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对于中国传统美术来讲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广义上指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狭义上可仅指造型性强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与底层物质生活更为接近的文化形态。民间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一切其他美术(如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各种专门美术)的渊源和基础。一、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1真善美的审美特性 “民间美术通常把现实生活中
2、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民间美术中的许多艺术形象和形式正是现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民间美术包含着精英艺术家创立的评判艺术标准的真、善、美,且达到至高无上的统一。“最原始的往往是最现代的,最幼稚的往往也是最成熟的。”国语楚语中石:“大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知美即是无害,这不仅体现劳动人民美好的心愿,也是民间美术的“美”的另一种含义。民间创作的尽美意识是非常鲜明强烈的。对于美的深层内涵,创作者自身不一定有思维的自觉,因为它
3、是天然自在,不容反省的,这就是美与善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始统一。通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民间美术对于至善的追求诞生于人们对生命生存的渴求与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之中。这是其力量的源泉。以人为本,以善为价位取向,决定了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牵强附会的描述,没有自以为是的说教,没有无比晦涩的观念。民间社会所有的祝愿,所有的期盼,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其中。“真”与“善”为民间美术的“美”提供了保证。民间艺人与民间社会“对美的要求并非是刻意的,对于美的深层内涵,创作者自身不一定有思维的自觉,因为它是天然自在,不容反省的,这就是美与善,在本体意识中未经分裂的原
4、始统一。”他们通过直觉把握了美的意味。在求善中抵达了真,真与善的统一中浮现了美,而美又启示真,存储了善,真与善统一在富有情味和憧憬的和谐心境之中。2.清新、质朴的原发性 从民间美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张道一称其为“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决定了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稚拙、自然质朴是民间美术的一般特征,带有较强的原发性。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生产是自发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造活动。民间艺人在创作民间美术时,既不炫耀技巧,也不矫
5、揉造作,凭着自己的智慧和生产技能进行创作,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它远比其它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情景;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在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使得不少民间美术被人为淘汰,然而民间美术的原发性特点仍然存在。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就愈能反映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3.充满浓郁乡土色彩的地域性 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不同的民族
6、,不同的地域都会产生其特有的艺术文化,这种区域性的艺术文化传统在塑造着区域民族的文化性格的同时,又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生活习尚,构成了民间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河南朱仙镇年画,西藏唐卡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探究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俗礼仪。在内容上,它往往贴近于生产和日常生活,任凭感情的自然流露,用直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随意性,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乡情、乡音、乡土培养着一方人,又影响着一方人,民间美术是对民间劳动和生活的歌颂。二、民间美术的价值表达 1.实用价值 实用美术的客观
7、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统一。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居首位;美,是从属于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民间美术对于大多数的劳动民众来说,重要的不是其审美意义,而是适应于民俗的实用意义,因此它是民间习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活动。中国民间美术,始终遵循着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尽管民间美术的魅力能让人魂牵魄动,但是它的第一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它的发生、发展均与人民大众的劳动与生活相伴相随。它既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民间美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
