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86367115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郑重阳贺培科移的技术溢出效应等三大因素相结合的研究,有待从以上三大变量入手进一步 探寻国内去工业化的关键诱因、基本机理以及避免过早去工业化的对策。三、现象与解析国内外学者常用工业、制造业产值或就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衡量去工业 化。当工业产值或就业份额步入倒“U”型曲线的下降区间且具有持续的趋势 时,则可确认一国或地区步入了去工业化阶段。如果该国或地区在一个较低的 经济发展水平启动了去工业化进程,又可被称为过早的去工业化。Rodrik(2016) 30k Felipe et al. (2014) 33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研究指出,发达国家制造业就业

2、份额普遍达到30%的顶点,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在更低 的就业份额顶点、更低的收入水平开启了去工业化进程。对于中国,国内学者 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国工业化尚未完成,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过早的去工业化端倪(王文、孙早,2015131;黄群慧等32, 2017;魏后凯、王颂吉,2019E2) o按照城镇非私营单位产值与就业测算,我国制造业产值、就业份额 分别在2010、2013年左右达到顶点后出现了持续的下滑,就业份额顶点尚未达 到30%,人均GDP也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达到制造业份额顶点时的水平,符合相 关过早去工业化的特征描述。相较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有限的国土空间,我国地域广阔且区际发展差距明 显,大量欠发

3、达内陆地区实际仍处于工业化初期、中期阶段,特别是中西部地 区历经十余年承接产业转移后依然启动了过早的去工业化进程。图1中,全 国、东部工业增加值份额约在2006年达到顶点后出现了长期的下滑,中西部略 晚于东部,于20n年触顶后开始持续的下降,且中西部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20112017年,内蒙、青海、甘肃、新疆、山西、河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而同一时间段内的江苏、广东下降的幅度仅为5. 8%和7%,图2所表示的中西部 承接工业产业转移似乎并没有为当地进一步工业化或避免过早去工业化提供足 够的支撑,承接地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快

4、速上升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 一。图3中,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中 西部省区制造业工资水平已达到部分东部地区的水平,重庆、新疆的薪酬水平 与广东大体相当,贵州甚至略高于传统经济强省山东,区际间的劳动报酬梯度 正逐步趋近。此外,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近十余年来历经数轮的快速上涨助推 了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王文春;荣昭(2014) 35、邵朝对等(2016)36、佟家栋;刘竹青(2018) 37等一批学者研究发现,房价过快上涨、土地 财政成为制造业持续发展的负担,对制造业的创新、就业形成抑制,阻碍了本 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不利于区际技术差距的缩小。通过东、中、西以及东北地

5、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发现,2000年以来区际技术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即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一一产出 效率迅速下滑(见图4)。按照经典的发展阶段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 式更加依赖于投资驱动,资本、劳动投入的不断增加自然会导致边际产出的降 低,引起全要素生产率的下滑。但是,在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相对较小 的情况下,区际技术差距的持续扩大可能意味着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溢 出效应显著为负,成为部分欠发达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的重要诱因,也可部分解 释一些欠发达地区GDP增速为何一度落后于东部省市。2018年,山西、广西、 甘肃、新疆、重庆、内蒙等省份GDP增长率在全国排名靠后,

6、甚至落后或仅略 高于浙江、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 段,过大的区际技术差距易于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更可能加快全国的去工业 化,不利于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角度来看,后发地区发展往往以融入区际、国际生产贸 易体系为前提,依靠商品与服务净输出实现本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资本持续积 累。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均是出口导向发展的经典案例,持续的 出口贸易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增长为本国的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融资 来源。我国加入WT0以后,直接面向全球市场的东部沿海地区承接了更多的国 际产业转移,产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贸易顺差与工业化进程

7、之间形成 了良性循环,迅速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业大国。随着东部地区要 素成本的上升与产业升级的需要,部分FDI、东部传统制造业更多向欠发达地 区转移,国家也先后设立了六大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支持承接地的工业化发 展,但不少地区并未真正改变常年处于商品与服务净流入的状态。图5中,四 大板块的商品及服务净流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趋势大体与图4中的区 际技术差距吻合,说明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与商品及服务净输出有着较为紧密 的正向相关性(见图6),即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低的相对成本意味着更强 的比较优势,能够在国际、区际贸易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可有效避免过早、过 快的去工业化。Nordhaus

