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

上传人:g****s 文档编号:86078299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7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中国早期文明的演变发展使学生初步感知人类历史有一个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趋势。2.时空观念: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分析中国史前文化遗址和西周形势图帮助 学生了解纪年方法和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历史。3.史料实证:通过探究周灭商的具体时期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4.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西周定都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由来。5.家国情

2、怀: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感到骄傲,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事实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早期国家的特征。所以本 课的设计有如下方案:一是直接分两课来讲,一课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突出考古材料的作用,突出培养史料实 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一课讲早期国家的特征,内容基本上就是原历史必修一的内容。一是突出重点来讲,相比较而言,早期国家的特征更为重要,那么就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早期文明遗址然后直接讲早期国家的特征。再有一种就是主题引导了,比如本课可以“礼乐文明的源起与演变”为主题来贯穿中国 新石器时期文化和夏商周三代文明。【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

3、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学过程】一、考古遗迹溯文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学上的术语,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 1865 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 5000 至 2000 年左右。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

4、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1.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 300 万年距今约 1 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2)文化遗存: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1)概念: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它有四大特征:农业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不同于打制石器)的使用。而首要

5、的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 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人们定居下来,营造房屋,耕种土地,饲养 牲畜,食物来源有了可靠的保障。(2)文化遗存 重要文化遗存 生产生活状况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300 万距今约 170 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学会用火 采集、渔猎 穴居,过群主要是原始人群阶段,晚期进入母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3)遗址分布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提醒:农耕聚落 1.早期农耕聚落生活的特点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1)血缘为纽带,是向心力很强的生产单位。(2)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还处在农业起源的最初阶段。2.农耕聚落的发展处于父系氏族

6、社会阶段(1)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经被破坏,私有制出现;(2)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出现;(3)部族间已经出现剧烈冲突,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出现。合作探究 1:新旧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又表现在哪里呢?磨制工艺与原始农耕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的人与他们旧石器时代的前辈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方面是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另一方面是他们食物来源的大半或全部都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去获得的。而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后者尤为重要。合作探究 2: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特点:A.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B.遗址分布:分布广泛,逐渐

7、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二、神话传说探起源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建立 1、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建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 2.三皇五帝和禅让制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黄河中上游部落首领,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 颛顼、帝

8、喾 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居生活 系氏族社会;共同劳动,成果低下。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 万年距今约 5000 至2000 多年)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亦使用陶器 前期 距今约7000 年 至 5000 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氏族公社 栽培粟;彩绘陶器 原始农业与饲养业产生;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主要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明显出现贵族阶层。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晚期 距今约5000 年 龙山文化(黄河领域)红山文化(辽河上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黑陶(蛋壳陶);玉器;祭坛

9、和神庙 尧、舜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万邦时代”从黄帝到尧舜禹时代,持续了几百年。他们的部落在黄河流域一带,吸收夷人部落与 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自称“华夏”。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关于左传的注释,是这样解释“华夏”的:“华夏为中国也。”在古人心目中,“华夏”是“中国”的同义 词。这是因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自称“华夏”,而把周边的人民称为“蛮”、“夷”、“戎”、“狄”;“华夏”位居中 禅让制:尧-舜-禹、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3.传说中的朝代夏朝(公元前 2070公元前 1600 年)(1)政治制度国家治理 王权:王位世袭制。中央

10、:设有专门的机构与职官,直接统治。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实质上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基层:聚族而居。(夏商周均是如此)(2)政治变化从部落到国家,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些变化?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从民主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国家性质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权力传承从传贤到传子。国家与氏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按地域划 分居民,而氏族的划分却依据血缘关系。二是国家已有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即 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而氏族所有的却是民主管理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 出现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

11、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三、文字记载揭面纱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1.殷商(公元前 1600公元前 1046)商朝(约公元前 1600 年-约公元前 1046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A.政治制度国家治理 王位继承: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中央:商王之下设有尹与各类事务官,实行世官制度。(贵族政治)商王朝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另外有:掌占

12、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诸侯。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这些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是完全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B.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国有,不得买卖。(官方说法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材料: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

