泊秦淮比照、衬托褒此贬彼、突出一方越中览古(2022湖南雅礼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青玉案与朱景参
10、会北岭陆游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O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注】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 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黄茅瘴:南方八九月间茅草枯黄时节所发的瘴气。齐得丧:齐 同得失。凌烟像:唐太宗曾建凌烟阁,绘开国功臣肖像于阁中,以纪念表扬。1 .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既有风狂雨骤,便有之后的天清气爽,词人以旷达心态惯看自然人世的变化。B. “千岩高卧”三句多处用典,设想自己的归隐生活情状,蕴含着复杂的情愫。C
11、.酒酣之际畅叙将来,在期待中构想友人腰佩羽箭、驻守军帐的豪壮将军形象。D.词以眼前场景收尾,与好友江边对酌、品尝荔枝的美好聚会,未分别已怀念。2.词人时年35岁,却在词中两次写到“老”,这两处“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蕴?请结合词 句分析。【答案】1. D2.“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此处“老” 说明自己愿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萧散苍凉之感。“我老渔樵君将相”指的是自己将 老而归隐,而友人将成为将领。此处的“老”表达了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向往之情。【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未分别已怀恋”错,原词是“小槽红酒,晚香
12、丹荔,记取蛮江上”,“记取”是“记着”之意, 是说词人希望好友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而不是对友人的怀念。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陆游写这首词时35岁,正值壮年,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可是他却历尽人间磨难,屡遭打 击,早早地生出白发,经历的多了,不如意多了,人的内心也一样超然平淡了。“老惯人间齐得丧”写出词人虽正当盛年却早生白发,也就有了叹老嗟悲的资格。再根据下文 “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可知,此处老说明词人已有归隐之意。表现了词人愿 意退隐、不再追求功名,颇有苍凉之感。“我老渔樵君将相”这句诗的意思是,而我不思功名,将要渔樵而老去,你却可以成为将领, 你千万要
13、记着还有一个朋友,曾在北岭僧舍。结合背景“南宋绍兴年间,主和派当政,陆游 被调福建宁德任主簿,与好友县尉朱景参同游闽江边的北岭时,做此词“,可知,是设想两 人的未来,陆游是主战派,现在朝廷是主和派当权,自己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无法实现,只能归隐山林,渔樵终老了,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美好祝愿和向往之情。 (2022.湖南喉邛日市一中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巴江郑谷乱来奔波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 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 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注诗题下原注:“时僖宗省方南梁。“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今江西宜春
14、人。2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既包含了个人的怨愁,也糅合了时代的悲愁。 B.雪过天晴,梅花报春,这让朝暮借酒浇愁而度日的诗人暂得抚慰,不快之情也稍有缓解。 C. “献岁”即进入新的一年,指一年之始;与上文的“雪”一枝两枝梅探春”形成照应。D.时序更替,新春又至,尾联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的感慨,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情。3 .郑谷诗素有“诗史”之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现实?【答案】3. B4.兵荒马乱,起义军攻占京城;皇帝出逃,颁发罪己诏;大量难民流离失所,亲人 离散;百姓饱受征兵之苦。【分析】3.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
15、诗歌思想内容的掌握能力。B. “不快之情也稍有缓解“分析错误。结合下文诗句看诗人不快之情并未缓解。 应选B。4 .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据首联“乱来奔波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战乱来临,人们都逃到巴江边,来此逃难的 百姓比巴江岸边的人还多,再结合诗下注释“时僖宗省方南梁”,可知唐朝末期起义军攻占京 城,导致兵荒马乱,皇帝出逃,大量难民流离失所,亲人离散,无家可归。根据颈联“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皇帝正在颁发罪己诏,内心哀伤悲哀;各地 乡村都在忙着征兵,百姓饱受辛苦,可知当时发生战乱后皇帝出逃,颁发罪己诏,百姓饱受 征兵之苦。(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三阶段练
16、习)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以下小题。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注】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从诗题可知,本诗是苏轼为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图而作的题画诗。B.前四句阐释论画、赋诗的标准,地形似的画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C.七、八两句用边鸾、赵昌的花鸟画作衬托,突出王主簿画作的精妙。D.本诗先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6.请结合本诗和文与可画
17、赏笛谷偃竹记,简要分析苏轼推崇的“画法“有怎样的内涵, 本诗还揭示了苏轼怎样的“诗法”。【答案】5. B6.画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追求自然、神似(神韵);作画要做到胸有成竹, 才能意在笔先。诗法:浑然天成,不能落入俗套,而要追求言外之味、意外之旨。【解析I 5.此题考查学生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B.“地形似的画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 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浅薄、幼稚。应选B。6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思想内涵的能力。第一问:其一诗从诗画创作理论谈起,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第 一首诗结合王主
18、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 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的 神韵。他之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画,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 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功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 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其一诗的前四句分别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见与儿童邻”“定非知诗人”二句斩钉截铁,表 明了作者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晰认识和坚定态度。五、六句将诗、画总提,正面标出观点。 “边鸾”两句对理论来说是例证,对王主簿来说是比照与反衬,对这首诗的行文来说又是从