8、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不远。民间美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原则。民间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进行美的创造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即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实现其实用价值;其次才是一种欣赏品,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以人的生命原则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原则,民间美术的实用价值总是和生活中的一些实用器物联系在一起,是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相关联,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需要孕育而生的。2道德教化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具有复杂的礼仪规范和严肃的道德准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既在尽性亦在尽意,所以民间美术
9、还担任着启蒙教育的任务。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的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这方面的作品在皖南徽派建筑中的木雕、砖雕及石雕中比比皆是,如:“岳母刺字”、“八仙过海”、“水泊梁山”、“武松打虎”等。总之,民间
10、美术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它有着与精英艺术同样的精髓和价值。自古至今,人们终于逐渐认识到了它的伟大意义。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单纯的风格、朴实天真的品质等等方面启发、影响着多少艺术家,民间美术所承载的文化、道德、社会内涵为社会学家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民间美术作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不管是从社会学还是美学的角度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间美术:指劳动人民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创作。从历史上看,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的美术而言,在现代,则是相对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美术而言。民间美术是原始造物艺术之延续,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是丰富的民间美术现象的直接成因
11、。民间美术是数千年来美术发展的主流,是宫廷美 术、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及其他专门家美术发展的渊源和基础。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艺术,积淀着劳动人民数千年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握世界的经验、技巧、法则,表现着劳动者美好的 情感和愿望。民间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一、集体性特征(民间美术 在物质上、精神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充实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劳动人民约定俗成的功能的、审美的要求);二、娱教性特征(劳动者在改变物质和生活时,可以享受到不平凡的创造者的快乐;由民间美术品构成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在使用、娱乐及进行其它社会生活时,受到直接的社会文化的教育,对人们的发性格、心理
12、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区域性特征(民间美术发展在空间上所显示的特征,区域环境、地方物产、风俗习惯、区域内的闭锁型的 交流及区域内民众的约定俗成的功能的、审美的要求是构成区域性特征的主要因素);四、延续性特征(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显示的具有运动规律的特征,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人的传授”、和“物的流传”来延续的)。民间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 民,少数是牧民、市民和手工业者。其中既包括汉族,也包括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品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业余创作,农民的副业生产,专业艺人、游方艺人的创作。不定期丛刊,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年 7 月创刊。该丛刊以图为主,辅以文字材料,每辑以介绍一个地区 或者一个品
13、种的民间美术品为重点。陇东民间皮影中的原始观念 提要:甘肃陇东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曾经是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摇篮。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历史、人为和交通的原因,许多民间巫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得以保留至今,其中陇东地区的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为我们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陇东地区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与人们很多的原始观念密切相关。关键词:陇东皮影,造型手法,文化的传承性,原始观念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影屏戏曲艺术形式之一,经过千百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与其他民间艺术的造型既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又拥有相对特殊和独立的造型体系。皮影源于汉,至今繁荣不衰。一、陇东皮
