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汉语(上)复习提要 通论词汇部分 1、汉语字典词典编排的体例: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 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 2、古代字典辞书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读若法: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注音 3、常见的工具书:说文解字的时代、作者、收字情况、体例、说文四大家及其作品、地位及不足 东汉许慎编,全书计 14 篇,收字 9353 个,重文 1163 个,将近万汉字归到 540 个部首内,据形系联,以义相从,开创按字形结构编排字典、辞 书的先例。编排体例:按部首的不同分为 54
2、0 部,每部之内的所属字大体上是:以义为序,依义相聚。说解体例:先释义,后解形,再注音。以秦 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进行的,间或举出古文和 籀文,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许慎(约公元 58147 年),字叔重,汉代经学 大师贾逵的弟子,古文经学家,号称“五经无双”。说文四大家: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 江苏吴县人 说文通训定声 桂 馥 山东曲阜人 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 山东安丘说文解字句读 说文释例 局限与不足:说文解字注 说文通训定声 缺点和局限:对一些字的解释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封建 思想;对一些字形的解释不正确,失于穿凿。说文解字价值: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
3、体结构,因形见义。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辨字 体变迁。是研究甲、金文的桥梁。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 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从分析字形入手,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又用“读若”法注释字音,所以它又是研究上古音的桥梁。康熙字典 清代以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 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体例: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 上中下三卷。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不足:错误较多。王引
4、之字典考证 训释内容:证引、义释、音注(叶音、反切、直音)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 56000 个左右。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汉语大词典: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 年出版 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辞源:陆尔奎等编纂,商务印书馆 1915 年 出版正编,后续不断在修订。
5、它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辞书。正、续编合订本“计单词万余,复词十余万”,内容包括一般语词、常用词组、成语、典故等,兼收各科术语、人名、地名、书名等。体例:领头字按部首法排列,首字相同的复词 再接第二、第三字的笔画数分先后。首字下先注音,采用音韵阐微的反切,或注直音,并附诗韵韵目。释义用浅近文言,并附书证。译词多附注英文。全书附有插图六百余幅。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辞海:自 1989 年起,每隔十年,修订一次。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 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新出现的词语,如“因特网”、“多媒体”、“转基因动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书中随文附图
6、共一万六千余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彩 色照片,因此这本彩图本辞海也成为我国大型辞典中的首创。修订:辞海由 214 部首调整为 250 个部首,综合性的辞书。辞源由 214 部首调整为 208 个部首,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1819 年出版。体例:按古声母 排列,共分为试卷。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共收虚字 160 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缺点:收字太少。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词诠:杨树达著,1928 年出版。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时先标明词
7、类,然后释义,在列举例句。缺点:分类过于琐细。助字辨略:清刘淇著,1711 年出版。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内容:取材从先秦 到元代,内容包括经 传、诸子、史书、小说等。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 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词 537 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4、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5、古今词义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的扩大:今义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大于古义
8、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称之为词义扩大。(例:“菜”,古代专指蔬菜,现在既可以指蔬菜,又可以指肉类、蛋类等副食品,与“饭”相对。“响”,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 一切声音。)2、词义的缩小: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小于古义 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叫词义缩小。(例:“宫”,在上古时代泛指所有的房屋。后来“宫”只能指帝王居住的宫殿,现在指某些 文化娱乐场所。“瓦”,古代泛指烧制的各种陶器;现在“瓦”主要指盖屋顶用的一种建筑材料。3、词义的转移:古今词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不一样,即词义在发 展过程中由表示甲事物转向表示乙事物。(例:“汤”,在古代表示热水,到现代汉语里表示菜汤、米汤。“领”
9、,古代指脖子,今指领子。“忙”,古代指心中烦乱,今指工作多。)6、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古义褒今义贬的:v 复辟古:恢复君位。今:泛指被推翻的反 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制度或地位。v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v 吹嘘古:替人宣扬、称扬。今:说大话,并且含贬义。(2)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原是“冶炼”的意思,用作比喻义时,指酷吏玩弄刑法对人 进行诬谄。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今义则带褒义,使身体强壮,使 思想提高。如“锻炼身体。”(3)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搜神 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今: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 的消息
10、。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今:品德恶劣。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毁谤。背 后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4)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祥古:征兆、预兆。今:吉兆、吉祥。7、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异:(1)古义轻今义重的:恨古:遗憾、不满。司马迁报任 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今:痛恨、仇恨。(2)古义重今义轻的:v 怨古:怨恨、痛恨。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今:埋怨。v 咎古:灾祸。今:罪责、过失。v
