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通用3篇)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学问的根底。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加操作和试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其次和第三个红点局部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把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预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字母表示数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连续学习代数学问的根底,同时对进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
2、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学问。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阅历,鼓舞学生多观看、多争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纳了观看法、争论法、探究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仆人。经过探究,把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详细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达简洁的等量关系。 3、培育爱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
3、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根底上通过观看、测量、比拟、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把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育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推断等力量。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阅历,并在前面的学习中熟悉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胜利的
4、体验,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念,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熟悉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觉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育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进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力量;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进展学生的估测力量和团结协作的
5、力量。 3、培育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力量。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力量。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详细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熟悉。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教师要考一考你们的视力,请你估一估教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
6、单位估量)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答复,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许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熟悉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量教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熟悉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量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觉,可以在小组内沟通。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觉了什么? 3、引导学
7、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准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熟悉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学问。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1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1厘米=10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cm=10mm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预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
8、的估量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育了学生的估测力量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熟悉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觉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觉用厘米和毫米都不便利,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假如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拟便利。(板书:分米dm) 1dm究竟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量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
9、,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根底上通过观看、测量、比拟、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把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育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推断等力量。) 三、全班练习,稳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熟悉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嬉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教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精确?学生在教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比照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下面是调皮在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写的一篇日记,同学们看看日记里的长度单位用得适宜不适宜?怎样修改呢?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
10、日,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快乐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观察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也许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量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肯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觉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当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
11、估测力量。) 四、课外延长,完毕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3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其次节的内容。学生在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一、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也就是未知数,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肯定的学问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数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都与本节课有着亲密的关系。而方程这局部学问,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从详细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熟悉上的一个飞跃和,现在由详细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
12、变的数,更是熟悉上的一个飞跃。 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根底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进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熟悉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力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程这局部的学习,能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为进一步学习代数学问帮好熟悉的预备和铺垫。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这节课的概念学习也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根底,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据学生的已有学问,以及方程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分。 2、在自主探究
13、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忙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亲密联系。 3、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力量。 教学重点是在实践中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依据方程的意义推断出方程,依据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方程。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嬉戏的玩儿法与阅历,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嬉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你们熟悉它吗?(出示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很多相像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
14、臂两端的重量来到达平衡,都是依据杠杆的工作原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拟生疏,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亲密相关,因此,以此导入,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学生回忆玩儿跷跷板的阅历,利用已有的生活阅历去为熟悉新事物奠定根底,形成表象】 二、熟悉并使用天平 教师介绍天平: 这就是一台托盘天平,它是用来测量比拟轻的物体的仪器。这两个是天平的托盘,一边放物品,另一边放测量物体的砝码,砝码上都有质量标志。我们通过不断调试砝码,直到中间的指针指向中间为两边平衡,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质量之和。 教师示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展实际应用天平来测量一下。 首先我们来应用一下,检查一下砝码的质量是否精确。 在天平的左边放置
15、20克和30克的砝码各一个,右边我们应当放置一个50克的砝码。看一下,天平中间的指针正好指向刻度盘的中心,说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0+30=50 这有一个空的水杯,我们先来测量一下它的重量。 请你估量一下它的重量。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测量,我们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现在我们缓缓向水杯里倒水,你发觉天平怎么样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吗?水的质量是未知的,我们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么现在天平的状态还能用等式来表示了吗? 100+X100 我们连续测量水的质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这几个算式都以
16、板书形式呈现。 【在利用天平写出算式的过程中,我最开头设计的是给每个小组一台天平,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物品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发觉天平中砝码过小,学生操作起来不便利,而且大局部时间都花费在调整砝码的过程中,而不是争论方程的意义,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相背离,因此在修改中,我们还是敬重了教材,以教师的示范为主,我们吸取了学生试验的教训,为了让学生看得真实,我们放弃了实物操作,选择了电脑课件的演示。】 三、熟悉方程 1、依据天平写算式并分类 刚刚我们测量了水的质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消失了这几种状况,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位置关系,你明白了吗?下面教师这儿就有几组天平测量的过程,首先请你
17、依据天平写出算式。然后把这些算式按肯定的原则分分类,最终在小组内沟通一下你们的结果。 【20xx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双基”增加为“四基”,其中“领悟数学根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内容。数学思想是数学学问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比拟提倡对概念的演绎,清晰地记得,十年前数学书对方程概念的呈现是这样的:通过天平保持平衡写出等式,然后得到结论。旧的数学课强调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在数学学习中,使学生领悟数学的根本思想,积存数学的根本活动阅历。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数的算式,通过通过类比、分析、归
18、纳,形成数学模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用严谨的语言来表述。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利用天平这一实物图,将数学学问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参加到数学活动中,写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和不含未知数的。学生通过分类比照,形成表象,教师引出概念,使学生亲历学问的生成过程。】 2、沟通汇报: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等式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3x=18050+2x180 100+x=50x3802x 不含未知数50x2=100100+20100+30 依据板书,教师讲解:像3x=180、100+x=50x3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样的算式叫方程呢?一
19、个算式要成为方程有哪几个条件? 【通过比照,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楚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师讲授概念时,学生很简单地就承受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什么都不讲,对于方程这个新学问,假如教师不告知学生,学生是不能凭借旧知自己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现上,我选择了讲授法。】 四、应用概念 同学们,依据你对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写出几个方程吗? 推断,他们写得都对吗? 黑板上刚刚我们写得这些算式,有方程吗? 【通过前面学生的活动归纳出概念,还要对概念进展演绎。练习题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写方程,就是考察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后再进展推断的根本练习。】 五、
20、方程产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始终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任何一个数学学问的形成都分散着人类才智与汗水。因此学生在学习前人给我们带来的阅历同时,也要了解数学文化。通过这局部学问的讲解,学生对方程的产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长 在拓展延长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依据线段图写方程 2、依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3、推断是否是方程 4、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七、作业: 利用课余小组时间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再想,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连续保持平衡呢?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虽然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没有使用天平,但对天平都布满了奇怪,因此,我把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这个环节延长到课下,学生不仅满意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也是对本节课学问的稳固,我还设计了“天平两边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连续保持平衡呢?”发散学生的思维,也为下节课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质奠定了根底。】