14、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位于关陇平原的陇东地区,曾经是古羌族炎帝活动中心和西王母文化发祥地,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保留着大量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据靳之林先生考证,得出结论,生存和繁衍是一切生物最基本的本能P(2),也是作为人类群体文化现象的民间巫俗和民间艺术的基本内涵;因此,陇东皮影的产生,实质上是当地人们对生命崇拜的反映,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主题意识。它作为一种民俗艺术,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民间艺术活动与巫术活动的结合,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世界有限的认识和理解,折射出原始社会人类的万物之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15、所以,皮影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民俗功利。陇东地区的皮影戏大部分是当地人为祭祀神明、巫俗活动、庆祝丰收的一种娱乐方式,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每逢农闲,尤其是腊月,夜幕降临,窑洞里灯火通明,人们围坐暖炕,瞪大眼睛望着雪白的“亮子”,乐声铿锵,唱腔悠扬,享受着影戏带来的精神愉悦,剧目多表现传统内容,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三国演义等历史传统戏剧,既有历史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封神演义等多以反映灵魂不死,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也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杂传”小戏等。陇东影戏从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祭礼神明,其目的是娱神、娱人,到后来随着巫俗活动的世俗化,成了民间的娱乐方式之一,流行
16、甚广。可见,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造型手法和内容均是与民俗活动紧密联系,并产生出与之相对应的造型形式,民俗活动促进了皮影艺术的发展,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俗活动。二:陇东皮影的造型手法 皮影戏是在北宋时期出现,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且风格各异。不同地区的影人及道具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陇东皮影戏属秦晋影系,造型方法和陕西皮影(以东路皮影为主,其传播路线从陕西的大荔、华县经咸阳、彬县、长武传入甘肃省的平凉、庆阳、泾川、环县等)一脉相承;陇东地区早期戏箱多购于陕西,后因影人需求的不断增大、加工周期和资金限制的影响,陇东本地人开始刻制。影偶用牛皮雕刻,一套影戏箱通常有影人头
17、脸配备约四百个,身子八十个,68 匹马和不等的环 境 景 片 若 干;人物规格有两种,一为“寸线”,高约 25 厘米左右;二为“尺线”,高约 38 厘米左右。每一件影人由“头脸”和“椿椿”(即躯干和四肢)两部分构成,在影人胸部和双手置三根挑签子,作为表演操纵之用,“布景”,“道具”叫“底扎子”一般有宫殿、花草、树木、车船、枪刀之类,陇东地区没有专业的雕影匠人,大都是从事戏剧服饰艺人或农民的业余创作。陇东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及受羌族和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又根据当地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喜好,经高度提炼、概括,形成率直敦厚,粗放纯朴的风貌,散发出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艺
18、术地再现在各种人物、道具、色彩和装饰纹上。陇东皮影造型显著特点是:影人造型接近陕西东路皮影特点,并受陇东当地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陇东剪纸艺术造型的源头可追溯到与原始巫术活动的巫俗剪纸,中华民族保护神和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对本地艺人的观念具有较大影响,而抓髻娃娃的原型,就是金文的,即“天”,P(12)“它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族的族徽族徽是一个部落或氏族以图腾为表象的共同标志”。P(117)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手法,刻制的影人的粗犷,刀法的简练,线条的肯切、明快,色彩艳丽,外简内繁,特别强调图案变化的装饰特色。生、旦角色,面部多用阳刻,线条流利而刚劲,线之外的部分全部挖掉,花脸多用阴刻
19、。影偶人体夸张,武生豹头凸额,浓眉大眼;旦影人鼻高、额头圆润、红唇小口,精巧纤丽;头大身长,手臂过膝。“人就是宇宙,人头为天,脚为地,天圆地方,顶天立地,所有的冠都与通天有关,所有鞋都与通地有关,中国人重视头部,头部自成宇宙。头额为天,下颚为地”。P(165)头额造型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和艺术观。影偶人的服装图案花纹与陇东地区传统戏曲服饰非常相似,在敷彩方面主要以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并形成了一套规律,朱索五色在民间用来悬以门户,抵制恶气。我国自古以来认为红、绿是正色;红是喜庆之色、吉祥之色,有红色的物件可以辟邪,因而,通常青年女子为红装,青年男子为绿
20、装,绿、黑二色施于老人服装上,运用一、二种色彩象征、概括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单纯中显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装饰风格。陇东皮影形体较陕西东路皮影大,虽雕工精细,色彩素雅,线条流畅,但整体比不上陕西东路皮影。皮影虽然只有半面侧影,但在演出中通过挑线把式,手夹竹签按剧情把头脸、身躯自由组合,获得大、小、虚、实的复杂形象变化,造成具有艺术性的空间透视深度,把人物性格特征、动作表现的活灵活现。三 陇东皮影的表演 皮影戏在明代前就有流传。清朝光绪时期,受“戊戌变法”以及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民俗文化艺术得以复苏,各种地方戏曲重新登上舞台,为影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音乐声腔素材,使影戏成为一种成