8、 (2006) 38在成本病的研究中发现,制造业劳动生 产率与制造业就业实际上存在着正向关联性。2000年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净出口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FDI向内陆地区 扩展,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但从全球、全国价值链分工来看,中西 部地区依然长期处于贸易增加值的赤字状态,08年金融危机后赤字又进一步扩 大。P. Timmer etal. (2013) 39认为以总产出衡量的净出口不能很好的衡量 一国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而用刨去中间品进口后的净出口增加值能够更好 的反映其所具备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可见,在国内各区域由内向型垂直分工转 向外向型垂直分工(李跟强;潘文卿,2016) 40的

9、背景下,图5能反映出中西 部地区通过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后并未实现价值链的“攀爬”,反而因 技术差距扩大而在国内价值链环节上表现为相对的“沉降”。按照当前国内产 业转移的研究,大量尚处于工业化初级、中级阶段的欠发达地区通过承接国 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确实现了区际之间以人均GDP为核心衡量指标的收敛,但 随着区域商品及服务净输入的扩大及累计,中西部地区资本积累、技术溢出及 自主创新的相对不足或将大大减缓、阻碍其工业化发展进程。四、实证检验(一)基本模型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构成了全文分析的核心变量, 三大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的验证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上文分析中,中西部 在承

10、接国际、区际产业转移中出现了明显的区际技术差距扩大,而这一差距又 直接表现为欠发达地区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的扩大,引起赤字地区的去工业 化问题。有鉴于此,计量实证检验至少需要建立二大关系等式,包括技术差距 与去工业化、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1)去工业化与技术差距去工业化反映了工业(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相对下降,可用 Shareit代表工业增加值份额对数后的差分,去工业化与技术差距的数量关系 则表示为:(1)其中,AGDPit为i地区t年的不变价人均GDP,将其二次方也带入等式以 衡量工业份额的随着经济水平提高而表现出的倒“U”特征;Prodit为第二产业 劳动生产率的对数比上第三产业

11、劳动生产率的对数后的差分,用以捕捉成本病 理论所揭示的机理;Exportit为地区净商品及服务输出/GDP的一阶差分,其与 某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Dit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见图6),是避免过早 或过度去工业化的关键变量之一。另外,考虑到地区间存在发展阶段差异,在 回归中会考虑加入代表中西部地区的虚拟变量REG与其它变量间的交互项。(2)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将技术差距与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置于C-D生产函数框架内,模型设置为:(2) 其中,Yit悬产出;Kit为资本存量;Lit为劳动力;Ait代表技术水平;表示规模 报酬不变。假设技术水平为,令Indusit为区域i在时间t时拥有的产业份 额。对

12、公式(3)求导以后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GTFPit,又因为承接产 业转移在理论上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利于承接地技术进步,故区域i产业份额Indusit应该存在某一种如公式(4)中的数学抽象关系(3)(4) 从以上简单的模型推导来看,承接产业转移会促进承接地的技术进步,实现正 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即系数为正。不过,影响变量GFTPit因素是十分多样的, 在公式(4)的基础上需要加入其它相关控制变量Xit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GTFPit-1,形成实证检验回归的基本公式(5):(5) 目前,区际产业转移的识别一直是相关研究的主要难点,既有研究均难以直接 获得产业转移的实际数据,如国内区外投资额。因

13、此,国内学者更多采取绝对 比例、相对比例、集聚度、重心法间接表示我国工业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变 化。图2中,我国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052014年间, 综合考虑指标可得性、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面板计量回归的需要,采取各地区 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Indusit作为产业布局的代理变量。同时,引进虚拟 变量REG0514,令20052014年间的中西部地区为“1”,其它为“0”,使用 虚拟变量与工业增值加值比重的交互项Indusit REG0514it去识别中西部地区 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其技术水平的影响。最终,将采用公式(6)进行实证分析:(6) 以上控制变量Xit中引入地区商品及服