19、说 理到咏画的过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据说他画的孔雀跟活的一样,如同能 鸣叫。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人们说他能与花传神。最后四句归结到王主簿所画 折枝。有了边鸾、赵昌作铺垫,再用“何如”二字褒贬,王主薄此画的地位已十分清楚。“疏 淡”指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匀”指精巧匀称。前面的“边鸾”两句意为互文,谓边、赵二 人的绘画既能刻画工致,写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态,用笔传神,此类画已属形神兼备。这里, 诗人用“疏淡含精匀”进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采用的是同类相比法。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第一段“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财以至 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
20、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 落,少纵那么逝矣”,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非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 鲜感。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 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 来。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这 实际是主张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行;主张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作者 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
21、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 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准那么,和活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第二问:其一诗画创作理论谈起,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围绕“以 诗题画二 由画到诗,再由诗到画,最后仍然归结到诗,离中有合,表达了作者构思的精密。 前四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阐释论画、赋诗的标准,以形 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浅薄、幼稚。写诗如果仅仅停留在事物的外象 特征上,就一定不是个好的、优秀的诗人。可见无将形(事物外象特征)与“神”(主题思想) 对立起来的意味,强调浑然天成,不能落入俗套,而要追求言外之味、意外之旨
22、。写诗只限 于摹写形象,不讲究神韵和意境,这种人一定不是懂得诗的人。邻:接近。必此诗:指单纯 摹写外形,不讲神韵,意尽句中,不求言外之意韵。用以说明在绘画、诗词等文艺创作中, 不能只重形似,而耍描绘出人或事物的神韵,创造意境,这才是上乘之作。“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苏轼这两句诗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2022湖南.长沙一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曼卿作新楼,扁日“潇湘片景”,来求拙画且索诗戴昌有此一楼足,悠然万虑忘。拓开风月地,压断水云乡。四野留春色,千峰明夕阳。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7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总起,赞美之情溢
23、于言表。首句概述楼主建此新楼,因而心满意足;次句是进一步 的解说:主人闲适自得,万虑皆忘。8 .颔联极言夏曼卿新楼风景优美。“拓开”句直接写其风景之美,“压断”句那么反衬其美。其 景虽美,诗人并未作具体描绘。C.尾联总结此楼风光无限,呼应诗题,卒章明志:此地不愧为“潇湘片景风光包括“四野 春色,“千峰,“夕阳,等。D.探究诗题,细究诗意,诗人亲临此楼,本可以细致描绘,但他却挥洒大笔进行概写,这 展现了诗人富于想象的艺术功力。9 .有学者认为颈联“留字用得很精”,请结合全诗,具体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7. D8. (1)写景精准。时维暮春,或未登楼,着眼“潇湘片景”,于是笼统地写景,想
24、象四野” 春色留存,以此表现夏氏知足悠然之情。(2)炼字精妙。诗人赋予“四野”春色”以情思, 是为拟人,“留”字写景抒情,言简意丰,突出的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3)构思精巧留” 字巧妙承接颔联中的“拓开”,转至颈联之涂抹绘色,水到渠成地引出尾联的合写,表达了起 承转合的章法。【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f诗人亲临此楼,本可以细致描绘”错,诗题中“作新楼”来求拙画且索诗”等,说明诗人可 能并未亲临过此楼,自然也就不便进行精雕细刻的描绘。“亲临此楼”与“富于想象”也自相矛 盾。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从标题信息“夏曼卿作新楼”“来求拙画且索诗”看,作者可能还未
25、登临新楼,所以“四野留春 色”没有展开具体描写,而是想象四野”春色留存,以此表现主人闲适自得之情。“留”是“留住”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四野”人的动作和情感,“四野留春色唧“四 野想留住春色,“留”更显得这里景色极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四野周围的美妙春色,表达 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留”字用得可谓词约而义丰。从结构上看,颔联写了大自然在这里向人们辟开了一块美好的风月胜地,颈联通过“留”字由 “拓开”转到描绘“春色。最后“眼前无限景,何处认潇湘”总写此处无限美景,表达了起承转 合的章法。(2022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官居戏咏(其一)陆游万里飘然
26、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判余犊尾栖鸦湿,衙退庭中立雁空。灯火市楼知酒贱,歌呼村路觉年丰。 谁言病守无欢意,也与邦人一笑同。注栖鸦:比喻稚嫩拙劣的字。立雁:指站立两边的衙役。8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以“断蓬”为喻写出自己宦游之状,用江上“秋风”营造出凄凉的意境。B.颔联诗人忙完公务后,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空荡的庭院内衙役早已散尽。C.颔联和颈联实现空间变换,由空寂的衙内而至灯火通明的酒楼与丰收的乡村。D.全诗写诗人任所内外的常见之物、常见之事,语言生动自然,情感真挚动人。10.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清刘黑载艺概中说律诗“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请结 合全诗,分析本诗颈联“转”的妙处。【答案】9. B10.在意境上,由萧瑟孤寂,转为祥和热闹;在情感上,由羁旅之愁、仕宦之苦,转为 欢愉快乐;在思想境界上,由关注个人,转向关注百姓,表达出诗人博大的胸襟。【分析】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文书上稚嫩拙劣的字迹未干”错误。“稚嫩拙劣”只是作者的自谦,并非作者的字真的稚嫩 拙劣。应选Bo10.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联以“断蓬”为喻,写自己似断蓬一样漂泊桐庐谋得一份官差,表现了宦游之状,然后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