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路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路径.pdf(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路径 作者:石林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 年第 19 期 【摘 要】文章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的内涵和历史演进展开论述,根据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准,结合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的诸多困境,试图建构一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关键词】治理;治理体系;治理现代化 一、国家治理的内涵和在中国的发展 (一)国家治理的内涵 谈及治理,首先应该谈其和统治的区别。从主体划分,统治的主体仅局限于政府权力机关,而治理的主体不仅仅包含政府权力机关,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自发组织等多元主体。从统治意义划分,政府关注的是自身利益,而治理则更多的把
2、侧重点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高度,着力点从单一政府方面上升到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西方学者亨廷顿提出的观点是国家治理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涵义是维护政治秩序,基于这一观点我们看到国家治理的出发点还是要以“稳定”为前提。徐湘林对国家治理的定义为:“国家治理通常指国家的最高权威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分权,从而对社会实施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二)国家治理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全能主义政治下高度集权的治理模式。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体现了强大的社会整合能力,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一盘散沙的社会局面,也削弱了诸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危机、社会危机等“总体性危机”。这一阶段是政府高度
3、集权的全能主义时期,即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这种制度约束下,使得国家权力达到空前膨胀。治理活动完全被视为政治行为,体现着国家的政治价值。第二阶段,后全能主义政治下分权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权力过度集中带来的严重后果,并积极探索多元治理的道路,逐渐开始从一体化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分权化的多元治理推进。随着 19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建立和 1982 年人民公社的解体,国家权力才逐渐淡出农村领域。村民自治的兴起和政府退出企业等重大转变使得国家呈现出二元分离的局面。同时在农村和城市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市场经济的力量,发扬后全能主义政治的分权治理方式,鼓励民
4、营模式,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逐渐打开了新时期国家治理的新篇章。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障碍 我国现阶段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存在以下障碍。障碍一,国家治理体系的中间阶层动力不足。上层主要制定改革政策,从全局的视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基层受到诸多问题的影龙源期刊网 http:/ 响而迫切的希望加入到改革的行列中。障碍二,已有的合法性来源不适应民主化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由革命获得执政合法性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组织人民反抗,得到革命的胜利,以此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障碍三,过时的原则和制度限制治理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沿袭了苏联许多制度和原则,如干部管理制度。制度有适应其发展的特
5、定历史阶段,就现阶段而言部分原则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当前的发展,容易阻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不利于党内民主的推进,与民主法治的基调产生背离,只会固化利益,使改革停滞。障碍四,国家治理能力的实现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这就使得改革不能及时化解经济社会产生的新矛盾。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建构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际包含国家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的过程。所以在建构国家治理体系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设计并完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要在制度执行中充分发挥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路径 第一,要制定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坚持以人为
6、本的理念。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第二,推陈出新,加快新制度构建。努力发掘现有制度的潜力,同时着眼于改革需要,加快构建新制度。积极探索新旧制度的结合,使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稳步推进。第三,制度设计方面既维护中央的统一权威又充分发挥地方基层的主动作用,做到从高度集权向逐步分权的渐进式转变。第四,注重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优化。在中共领导的新一轮改革中,要汲取以往改革的经验的教训,积极完善优化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使公民参与式的民主制度模式可以提早实现。第五,制度构建层面要协调好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市场与社会三方面之间的关系。第六,制度设计原则是
7、国家权威不受影响。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国家有行使权力的义务和能力。(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执行路径 第一,强化制度构建地基,夯实制度执行基础。前文已经就制度构建路径有所谈及,这里就不再赘述。明确制度构建的重要性,让制度合法化、合理化、科学化,从而为制度的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明确法律法规机制,确保制度执行规范。在制度设计的同时就建构起配套的法律法规,只有在法治环境下执行制度,才能使制度的制定过程规范、合法、合理、有效。在法治的大环境下,向公民宣传法律法规,继续开展普及法律知识的活动,切实做到制度执行的公开透明,确保每一项制度执行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第三,强化权力监督机制,确保
8、执行权力规范。一是要集中权力事项。努力做到把权力事项集中,简化集中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二是要优化权力运行。按照“一项权力建立一项制约制度”的原则,三是要实行“三务公开”。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全面推进党务、政务、村务等事项公开工作,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舆论力量,强化制度监督机制,以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使制度在阳光下规范执行。第四,强化制度监督问责,改正制度执行偏差。一是要突出人民监督,发挥龙源期刊网 http:/ 人民大众监督的力量,拓宽人民监督的途径,开设监督问责网上信箱、网络实名监督机制等。二是要突出新媒体监督,发挥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借助科技手段和技术创新,改善现有的监督问责技术。三是要强化制度考核,对制度实行的效果进行分段、分期考核,确保制度执行的顺利,对发生的制度执行偏差应及时纠正。四是要强化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的巨大失误及偏差进行责任追求。参考文献 1 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3-4.作者简介:石林(1990-),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