14、务净流出/GDP的一阶差分Exportit、技 术投入强度RDit以满足模型回归的相关假设检验,提高回归的整体有效性。另 外,为了保证变量的稳健性,将使用实际使用外资的对数FDIit、制造业投资 的全国份额的对数INVit替换公示(6)中的变量Indusit来检验变量及结论的 稳健性。(二)指标、数据与检验表1对参与模型回归拟合的各类变量进行了一般的统计描述,说明了变量的名 称、来源。大部分变量数据期间为2001-2017年,包括了全国30个省(市)、 自治区(西藏除外),仅个别变量存在少数统计数据缺失。为了保证模型拟合 的有效性,避免、降低伪回归对最终结论的影响,表2采用了 LLC、Brei

15、tungs IPS、Fisher-ADF、Fisher-PP等五类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在不同 的模式下去检验各变量的稳定性。由检验结果可知(见表2),各变量至少通 过了 LLC和Fisher-ADF在10%及以上标准的平稳性检验,符合面板单位根的判 定标准,可将相关变量直接带入回归方程进行实证分析。(三)拟合回归基于技术水平与工业份额之间正相关性的预先判定,等式(1)的拟合回归显示 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避免某一地区过早或过度的去工业化,即变量TDit系数 符号显著为正(见表3)。在3. 13.4的回归结果中,变量AGDP、AGDP2系数 显著不为零,系数符号符合倒“U”特征,反映了工业份额随着

16、收入增长的变化 特征;限于各地区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与就业数据的缺失,基于第二、三产业数 据测算的Prodit与Prodit , REG系数均不显著,难以直接确认发达或欠发达是 否地区存在的成本病机理;变量Export、TDit系数较为显著,系数符号显著 为正说明两者都有利于扼制过早或过度工业化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等式(1)中的变量Exportit、TDit与某一地区的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均具有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两者在同一拟合回归过程中保持了系数的显著性,没有出现明显 的多重共线性,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两者在不同的维度下存在对工业增加值份额 的影响。Exportit为差分变量,可以更多反映市场需求的变

17、化,而TDit是水 平变量,可以更多反映供给端的技术水平,两者都是避免过早工业的重要核心 因素。为验证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等式(6)在FE、RE和动态面板三类方法下 进行了拟合回归(见表4)。回归结果4. 14.6中F、Wald检验结果显著,方 程回归整体成立,关键核心变量Indusit、FDIit. INVit与虚拟变量REG0514 的交互项在现标准下系数显著不为零。不过,考虑FE、RE回归中引入了被解 释变量一阶滞后项GTFPit-1可能会引起内生性问题,又分别使用了两步差分 GMM、系统GMM对等式(6)进行了拟合回归,动态面板检验A (1)与A (2)检 验结果拒绝存在二阶自相关

18、,Sargan与Han san检验均在10%水平以上接受原假 设,工具变量使用有效,差分GMM、系统GMM回归模型成立(见表4)。同样, 回归结果4. 74. 12显示以上核心变量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较为显著,符 号方向与既有判断一致。另外,表4中FDIit、INVit以及虚拟变量所体现的一 致性回归结果说明拟合通过了稳健性检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确实存在 因技术溢出效应不足而加剧或造成了区域间的技术差距扩大。结合表3、表4的拟合结果可知,技术水平、商品及服务净出口与工业增值份 额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数量关系,因而当技术差距扩大、商品及服务输出赤字 的累积易于招致欠发达地区过早的去工业化进

19、程。中西部地区在2005-2014年 间对东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规模承接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为主,未形成显著 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在短期内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在较长的时期内 固化、扩大了区际间的技术差距,本地技术资本积累将不足以弥补要素成本上 升带来的比较优势损耗。巴西、阿根廷、南非、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在相当 程度上均因贸易比较优势丧失致使大量就业人口转移至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 服务业部门。五、结论与建议随着我国区际间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差距的缩小,内陆欠发地区一度拥有的要 素成本优势已经显著下降,仅依靠承接传统产业推进本地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正 走向尽头。近年来,部分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外部需求