11、“饿”古义指没有饭吃,饿得快要死了,不是一般的肚子饿,后者古代称之一“饥”。左传宣公二年:“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今义的程度则轻多了,指一般的饿。v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8、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第一,从词的数量上看,由少变多。第二,从词的语音形式上看,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词发展。第三,从词义上看,相当数量的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经常处在变化当中。(词义的变化是词汇发展变化中最重要最复杂的 变化,前后不一致的现象特别多)9、古汉语词汇的构成和特点:(一)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体 同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为主体这种现象相反,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
12、复音词比较少。无论是秦汉时代的作品,还是后代仿古的文言作品,都体现出这个特点。(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古汉语词汇里一词多义现象非常突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二是各个 多义词包含的义项也都比较多。现代汉语复音词虽然也有多义的,但这样的复音词不多,而且这类复音词所包含的义项也比古汉语多义词所包含的义项少得多。我们在阅读古书时,要注意古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在分析词义时要仔细推敲,勤查工具书,防止简单粗疏,牵强附会。例如:故(1)公问其故。(原因)(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6)广故
13、数言欲亡。(故意)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从音节数量来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词;从语素数量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回顾: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1.从语音的角度分:单音词(多义性/向复音词发展、复音词 2.从语素的角度分:复音词(上古的复音词虽少但存在)单纯复音词-联绵词(含叠音词)、音译词;合成复音词-复合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 3.从词义的角度分:单义词、多义词(-)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叫做单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叫复音词。在书面上,单音词用一个字来记录。单音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单音词有两大特点:A.单音词的多义性;(只有一个意义的
14、词叫单义词,即一词一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即一词多义。)B.单音词不断向复音词发展 10、古汉语中的单音词演变为现代复音词的几种方式:1、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我们称之为附音词)如:爷一一阿爷 夏一一有夏 欣-欣然 石-石头 2、以原单音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相关语素构成复音词。或利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复音词。如:艰一一艰难 恐一一恐惧 将一一将军 洪一洪水 减一一减少 3、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如:伐一一攻打 师一一军队 息一一呼吸 亡一丢失、逃跑 11、什么叫单纯词,单纯词有哪些类型,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语素,记录单纯复音词的每个字都只起标志音节的
15、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逐字解释,几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该词的意义。类型: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叠音词、音译外来词三种。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两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的联系,或双声或叠韵,或双声兼叠韵,也有无语音联系的,不多见。1、双声联绵词:参差 仿佛 伶俐犹豫 唐突 匍匐 2、叠韵联绵词:逍遥 彷徨 依稀 从容 蹉跎 徘徊 龙钟 窈窕 逶迤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辗转缤纷燕婉,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芙蓉 玛瑙珊瑚 陵迟滂沱 狼狈 跋扈狼藉(联绵词两个字记一个语素,每个字都不单独表义,不能拆开解释)叠音词:1,摹拟声音:淙淙、潺潺 2,描绘状貌:夭夭、萋萋 外来
16、词:玻璃、浮屠、单于、骆驼、可汗、箜篌、葡萄 12、什么是合成词,合成词有哪些类型 合成复音词: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的词叫做合成词。构成合成词的语素可以都是词根,全由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复合式合成词;可以一个是词根,一个是词缀,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叫做附加式合成词。1、复合式合成词 就复合式合成词各词根之间的语法关系而言,古代汉语的复合式合成词主要有 偏正式、联合式、动宾式、主谓式四种。偏正式:天下 宇内 布衣 黎民 百姓 联合式:干戈 国家 社 稷朋友 膏腴 动宾式:将军 执事 司命 知府 总角 主谓式:冬至 月食 霜降 口吃 3、附加式合成词 这一类合成词由实词素和虚词素构成,实词素
17、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虚词素一般只表示词性和感情色彩。例如有夏 阿爷 喟然 13、什么叫偏义复词 有一部分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并不都参与表义,而是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整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的词叫做偏义复词。(联合式合成词的特殊)偏义复词的出现,往往跟上下文的偶数音节有关,是调节音节的一种手段。有两种情况:(1)由两个相反的语素组成。史记文帝本纪:”骂其妻日: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齐民要术:簾引汉杨孚异物志:“蒹实虽名三簾,或有五六。长短四五寸。(2)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礼记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战国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哪个语素上,要根据
18、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14、什么是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15、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义引申的规律有哪些?文选部分 郑伯克段于鄢 齐桓公伐楚 通论文字部分 1、什么叫六书 六书一般用许慎的名目而依班固的次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指汉代学者根据对古文字的形体 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 和具体的造字方法 2、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如何定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
19、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3、什么是四体二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常见的例字 以戴震为首的清代学者把六书划分为“四体二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字之体(或曰造字之本),转注、假借是字之用(或曰用字之法)。4、对“六书的评价”。“六书”理论的重要意义 “六书”是根据当时已有的古文字总结出来的造字规则和造 字方法,比较系统地说明汉字字形与意义或读音之间的联系,首次归纳了汉字结构的基本类型,反映了汉字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规律。“六书”理论的局限性 C“六书”的定义与例字相抵牾。A“六书”不能包括所有的汉字。B 六书”的阐释有些地方
20、含混不清。5、什么叫古今字?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含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一个字记录的某一意义创造新字。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 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在不同时期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6、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关系有哪几种情况(1)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2)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3)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7、什么叫通假字?
