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教学案.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 10 课岳阳楼记教学案【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记”的文体特征。(重点)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3.把握文章主题,感受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课时安排】3 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范仲 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庆历三年,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写作背景:当时作者贬居邓州(今
2、河南邓县),庆历六年6月,与范仲淹同为大中祥符进士、因遭诬陷而被降职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名家绘的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给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欣然接受,于九月写成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散文的一种。范仲淹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岳阳楼简介: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 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 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 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
3、注音 谪(zh)郡(jn)属(zh)汤(shn)冥(mn)倾(qn)汀(tn)芷(zh)皓(ho)宠(chn)偕(xi)霏(fi)樯(qin)楫(j)嗟(ji)(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越(及、到)具(通“俱”,全,皆)属(通“嘱”)予(我)观夫(那)巴陵胜状(好景色)横(广远)无际涯 朝晖(日光)夕阴 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南极(尽)潇湘 骚人(诗人)多会(聚集)于此 得(能)无异乎 霏霏(雨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解除)浊浪排空(冲向天空)山岳潜(隐没)形 薄(迫近)暮冥冥(昏暗的样子)斯(这)楼 去国(离开国都)怀乡 感(感慨)极(到极点)而悲者矣 景(日光)明
4、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天色水光)沙鸥翔集(停歇)锦鳞(美丽的鱼儿)岸芷(香草)汀(小洲)兰 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消散)渔歌互答(互相 唱和)何极(哪有穷尽)教师二次备课 备课教师:心旷(开阔)神怡(愉快)偕(一起)忘 把(持、执)酒临(面对)风 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不以(因为)物喜 居(处在)庙堂之高 是(这样)进(指在朝廷当官)亦(也)忧,退(指不在朝廷当官 )亦忧 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写在书上),指出每段主要的表达方式(填序号)。A.描写 B.抒情 C.叙事
5、 D.议论 E.说明 第 1 段(C)第 2 段(A)第 3 段(A、B)第 4 段(A、B)第 5 段(D)(2)划出本文的主旨句,并写在下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请从课文中划出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2.“古仁人之心”与一般“迁客骚人”异在何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览物之情的影响,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他们及范仲淹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迁客骚人“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即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不同,霪雨霏霏则悲,春和景明则喜。这种人的处
6、世态度随个人心情变化而变化,因而很难有大的作为。3.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随堂检测】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拓展延伸】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怎么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