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

上传人:彩** 文档编号:85667589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有关初中物理说课稿(10篇)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各位教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电阻的测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三节内容。从编者的编写意图来看,电阻的测量安排在欧姆定律之后,是欧姆定律的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把握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正确、安全的使用电路元件,是对前面学习使用电路元件方法的稳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从整个初中电学体系看,本节内容是继规律型试验,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的第一个测量型试验,是后续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高中学习伏安法测

2、电阻的根底,因此本节是初中电学的重点,是高中物理学问下移的良好载体,处于电学试验的核心位置,是中考热点。 2、学情分析及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步骤、试验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试验数据进展处理,培育学生的科学探究力量,对学生力量的要求比拟高。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受,有肯定的实际操作阅历。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时机少,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不能很好的设计试验步骤和试验表格 (2)试验操作中,消失一些电路故障不能快速排解。 (3)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试验结论存在肯定的困难。 基于存在的困难,我将整个教学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探究前的预备,让学生理解试验原理、步骤

3、。二学生自主探究。三是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三个环节是层层递进的。 试验探究,一般可以分为七个环节,一节课不行能面面俱到的,为突出重点,将设计试验、进展试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作为重中之重。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测电阻的原理,会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2)理解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有不同的特性。 (3)在测量过程中,体验设计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确实定依据: (1)根据物理课程标准。 (2)本节的中心任务是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教材中并未对是否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提出要求。由于物质种类不同,灯丝电阻

4、受温度影响明显,学生对此难以理解。为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我利用测出试验数据让学生类比思索的方法将测量灯泡电阻融入到本节课中。 教学重点:自行设计完整的试验操作方案,完成伏安法测电阻。 重点设置依据:经受设计试验与制定规划的过程,为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做好铺垫。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试验数据,发觉规律,正确理解影响小灯泡电阻的因素。 三、说教法 说教法:主要采纳试验探究法、谈话法、启发引导法、争论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 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探究前的预备,要让学生了解试验原理、仪器选择、电路图、表格、留意问题等,采纳启发引导、谈话争论、师生互动的教法。其次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

5、。固然依据学生的探究状况可以适当的指导。第三个环节是数据处理。 四、教学流程 1、探究前的预备 试验原理确实定:让学生回忆欧姆定律,由导出公式联系试验的原理。 试验仪器的选择:教师提问: (1)测量电压和电流需要什么仪器? (2)为确保电路元件不被烧坏,应选择什么仪器?(引出变阻器限流式作用)只测量一组数据可以吗?进而让学生思索如何转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引出变阻器分压式作用)。 电路图确实定:通过所选仪器的作用,引导学生设计出本试验的电路图。 试验步骤确实定:让学生在争论中,理解试验是如何进展的。提问学生,然后让其他组的学生补充,最终教师总结。 试验表格确实定:表格设计的要领是:明确测量的物理

6、量有哪些?计算的物理量有哪些?为提高试验结论的普遍性,还应当留意什么?在学生展现了自己设计的表格后, 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明确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在使用中应留意什么?连接电路应留意什么? 提示电压应当拉开距离,第一次取1V,其次次取1.6V,第三次取2V。虽然在试验前做了预备,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时机少,这一环节我规划用15分钟。 在探究试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中消失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学生答复,先让学生自己思索。 3、试验数据的处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不易突破。我规划用10分钟时间。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 (1)让学生先算出自己电阻的电阻值,并且上去展

7、现。 (2)三次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变化大吗? 最终教师进展总结,让学生对电阻的理解到达一个全面的熟悉。 让学生思索:为什么小灯泡与定值电阻受温度影响阻值变化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5、板书设计 试验原理:R=U/I 试验电路图: 试验表格设计: 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 电阻RX平均值/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得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得一种力,重力得学问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学问得学习特别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得根底。“重力”是“力学”中得根底,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得应用,在对物体进展受

8、力分析时,都必需先讨论重力对物体得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来”四局部内容构成,分别从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两条线来熟悉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得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得由来”由最终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展学习再学习重力得概念比拟符合学问得认知规律挨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剧烈得求知欲和奇怪心,学生对重力得现象比拟熟识,有肯定得熟悉根底。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得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得试验探究力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力量。但他们缺乏肯定得探究问题得力量。 依据20xx版物理课程标准对