21、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在陇东农村,皮影班除到各地参加巫俗活动之外,时常还会应邀参加农家的婚、生、寿、丧等民俗礼仪活动。为满足大家看戏的欲望,支起“亮子”,(“亮子”既影幕,大的宽约 2 米左右,高约 1.7 米,小的宽约 1 米,高约 0.7 米,用纱罗或细布,还有用纸做的)利用日光唱上几段戏,称“日影”、“热影子戏”,这一演出形式在全国其他地方较为少见。过去的皮影班在陇东地区常称为“串窑洞的”、“戳皮猴子的”,影戏成员 46 人,说唱和表演由“唱签手”一人承担;“场面”起码 3 人,2 人拉胡胡,带吹“唢呐”或带提“二手”(敲锣),1 人掌鼓板带打堂鼓,演出过程中几人配合默契,融为一体
22、。陇东皮影剧目反映了当地民众习俗与信仰,除常见的传统剧目外,皮影戏增加了封神演义等民间话本改编的曲目内容。在当地,影戏开演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先灵位前燃香叩头,有请先人一同看戏的意味;这反映了人们仍保存着对祖先灵魂崇拜的文化遗存,艺人在演出之前要“净手”,戏箱上不能坐人或放置东西。陇东道情皮影的影人被称为“神柱子”,即“神”的化身,艺人们既是民间巫俗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他们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影戏在正戏开演之前都有三折“神戏”程式,通常是送瘟,谢神,第一折“天官赐福”,第二折“刘海戏金蟾”,第三折“福禄寿三星”。另外,各种巫术性质的还愿戏,按“社”里人家许下的“神愿
23、”多少,依“神位”顺次唱下去,每位神唱三折,唱毕,会长献“花红”礼,献礼后接唱正戏,正戏种类很多,有大戏本子,如杨家将、五典坡等。神怪戏是皮影戏特有的节目,既有像白蛇传、西游记之类,也有一种专门描写“地狱”审判酷刑的戏,叫做“拷查录”。劝世剧相似“宣讲拾遗”、“劝世文”之类。如烟鬼游魂反映了大烟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目的是训诫后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皮影戏的唱腔主要有秦腔、陇东道情、碗碗腔、眉户等;陇东道情颇具地方特色,有帮腔,音乐节奏鲜明。唱腔基本是弹板和飞板两种,另外有一些民间小调作为助唱腔。四、陇东皮影的文化的传承性 陇东皮影戏洋溢着较多的原始意念因素,它以感情意念为基础,以追求情感上的
24、“真”为内涵,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传承性劳动的积淀,当代艺术家通过对于皮影的深入学习、研究,对传统资源高层次的整合,使传统民间艺术再生和复活,为中国艺术学科注入生生不息的美妙想象力,提供富有弹性的起跳平台,并从中可以感受到皮影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向我们演绎一幅幅中华文明“活”的发展史,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本质的载体和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的创作,大多是对艺人内心世界的率真表达。在表现世间物象时,常常是从自身内心理想世界出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改造或装饰,大胆地运用概括性手法,象征性地表现事物的本质风貌及特征。各种民间美术表现手法的形成是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创造出
25、日渐完美的艺术形式。纵观全国的皮影造型,其手法与风格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唐、宋寺院雕塑、壁画以及戏剧的表现手法与风格。影戏中武将、神将等造型,多来源于佛教寺院中金刚力士等造像。艺人根据影戏的特殊要求,要求运用省略,简化等造型手法,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皮影在传播过程中,各地区艺人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剧种的风格,以及当地的民俗、民风和传统审美习惯,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和流派。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型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文章从联想象征式、圆满完美式、自由随意式、集体程式化、组合渗透式、概括抽象式
26、等六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规律,从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民间习俗的关系中所揭示出它所具有的特殊审美价值。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民俗;混沌思维;程式 在漫长的人类文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民间美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造型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改造,逐渐把握了美的造型规律。民间美术造型是以实用目的为首要条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精神物质形态,民间美术的造型主要有以下特征:一、联想象征式 不同的事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生理、心理感觉,这些感觉会有某种共通性,这种“通感”作用就是艺术的象征手法得以实现的基础,可以
27、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品味本是品尝器官舌的功能,引申为从艺术作品中细分出差别、等级、层次的范畴,而冷暖也不只是皮肤感觉的对象,常用来说明色彩有对比关系或一种心理感觉。中国人的气质含蓄内敛,尤其在感情的表达上不会直白外露,往往会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将人的内在精神与外部世界的感触联系起来。诗经中最原始的诗歌大都是从草木鸟兽的外物而引起的感动。由“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习习谷风,以阴其雨”想到“敏勉同心。不宜有怒”。民间艺术是比、兴手法最丰富的宝藏,因而联想象征式是民间美术最重要的造型特征之一。1、形象、意义象征。在民间美术中,常
28、用这种手法将一件事物或一组物体表达出美好吉祥的意义。如以石榴、葫芦、金瓜、鱼、蛙等动植物表示多子,以松、鹤、龟、桃祈愿长寿,以双飞燕、并蒂莲喻夫妇恩爱。在黄河流域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保留了很多隐喻男女的纹样,如意云头形象象征男性,菱形孔或莲花象征女性,鱼戏莲、鱼钻莲隐喻男女交欢,莲花童子、抓鸡娃娃是抽象的“生命繁衍”形象。这类图案纹样的喻意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而略有差异。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观也对民间美术发生一定的影响,如以金木水火土,对应西东北南中五方,白青黑赤黄五色。2、谐音。民间俗称“口彩”,以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物体表达出吉祥的喻意。如蝙蝠、寿桃、南瓜、佛手表示福禄寿喜,莲花与鱼谓之连年有余,
