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85715100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民谣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民谣以舆论的形式反映政治人物、流行风尚、社会风俗等重要内容,承载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历史课堂中,民谣可以用来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进行历史评价和顺利完成情感教育的任务。关键词:民谣历史;教学情境;历史评价;情感教育民谣,是老百姓用诗歌或顺口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的一种常见的民间文化,辞海将其定义为“民间流行的歌谣”。民谣或褒贬世风、或议论时政、或品评人物,以舆论的形式反映政治人物、社会风俗等重要内容,承载着很高的历史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民谣可以被广泛运用在历史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关于民谣在教学中作用的几点认识。一、创设生动的历

2、史情境民谣鲜活地反映出过去某个时代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是真实而有价值的历史写照。利用民谣创设生动历史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求的意愿。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其中经济史是几乎所有学生感到头痛和无可奈何的一个专题。历史中关于经济方面的民谣也不算少。例如,在介绍秦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这一点时,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两句民谣勾勒出西汉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商业繁荣给商人带来了极大的利润及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据此,学生不难想象西汉时期工商业经济的繁荣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由

3、于缺乏经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遭遇到了一些挫折。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就是当年劳动情境的真实写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搞承包,队长不用再吹号”“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表达了农民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以上一系列民谣的

4、运用,反映出农村改革前后的强烈对比,创设出农村历史变迁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该知识点。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历史本来面目是生动的,但我们的教材编写很多都是历史结论的堆砌,如果教师不精心设计课堂,便很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尴尬境地。民谣生动活泼、幽默辛辣的风格正好弥补了教材的这一缺陷。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名义上是共和国,实际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都不知“共和”为何物,甚至对新政府的一些文明开化措施产生抵抗情绪。例如,当政府颁布剪发令时,有很多百姓非常抗拒,并编写民谣“宣统番烧,小秃儿要挨刀。”“宣统退位,家家都有和尚睡。”“大总

5、统,瞎胡闹,一帮和尚没有庙。”前者是对剪辫者的愤怒,后两者是对剪辫者的讥讽。学生在感觉史料新鲜有趣的同时,也会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衣着方面的变迁,有大量图片可以作为史料,但如果在图片放映完毕之后能引入以下民谣作为总结:“五十年代劳动布,不讲阔气讲朴素;六十年代草绿布,洗的越白越八路;七十年代喇叭裤,口口朝下有风度;八十年代牛仔布,绷着屁股露着肚;九十年代皮夹克,没狐皮领不算数。”这段民谣,语言活泼,用词诙谐,生动地串联起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衣着特点的变迁,学生听了必然莞尔一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知识。三、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评价历史评价是历史教学的

6、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往往可以直接引用含有评价或是直陈史实的民谣。比如,中国古代史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举制度的产生,可以引用桓灵时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则童谣辛辣地讽刺了东汉末年察举为世族大家垄断,察举不实的混乱局面。继而引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来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从以上的民谣中学生便能理解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民谣则生动再现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阶层的范围,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读书做官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现象,这

7、些民谣的引用,能够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科举制度。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举两广总督叶名琛为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作战守准备,每天只在衙门里扶乩,临战又不肯抵抗,甚至下令敌船入内,也不可发炮还击。时人编民谣嘲讽“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二十四史翻完,千载奇人未有。”如此昏庸之辈也能做上两广总督,学生必然能够对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四、民谣的情感教育作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批判思维明显加强,生硬而僵化的道德说教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注重用民谣等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和丰富情感体验,会比

8、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近代中国饱受殖民者的侵略,其开端就是鸦片战争。在讲述鸦片的危害时,引用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不止买烟费尽囊中钱。”这首民谣通过对比,强烈地突出鸦片比大炮、火箭“杀人”威力更巨大、更具有隐蔽性,给学生一种强烈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正义性以及牢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警示。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亿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有民谣:“村村有死人,家家闻哭声。”“太行山上月光亮,照遍我村庄,敌人来了烧杀奸淫又抢粮,(老百姓)吃也没有吃,穿也没有穿,一家老少哭哭啼啼到处流浪。”这些都是当年日本侵略下华夏儿女的悲惨呼号,这种绝望、悲愤的情感很容易感染学生,进而教师引导学生理性分析,让学生明白牢记历史,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的任务便是努力读书,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需要注意的是,民谣毕竟不是严谨的史料,它往往带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因此,教师在选用民谣作为史料时,应注意民谣的客观性,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及辅助手段,民谣应能与授课内容紧密一致,同时,要照顾学生的水平,尽量选取一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史料。实践,过程中恰当、准确地运用历史民谣,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