9、重力学习要求,学生得状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得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得。 2、了解重力得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熟悉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得存在。 2、通过试验探究“重力得大小与质量得关系”熟悉并把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过“重锤试验”“找重心试验”理解并感受重力得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试验熟悉“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得缘由得探究,了解牛顿得奉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得意识,树立探究太空神秘得抱负和信

10、念。 依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得实际状况我确定本节课得重点、难点为: 重点:把握重力得“三要素”;能进展重力大小得计算。 难点: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得实际状况,我采纳得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纳直观演示法、引导发觉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协作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到达“教”与“学”得优化组合。表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得科学,试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得重要组成局部,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得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

11、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得环境中得以快速理解和把握重力和质量得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得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得主动性和制造性,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力量,从而到达课堂教学有效性得目得。 为此,我选择以下得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依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实行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状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得缘由是什么?什么是万有

12、引力?谁发觉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四周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索;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下列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究太空得抱负,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试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得钩码,感受它对手得压力,提出问题,猜测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试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13、: 学生感受后答复,质量大得钩码对手得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试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育学生动手力量,学生学会正确得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根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得熟悉,培育学生观看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得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匀称,外

14、形规章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局部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小组争论重力得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查找规章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识公式,标准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把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力量,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稳固新知 1、以下分析哪些是正确得?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得结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一样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得是? A.物体上各

15、局部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体得重心上 B.一个匀称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得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渐渐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得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得“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四周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根底稳固、力量提高、进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展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得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胜利得欢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得缘由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

16、=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得学问点进展回忆、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得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得头脑中建立一个学问点得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形成状况,教师依据状况再进展小结。 (六)课下作业 稳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察重力公式得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留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得标准与精确。4、5题考察学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把握本节学问。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关于教

17、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其次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熟悉透镜的根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根底,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气氛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育和进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力量。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根底学问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学问中重要的组成局部,也是学生把握光学元件

18、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特别符合新课标的根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其次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根底学问及其对光的作用根底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学问有感性的熟悉。这样安排挨次使学生能详细、生动地熟悉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问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受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洁描述凸透

19、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胜利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 (1)经受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 (1)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准备采纳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试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育学生的

20、自学力量、探究力量、以及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受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实行探究法、试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制造时机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猎取学问。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供应自己的想法,共享他人的才智,体验合作学习的开心。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提倡“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到达“以活动

21、促进展”的目标。详细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23年其次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争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沟通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假如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假如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

22、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绽开想象,积极思索并提出问题。教师准时引导,赐予鼓舞。)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依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以下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转变透镜和半透亮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现给同学们。(体会胜利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展现其作品,然后评比全班最正确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

23、些缺乏及优点,并提出改良意见。(鼓舞有创意的发觉)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长 6、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风光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行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风光放大成像呢? 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索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3、演示

24、:(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看)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楚的像,观看像的正倒、大小,比拟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看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长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看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看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争论完成以下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

25、大镜看书上的字,观看书上的字字是否永久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整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拓展延长: (三)、难点突破 1、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风光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风光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什么有时却又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实像和

26、虚像区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依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展总结,教师赐予指导、评价。 (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沟通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学问学习、动手力量、合作力量、创新力量等方面进展)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洁的试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究竟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

27、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需进展仔细的试验(培育学生的科学试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展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试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状况应用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大于倍焦距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在倍焦距和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现出来,帮忙学生加深对学问体系的熟悉,强化重点学问。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8、望,在自行探究中猎取真知。 给学生供应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试验,自主地参加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索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时机。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加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加讨论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共性和创新力量得到了很大进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和执教时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处,敬请各位教师指正!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教师: 你们好! 今日我要进展说课的课题是温度计。下而,我对本课题进展分析: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温度

29、计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温度”是本章学问构造的核心,“温度”和“温度计”不仅仅是本章的预备学问,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展的。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特别熟识的,但对于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精确。因此,教材通过图4.11的“想想做做”,意在通过试验发觉,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温度计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第一个测量工具,温度的测量作为预备性学问和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根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泼,奇怪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力量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根本环节缺

30、少熟悉,也缺乏必要的规律学问。因此,我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展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学问。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问与技能目标: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能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学会使用体温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把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节内容和现在甲流感较为严峻的实际状况,我拟订本课的重难点为