29、谐音的例子很多,有的“谐音”物象与字面有着恰好的内在联系,如马上封(蜂)侯(猴),喜上眉(梅)梢,这种集体意识的创造物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和寓意。民间美术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图象,虽然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原型,但通过民间文化的传承,逐渐具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如虎用于辟邪和护生,狮作为祥瑞之兽。用于装饰民间建筑或作镇墓、镇宅之物,每逢节庆,南方多以舞狮来表现祥和吉庆。还有瓜瓞绵绵,龙风呈祥,三阳开泰。鹿鹤同春等多种吉祥图案纹样早已为人们熟悉和喜爱,在各种民间美术中停留下来。二、圆满完美式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老子讲“无往不复,天地之
30、际也。”系辞上传说“一阖一辟谓这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中国古代的这种宇宙观与佛教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表现在戏剧、小说中的是大团圆结局,表现在民间美术造型上即崇尚圆满完美。浑沌思维的整体性,使民间艺术家追求对事物的完整、全面的表现,不同于西方近代的焦点透视法则,民间美术不局限于视觉定点感觉,而是以全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把长期观察所得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创作中,所以背面或内有地事物虽然在某一视点看不到,但它是确定存在的,理应把它们完整表现出来,毕竟领悟万物运行的本质规律才是民间艺术创作的根本。其一是通过环型透视,视点围绕对象作环形运动,有可能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和背
31、部进行全方位的展现,这种方法在原始艺术及埃及、古巴比伦、印度的古代艺术中也经常运用。云南沧源岩画表现的原始村落如同沿村落外圈面向村落中心走一圈所见到的视象,埃及人画的池塘是从中心向外环视,树木向四周生长,古埃及人物造型的正面律。古印度雕塑的四方观念都体现了崇尚完整、圆满的观念。这种造型观念从我国古代的人物雕刻,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动物纹样,汉代画像砖石的丰满充实直到现代民间美术的造型一脉相承,所以民间剪纸常出现侧面头部正面双眼的造型,并且同时出现两只手。这种情景乍看不合情理,细看那种质朴和古拙的韵味的确是从生活中。从民间艺术的观念中走出来的另一种真实。其二是通过 X 光透视,民间美术表现石榴、葫芦
32、、南瓜一类的瓜果时往往剖开物体,使其露出籽来,透过母鸡可以看到腹内的鸡蛋,公鸡肚子吞下了五毒,在老虎、牛、羊、鹿身上装饰梅花等图案,透过房屋的墙可以见到室内的景象。民间美术在造型上既求全又求美,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其三,民间美术讲究构图的完整性,常将画面看成独立的舞台,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小天地,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山东潍坊木版年画女十忙画面中的十一个妇女,有的弹棉花,有的纺纱、捻线、织布,其间穿插有儿童、花猫、黑狗既填补了画面空白又活跃了气氛。在剪纸中男女老妇,衣服都饰以花纹,连老虎、狮子、鹿、狗动物身体上都描画出花草的形象,为的是使
33、画面丰满、完整、突出喜庆热闹的主题。三、自由随意式 民间美术并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它是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份,为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在民间美术中经常看到不同时节存在的花卉、蔬果摆放在一起,太阳、月亮、星空、云彩一并出现在天空上,这些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造型恰恰体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逻辑。民间美术是长期以来集体意识和传承性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艺术家以原始意象作为心理基因,经过长期锤炼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技巧,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形象,自由发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艺术家具备的高超技艺和轻松心态使民间美术表现出造型上的随意性。阿城:剪纸手记中提到陕北黄陵的张林召老人“不
34、能在同一视点上看到的脸或者说人物的脸在不停转动。这种造型处理,我们可以在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有绘画中见到。”她剪刀下的人物举手投足不拘一格,人物的木然、苦涩、惨淡、幽默都在这看似不经意的运剪过程中流出来。民间艺术家创造某一主题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主题气氛的煊染上,省略了某些细枝末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却能顺理成章。邳县剪纸正月里来是表现民间欢庆节日的热闹场景,前面敲锣打鼓的人小,后面踩高翘的人愈加高大,旱船里的人只露出上半身,种种不合理都被喜庆的气氛冲淡了,消失了。民间美术造型手法的随意往往与它特殊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工作条件的简陋,材料的粗略,时间的仓促,接受群体的文化状况
35、会给创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种种劣势反而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旧时的绵竹画作坊,在年关赶完任务后,老板允许伙计们用剩余的材料作些私活。由于时间紧迫而省略了一些工序,即兴刷上色彩代替套板,竟形成类似“大写意”的酣畅淋漓的审美效果,即所谓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四、集体程式化 民间艺术在历史的进程中由各种集体意识活动的约束而形成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审美标准。任何门类或品种。使用的工具、材料,它们的造型特点都有历史的传承性和严格的程式性。中国是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经历了漫长的封闭式的封建社会,民间美术又生存于偏僻、边远地区,地域的闭塞和文化的局限,使外来文化很少有机会介入,加上民间美术传承
