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104192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3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条件(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2概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2)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诘难、

2、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2)政治思想 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性本善”,主张实行仁政

3、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论断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2)历史影响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 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主张:提出“无为而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战国时期: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

4、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评价: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点拨“百家争鸣”的含义和实质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众多的学派;争鸣是指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政治力量,针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辩论中相互融合。“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思想斗争。思考 1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

5、,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其实质是什么?提示:主张:“克己复礼”。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点拨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辨析 老子的“无为而治”(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思考 2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提示:儒家学说以“仁”

6、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小结“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题一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比较 核心必记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属性 没落的 奴隶主 贵族 新兴 地主 阶级 新兴地主 阶级 主张 仁的 思想 仁者 爱人

7、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 思想 为政 以德 民贵 君轻 君舟 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史料印证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材料一反映的是孔子“仁”的思想,倡导以德治国,反对统治者任意刑杀。材料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二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本

8、意识。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大略 思考:相对于孔孟“仁”“仁政”的思想,材料三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提示:特点:荀子主张“德”“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更多地吸收了法家思想。主题二 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 核心必记 治国理念 阶级性 现实意义 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孔子(儒家)提出“仁”和“礼”

9、,推崇“德治”,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孟子、荀子(儒家)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 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 韩非子(法家)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 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 史料印证 材料一 孟子载:“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

10、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解读:材料一中孟子主张以仁政来治理天下,并按照这些要求来做,能够抵御秦楚的强兵。这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理念。材料二 不尚贤,使民不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解读:材料二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不尚贤、愚民思想,表达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材料三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思考:材料三的思想与哪一学派相吻合?强调如何治理国家?提示: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11、随堂达标验收 题组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很多成语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奇货可居、唇亡齿寒、毛遂自荐、朝秦暮楚等。这些成语典故反映出当时()A经济大发展 B政治大动荡 C文化大繁荣 D社会大变革 解析:选 D 这些成语典故中虽然很多反映了诸侯纷争的事实,但是“毛遂自荐”“朝秦暮楚”说明当时用人机制发生了变化,而“奇货可居”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只有 D 项能够完整概括各方面的因素。2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

12、崇 AB CD 解析:选 C“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选 C。题组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3 论语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 于 庭,是 可 忍 也,孰 不 可 忍 也?”这 表 明 孔 子 ()A推崇为政以德 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 D注重克己复礼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要求克己复礼,故 D 项正确。4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道德观念或行为准则)者,惟士为能

1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材料反映了孟子()A为统治阶级辩护 B已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C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 D有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 解析:选 B 材料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一般民众,只要没有固定的资产,便没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表明孟子对民众生活的关心,故 B 项正确。5.战国某思想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思想家为荀子,荀子主张性恶论,要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 D 项正确。题组三 道家和法家 6

14、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些格言体现的思想是()A儒家的民本 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 D墨家的尚贤 解析:选 B 材料体现了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民安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故 B 项正确;法家的法治是主张有所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C 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不争的主旨不符,故 D项错误。7 商君书中提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下列观点与其相似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兼相爱、交

15、相利”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解析:选 C 商君书 中提到的是法家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的主张,故 A 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故 B 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主张,故 C 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道家的主张,故 D 项错误。8高二学生学习百家争鸣的内容时,老师就个别学生抽烟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的思想出发,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某学生答道:“抽烟是违纪行为,应该严厉处罚。”这一学生的建议接近于()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选 A 根据“抽烟是违

16、纪行为,应该严厉处罚”可知,这一建议接近法家主张法治、实行严刑峻法的思想。课下能力提升一(时间:30 分钟 满分:5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32 分)1 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解析:选 C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题干材料反映出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 C 项正确。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

17、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解析:选 C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 C 项正确。3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 C主权在民 D克己复礼 解析:选 B“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统治者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检查自己有无体察民情,反省自己为政之得失,故 B 项正确。4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

18、救助这个小孩。与材料伦理观主张一致的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选 B“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属于恻隐之心。孔子的观点是仁,故 A 项错误;恻隐之心是孟子的思想,故 B 项正确;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故 C 项错误;韩非子则主张严刑峻法,故 D 项错误。5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子 解析:选 A 根据提干信息“恶是自然”“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可知材料中的理论是荀子的“性恶论”,故 A项正确。6“神农无制

19、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 C 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儒家倡导仁治,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 C 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7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学派分别是()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

20、、墨家 解析:选 A“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可得出是儒家,“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可得出是道家,故 A 项正确。8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选D 材料“蜂蚁社会”的现象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故该学派为法家。D 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8 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2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材料四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4 分)(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 分)(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4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尊神”“先鬼而后礼”等信息说明商代尊崇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材料中“敬鬼神而远之”等信息说明否定鬼神作用而专注人事。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分析。第(2)问,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主要强调“仁”和“礼”,结合两者的内涵分析两者的关系。第(3)问,根据对材料三、四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其一致性体现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贡献。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