13、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孟子 滕文公上,这种助法,按照孟子的看法,就是画地面为井字形,分为九区;八区分配于八家之民,称曰私田;其中之一区,八家合力耕作,谓之公田。也就是说,商代实行劳役租助,要求农人助耕公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所以,赵岐孟子注云: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谓也。郑玄注礼记王制中的公田藉而不税时也说: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生产工具:主要是复合木石工具,青铜农具很少。商朝时中国青铜铸造业发达为什么发掘出的青铜农具很少?一是贵,青铜农具珍贵,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不可能随便遗弃。二是质地较软,青铜农具容易卷口,

14、不便于农耕。总之,青铜农具的性价比不高。三是青铜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器不一样,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很少。手工业:主要是青铜铸造。商朝时期,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朝统治者十分重视青铜制作。著名学者张鸣认为:“在夏都和殷都遗址,青铜制造的作坊都设在王宫内,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对于那些没有掌握制作技术的邦国来说,这种能力不啻来源于神灵,拥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赐予诸侯和贵族的礼器,不仅是联系宗主和诸侯间的物质纽带,也是精神纽带,它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所以,商朝的青铜器基本以各种礼器为主,尽管代价巨大,但依然要坚持不断的制作而且赏赐给方国。”

15、C.文化:政治理念: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礼记 表记这本书中写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据商代的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比较特殊的是,商人对帝的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衹)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衹,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他是一切万物的主宰。所以,这种宗教信仰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加强了王权,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神权约束王权。甲骨文和

16、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 4500 个,已识 2000 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2.西周(公元前 1046公元前 771 年)(1)政治制度国家治理 分封制:天下归周 A、含义:周王室把王幾以外的土地和人

17、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为诸侯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的制度。诸侯的权利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次分封;诸侯的义务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B、作用:政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文化:推动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形成了天下一家的观念。消极:诸侯的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宗法制天下归宗 A、含义:字面含义是指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主要适用于贵族阶层,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还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

18、必须服从大宗。宗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衰落于春秋战国,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观念残留至今。历史上,法家大力打击,宋明理学大力提倡,新文化运动严厉批判。B、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的作用,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正如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所说,“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的,这样的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制度没有选贤机制。”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不能选贤任能,适应不了诸侯竞争渴求人才的需要。礼乐制(天下归仁)A、含义:礼乐制度就是

19、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乐舞数量也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B、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商周时期依然存在一些原始民主的遗风。商周政体中,原始民主遗存对君权有制约作用,国家遇重大问题时,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2)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20、井田制)教科书上说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这种观点鲜有人认同。现在学术界主流认为是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或者贵族领主庄园制,具有二重性。也有学者否认井田制的存在,如黄现璠说道:“周为施行井田制,大前提必须是天子有充分土地,以及中央权力健全集中,而周于此两点未之能行,则井田制之实施,不知从何说起。”农业工具:主要是复合木石工具,青铜农具很少。手工业:西周手工业部门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西周时期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都有比较显著的进步。青铜器铸造仍然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西周青铜器铸造的地域分布,比商代要广泛得多。周王室和诸侯公室,乃至一般贵族,都拥有规模大小不等的铜器铸造作坊,乃至

21、影响到比较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这个时期的青铜器,既有共同的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某些地方性的特色。经济制度:工商食官。周王室和诸侯公室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这些作坊和工匠,都由官府管理。大部分商业也由贵族、国家垄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营工商业。诗经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诗句就反映了一般自由民以家庭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情景。只是民间的贸易活动一般数量较小,大都以物易物,相互交换一些日用必需品。(3)文化:治国理念:敬天保民思想。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强调只有实行德政,才能长期获得人民的拥护。周公认为君王必须爱

22、护人民,保护人民,使人民能过安宁的生活。他总结商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正式实施了“德治”主张。教育制度: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西周已有较发展的教育制度。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称序),教授知识技艺。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周礼有师氏、保氏两官,从他们的职掌看,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技艺兼及文武,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称为六艺。【合作探究】3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神权下降,民本思想产生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3、,家国同构,注重历史传承 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形成集权 经济: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发达 农具以石木为主 文化:礼乐制度 象形文字 天下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本课小结】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 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 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 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人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 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 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