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复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其中“亟”的含义是( 屡次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句中“甲兵”的含义是(甲:铠甲 兵:武器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其中的“虞”和“涉”的含义分别是(虞:猜测,预料 涉:踏入,进入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是( 指虞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其中第二个“武”的用法是( 丈夫的谥号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克”的意思为( 能 )“衣裳”这个复合词的构成方式是( 联合 )“颜渊蚤死”中蚤是( 蚤通早,过早的 )“以刀劈狼首”中“狼”充当( 定语)“登轼而望之”
2、中“登轼”充当( 谓语)“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中“女”是( 通:汝,暗指统治者 )“小学”的含义在古代是指( 文字,后来尤其是清代包括了形,音,义三个方面)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列法,全书共分部首( 540个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中“发”的意思是(启封 )“好”的本义是(泛指一切美好食物 )“访”的本义是( 广泛征求意见,问询 )“反”的本义是( 通:翻,翻转,颠倒 )“如”的本义是( 随从,依照 )“奔”的本义是( 快跑 )“谢”的本义是( 认错,致歉 )“责”的本义是( 债款,债务,索取(财务) )“让”的本义是( 责备 )“战”的本义是( 作战 )“见”的本义是(视也,看到 )“
3、望”的本义是( 远望 )“信”的本义是( 真心诚意)在“孟姜、伯姬”这样的姓氏中,在姓前加“孟、伯”表示( 排行 )“辟”的本意是( 施加刑法 )“引”的本义是( 拉开弓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全句属于( 判断句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该句中“焉”的词性是(语气助词)“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一句中“谓”的宾语是( 之 )上古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 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三”一句中的“三”是作( 补语 )古代汉语中,变更动宾词序时,常用代词“是”或者“之”复指提前的宾语。但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
4、的话,一般只用( )“君子不器。”中“器”字( 器具 )下列各句中,“勿”字并非用于祈使句的是( )古汉语中“未”一般相当于“没有”,也有相当于“不”的,下面的句子中“未”相当于“不”的一句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句中的“远虑”充当( 宾语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识”的意思是( 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厌”的意思是(厌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中“给”的意思是(动词,供应,供给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中“不榖”的意思是( 齐侯的自称(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肆”意思是( 扩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中“辅”意思可理解为
5、( 颊骨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中“完”的意思是( 修缮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中“死亡”的意思是( 死亡和逃亡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妻子”的意思是( 妻子和儿女 )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纂的字典是( 说文解字 )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小学内容的是(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其中对“加”的表述正确的是( 增多 )下列各组字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是( )“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是指( 假借)“庄子持竿不顾。”中“顾”的用法是( 本义)“术”的本义是( 城邑中的道路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
6、洩。”使用了什么修辞?( 互文 )“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和意义是(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义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谦词,有哪些?鄙人,仆,愚,犬子,贱内,寒舍,鄙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_长三丈高一丈,_量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_”之于”的合音字_,_兼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外交使节,_主语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虢叔死(焉),佗邑唯命。_那里,指示代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夫子(哂)之。_笑_,_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
7、意义并指出词性:(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_马棚,_主语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_记住_,_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吃_,_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_丈夫的父亲_,名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更,副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弃甲(曳)兵而走。_拖着,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五亩之宅,(树
8、)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种植_,_名词活用为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喜好、喜爱_,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助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贼)民之主,不忠。杀害,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虽然,必告(不榖)。我,谦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打开,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拜访,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回头看,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
9、指出词性:老臣贱(息)舒淇,最少,不肖。儿子,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随便,随意,形容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馈(赠送)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名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种植,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倒下,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虢,虞之(表)也。屏障,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_如果没有,假设的否定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
10、义并指出词性:宣子(田)于首山。畋猎,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河东(凶)亦然。年成不好,形容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债务,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儿子,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入而徐趋,至而自(谢)。道歉_,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就)有道而正焉。走向,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_树,名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暴晒,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
11、揖)之。等待,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到达,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功劳,名词用作动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_明白,懂得,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起草,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_指宗庙在左的位次,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 弗听,许晋(使):使者,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
12、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生长,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谦敬,副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办事人员,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厌恶,动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润泽,润饰,名词_。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狭小_,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仁道,行仁政的途径,名词。解释括号内词语的意义并指出词性: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
13、心,衡于虑,而后作;_犯过错,名词活用为动词_。举例说明词义的变化主要包括哪几种情况。1.词义范围不同(扩大(蔬菜:古义:是指蔬菜 今义:蔬菜,肉蛋奶等副食),缩小(今义包括在古义,如臭,泛指各种气味),转移(今义和古义不属于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2.感情色彩的不同 褒义到贬义 如爪牙 古义是 得力助手 今义是坏人的帮凶3.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由轻变重 如诛古义 责备 今义 杀列举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忌不自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吾孰与徐公美?介词宾语提前。例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举例说明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哪几种常见形式:1.意念上的被动句(屈
14、原放逐,乃赋)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A:于字句(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B为字句(卒为天下人笑) C见字句(百姓五不见保,为不用恩焉)D被字句(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崇)举例说明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在动词前用“见”或“被”字表示被动。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3)在动词前用“为(wei)”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韩非子五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4)汉代以后,由“为”的被动句式发展成为“为所”式。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为”和“所”紧紧相连表示被动。如史
15、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怎么探求字的本义。(1)分析字形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2) 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举例说明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2)在动词前用“见”或“被”字表示被动。如孟子尽心下:“盆成括见杀。”(3)在动词前用“为(wei)”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韩非子五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4)汉代以后,由“
16、为”的被动句式发展成为“为所”式。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为”和“所”紧紧相连表示被动。如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解释偏义复词,并举例。古今词汇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1:从词汇总量上看,大量新词不断增加,有的旧词逐渐消亡。2:从语音形式上看,复音词渐成词汇主体。3:从构词手段上看,语法渐成主要手段。4:从语法形式上看,合成词渐成词汇主体。翻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面积)五亩的宅院内种上桑树,
17、(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衣了其中“衣”翻译为“穿”读yi第4声,“帛”翻译成“帛衣”,养家畜“鸡豚狗彘”代指家畜,其中鸡就是鸡,狗是狗,豚和彘都是猪不是“勿”不是“务”错过(放养和繁殖的)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种(面积)百亩的田,不错过它的(最佳种植)时机,(家庭成员)几个人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进行学校教育,用孝和悌的道理教给老百姓,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干活了翻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
18、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翻译: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
19、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翻译: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翻译: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齐国有
20、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翻译: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21、。”翻译: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翻译: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
22、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翻译: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翻译: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23、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翻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翻译:曰:
24、“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翻译: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间劳动中被选拔、任用出来的,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