21、通假字形成的原因 1、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来有表示某一音的字形,但是书写时由于各种原因写成了 别的同音字,这种情况我们称为“通假字”本来的字叫本字,被借用的字叫做借字 2、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即是所谓“依声 託事”。8、如何区别通假字和古今字?古今字 通假字 时间层次 古字使用在先 今字产生在后,具有历时相承的关系 通假的发生必须以借字和本字同时 存在为前提,二者是共时的关系 原因 古今字是与词义引申和本无其 字的假借所引发的造字活动紧 密相关 由于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 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 用 性
22、质 是造字活动的结果 是现存字的借用,是用字现象 意义 古今字中来自词义引申的一类 古今字的意义有关联,来自同 音假借的今字与古字只在本义 上有交接 本字与借字意义上没有关系,只有语音上的关联 9、什么叫做异体字?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1.定义:音义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叫做“异体字”。2.异体字产生并存在的原因: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詠-咏 睹-覩 線-线 嶽-岳 煙-烟 堃-坤 喆-哲 埜-野 旹-時 淚-泪 傑-杰 點-点 10、异体字的类型.异体字的形体类别:a 造字法不同:嶽-岳 淚-泪 堃-坤 埜-野 b 形符不同:詠-咏
23、覩-睹 脣-唇 雞-鷄 c 声符不同:線-线 煙-烟 旹-時 螾-蚓 d 形符声符都不同:賸-剩 愬-诉 邨-村 e 形符声符的位置不同:鵞-鹅 羣-群 咊-和 秌-秋 f 形符声符的位置不同又改变写法的:襍-雜 慙-惭 裡-裏 11、什么是简体字,什么是简化字 定义: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笔画多少相对而言。笔画多者为繁体,笔画少者为简体。简体字古代早就有“简化字”,是指由国家有组织有规划地对汉字进行笔画简省整理而定的字,因此简化字自然也是简体字。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由国家组织的对汉字的简化,一次是秦始皇时代,一次是建国后的 1956 年,
24、发布汉字简化方案,公布第一批简化字。1964 年编印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 2238 个。1986 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调整后简化字 2235 个。连续公布四批简化字,共计 515 个。12、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对应关系:一个简化对应一个繁体字 書畫蘭趙錢孫李張飛 一个简化对应多个繁体字:升-升 昇 陞 干-干 乾 幹 榦 13、简繁一对多的例子 阅读古籍应注意一对多的情况 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后-後 杜甫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餘-余 文选部分 冯谖客孟尝君 庄辛说楚襄王 通论语法部分 1、判断句的含义和特点 定义: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事物的
25、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特点:名词性谓语;对主语属性作判断 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提顿。根据“者”、“也”的各种目前的搭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四种形式比较常见。1、主语,谓语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高祖本纪)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2、主语,谓语也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战国 策齐策)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3、主语者,谓
26、语 虎 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粟 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4、主语者,谓语+也 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主语,副词谓语 帮助判断的副词:“乃”、“即”、“则”、“诚”、”必“,”亦“等,肯定判断的语气,“非”否定判断的语气。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一)乃 就是 项梁父 即 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即 就 是 此 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则 就 是 此 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诚 实 在 是 子 非 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非 不 是 四、注意事项 A.古汉语判断
27、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是”同“此”。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僖公 三十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 氏)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左传哀公 元年)汉语真正的判断词是“是”,它作为判断词开始于先秦,汉代逐渐增多,魏晋以后用得就更 多了。1、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以“是”作判断词的判断句,但文献中用例极少。此是何种也?(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2、汉代以后,“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大大增多 了。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B.古汉语中的
28、“为”“為”是一个 普 通 的 动 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 是 判 断 词。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左传隐公元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 夫子?(论语微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3、判断句的活用(一)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 渊)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二)解释词语。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孟子滕文公 上)厥,其也。(尔雅释言)(三)表示内容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报任安书 (四)表示原因。孟尝君为
29、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策齐策四)3、宾语前置的条件有哪些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指人的:谁、孰;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指物的:奚、曷、胡、何;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表示处所的:安、焉、恶。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 策)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二、否定句中 这种句式需要同时具有两个条件: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必须有表示否定的副词或 代词“不、未、无(毋)、莫”等。宾语必须是代词。居则曰:“不吾知也。”
30、(论语先进)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在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宾语不倒装的。例如: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魏风园有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两汉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少。魏晋以后,接近口语的作品,如世说新语 百喻经和唐代的变文,几乎没有前置的现象了。三、用代词“之”和“是”复指 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使宾语前置以后,还可以借助指示代词“是、之”复指前置的宾 语:宾语+是(之)+谓语动词。“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左传宣公二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在前置宾语前加上语气
31、副词“惟”,构成 惟+宾语+是(之)+动词。例如 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列子汤问)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鸡鸣而驾,塞井夷竃,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四、强调介词的宾语 古代汉语中在强调介词的宾语时,也常把其宾语放 在介词“以、自、于”等前面。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经邶风日 月)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五、其他 强调和突出宾语,可以把宾语无条件地提到动词前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古代汉语行为
32、数量的表达方式。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是:1.一般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不用动量词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墨子九距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2.强调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 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这种句式是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才把动词后置的。在“鲁仲连辞让者三”这句话里,“鲁 仲连辞让者”作主语,“三”作谓语。5、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 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6