31、: 1、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和学会使用体温计 2、难点:摄氏温度的理解和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二、教法分析 结合本人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觉水温的凹凸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中我用试验法,在自制温度计中用到了观看法和争论法。让学生通过试验观看,充分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三、学法分析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学问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仆人。因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既能独立思索又能合作沟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首先来我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现教科书章首图雾凇,从这幅自然景观,引入学生面对如此奇妙的自然景观

32、,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别的的地方没有这种景观?树上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再举例子:冬天从房子把一杯水拿到外边会变成冰,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也说明物质在肯定的条件下可以几种状态之间转化。 要想弄清晰刚刚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就得先弄清晰物质有几种状态,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所以就导入探究的主题第四章:物态变化。由刚刚所提出的雾凇,水变成冰的缘由是什么呢?都与温度有关,这一章的探究就从学生所熟识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头。 (二)、探究新知 1、温度 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从例子中分析温度高的是我们感觉它热,温度低的物体是我们感觉它冷。从而可以

33、看出用温度可以表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我再让学生能否举出某个物体详细的温度,比方某个物体在什么状况下是什么温度。然后叫学生上黑板写出他所举的例子并读出来。从学生写的某物体的温度中分析数值和单位引入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通过举例早晨看到固原日报中说今日最低气温8,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如何读这个温度。说明有比0低的温度,所以就读作零下。再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自然界千差万别的物体的温度。 从这个表中可知自然界各种物体的温度,可是这是怎样得到呢?难到是只凭感觉推断的吗?凭感觉推断温度牢靠与精确

34、吗。询问学生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铁块与木块感觉一样冷吗?学生有一点感冒能否知道自己是否发烧到多少度吗?并且现场叫学生体验课本中4.11试验说明要精确推断和测量物理的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3、温度计工作原理 从我和学生一起设计的温度计开头,先用它比拟两个烧杯水温的不同,能比拟出来的缘由是什么呢?引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但是我们还不能满足,如何改良能测出水温的值?细管上加刻度,关键是怎么加刻度,结合前面摄氏温度的规定,在这儿得到了应用,并叙述分度值和量程。 4、温度计构造与种类 从我们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现实物各种温度计观看,并结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详细

35、的熟悉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 5、温度计的使用 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争论课本的两个想想议议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留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试验,把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 6、体温计 由于今年的甲流感,所以学生对体温计也有肯定的熟悉,让学生通过观看体温计,更加深刻地了解体温计的构造特点、根本性能和使用须知,并比拟体温计与试验用的温度计的异同,让学生学会使用体温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学问进展概括总结。最终从小资料中知道有些物体的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那么可以用这些温度计测出来吗?不行,今日所学的是液体温度

36、计,是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所以不行。为了测量它们,科学家们又创造了其它的一些温度计,让学生下去阅读科学世界进展了解。 (四)、布置作业 为了将学问从课堂延长到课外,必需设计相应的作业。因此,我设计的作业是“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题及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 各位评委、教师,本节课我依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纳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问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开心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熟悉水,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平衡状态是

37、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洁的平衡状况是二力平衡。 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洁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演于试验(或试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育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力量。 通过运用学问分析实例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分析概括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会自然现象中奇妙与和谐培育对大自然的亲近、喜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发动。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耸立在地面上的高楼。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

38、问题: 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假如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状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试验来讨论这个问题 展现试验器材 引导学生观看、思索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耀)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

39、在同始终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耀) c、换用不同位置进展以上试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试验。 5、引导学生依据观看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留意提示学生讨论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依据力的合成学问,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终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许多 静止的砝码。 二人推门,二人拉门。 塔吊匀速吊起工件。 匀速下

40、落的跳伞运发动。 水上漂移的船只。 匀速拉动的木块。 悬空的陀螺。 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头录像片段的6种状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展分析。 8、想想议议: 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在甲乙两人拔河竞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其次局部,这一局部包括了后面全部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学问。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41、。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阅历中根本具备了肯定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头就进展肯定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熟悉的进一步延长,是对物质世界熟悉的进一步探究。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其次节的试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试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终是密度学问的简洁应用。这种方法,表达了物理学问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分析概括力量等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展单位间的换算。 2、力量目标: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概括力量,学习一点讨论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

42、常用方法。 3、情感目标:培育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觉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培育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展审美教育。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依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规律思维正处于进展初期,如何处理试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学问都是从试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纳试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试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需把握数学法、分析法、比拟法和归纳法 教具预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泼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育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试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识别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进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一样但外表被我涂成了一样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识别,使学生直观的熟悉到体积一样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