36、方式的相对固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生产手段和材料和陈旧,使得不少艺术种类仍保留其固有的面貌和特点。在民间美术中,某种形象表达的含义,形象与形象的特定组合,什么时间用于何种场合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这种规定性受制于原始混沌思维中的集体表象及其一脉相承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这种思维方式使个体服从群体,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的集体表象,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当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时,必然受集体表象的限制,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民间艺术会因为这种传统的模式表现出一定程序的共通性。民间美术中富有象征韵味的组合形式伴随着成语、歇后语而为民间继承,如金鱼(玉)满堂、终(钟)
37、声平(瓶)静(镜)、戟(吉)馨(庆)有余(鱼),这些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组合成为一种题材,在剪纸、年画、刺绣、民俗中反复出现,为民众所接受。一些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借着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形成固定的模式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一旦有机会表现,这些鲜活的形象即刻呼之欲出。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多出于劳动者阶层,没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学艺之初,或靠前人口传心授,或以世代积累的“画谱”作为范本,因此,民间美术造型方法形成一定的共通性。唐代画圣吴道子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吴带当风的人物造型方法在唐宋之后的壁画中广为流传,而民间雕塑至今保留绘塑不分的特点。全国二十多个地区生产的木版年画在
38、风格上虽有区别,但造型手法大同小异,“娃娃样”、“仕妇女样”、“寿星样”都有特定的“口诀”和“章法”作为参照,充满原始巫术色彩有傩戏面具以及受其影响的藏戏、地戏面具,社火、皮影、戏剧脸谱都有严格的程式。如陕西社火脸谱在前额上以特定的形象表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炎帝神农氏额画灵芝草,寓其教民稼穑,制药医病,轩辕黄帝额画白云托日,寓其丰功伟绩。皮影艺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所谓底谱,如刻画男性的喜怒哀乐: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睁性情凶。若要笔,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戏曲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各类角色行当中都有一系列对应的装扮程式,而且与舞台布景,音乐动作相协调。程式化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把变化寓
39、于传统的结构规范之中,现存的民间美术中有许多根据社会发展而创作的新题材,它们仍以集体表象方式构成一定的程式稳定地传承下云。如门神由汉代的神荼、郁垒演化为历史人物秦琼、敬德。形象的改变并没有改变门神的性质,无论神话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或是历史演义中的关羽、张飞,都已在人们心中形成一定的形象模式,大话西游、戏说三国之类的新说法尚无法撼动传统题材的主体地位。五、组合渗透式 这种造型方式是指原始思维中把不同事物交线渗透。混同一体的关联方式,这种造型表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形成强大的魅力和奇特的美学趣味。组合渗透式有两种基本方法。其一是拼结组合,把多种事物的元素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形
40、象。龙的形象在自然界中是没有原形的,它是由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巴比伦的人首翼兽像,都是这类图腾,祖先观念的产物。这种联想组合表现出一种超自然、超科学、超逻辑的自由,能够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同物种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自由翱翔,使之任意组合形成新的表象。这种形象在民间艺术中世代相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造型,如玄武、麒麟、凤凰等瑞兽祥禽,或者是综合图腾的演化物,或者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它们都是人们通过想象集合各种动物特征的综合组接而成。民间艺术中常采用这种造型方
41、式。如鱼身娃娃、生命树、鱼人、鸡头鱼、双鱼石榴等,各类神话小说、历史传说成语民间美术的题材,其中拟人化的造型都属于这种类型。其二是精神组合,以一种事物的形象为基本轮廓,把其它事物的形象提炼为一种精神,渗入在这个基本形中。这种造型方式在布玩、泥玩之类的小型工艺品中常见。布老虎是民间常见的形态,它的憨厚朴实笨拙可爱同自然界中那个百兽之王的凶狠健劲有了天壤之别,布老虎只保留了老虎的基本轮廓,具体形态有了很大改变,狡健灵活的身躯变得短胖可爱,威猛的面部变得天真可喜。陕北流行的拴娃石狮也属于这种类型自然界中的猪、狗、猴、鸡,无论其原来的特征如何进入艺术家的视野后都剔除了它们不可爱的一面而加进儿童的憨态,
42、成为一种惹人怜爱的形象。六、概括抽象式 民间艺术家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时、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虚饰,以概括性抽象性的手法表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来面貌。概括性手法突出表现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其本质,舍弃、弱化细枝末节,流传于民间的画有不少夸张的内容,如“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文人一根钉,武得一张弓”等。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为突出门神的勇武,尽量横向夸张,把人体比例缩减为四个头长,形成方厚如山的气度,而仕女则被刻画得格外清秀,细腰削肩极尽婀娜之态。在贵州民间泥玩中,野猪的造型十分奇特,头部和嘴占了大半位置,躯干几乎被省略了,却将野猪的生猛表现得鲜活生动。民间木刻版画在处理大场面时,以