33、、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第一,定义上,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第二,原因上,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一旦离开了这个语言环境,这个词仍然恢复它的固有的词性.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7、什么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动词、形容词、名词均可活用为使动用法)8、什么是意动用法 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主要是人们主观 上的某种想法,与事实不一定完全一
34、样。一类是形容词活用意动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 点”。只是人主观上的认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 如此。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 子尽心上)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类是名词活用意动 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对宾语做出某种处 置”的意义,所以有的语法书也称之为“处动用 法”。例如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宣公二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 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9、
35、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关系 相同点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不同点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 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 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10、什么是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 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1.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 如: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表示目的或原因。翻译为:主语+为了(因为
36、)+宾语+动词 如: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 3.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主 语+向(对)+宾语+动词 如: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 二十二年 11、名词作状语有哪几种情况?1.表示方位和处所。(“向”/“在、到、从”)(1)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向西。(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2.表示工具和依据。(用/依靠、依据、按 照)(3)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书:用书信。(4)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象对待一样的(来对 待)/把当作(来对待)(5)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
37、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4.表示比喻。(象一样的。)(7)嫂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8)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12、名词或者形容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 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38、)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绢制的单衣)。(史记滑稽列传)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晋师军于卢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 秋上农)7.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 词多活用为动词。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39、秦。(贾谊过秦论)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资 治通鉴肥水之战 14、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哪几种常见的类型 1.“于”(於)字句 (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于”引进主 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2)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 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 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2.为字句 (1)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如: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2)“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省略,直接把“为”字放在动作的前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3.见字句 (1)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厚者
40、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见”字用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汉代以 后也有不表示被动的,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 传)汉末,“被”字可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被”是介词。(3)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14、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1.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吾”在魏晋以
41、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 作宾语(否定句中可以)2.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賓語 和定語;“而、乃”一般只作定語。3.第三人称: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彼”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他”字上古的含义是“其他”、“别的”,唐 代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4.古汉语的人称复数表示法(1)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2)在人称代词后用“侪、属、曹、辈、等”等字 表示人称复数。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5.谦称与尊称 谦称
42、有“寡人、臣、妾、仆、愚”等;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14、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1.近指与远指:古汉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可译为“这”;远 指代词主要有“彼”,可译为“那”。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醜下)2.泛指与特指:“之”、“其”“之”既可以翻译为“这”,也可以翻译“那”,是泛指代词,经常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其”指代的是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 语中的“那个”、“那种”,是特指代词,经常 用作定语。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 二年)3.特殊的指示代词:“然”、“尔”、“焉”、”“然”
43、、“尔”作指示代词用,其特点是作谓 语,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那样”;“焉”的特点是兼有指示代词与语气词两种词的 特性,能指代一定的范围,同时还能够表示句末的停顿语气。15、代词其、之、者、所的用法 五、辅助性代词“者”“所”“者”和“所”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 又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 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名词性的“者”字或“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这种词,称其为“辅助性代词”。1.“者”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和数词或时间词之后,可译为“的(人或东西)”等。赦之,以劝事君者。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所”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之前,可译为“的(人或东西)”等。如: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 之所尊也。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3.“所者”该结构指代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 离娄下 4.“所+(介词)”的用法(1)意义可理解为“的工具”、“的地 点”、“的人”等。是吾剑之所从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2)意义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是乱之所由作也。文选部分 论语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