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执业医师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执业医师考试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执业医师考试重点中医基础理论 执业医师考试重点第一单元 整体观念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及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问世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南宋陈言(字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是第一本病因学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张朱李,寒攻滋补(1)、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后世称其“寒凉派”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后世称其“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3)、李杲: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2、后世称其“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4)、朱震亨: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称其“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三、辩证论治病:即疾病。证: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因、病性、病位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四、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
3、的精神实质。 证候等于病机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的概念精的概念首见于道 德经。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1、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3、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一、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包括)以下二个方面:1. 阴阳属性互相转化(可转化性)2. 阴阳之间无限可分性,复有阴阳:例如: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可分性:1、昼夜分阴阳 2、五脏分阴阳 3、四季分阴阳二、脏腑形体分阴阳心属阳中之阳肺属阳中之阴 肝属阴中之阳肾属阴中之阴 脾属阴中之至阴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
4、 如:有胜、镇之类的就是对立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相互转化 如:寒极生热阴阳的交感互藏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互根互用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物极必反浮、数、大、洪、滑为阳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阴阳偏盛损其有余:1、阴偏盛寒者热之 2、阳偏盛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补其不足:1、阴偏衰滋阴制阳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阳偏衰扶阳抑阴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补水(水为阴) =阴虚=补阴=阳病治阴 治什么什么虚 益火=补阳(火为阳) =阳虚=补阳= 阴病治阳 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求什么什么虚四、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
5、、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四、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 必考自 然 界 五 行人 体五音五味五化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五神五液五华五脉 角 酸 生 青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魂 泪 爪弦 徵 苦 长 赤 暑 南 夏 火 心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神 汗面洪 宫 甘 化 黄 湿 中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 意 涎唇缓 商 辛 收 白 燥 西 秋 金 肺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魄 涕毛浮 羽 咸 藏 黑 寒 北 冬 水 肾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志 唾发沉五、六、五行相生相克五行
6、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七、五行乘侮 五行相乘:过度克制,是相乘。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相侮的次序:木侮金(肺),金侮火(心),火侮水(肾),水侮土(脾),土侮木(肝)八、确定治法以相生规律确定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相克规律确定治法:抑强扶弱九、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必考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 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形态及六腑形似,功能
7、及五脏相似第六单元 五脏一、心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1、主血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生理功能。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2、心藏神(心主神明)神的概念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3、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二、肺(一)、主要生理功能及特性1. 主气、司呼吸 、主
8、一身之气:指肺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机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生成宗气。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及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在肺中相结合而成,属后天之气。 、主呼吸之气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2、 主行水肺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3、 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依赖肺气的宣降运动!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二)、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3)、肺气宣降 肺喜润而恶燥一身之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宗气=水谷之气+清气四、脾(一)、主要生理功能及特性
9、1. 主运化脾主运:1、运化水谷;2、 运化水液。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依据是脾主运化水谷。2、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内的运行 3、脾的生理特性: 脾主升清(升输清气、升提脏器);喜燥恶湿升清 “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举内脏五、肝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特性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肝主疏泄主要是调节气机(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的代谢(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3)、调畅情志活动(4)、通调排精及排卵2、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3、肝的生
10、理特性1、肝为刚脏;2、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条畅气机的作用。六、肾肾的生理功能及特性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气化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人体所产生的一种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2、肾主水3、肾主纳气:肾具有摄入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其呼吸表浅的机能。4、肾的生理特性主蛰守,主二便,肾气上升,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及肺: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血关系的两脏是心肺2、心及脾: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3、心及肝:主要体现于血液和神志方面的依存及协同。临床上最容易出现精神异常的两脏是心肝4、心及肾:主要表现为心
11、肾相交。下列五脏配合关系中,补称为“水火既济”的是心肾5、肺及脾: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6、肺及肝: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气机升降关系的两脏是肺肝7、肺及肾: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8、肝及脾:主要体现在疏泄及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及统血的协同作用。9、肝及肾:主本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精血同源”指的肝肾。 乙癸同源10、脾及肾: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11、肾及命门 同为五脏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第七单元 六腑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一)、胆的两重性:
12、既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调节情志。(二)、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1、胃主受纳; 有“水谷之海” 、“太仓”之称2、腐熟即初步消化的意思。 胃称为有水谷气血之海摄及水谷的都指的是胃3、胃的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三)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 3、小肠主液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小肠吸收的津液及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四)大肠的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大肠主津,小肠主液 大小对津液就记住了(五)膀胱的生理功能1、汇聚水液2、贮尿和排尿(六)、三焦
13、三焦的生理功能:“孤府”孤脏是“脾”1、通行诸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运行于全身。2、运行津液 中医学认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是三焦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因其大无脏腑能及之匹配而称之为“孤府”。七、六腑及五脏之间的关系脾及胃体现为燥湿相济的脏腑关系是脾胃补称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的是脾胃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纳运关系) 2、脾主升,胃主降(升降关系)3、脾喜燥,胃喜润(燥湿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一、脑脑为元神之府二、女子胞女子胞及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又以冲、任、督、带为最。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经络之气皆下注
14、冲脉,故称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气 必考一、人体之气的生成之源及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这里是三道 题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气=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 清气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一身之气又分为元、宗、营、卫;(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必考1、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15、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元气的生成:是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分布: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元气的作用:推动,从长和动来发挥2、宗气由谷气及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 生成跟脾、肺有关分布: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上出息道,下走气街)宗气运行和作用跟心肺关系密切3、营气 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
16、微中之精专部分)分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及血同行,环周不休)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血=肾精 津液 营气4、卫气 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生成: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面皮肤肌腠,布散全身。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血血的功能、1、营养和滋润作用; 2、化神作用。人的精神活动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血津液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赖脾胃运化而生成。津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血脉中液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及津液的输布
17、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脾、肺、肾、肝、三焦。津液的生成最密切的脏腑是脾、胃、大、小肠水液代谢最密切的脏腑肺、脾、肾津液的功能1、 滋润濡养 2、充养血脉 3、维持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气及血的关系1、 气为血之帅 气能行血 气能生血 气能摄血2、 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气及津液的关系1、 气能生津2、 气能行津3、 气能摄津4、 津能生气5、 津能载气精、血及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 津血同源、第十单元 经络(无内容见针灸)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一)、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八寸以下为
18、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第十一 体质构成体质三要素: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所谓体质是指身心特性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中精的多少优劣是体质差异的根本。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及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第十二章 病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暑) (3)、地域性 (4)、相兼性一、风邪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19、(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二、寒邪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 、寒性凝滞;(3) 、寒性收引三、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 、湿性重浊;(3) 、湿性黏滞;(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四、燥邪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致病特点:易伤津液五、暑邪暑邪的性质:(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而无内生。六、火邪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
20、灼趋上; (2) 、火热易扰心神;(3) 、火热易伤津耗气; (4) 、火热易生风动血;(5) 、火邪易致阳性疮痈。易耗气伤津的是:暑、火、易伤津的是:暑、火、燥疠气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七、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最易伤及心、肝、脾三脏。首选心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劳神过度伤心脾 八、 痰饮1、 阻滞气血运行2、 影响水液代谢3、 易于蒙蔽心神4、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九、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1)、疼痛; (2)、肿块; (3)、出血;(4)、色紫黯; (5)、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易
21、出现内燥的脏器是肺、胃、大肠内寒 脾肾阳虚第十三单元 发病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感邪即发 如感冒 徐发 如 房劳伤肾伏而后发 如破伤风、狂犬病继发 高血压 脑中风 复发 合病 一起得病 并病是一前一后得病第十四单元 病机一、邪正盛衰虚实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夹谁谁少 举例是重点书中的要背下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如因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妇女崩漏下血等。 热结旁流 通因通用(2)、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气血不足导致闭经、脾虚导致腹胀塞因塞用虚证:气虚 乏力 血虚 白 如面白无
22、华、 唇甲色淡阳虚 乏力寒象 阴虚 舌红少苔脉细数戴阳症:面红如 邪正相持 导致病势处于迁延状态正虚邪恋 导致缠绵难愈 后遗证的多是正虚邪恋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 阳偏胜实热证 阴偏胜实寒证2、阴阳偏衰 阳偏衰虚寒证 阴偏衰虚热证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阳互损的最终结果是阴阳两虚阴阳互损的原理是阴阳之间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最易出现阴阳两虚的脏器是肾亡阴 亡阳共有的症状大汗亡阴脉:疾数无力 亡阳:脉微欲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原理是互根互用三、气机失调气机失调一般地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几种情况。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
23、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最容易气逆的三个脏器:肺 胃 肝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预防: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既病防变:1、早期诊诊 2、防止疾病的传变二、正治及反治(一)、正治正治:正常的治法,是采用及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及病证的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如热者寒之;正治其治疗原则为:(1)、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3)、虚则补之;(4)、实则泻之(二)、反治 反常的治疗,治四大假证治疗原则:(1)、热因热用治假热;(2)、寒因寒用假寒;(3)、塞因塞用治假实: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脾气虚造成的腹胀(脾虚)喜揉喜按。还有气虚导致的便秘亦适用于此。(4)、通因通用治假虚治标及治本缓则治本肺痨咳嗽 气虚自汗急则治标大出血、膨胀腹水、二便不通标本兼治气虚感冒、阴虚感冒三、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在寒凉季节少用寒凉药第十六单元 养生(无内容)- 20 -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