43、简略的笔画表现出多种物象,如同戏剧表演,几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版画中几组细浅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这种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是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中保留着“象征性”基因,言未尽而意已明。在织绵刺绣和桃花这类民间美术种类中,除少数具象图案外,大部分都是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这种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圆点、三角、旋涡、波折、齿纹、鱼纹、蛙等多种纹样,抛开现实本身的各种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极简单的线条概括抽象现实的形象。要把各种动物、植物、抽象为几何图案,不但要仔细观察,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集中概括,夸张变形,而且还要饱 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
44、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
45、、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 ,它们的制 作材 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 浪漫主义色彩。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
46、。雕塑。有彩塑(奇观彩塑、小型泥人)、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刺绣染织。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服饰。包括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戏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纸扎灯纸。包括各种花灯、各种纸扎。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食品。糕点模、面花面点造型
47、、糖果造型等。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 2020 世纪的中国,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全面转型为特征,整体地沉浸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的中国民间美术,处身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变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观百年历史履迹,原生形态的衰落与蜕变形态的生发,构成民间美术随社会文化变革而呈现的两种基本态势。一 中国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衰落是整体性的。百年来不断扩展、深入的社会文化变革,以及对“原始生态环境”日甚一日的改造
48、,深重地瓦解了民间美术古风承传的基础,以致今日的衰落现象,难以和历史上不断经历的“变异”相提并论。本世纪的现代化革命,有别以往那种改朝换代式的变革,它建立在生产方式和世界观彻底改变的基础上。其势所及,前工业时代所构筑的价值体系,莫不呈现紊乱甚至分崩离析。就实质而论,贯穿中国百年社会文化变革运动的现代化主题,远非古代自然时间观中的星移斗转。它被现代线性时间观纳入到直线式单向发展轨道,内蕴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规定性。西方世界所策动的工业革命,以其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向整个现代世界提出了这个史无前例的主题。因此,包括西方人所特有的阐释方式在内,现代化主题的逻辑规定性显示为对工业生产方式和科学世
49、界观的普遍认同。工业化、城市化和科学化等西方文明色彩的阐释方式,相应地构成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一般演绎趋势。就人类的生存理想而言,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含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识。景颇族织绣中的“鱼花”纹样与仰韶彩陶上的鱼纹颇多相似之处,也有生殖繁衍的象征含义。湘西土家织绵纹样多为菱形结构,以斜线为主体、对称、连续排列,在极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蜘蛛的形态,有一种内聚力和律动的美感。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汉族的民间服饰,日用品装饰上也可以看到抽象几何图形,如百家衣、百纳幛,采用各种方形、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几何状的组合呈现出某种动物、植物造型,色调鲜艳和谐,气氛热烈喜庆。民间美术通过以上六种
50、主要的造型手段,以其丰富多彩的意象组合和集体无意识所形成的稳定性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成为一种从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共同语言。民间艺术作为形象思维的集体表象,不仅保留了丰富的程式图象,而且接通浑沌思维与逻辑思维,勾通了古代文明与当代文明,让我们寻着民间艺术探寻到原始艺术的奥秘。否真能够实现它对美好未来的承诺,依然悬而未决,甚至眼下也并非不容置疑。但是,它从一开始就被视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文明”与“进步”,以致广泛持久地激励着满天下怀抱幸福理想的芸芸众生。在它的缀满五彩花环的旗帜下,现代人义无返顾,蜂拥向前,势不可挡。随着中国大众对现代化运动从痛苦无奈的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主动参与,民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