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瑶族舞曲》.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瑶族舞曲 教学内容:瑶族舞曲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加深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2、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乐队,能听辨出乐曲中的主要民族乐器。3、熟悉乐曲主题旋律,通过听、唱、奏等学习活动加深对乐曲的情感体验,能感受到乐曲中不同主题的情绪差别。教学重难点:感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用打击乐给主题旋律伴奏 教具:钢琴、教学媒体、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初体验 1、理解长鼓 1)观察图片展示的是什么乐器?(瑶族长鼓)2)你知道这件乐器的演奏方法吗?看老师模仿一遍。(出示长鼓节奏)学生跟师模仿。3)你能从自己的身边找到合适的声源来表现长鼓节奏吗?(敲凳、击掌、拍腿等)自己先试试
2、。2、瑶族夜歌 1)老师演唱一首歌曲的片段,请大家用长鼓的节奏来给我伴奏。师钢琴带领学生进入节奏感觉,师见机插入演唱瑶族夜歌。2)出示瑶族夜歌曲谱,生跟师学唱歌词。3)生边唱边将长鼓节奏加入。3、这么好听的旋律就来自于我国瑶族民乐瑶族舞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瑶族,感受瑶族音乐的魅力。简介瑶族及瑶族舞曲的创作背景:瑶族是我国各民族中一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集居于我国南部。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而成,作者充分发挥了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魅力,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表现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二、共体验:游戏
3、活动:听音乐走路。1.完整欣赏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第一部分,从音乐的速度、节奏两个角度体会这段音乐中有几个不同的主题旋律?2.请大家分别听两段音乐,并试着用与音乐一样的速度原地走路。体会:你是用哪种速度跟音乐走路的?当时的心情怎样?想象到哪些画面、场景呢?主题一:稍慢,悠闲、愉悦的心情,好似看到一个人在领舞,其他人跟随着缓步起舞,非常幸福的感觉;主题二:稍快,激动、特想舞蹈起来,此时似乎有小伙子们参与进来,跳起了粗犷、热烈的舞蹈,中间还夹杂着欢呼声,整个气氛活跃起来。3.观察对比两个主题的曲谱,再听音乐,体会两段的情绪之所以产生了变化,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因素的作用?(节奏的疏密水准)4.总
4、结:这说明,节奏的疏密水准以及速度的变化都会对音乐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三、促体验 1.请大家完整欣赏第一部分并思考:两个主题分别出现了几次?(两次)每次都有什么变化?(随着主题的旋律持续重复,内容持续丰富,尤其是第二主题的力度逐渐增强,渲染了热烈欢快的舞蹈气氛。)2.音乐中,主题每次出现时分别是哪些乐器主奏的?1)理解常见的民族乐器 2)师提问,生带着问题听辨。师生交流。(主题一,第一遍:高胡主奏,第二遍:竹笛、笙等;主题二,第一遍:管乐合奏,第二遍弹拨乐合奏。)四、深体验 1.我们还能够用哪些打击乐器来表现音乐呢?鼓、碰铃(沙锤、三角铁)、双响筒(木鱼)等。1)师讲解、示范,学生先看后模仿
5、。强拍:鼓、碰铃;弱拍:双响筒、沙锤等 2)学生完整模仿。强拍:一组用鼓,三组用碰铃表现;弱拍:二组用双响筒,四组用沙锤表现。3)师生合作给第一部分两个主题伴奏,师着重表现第二部分弱起节奏。2.分别听赏并比较管弦乐和民族管弦乐这两种版本的演奏,思考:从演奏乐器这个角度分析哪种版本更具中国民族音乐特点?为什么?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瑶族舞曲这首曲子初步理解了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瑶族。在活动中,我们对民族音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通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会有更多的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今天的课到这里结束。同学们,再见!教学反思:瑶族舞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1951 年刘铁山根据瑶族
6、传统歌舞鼓乐的音乐素材创作瑶族长鼓舞歌,1952 年初在北京上演。同年茅沅据此改编为管弦乐瑶族舞曲。全曲为加引子的复三部曲式。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优美的旋律生动地描写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于月下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一开始,我以几幅图片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为随后的音乐欣赏,对乐曲的情境风格的了解打下了一个基础,学生对乐曲表达的情绪方面的感受也挺好。仅仅整个课堂气氛看来,比较好。因为我注意到引导学生在聆听感受的同时,积极地表达出来,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特别是在掀赏乐曲第三段,舞会的高潮部分时,配一些简单的动作,对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体会起到更大的协助。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能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使用音乐表情术语实行描述,在体态上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是我教学这堂课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