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pdf(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 篇一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2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 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
2、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
3、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二、明确目标 3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
4、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1、朱自清先生用了 218 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 69 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
5、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4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
6、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 5 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明确:
8、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四、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
9、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 6 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五、名家评论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
10、者!六、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7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
11、叶图 3、VCD 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8 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
12、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
13、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 4、5 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 9 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
14、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
15、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 4 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 1 0 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16、)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1 1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
17、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 4 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 5 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 5 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
18、、“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1 2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
19、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 5 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 6 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1 3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
20、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 4、5 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
21、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 300 字左右)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1 4 篇三 1 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看懂文章,能够整体把握全篇内容,但是对于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不够彻底。3 重点难点:1、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2、品味精练准确、清新
22、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 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举例:辛弃疾(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李白(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举例: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1 5 品质高洁。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
23、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活动 2【讲授】课文赏析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家(不宁静)出家门(求静)去荷塘看荷塘(得宁静)回家(不宁静)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
24、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1 6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
25、情了。2、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得到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 回到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品味语言,体味语言美,情感美 一、赏析第 4 段:
26、全体诵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1 7 明确: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
27、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 5、6 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 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二、赏析第 5 自然段:女生读第五自然段,男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明确:“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 1 8 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
28、事物。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明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明确: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
29、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明确: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明确: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 1 9 听觉的互换。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
30、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三、赏析第 6 自然段 男生读第六自然段,女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明确: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31、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明确: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明确: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2 0 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四、赏析最后两段:请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
32、问: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 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
33、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 2 1 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五、小结
34、作者朱自清以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另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这美丽、宁静、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今天我们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但是作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关照美、感受美、体验美。活动 3【作业】作业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章第 4 自然段 1 荷塘月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荷塘月色 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 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2 2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举例:辛弃疾(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李白(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
35、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举例: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品质高洁。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活动 2【讲授】课文赏析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家(不宁静)出家门(求静)去荷塘看荷塘(得宁静)回家(不宁静)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
36、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2 3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
37、,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2、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
38、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得到淡淡的喜悦 2 4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 回到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品味语言,体味语言美,情感美 一、赏析第 4 段:全体诵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明确: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
39、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2 5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 5、6 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 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二、赏析第 5 自然
40、段:女生读第五自然段,男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明确:“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明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
41、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明确: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 2 6 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明确: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
42、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明确: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三、赏析第 6 自然段 男
43、生读第六自然段,女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明确: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2 7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明确: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
44、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明确: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四、赏析最后两段:请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
45、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2 8 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 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
46、,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五、小结 作者朱自清以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另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这美丽、宁静、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今天我们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但是作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关照美、感受美、2 9 体验美。活动 3【作业】作业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章第 4 自然段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