20、不振、国内消费升级的叠 加影响下已出现了去工业化迹象,对全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避免过早、过快 的去工业化,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造成了较为不利的负面影响。究其缘 由,中西部在承接东部、国际产业转移中缺乏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益是重要 影响因素之一。基于全文分析及实证检验,我国东部、国际产业在2005-2014年更多向内陆欠 发达地区布局,中西部在该阶段实现了本地工业产业份额的快速上升,但以全 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区际技术差距在这一阶段并未缩小,反而出现了长期、持续 的扩大。表4中,通过引入虚拟变量REG0514与产业份额的交互项证明,中西 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确实存在实现显著的负向技术溢出效应,其在较

21、长的时期 内并没有为本地的技术进步以及区际技术差距的缩小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 面,表3的回归结果说明地区工业份额与技术水平、商品及服务净输出之间的 正向关系成立,技术水平提升、商品输出扩张是遏制过早、过度工业化的关键 变量。但是,在区际技术差距的持续扩大,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不断累积的 情况下,不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很难避免本地过早的去工业化,造成全国工 业、制造业份额下降过快,区际间经济发展差距也可能出现由收敛转变为再次 扩大。有鉴于此,为有效避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全国过早、过快去工业化,有赖 于产业承接地产业技术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扩大本地产品及服务 净输出,稳定承接地工业份额

22、或减缓其的下降速度,为全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 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国内市场方面,中西部产业承接地应积极对接 国内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条,积极承接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的行业部门, 同时不断加大本地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强化技术溢出效鹰,为国内 日益高端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供强大的供给支持能力;国际市场方面,深处 内陆的中西部地区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在陆海统筹大格局下蓄势储 能,积极打造以高端制造、服务贸易为重要组成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依靠 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本地及全国深度工业化进程。概括而言,现阶段中西 部产业承接地避免过早去工业化需要紧紧围绕深度工业化,积极对接国内

23、、国 际两大生产分工链条,有效强化自主创新以及技术吸收能力,不断提高本地产 品生产及服务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在持续上涨的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 成本条件下为本地及全国深度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大的辗转腾挪空间。ReferencelKaldor N. Strategic Facto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Ithaca, New Y 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2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19 (01) : 5-22.3蔡昉,王德文,曲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

24、经济研究, 2009, 44 (09) : 4-14.4 Bluestone B, Harrison.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 M. New Yo rk: Basic Books, 1982.5王秋石,李国民,王展祥.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一一兼 议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J.当代财经,2010 (12) : 19-22.6Lever W 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J. Urban Studies, 1991, 28 (6)

25、 : 983-999.7Kand?ija V, Tomijanovic M, Hu?ek I, Ekonomski V. Deindustrializatio n as a Process in the EU J. Ekonomski Vjesnik, 2017, 30 (2) : 399-414.8MacDougall G D A,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 oad: A Theoretical Approach J, Economic Record, 1960, 36 (73) : 13- 35.9 Aitk

26、en B, Hanson G H, Harrison A E. Spillovers, Foreign Investment an d Export Behavior J. Papers, 1994, 43 (1-2) : 103-132.10Das S. External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Multinational Co rporations:A Theoret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7, 22(1-2) : 0-182.llFosfuri A,

27、Motta M, Ronde 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and Spillove 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 J.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1998, 53(1) : 205-222.12LallS. Vertical Interfirm Linkages inLDCs: An Empirical Study 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 s and Statistics, 2009, 42 (3) : 203-226.13Liu X, Wang C. Does Fore

28、ign Direct Investment Facilitate Technologica 1 Progress? J. Research Policy, 2004, 32 (6) : 945-953.14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学 报,1999, 66 (5) : 420-430.15关爱萍,魏立强.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一一基 于西部地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 (9) : 77-83.16郭丽娟,邓玲.产业承接、技术外溢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J.经济问题探 索,2013 (11) : 25-31.17Wei Y H D, Lia

29、o F H F. The Embeddednes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 n Chinese Cities: Strategic Coupling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3, 40: 82-90.18刘灿辉,曾繁华,周华. FDI技术溢出与挤出效应一一基于DEA与湖北省 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4) : 64-70.19蔡之兵,周俭初.FDI的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来自长三角制造业的证据 J.发展研究,2012 (6) : 33-3

