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考试的重点.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内容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字守真,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后世称其“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字子和,主张“病由邪生”,后世称其“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3)、李杲:字明之,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后世称其“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4)、朱震亨:字彦修,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称其“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三、证的
2、基本概念 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事物的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例如: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前半夜:阴中
3、之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 3.比较对象不同 二、脏腑形体分阴阳 心属阳中之阳 肺属阳中之阴 肝属阴中之阳 肾属阴中之阴 脾属阴中之至阴 三、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四、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推演络绎法 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心属火,则小肠、脉、面、舌与心有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则胃、肌肉、唇、口与脾有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则大肠、皮肤、毛发、鼻与肺有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则膀胱、骨、发、耳、二阴与肾有关,故亦属于水。-2-六
4、、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七、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相侮的次序:木侮金(肺),金侮火(心),火侮水(肾),水侮土(脾),土侮木(肝)八、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九、相侮 木火刑金: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耳赤,甚则咳逆上
5、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十、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十一、确定治则治发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阴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十二、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6、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二、相关脏腑的功能(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三、气化 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二)、温煦与凉润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 五、宗气 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
7、而聚于胸中的气。有推动血行和促进呼吸等作用。宗气的生理功能:行呼吸、行气血和资先天三个方面。虚里之脉可候宗气盛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脉宗气也,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肝)木(肾)水(心)火(肺)金(脾)土 母子相及在五脏中的次序:-3-六、血的生成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组成成分:水谷之精和肾精。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化生之源。七、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心气的充沛;(2)、血液的充盈和状态;
8、(3)、脉道的完整和通畅 八、相关脏腑机能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九、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液: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用。十、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十一、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方面。1.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2.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失散,赖血之运
9、载而运行全身。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十二、津能载气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例如暑热病证,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亦随汗液外泄,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的气虚表现。而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第三章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又写作“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二、心 心在体
10、合脉,其华在面。三、肺(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机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在肺中相结合而成,属后天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2.主行水 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机理:(一)、肺气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腠理,并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二)、肺气肃降,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并将各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膀
11、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4-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二)、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喜润而恶燥 四、脾(一)、主要生理机能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1)运化谷食:指脾气将谷食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脾气转输精微的途径有二:1)、上输心肺,化生气血,通过心肺布散全身;2)、向四周布散到其他脏腑,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2)运化水饮:脾气将水饮化为水精,亦即津液,并将其吸收
12、、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脾气转输津液的途径及方式:1)、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2)、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3)、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六腑之一的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4)、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二)、生理特性:宜升则健,宜降则和 1.脾气上升(1)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2)升举内脏 2.喜燥恶湿 五、肝 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五方面
13、:(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2)、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3)、调畅情志 (4)、调畅胆汁的分泌排泄(5)、调畅排精排卵行径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1)贮藏血液(2)调节血量 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则血归于肝。”(3)防止出血 肝在窍为目 六、肾 肾精、肾气不足,在小儿则为生长发育不良,五迟(立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肌肉软、手足软、口软)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人体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肾主纳气:肾具有摄入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其呼吸表浅的机能。七、六腑 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说:“唇为
14、飞(扉)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简称:飞、户、吸、贲、幽、阑、魄(一)、胆 -5-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二)、小肠 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三)、三焦 部位三焦: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源于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因其大无脏腑能与之匹配而称之为“孤府”。八、女子胞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又以冲、任、督、带为最。冲脉上渗
15、诸阳,下灌三阴,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经络之气皆下注冲脉,故称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蓄积阴经之血,一身阴经之血经任脉聚于胞宫,妊养胎儿,故称“任主胞胎”。任脉气血充盛是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的生理基础。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方能有子。所以,胞宫的作用与充任二脉的关系更加密切。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一行于身后,一行于身前,交会于龈交,其经气循环往复,沟通阴阳,调摄气血,并与肾相通,运行肾气,从而维持胞宫正常的经、孕、产的生理活动。九、心肾相交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包括了水火既济、精神互用、
16、君相安位等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为水火既济。十、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包括:(1)、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3)、阴阳互资互制 第四章 经络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足厥阴肝经 足大趾 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胸中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端 心中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端 鼻翼旁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17、 食指端 肺中 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相 -6-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二)、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胸腹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
18、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四、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足阳明胃经入于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于下齿。经过第七颈椎棘突(大椎)下的经脉:六条阳经皆过大椎。五、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特点:(1)、分布未遍全身(上肢无分布);(2)、走向有别于正经,除带脉外,皆由下向上循行;(3)、同脏腑并无直接络属,但与奇恒之腑有联系;(4)、相互之间没有表里关系。一源三岐:任、督
19、、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之为“一源三岐”第五章 体质(无内容)第六章 病因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三、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点的外邪,称为风邪。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一、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四、寒邪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点
20、的外邪,称为寒邪。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7-五、湿邪 1.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着、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六、燥邪 1.燥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最常见的致病特点:易伤津液 七、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2.暑邪
21、的性质:(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致病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而无内生。八、火(热)邪(最有可能考)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阳性疮痈。九、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内伤最易伤及心、肝二脏。(二)、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
22、(三)、多发为情志病(四)、影响病情变化 十、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一类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又称“继发性病因”。十一、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1)、疼痛;(2)、肿块;(3)、出血;(4)、色紫黯;(5)、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第七章 发病 一、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及对外环境适应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抗病、祛邪等作用,是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作用的综合表
23、现。-8-第八章 病机 一、虚实变化 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 2、虚实转化 3、虚实真假:(1)、真实假虚: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又称“大实有羸状”;(2)、真虚假实: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又称“至虚有盛候”二、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变化。一般地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几种情况。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
24、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三、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是与外风相对,指脏腑气血失调,体内阳气亢逆而致风动之征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病机主要有:(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 第九章 防治原则 一、治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病求本指导思想下的治疗原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
25、血津液;(6)、三因制宜 二、正治与反治(一)、正治 正治:是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病证的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其治疗原则为:(1)、寒者热之;(2)、热者寒之;(3)、虚则补之;(4)、实则泻之(二)、反治 治疗原则:(1)、热因热用;(2)、寒因寒用;(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脾气虚造成的腹胀(脾虚)喜揉喜按。还有气虚导致的便秘亦适用于此。(4)、通因通用 三、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