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8579471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精选16篇) 登鹤雀楼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这是王之涣写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大班古诗登鹳雀楼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2、学习吟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律美。 活动准备: PPT、Flash 活动重点: 学习吟唱古诗。 活动难点: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个别词意思。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师:噢,看到了一座塔楼。其实,这座塔楼有一个很好听名字叫鹳雀楼。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涣诗人,

2、他登上了这座鹳雀楼,看到了很美丽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古诗登鹳雀楼。 2、欣赏古诗 师: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样景色才可以写下这么美古诗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古诗吧! 二、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落日图片,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 师: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阳是怎样落下去呢? 师:太阳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句。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 2、出示黄河图片,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这条河叫黄河,黄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诗人看到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下了“黄河入海流”。出示诗句“黄河入海流”。 2、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

3、,更上一层楼”。 师:现在诗人站在鹳雀楼底楼,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远风景。那他该怎么办呢?(走到更高楼层上,就能看到更高更远风景了。)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幼儿吟唱古诗 1、欣赏吟唱 师:这么好听古诗,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念一念吧! 2、认字吟唱:根据出示文字吟唱古诗 3、动作表现 师:现在我邀请你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古诗内容。(请个别幼儿演示) 四、结束总结 师:古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今天回家有一个任务请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这句话好吗。 结语:以上内容是由我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2 教

4、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x卡 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

5、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

6、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

7、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

8、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

9、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

10、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

11、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12、。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13、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14、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

15、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

16、、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教学

17、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

18、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19、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

20、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

21、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

22、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

23、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

24、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

25、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

26、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

27、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xxxx。”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

28、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

29、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

30、看看要求。(课件出示4) 1、要求: 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课件出示5)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4、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太阳)。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jn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

31、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32、)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

33、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的心情。 3、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

34、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依:

35、 穷: 目: 鹳: 欲: 2、交流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白日山尽,入海流。 欲千里,更上一楼。 2、带着动作将所学古诗背给家长听。 3、为古诗配上美丽的图画。 参考答案: 1、依黄河穷目层 2、(自己设计合理的动作加入古诗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为古诗画上美丽的图画)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登高望远高瞻远瞩 大班古诗登鹳雀楼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36、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

37、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这

38、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诗

39、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欲望想要需要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想要”) “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