30、7.20周扬波.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证分析一一以上海IC产业为 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2, 31 (2) : 66-71.21季颖颖,郭琪,贺灿飞.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空间效应及其变化一一基 于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阜进展,2014, 33 (12) : 1614-1623.22Borensztein E, De Gregorio J, Lee J.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 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8, 45 (1)

31、: 115-135.23赵奇伟,张诚.金融深化、FDI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7 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24 (6).24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 经济,2000 (12) : 29-36.25Griff ith R, Reenen R J V. 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 Productivity G 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 ics, 2004,

32、 86 (4) : 883-895.26Leif V N. The Economic Forces behind Deindustrialization: An Empiric al Investigation 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16.270bstfeld M, Rogoff K S.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6.28Matsuyama K. Structural Change in an Interde

33、pendent World: A Global V iew of Manufacturing Decline 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 tion, 2009, 7 (2-3) : 478-486.29戴维奥德兹,埃里克莱曼.德国的七个秘密一一全球动荡时代德国的经济韧性M.颜超凡.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30Rodrik D. 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 h, 2016, 21 (1) : 1-3331王文,孙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去工

34、业化吗J.经济学家,2017(03) : 55-6232黄群慧,黄阳华,贺俊,江飞涛.面向中上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 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7 (12) : 94-116+2033Felipe J, Mehta A, Rhee C. Manufacturing Matters, but its the Jobs th at Count J.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14, 420.34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 研究,2004 (10) : 35-4435王文春,荣昭.房价上涨对工业企

35、业创新的抑制影响研究J.经济学(季 刊),2014, 13 (02) : 465-490.36邵朝对,苏丹妮,邓宏图.房价、土地财政与城市集聚特征:中国式城市发 展之路J.管理世界,2016 (02) : 19-31+18737佟家栋,刘竹青.房价上涨、建筑业扩张与中国制造业的用工问题J.经济 研究,2018, 53 (07) : 59-74.38Nordhaus W D. Baumol! s Diseases: A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 J. NBER Working Papers 1221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

36、rch, 2006.39 Timmer M P, Los B, Stehrer R, DeVriesGJ. Fragmentation, Incomes, and Jobs :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J. Economic Policy ,2013, 28 (76) : 613-661.40李跟强,潘文卿.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J.管理 世界,2016 (07) : 10-22+187Deindustrialization, Technology Gap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37、 of I ndustrial RelocationZheng Chongyangl, 2 He Peike3 PBC School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National Institute of Fi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2.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Abstract: The lack of significant positive 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38、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 a is one of the core factors widening interregional technology gap after 2000 and inducing the 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ough calculat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in 2001-2017,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

39、he technologic al level and their own share of industry value add in local GDP, and the ind ustrial transfer toward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2005- 2014 has contribute to the technology gap widening among regions for signif icantly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s. Due to the relatively low te

40、chnical le vel,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attracted industrial transfer m ainly rely on cheap factor costs for more than a few decades, their indepen 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resources is hardly to resist the combine ef fects of local consumption upgrading, rising factor costs and w

41、eak intern ational demand. Finally, the widening of technology gap and net export def icit for goods and services at least has accelerated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some less developed regions.Keyword: TFP; Net Exports; Industrial Shar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n el Data任编辑:吴锦丹一全文完一Summary:中西部承接产

42、业转移缺乏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成为2000年后 区际技术差距持续扩大以及近年部分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利用20012017年全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研究证实,各地区技术水平与 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中西部在2005 2014年承接了较大规模产业转移,而区际技术差距却持续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显著为负。在相对偏低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在十余年的产业承接中 主要依赖于廉价的要素成本优势,其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积累已不足以抵 御本地消费升级、要素成本上升与国际需求疲软等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最 终,技术差距、商品及服务净输出赤字的扩大至少加快

43、了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去 工业化。Key:全要素生产率净输出工业份额自主创新面板数据:F061. 5 :一、引言Kaldor (1967) 1将工业、制造比作经济增长的引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上升被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特征,而技术创新则被当作引擎持续运转的根 本动力来源。大量研究基于历史维度的国别考察发现,发达国家或地区、新兴 经济体无不是在工业、制造业引擎的推动下实现了国家的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而制造业本身又构成了技术创新、传播、应用的主阵地。后发国家往 往将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作为赶超发达国家的基本路径,依托廉价的劳动力或 丰富的自然资源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开启了本国或本地

44、区的工业化 进程。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时至今日仅有少数国家或地区步入高收入阶段, 大量发展中国家过早的去工业化成为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关键因素之O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国别或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归根到底是技术差距,技术传播 的空间有限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及实践表明,人类创新活动具 有天然的地理邻近性、空间集聚性,美国硅谷、美国128号公路、日本筑波、 瑞典基斯塔、法国格勒罗布尔、英国SiliconGlen、北京中关村等全球知名创 新中心均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块”或“带”状特征,各类科研机构与高科技企 业集聚使其易于获得各种有利于技术创新,却在空间距离上迅速衰减的技术知 识。为缩小与前沿技

45、术的差距,避免技术知识的空间衰减,承接发达经济体的 产业转移成为发展中国家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通道,但大量非编码知识与信息 却并不一定能为欠发达国家所掌握,承接地容易长期处于被动的技术跟随状 态,当原有的要素成本优势丧失后则会迅速进入去工业化阶段。近年来,全国 以及大部分省市服务业比重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出 现了过早、过快的下降(魏后凯;王颂吉,2019) 2,全国和省域层面均有明 显的过早去工业化迹象。令人费解之处在于,自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实 施以来,中西部积极承接东部、国际产业转移,其在全国的工业占比获得了快 速上升,但未能真正遏制或减轻近年来承接地以及全国出现的

46、去工业化趋势。 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增 进承接地技术、制度创新,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差距,可有效弥补产 业承接地日渐丧失的要素成本优势,为产业资本过早、过快多向海外转移构造 隔离带、缓冲区。但全国范围内普遍的去工业化趋势可能意味着产业升级、转 移与中西部承接的“大国雁阵”(蔡昉、王德文等,2009) 3发生了一定程度 的先后失序与队伍错乱,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导致我国偏低的劳动生产率增 长,对新时期更加充分、更加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以“去工业化”为基本研究主题,聚焦产业转移及其技术溢 出效应对于区际技术差距的

47、影响,重点解答的问题包括:1.我国区际之间是否 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特别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来是否出现了技术 差距的收敛;2.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不足是否是造成区际技术差 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3.技术溢出效应的不足是否是近年部分欠发达地区出现 过早去工业化趋势的诱因;4.中国应该如何避免过早过快的“去工业化”,在较 长时间内持续保持较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信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解答或可为 贯彻实施新时期的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见解与帮 助。二、理论与文献 国内外学着对“去工业化”的研究始于概念的解析,如Bluestone;Harrison (1982)

48、4将去工业化概括为系统性地减少对国家基本生产能力的投资;王秋 石等(2010) 5将去工业化看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制造业份额的下降,划 分出总量与结构两类不同的去工业化。Lever (1991) 6归纳了诸多学者的对 去工业化的定义,从工业或制造业生产与就业减少、产业服务化、贸易失衡、 进口支付能力下降等四个维度描述了去工业化。概括而言,当国民经济中出现 工业地位持续下降的过程便可被称为去工业化,集中表现为工业或制造业产值 或就业份额的下降。这种下降趋势背后的动因又常被划分为消费升级、成本 病、劳动分工与外包、国际贸易与竞争等四个方面,构成了解释去工业化趋势 的主要因素及框架,特别是大部分学者将去工业化当作生产率持续增长的一种 正面现象(Kand?i ja; Tomi janovi?, 2017) 7 o长期以来,产业结构演变的经典理论已将经济服务化奉为一国或地区成为高收 入经济体的必经阶段和一般规律,但大批发展中国家过早、过快的去工业化却 令人警醒与反思。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起飞与工业化进程源于承接国际 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正如“雁行模式”、“边际产业转移”和“劳动力 无限供给”等理论所揭示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